天津——没落贵族的傲娇与无奈
沦陷时期天津百姓的“糟糠”岁月

沦陷时期天津百姓的“糟糠”岁月在沦陷时期的天津,百姓们经历了一段“糟糠”岁月,生活艰难,遭受着战火的摧残和敌寇的压迫。
他们在艰难中生存,不断的寻找生存的出路,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忍受着种种苦难,他们依旧坚守着希望,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沦陷时期的天津,战争的硝烟弥漫,敌寇横行。
百姓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天津城内外交通几乎全面中断,物资供应中断。
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面临着各种生存困难。
粮食和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食物紧缺,而且粮食质量也大大降低。
很多家庭的三餐成了问题,有的人甚至不得不以一两口煮得发胀的耳朵或树皮维持生命。
而且生活用品也很难得到。
战争带来的种种危险也威胁着百姓们的生命安全,每天都有人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失去生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津百姓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百姓们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存意志和韧性,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寻求生存的出路。
有的人秘密地种植一些庄稼,以此来解决温饱问题。
有的人则开始从事一些非法的生意活动来谋取生计。
而有的人则走上了造假行当,生产假药、假烟等以牟取暴利。
虽然这些行为在当时是违法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无奈之举,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计。
一些百姓们还有的开始投奔敌伪当局,成为汉奸,出卖自己的同胞以求得些微的利益。
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很多百姓依旧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信仰,不愿屈服于敌寇的压迫。
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毅力与敌寇进行顽强的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
他们救助伤员,遗孤,帮助那些被战争摧残的人们度过难关。
他们秘密地组织起来,进行各种抗日救国的活动。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百姓的善良和坚强。
在百姓的心中,他们每天都在期盼着战争的早日结束,期盼着国家的解放。
他们知道,只有国家解放了,他们才能摆脱战争的苦难,重建梦想中的家园。
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定不移,不愿屈服于敌寇的压迫。
天津的衰落的真正原因

天津的衰落的真正原因
近年来,天津市的衰落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这让人们为天津担心,因为它不仅是
重要的历史名城,而且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在城市中心的发展遭受到严重的影响。
那么,天津为什么会衰落?
首先,长期的经济制度的局限性是导致天津衰落的主要原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经济饱和,经济体制改革停滞。
随着区域经济的分散,其他一些城市获得了 boom 的
惊人发展,而天津却未能从中受益。
其次,由于天津城市的城市化度非常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不足,大大影
响了城市的发展。
由于投资决策的局限性,城市的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
改善,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投资。
此外,天津地处海边,劳动力的用工成本比其他城市高,使企业对此感到担忧。
此外,由
于空间壁垒和资源缺乏,无法有效支持经济发展,因此天津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了整个地
区的繁荣。
最后,政府政策的不利影响也是造成天津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的金融政策落后,投资环境不容易,缺乏创新精神,抑制了城市发展的正常活动,导致合理的经济活动受到压制。
总之,总结起来,天津市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不足、经济制度局限性、劳动力用工成本高、空间壁垒和资源短缺以及政策因素,等等,都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有必要着力加强城市发展环境的完善,积极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重新激发天津的发展活力,努力建设更加繁荣的天津市。
