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诗词中的“愁”111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愁”的修辞分析

古诗词中的“愁”的修辞分析

古诗词中的“愁”的修辞分析作者:陈庆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5期【摘要】古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成果,其中蕴含着很多或朴素、或高远的情愫,使古诗词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符号,“愁”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感情。

基于此,本文以古诗词中的“愁”作为切入点,给予简述,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古诗词中“愁”的修辞方式、特点,并探讨古诗词中“愁”的修辞对现代文学的启示,以期通过分析寻求古代文艺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古诗词通感修辞比兴修辞反复修辞夸张修辞【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54-02前言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是辩论语言,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我国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非常丰富,可修饰的对象也是多变的,文人墨客对修辞的合理利用往往能够有效突出个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古诗词中的“愁”(一)思乡之“愁”思乡之“愁”是古诗词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愁思,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词作者身在异地、思念家乡的感情通过笔端加以表述。

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脍炙人口,该诗从格式上看是典型的五言绝句,没有应用大量的复杂修辞,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评论李白的绝句时曾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这一评论较为准确的抓住了李白作品的精髓,即突出感情的表达而不是语言的复杂加工,读者也可以直接了当的通过“低头”、“思”两个动词体会作者的乡愁之情。

(二)仕途之“愁”我国古代文学家大多抱有积极的爱国热忱,这也与古代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惯有理念带有一致性。

然而相当一部分诗词作家到头来往往仕途不顺,或者不满现状、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或者缺少晋身之阶,白首之年依然没有获取功名。

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

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

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道不尽,许多愁——浅析古代诗歌如何写“愁”愁,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不了;既无形体,又无重量;既无颜色,又无味道,要把它写出,实非易事。

可诗人笔下的愁,却写得妙趣横生,形象可感,生动具体。

那么,“愁”在诗人的笔下是如何写的?1、以夕阳(黄昏)烘托愁在《诗经·君子于役》中,思妇在日落黄昏之时,看到归圈的牛羊和归巢的鸡,想到在外服役的丈夫。

夕阳(黄昏)意象就多被诗人采用,以抒游子思妇的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以上都借夕阳来映衬、烘托、渲染游子思妇相思却不得相见的伤痛愁情。

2、以秋烘托愁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突显悲凉的气氛。

所以,古典诗词中就有了“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诗人感到了无限的自然对有限的人生的压迫,顿生人生迟暮之感,从而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的生命竟然是如此的悲壮而沉重。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有一种难言的伤痛。

《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秋日的意象诉说离情。

3. 以酒抒写愁酒能麻醉神经,能忘记暂时痛苦与挫折。

诗人常常借酒销愁、借酒抒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借酒表达深厚的惜别之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将故国之思,羁旅之愁,丧夫之痛,写得凄苦感人。

4.以流水、大海比喻愁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古不变。

人的愁情如绵远无比的流水汩汩滔滔,更如深遂无尽的大海不可估量。

戏说古诗词中的“愁”

戏说古诗词中的“愁”

戏说古诗词中的“愁”无形无味无颜无色的愁,常被赋予了颜色、形状、数量与重量。

愁是长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是重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是多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愁是深的,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愁是惨淡的,千里烟波,冷落清秋。

愁是分季节的,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还有,喝完三杯两杯淡酒之后,将醉未醉,晚风一吹,啊,最愁人那。

愁是分对象的。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梅花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菊花说,我从不敢张扬,总是待到秋来九月八,百花开后我才开。

李清照说,只有流水知道,我做人是多么低调,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少年之愁,在于不知愁滋味。

老年之愁,在于韶华已逝朱颜改。

游子之愁是夕阳在山,故乡在山外。

亲人之愁是坟里坟外两茫茫。

情侣之愁是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怨妇之愁是千帆过尽,脉脉斜晖不见君。

愁是无可消弭的。

举杯消愁愁更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愁是绵延无绝的。

恰似一江春水,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愁是永远的。

思悠悠,恨悠悠,愁到何时方始休。

愁是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

李清照说,快想想办法吧,我如今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听人笑语。

何以解愁?弹弹琴吧?有人小声建议。

岳飞说,不成呀,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万俟咏说,弹也白弹,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说,你们也知道,我家值钱东西遭窃,我哪还有什么琴呀。