天津最火文案短句

天津最火文案短句《天津最火文案短句:领略哏都魅力》天津,这座充满活力与幽默感的城市,有着数不清的最火文案短句,它们就像天津人性格的写照一样,接地气、带点幽默,让人一听就忍俊不禁,还能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这一句简直太经典了,充分体现了天津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在天津,人们不会因为钱财而过于焦虑,而是更在意享受生活的乐趣,开开心心最重要。
比起那些整天为了钱奔波劳累、愁眉苦脸的人,天津人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真是让人羡慕。
“介不似天津卫嘛”,这一句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浓浓的天津味。
当听到这句话时,仿佛就能看到一个天津人一脸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家乡,那种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扑面而来。
天津卫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每个天津人都以此为豪,这句话也成了大家表达对家乡喜爱的常用语。
“姐姐,您了吃点嘛”,这一句既亲切又幽默,体现了天津人热情好客的一面。
在天津,不论男女,年轻点的女性都可能被称为“姐姐”,这一声“姐姐”叫得人心里热乎乎的。
当你走在天津的街头,被这样一声招呼时,顿时会对这座城市增添几分好感。
“吃了嘛,您了”,这句话更是天津人打招呼的常用语。
在天津,吃可是一件大事,人们见面先问吃了没,充分体现了对食物的重视。
天津有着众多美食,从狗不理包子到煎饼果子,从麻花到炸糕,每一样都让人垂涎欲滴。
所以问这句话也是再自然不过啦,不关心吃那还能关心啥呢。
这些天津最火文案短句不仅好玩有趣,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天津这座城市和天津人。
它们传递出了天津人的乐观、豁达、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每当听到这些短句,就仿佛能看到天津人的笑脸,感受到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而且,这些短句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你身处天津,听到周围人说着这些幽默的话语,你也会不自觉地被他们的情绪所带动,变得开心起来。
它们就像天津的城市名片,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天津的这些最火文案短句是天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用最简。
近代百年看天津

近代百年看天津————————————————————————————————作者: ————————————————————————————————日期:ﻩ“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世人共识。
天津,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的三大中心之一,经历600余年的沧海桑田,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从1921年至1949年,那时的天津建筑,在中国大地上散发着异域气息。
行游天下畅游天津五大道ﻫ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毗邻首都北京,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元朝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ﻫ五大道在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成都、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
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
这里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
这些风貌建筑从建筑形式上丰富多彩,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
五大道的文化含金量似乎愈来愈高。
对于天津人来说,它不再被视做过了时的昔时遗物,相反渐渐成了此地的一种城市标志,甚至升华为一种骄傲了。
其实这一变化,正符合文化生成的规律。
一般事物,在现实状态中以应用价值为主;在进入历史状态后,文化价值便显现出来。
事物的文化价值是一种认识价值。
当它定型于历史,其内在的象征着那一历史时期种种特征的文化意义,才会被一点点发现和认识出来。
ﻫﻫﻫ天津最早的小洋楼住宅,多为开辟租界的洋人们居住。
进入20世纪后,由于时势变化,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与重要。