还有别的办法吗?环保的,成本低的,绿色的,不花钱也不扰民的?李煜说,我有办法,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你别老是一个人呆着,没事到群里闲聊,或者到农场偷菜种菜,要不,就养养小猫小狗小猪吧。

还是喝酒吧,曹操说,喝酒最解愁。

没听说吗?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老酒。

范仲淹说,喝吧,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欧阳修说,不行,我试过,还不如不喝,喝完更痛苦,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辛弃疾说,没事,喝醉就看剑,做做梦就好啦。

晏几道说,不行啊,老兄,残睡觉来人又晚,便是无情也断肠,睡不着啊。

宋词中的“愁”字探析

宋词中的“愁”字探析

宋词中的“愁”字探析愁与喜、怒、哀、乐一样,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心理状态。

可是在宋代,万紫千红的色彩在词人眼中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灰色;千变万化的情绪似乎也只剩下一种,那就是愁思。

他们写愁的技巧和方法实在值得我们细心品味、用心揣摩。

一、妙笔生花绘愁情1.以物喻愁比喻是诗人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而用来比喻的物象也同样丰富多彩,常见的就有草、水、麻丝、飞絮、落花等。

(1)以水喻愁。

李煜在《虞美人》中的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以物喻愁的典范。

“一江水”已见愁思之多,但诗人还嫌不够,还要用“春水”来喻之。

春天冰消雪化,江水上涨,滔滔不绝,而无限愁思就像这滔滔江水一样肆意漫流,不可抑止。

此外,以水喻愁用得好的还有秦观的《千秋岁》,词中那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喻体由江水变成了海水,从而将愁的多写到了极致。

(2)以麻丝喻愁。

李煜在《相见欢》中的那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愁比作一团乱麻。

乱麻尚可用快刀斩断,用耐心理顺,可离愁这团乱麻却无法剪断,而且越理越乱,愈想挣脱缠得愈紧。

2.立体绘愁宋代有词人以物喻愁,赋愁以形,写出了愁之多;也有词人以敏感细腻的心灵、点石成金的妙笔、幻化万物的想象,写出了愁的味道和愁的重量。

(1)愁之味。

《相见欢》中“是离愁”的下一句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愁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要说愁到底是什么滋味,还真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欲说还休,说不出愁是什么滋味,恰恰将愁的滋味写得淋漓尽致。

(2)愁之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

南渡后的李清照,历经了战乱、离家、丧夫、离婚的重重打击,怎能不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她本想泛舟游玩聊以散心,却怕舴艋小舟载不动自己的深重愁思。

这愁是多么的沉重,连船都载不动。

3.以景显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传情离不开写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乃诗词的常用写法。

(1)哀景悲情。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坛卓越的⼥词⼈,她的婉约词作前⽆古⼈,后⽆来者。

以下是⼩编分享的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欢迎⼤家阅读! 清⼈吴衡照说得好,“⾔愁之词,必借景⾊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莲⼦居词话》卷⼆)。

是的,愁本⾝是抽象的,是⼈们内⼼的⼀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词》,《漱⽟词》现存四⼗九⾸,其中绝⼤部分为抒情词,⽽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在作品中直接⽤到“愁”字的就有⼗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这⼀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内⼼深处的万般愁情。

⼀、⽤花表现愁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助,满是创伤⽣活的⼼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笔下⽽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然的风吹⾬打⽽枯萎、⽽凋谢。

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限感慨,随即产⽣了⼀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

清照笔下的“花”意象,⼤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意浓睡之中,词⼈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夜的急风疏⾬的吹打,海棠叶⼉茂盛了,花⼉稀少了,凋谢了。

“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瞬和好花不常开的⽆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个花季少⼥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感伤不已的⼼情。

解读古诗词中的“愁”