一方面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
各种要人及富人拥人津门。
一为安全,二为立业发财,三为了住进设施齐全的小洋楼总比传统的四合院舒适方便。
沦陷时期天津百姓的“糟糠”岁月

沦陷时期天津百姓的“糟糠”岁月在抗战时期,中国曾经历了沦陷时期,无数百姓在这段时间里饱受苦难。
而天津,作为沦陷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其百姓也经历了“糟糠”岁月。
本文将通过对沦陷时期天津百姓生活的考察,来描绘这段历史时期的艰辛与磨难。
沦陷时期的天津,处处可见日军的镇压和掠夺。
天津百姓的生活遭受了极大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抢劫和掠夺,天津的百姓生活变得异常困难。
大量的物资被抢走,市场供应紧张,物价飞涨,许多人不得不以更少的食物维持生活。
粮食、衣物、燃料等各种生活必需品成了奢侈品,许多人不得不以别的财物换取日常用品。
在这样的艰难时期,天津的百姓们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来维持生计,甚至有的人因为生活所迫而去从事一些危险的行业来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
在社会生活方面,沦陷时期的天津,战乱频发,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各种黑恶势力横行,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生存,许多人不得不违法乱纪,涉足一些不法活动,而另一些人则遭受黑恶势力的欺压和摧残。
在这种情况下,天津的百姓们只能自保自卫,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避免生活在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之中。
在精神生活方面,沦陷时期的天津百姓们历经常年的战乱,心灵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人由于长期的纷乱战乱,心灵饱受摧残,精神上变得疲惫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有的人因此而走上了不归路。
在这样的环境下,天津的百姓们的心灵生活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尽管沦陷时期的天津百姓饱受苦难,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在这段时间里,天津民众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与日寇进行着殊死搏斗。
他们相互帮助,守望相助,共同抗击外敌。
一些有识之士和爱国志士组织秘密抗日组织,进行游击战,秘密传递情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无数的贡献。
沦陷时期的天津百姓在艰难的岁月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曲曲感人的抗战篇章。
他们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敢,捍卫了家园、民族和国家的尊严。
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成为了当时天津的一道风景线,铸就了抗战岁月中的一段瑰丽篇章。
中国最憋屈的城市之天津

中国最憋屈的城市之天津
天津原来只是运河边上的一个小镇,兴起于金元时期。
1404年,明成祖朱棣赐名升格,建立天津卫。
这里早期居民来自安徽,因此天津话跟安徽话颇有渊源。
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为了控制清廷,重点经营天津,在这里设立了9
国租界,天津因此成为租界最多的中国城市。
晚晴时期,天津是北洋重镇,很多新事物比如新式海军、陆军、警察制度、电报、电话、铁路、现代邮政、西式大学等,都从天津引入中国,天津还一度是力压上海的传媒中心。
天津租界
退位的皇帝、下野的总统总理,暂时风头的军阀、土匪,以及各色文人,都聚集在天津租界里。
1927年首都南迁后,天津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北方第一大城市。
1949年的时候,天津是中国第二大城市,经济总量相当于南京(第四)和青岛(第五)的总和。
但是1949年后,北京重新成为首都,天津的光芒逐渐暗淡。
1958年到1967年,天津一度还失去过直辖市的地位,成为河北省会。
天津瓷房子
由于战备原因,在1978年之前,天津很少获得重大建设项目,经济总量不断下滑。
直到最近几年,天津才开始复兴,但远远没有恢复当年的影响力。
我眼中的天津600字

我眼中的天津600字天津,是我眼中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天津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里曾是中国的开埠口岸,也是近代中国的工商业中心,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建筑。
例如,天津的意式风格建筑群体——天津意式风情区,是国内仅存的最大、最完整的意式建筑群体之一,它展现了当年的浪漫和风华。