解读古诗词中的“愁”
一、"愁"的分类
1.离别之愁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王昌龄《重别李评事》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周邦彦《兰陵王》
2.思乡之愁(羁旅、思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5.忧国之愁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民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二、愁的写法
1.寓情于景
将春水、明月、夕阳、柳絮等自然意象与情感的表达相结 合。
3.宇宙情怀与精神家园
大多数的文人,希望在大自然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或寄托。 而每个人的内心都不愿过多地暴露,也无从诉说与排解, “愁”是营造的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2.直接抒情
单句之中,不借助任何意象,直抒胸臆。
3.化抽象为具象
把愁写得有长度体的体认
不管是对自身经历的体认,还是对社会状况的体认,都蕴 含着所处状态的感悟,愁是一个泛化的特征。
2.对情感的默认与消解
愁对于诗人词人来说,不可能轻易消除,迁客骚人往往沉 浸于“愁”之中无法自拔,又试图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内心 情感,达到愁绪的宣泄。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白居易《阴雨》
3.思念之愁(怀友、怀亲)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诗经·晨风》

古典诗词当中“愁”的表现

古典诗词当中“愁”的表现

古典诗词当中“愁”的表现作者:吴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重要体裁,在情绪表达和思想体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现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发现,在诗词中,作者的情绪表达是十分多样的,而“愁”便是多样情绪当中的一种。

从目前的诗词研究结果来看,古代文人在“愁”的表达中,很少会将愁直接的进行体现,而是通过意象进行“愁”的具象化,这种表现方式使得“愁”的感觉更加具体,体悟特更加的真切。

本文就古典诗词当中的“愁”的表现做一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愁;表现作者简介:吴楠(2000.3-),女,辽宁义县人,满族,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三25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在古人的笔下,“愁”是一种传达比较多的情绪,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含蓄、内敛,所以无论是诗人还是词人,其在“愁绪”表达的时候,都很少直接体现“很愁”,而是借助一些外在事物进行相关情绪的表达,换言之就是古人进行“愁”的表达,往往会借助一种意象,所以在理解诗词情绪的时候,需要对典型意象进行重点的分析。

水、云等物都是古典诗词中进行愁绪表达的重要载体,所以分析这些事物的“愁”意味对于理解作者“愁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云、水表现“愁”古典诗词当中,在进行“愁”情绪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借用云、水等物。

之所以要用云、水,主要是因为这两事物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浓密。

云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事物,在云层比较厚的时候,其绵密感会更加的巨大,水也一样,会有一种流之不尽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当中,出现以云、水表现的愁,往往说的是特别绵密,散之不尽的“愁”。

比如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句词将其自身的“愁”用“浓云”进行表现,体现出的是密密麻麻不可了却的愁思。

再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水本是生命力、活力的体现,后主用其来喻“愁”,可见其“愁”的深和重。

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具体内容分析

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具体内容分析

亡国之愁
夸张比喻
竹枝词九首(其二)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闺中怀人之愁
夸张比喻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怀人之愁
对比、烘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羁旅之愁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闺中怀人之愁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 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伤春之愁、 家国之愁
国破家亡之愁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
亡国之愁
将愁当作物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触景生情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 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 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闺中怀人之愁
设问夸张比喻 融情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古诗词中的“愁”作者:刘攀学校:濮阳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老师:任百丽职称:副教授答辩日期:年月日浅论古诗词中的“愁”刘攀2014年5月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

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

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宋词愁绪个人情愫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

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

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

“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有颜色,又没有味道。

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一)以实物寓愁“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

此处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泪水,还可以是酒水。

以水喻愁的还有很多,如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楼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等名句。

以月喻愁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篇虽无一个愁字,但是大家读过这首诗之后,仿佛看到了一个惆怅的诗人,举着酒杯,时而望着明月,时而低头沉思,而作者低头沉思的对象正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思念故乡而不得归,作者怎能不愁。

正所谓“千里明月寄相思”,此处相思之对象是故乡也好,是情人也罢,所有相思之意仿佛只能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代为传达给故乡的亲人,传达给自己的情人,以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雨喻愁的,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十分,阴云不开,伴随着沥沥拉拉的小雨,听着点点的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诗人感到了无比的单调乏味,看着身边空无一人,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之感,此时诗人的愁绪便应运而生,黄昏时分的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诗人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船喻愁的,最为著名的要说李清照《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船也能载愁,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