此外,天津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天津站、古文化街等,让人仿佛穿越到了过去。
天津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天津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艺而闻名于世。
比如,狗不理包子、董魏豆腐、耳朵眼炒疙瘩等都是天津的特色小吃,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此外,天津还有许多有名的餐馆和美食街,如南市食品街、五大道美食街等,让人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天津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
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天津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
这里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孵化器,为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同时,天津还举办了许多国际性的盛会和展览,如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天津国际汽车展览会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企业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天津还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
尽管天津是一个城市,但是它也有许多美丽的公园和自然景观。
比如,天津的海河风光带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这里有着宽阔的河道、绿树成荫的步行道和独特的桥梁建筑,让人心旷神怡。
此外,天津还有许多公园,如水上公园、津湾广场等,供人们休闲娱乐和放松身心。
天津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多样美食、充满活力和拥有美丽自然风光的城市。
我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感到骄傲和幸福。
天津传统文化

天津传统文化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天津地区繁衍。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
天津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
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以养育五男二女为理想生育模式。
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
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
津人为公好义,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气存,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兴旺,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
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
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天津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
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并将其与天津外乡文化严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
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严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地图:天津——没落贵族的傲娇与无奈天津人爱家乡,一提家乡就拍着胸脯说:“咱们天津卫呀,可是一方宝地。
”天津风水好,位于“九河下梢”,发韧于漕运、盐业,在陆路不发达的过去,它早已是八方民众汇聚的地方了。
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洋务运动”时天津是近代工商业的实验基地。
在世纪之处,天津比香港、北京好,那时香港不过是个小渔村。
北京满地土路,在天津租借地,已修成了沥青马路。
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的城市,它曾是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劝业场的出现,大批带有舶来痕迹的超级市场在天津出现,如惠中饭店、交通饭店等,这些商场商品琳琅满目,集购物、饮食、住宿、娱乐于一体,这种形式在当时西方也是刚刚流行,国内大多数城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风起云涌的效仿。
从此可见天津历史上天津最“牛”的时候,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现代文明还处于“穿开裆裤”的幼稚阶段呢。
清末开埠之后,天津出现了九国租界,各租界国在天津大兴土木,现在解放路当时是“天津的华尔街”。
众多银行、洋行(如英国的汇丰、麦加利;美国的花旗、大通、运通等;日本的横滨正金;俄国的华俄道胜、远东;法国的东方汇里;德国的华比等)在此办公,在19世纪末出现了华资银行,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已初步形成了以天津和各地的银行、银号和钱庄组成的近代金融流通系统,由于天津面对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繁荣,工商业发达,金融市场比较完备,又有迅捷的近代化交通和通讯,因此在这个金融流通系统中占据主导作用,在天津与腹地的金融流通中当之无愧为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
近代史看天津,在现今的五大道(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及马场道)。
我们徜徉其间仍可以看到风格各异的小洋楼,令人目不暇接,仿佛到了“万国博览会”。
这些小洋楼有的为洋人建造,有的是下野的军阀建起来的,张勋、徐世昌、孙传芳就是在英租界建立永久性公馆,再就是一些满清遗老遗少在此购置房产避祸,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后就躲到天津,先后“张园”、静园”,而且也是在这被接到东北,从此过起了“傀儡”生活。
现在的这些小洋楼被政府修葺一心,有的被征为公用,有的被改为“餐厅”、“西餐厅”、“茶艺馆”,其中张学良故居曾被改为“少帅酒楼”,现停业整顿;著名戏曲家马连良的故居成了“能吃的博物馆”(粤唯鲜酒家);在我看来最得偿所用的是梁启超故居(饮冰室)被建成“梁启超”纪念馆。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海河边的一幢德式别墅,据说曾有德国后人想要索要回去,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他不能将这别墅运回德国,可它也不能永远地做一个派出所呀。
天津报业的荣光天津最早的画报叫《醒俗画报》是份石印画报。
旧日的天津,是中国的新闻舆论中心。
“以唤醒国民、校正陋俗为宗旨。
录事概用图说,以期人人易知易解。
”曾几何时,民国的四大报纸《大公报》、《益世报》、《申报》、《民国日报》就有半壁江山落户津门。
尤其二、三十年代到达顶峰。
当时与《大公报》比肩齐名的《益世报》,作为津门报业的双子星座,都在近代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公报》是一间民间报纸,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益世报》,因其立论公正、秉笔直书、颇能反映民间疾苦的办报旨趣,成为民国乱世的激越清流。
《北洋画报》天津有史以来最好的画报,北方画报的代表,南方则有名声斐然的上海《良友》。
它的内容涉时事、美术、科学、戏剧、电影等方面,画报印刷精美,蓝黑色调。
画报印刷精美,内容异彩纷呈。
甫一问世后,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热销画报,之后的《天津商报画刊》《中华画报》等,在编辑版式设计上无不竞相模仿。
另外还有像《天津画报》内容和形式基本模仿《醒俗画报》,以图画为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及市井民情。
不少内容调侃中透着犀利,抨击时弊,针砭官场。
电影、戏剧专刊《银幕舞台画报》、纯艺术类刊物《玲珑画报》、诞生于南开中学的民国第一校园画刊《青春画报》、报道天津的警务治安工作的行业期刊《公安画报》、反映娼妓、舞女、女招待的生活内容的《风月画报》、如今可作为明清史料研究的《三三画报》、辑录梨园曲目、堪为民国曲艺重要史料的《游艺画刊》,凡此种种,构成天津报业当时璀璨的光景。
话剧摇篮在天津在中国话剧史上,天津地位不可磨灭,说它是中国话剧的摇篮,当之无愧。
李叔同是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1905年他赴日留学与曾孝谷等人创办春柳社并参加票戏实践,春柳社源自西方戏剧实践,促成了中国话剧的诞生。
也是将西洋话剧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个团体。
其中的骨干李叔同成功扮演了《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和《黑奴吁天录》的爱米柳夫人等女性角色。
1908年5月话剧先驱王钟声率领上海春阳社北上天津,演出按照晚清实事剧《张汶祥刺马》和根据英国小说改编的《迦茵小传》等一批新剧。
让看惯传统戏曲的观众觉得“它不像演戏,更像真的生活故事”,从而引起人们对新剧的兴趣。
后来王钟声及其演员再次来津演出演新剧。
北马路大观茶园吁请王钟声与其合作,创建天津新舞台有限公司,把大观茶园建成演剧场所。
王钟声等话剧先驱的演出,大力推动了早期话剧在天津的发展。
在此前此后严修、张伯苓、张彭春等一批教育家和新文化运动先驱者,都对话剧在天津做了不少贡献,严修很早就编写过话剧本《箴膏起废》,与其子侄严智崇、严智怡一起在自己的家里表演。
张伯苓建立南开中学,在他倡导下南开社团如雨后春笋,南开的剧团尤其有名。
他提倡新剧的动因,主要是1908年去美国、欧洲考察所得的感悟。
他回国后着手编写具有针砭现实特征的新剧《用非所学》,还在其间饰演主要角色。
周恩来是南开新剧团的第一批会员,曾参加演出《一元钱》、《恩怨缘》等剧。
新剧团在1916年到了新阶段,张伯苓胞弟张彭春从美国留学回津,张彭春是最早到国外学习欧美现代戏剧理论的学者,他负责新剧团期间,直接、系统地把西方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介绍过来,使南开新剧团独具特色。
他还指导排演了其在美国创作的写实剧《醒》比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谓“第一部话剧剧本”《终生大事》(胡适1919年发表),早了3年,比1924年上海戏剧协社排演的《少奶奶的扇子》(洪深根据王尔德剧作编译)还要早八年。
南开新剧社还排演了《娜拉》(易卜生)、《悭吝人》(莫里哀)、《求婚》(契诃夫)等世界著名话剧。
当时有个学生万家宝、在京剧《南天门》反串、排演《国民公敌》让他扮女主角,后来排《娜拉》,万家宝将女主角演活了,以假乱真。
张彭春将一套珍贵的英文版《易卜生全集》送他,此人就是后来的剧作家曹禺。
曹禺的《雷雨》虽然常被误解为诞生于上海,实则诞生于天津。
在南开二三十年代文风甚炽、学生们写小说、写戏、搞翻译、当编辑、演话剧,无拘无束地释放其价值追求,像章方叙(靳以)、查良铮(穆旦)、金德麟(金焰)、周汝昌、端木蕻良、韦君宜、黄宗江等人都是在南开起步走上文艺之路。
此外话剧导演黄佐临也曾就学南开,赴英国明翰大学留学,在校期间创作处女作短剧《东西》和《中国茶》,受到戏剧大师萧伯纳的赞赏,回国后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
还有北京人艺建国后的两大导演焦菊隐、林兆华都是道地的天津人。
京津画派与天津曾有一种主张,天津“刘奎龄画派”与上海画派、岭南画派构成近代美术的新潮流,可是在画史上并没有“天津画派”之说,只是作为“京津画派”的分支存在。
刘奎龄可说是津派绘画的代言人,作为“八大家”之一“土城刘家”后裔。
他自幼学习郎世宁画法,研究五代、宋、元诸家,尤其明代吕纪、清代沈铨的画技,并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融合于工笔国画之中,他还注重借鉴日本画的特点,形成独有艺术风格。
刘奎龄善于从田园琐碎生活汲取艺术素材,借鉴地理学生物学读物中的自然景象,尤其走兽花鸟山岭丛林,他的画纤细逼真神态自然,以《孔雀图》最为著名。
据说徐悲鸿在建国后评选赴苏参展作品时,见到《上林春色图》慨叹:“我怎么连这位画家都不知道",不久徐悲鸿致信,乞刘一幅孔雀,可惜孔雀尚未落墨,徐已离开人世。
天津历来出奇人异士和世外高人,清嘉庆时期天津画家张学广名声不著,但此人备受吴昌硕推崇,在画迹提识和书信中提及此人,在天津画界极少有人知道。
宁河人李昆璞(1909—1974)少年时便喜绘事,学习工笔花鸟画,中年移居津门。
他师法宋元,曾师从刘子久,早年作品不为人赏,前途黯淡。
然而他勤奋,悉心钻研陈白阳、陈老莲,至40年代末画风骤变,前后判若两人。
文革时闲居家中八.九年,日必作画数幅,孜孜不倦立意求新,在非常时期再创高峰。
文革时他被迫解职,生活没有来源,相当困窘,他将愤恨倾注在绘画上.最终才不得展,在贫病中逝去.他的画用笔挺坚,秀硬,构图险俏,设色淡雅,虽有明艳处,不见雅俗,个人面貌强烈.曾有人拜访李苦禅,他言及李昆璞时说:“你们天津有个叫李昆璞的,为你们东站画大画,有好几丈长,很有本事。
”还有名指画家叫李石君,民国年间一直在天津卖画为生,名字见于《蜀画史》。
他的指画很偶然得到海外的欣赏和追捧。
民国时期画家刘子久在北京任湖社评议,回天津任市立美术馆秘书、馆长、致力绘画教学,培养不少优秀人才。
湖社在天津办画展获得成功,津籍文化人呼吁创办分社,国画传习社由陈少梅主受人物、山水和花鸟,陈少梅在天津也迎来了他艺术上的黄金时期,其成就卓著的弟子有王淑晖(擅古装人物、仕女、精工笔。
她的连环画主要作品有《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桑园会》等。
)、邵芳(作为本市名闺,天津《北洋画报》上可找到四幅她的照片,她是第一位到敦煌临摹壁画的女画家,曾与名师陈少梅合作《百婴图》,其《说佛图》曾获国际美术大奖)等。
百年天津画坛不可谓不出人才,就是没得到保护和应有重视。
像刘奎龄和刘继卣父子,后人无法寻其纪念馆,津门画界翘楚像刘子久、陈少梅没有完整展览和呈现,陈师曾的学生苏吉亨发起的绿渠画会、由陆文郁开设的遽芦画社未有详实的记载。
像寓居天津的李明智、张诚更没有多少人知晓了。
天津文化发展极为特别,同时地方色彩很浓,这与其地理因素、民情风俗、码头历史相关,明显其文化艺术发展与其城市规模地位差距甚大。
天津难以出现全国知名影响力的大家,距离北京近、人才缺失并非主要原因,没有形成有效繁荣的艺术市场,没有保护既有的文化资源,艺术价值的研究和认定常处于真空状态。
像陆文郁、苏吉亨这样的津籍画家在辞典中难寻其名,就连刘奎龄如此突出的画家都付之阙如,寓居过天津的福建籍画家赵松声,在津售画课徒,画名甚隆,却在《福建画人传》记载,天津并无资料。
天津画派在全国从未独立出现过,只是京津画派的分支出现。
有成就者多是墙外开花或海外开花,才会受到重视。
天津的文化基因与未来历史天津凭着曲艺、戏曲、民间闻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经济发展缓慢而显沉寂,它是中国大城市中产业衰退最为严重的城市。
上世纪二十年代天津虽然鼎盛一时,它的繁荣与中国近代动荡的政局和屈辱的外交相连的,开埠通商、洋务运动、建立租界、日本入侵后时局动荡外来人相继离开人去楼空后,天津渐次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