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

另外,还有以其他实物喻愁的,如在贺铸《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便将愁化作了烟草、化作了柳絮、化作了时下的梅雨。

(二)以愁绪凭空发愁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愁”、怨”、“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此种写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目的无非是渲染情绪。

但细细品味李清照的词,此处的作者真是愁吗,笔者不以为然,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上面得词,其中描述的愁是“闲愁”,闲出来的愁能是愁吗,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不是愁还强说愁,着实有点无病呻吟之意。

把无病呻吟式样的愁写的淋漓尽致的是辛弃疾《丑奴儿》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愁的不同理解,形象的说出了愁的真正内涵:少年时期,无忧无虑,为了哗众取宠也好,为了诗词创作也罢,原本没有愁思却强说愁。

而到了中老年,到了真正懂得愁滋味的时候,让他说愁他也不说了,为什么?因为此时的人已懂得了隐忍,懂得了含蓄,懂得了默默承受。

闲愁词不同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而“只有那些既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又不乏伤生忧世之心的词人,才可能撇开现实的纷华喧嚣,把感情的触角伸到心理意识的深处,使人类心灵中常存永在的一份悲哀得以表现出来。

因为这种愁绪是以人生的缺憾为基础,它与现实的联系更为渺茫潜隐,在人性心理结构中属于更深的层次”。

纵观古代诗词作者,擅写闲愁一般处于太平盛世,或身居要职,或生活比较安逸。

总之一句话:只有拥有富贵优越的生活才能写出闲愁的情绪,如果生活负担超级重,天天为生计担心,抑或天天忧国忧民,这样的词只能是真愁。

二.古诗词中愁绪产生的原因。

(一)诗词作者的个人情绪所致相思之愁,最著名的写相思恋情的“愁”词,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还被后人改编成了歌曲,使其在此后也成为经典。

再如晏殊《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为了表达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意,意思是想人想的都瘦了,连衣服也显得宽松了,后来这句词被现代学子引用为学习的一种境界,意思是对学习也应该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一种态度,宁可多掉几斤肉,也要有个好成绩。

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秋时节,花落水流,皓月当空,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惦念自己的故乡。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啊,望着江上的渺渺波烟,作者陷入了无限的愁绪之中。

柳咏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为了不让自己思乡的愁绪迸发,作者竟连等高望远的活动都不做了,以防登高之时看到远处,使其联想,诱发思乡之愁情。

离别之愁,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反映了人虽离, 但情不断, 愁越深, 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

白居易“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思恋之情让人日夜难眠, 靠着楼边思念那远处的情人, 好似那悠悠的流水, 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这幅画面完全被深深的相思之愁所渲染。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借劝酒之举动表达了作者对送别之人深厚的友情:就送到这里吧,往前走就出关了,出关之前让我来再给你斟这最后一杯酒,往西出了阳关恐怕就没有故人给你接风洗尘了。

这首诗采取叙述的方法,全句全是写实,看似平淡无华,但细细读来却能由衷的感受到两位深交已久的朋友,在离别之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二)诗词创作时的自然环境所致由季节引起的愁绪,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曹丕《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诗人感到了雄伟的大自然对渺小的人类的压迫,强大的压迫感使得作者恍有人生迟暮的感觉,从而感叹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另外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也是描绘了深秋季节,万物萧条,周围环境充满了萧瑟、肃杀之意,这才引得诗人感叹,不知诗人是感叹自己的命途多舛,还是对自己国家充满忧虑,抑或是表达对亲朋好友不在身边的那种孤独感觉。

但不管诗人感叹什么,我们都能通萧萧落木和滚滚长江感受到诗人“无边”、“不尽”的愁绪。

由时空引起的愁绪,这种愁绪的典型代表诗词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句,原本是登幽州台,平常之人登高望远,舒缓一下心情也就罢了,哪想到先人的想象力是如此之丰富,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不仅不仅看到了远处的风景,更仿佛前看到了五百年,后看到了五百年,这时的诗人虽身在天地之间,但其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这首诗词每每读来便使人感叹到了时空的力量。

由天气引起的愁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描述,黄昏时节还下着细雨,细雨随着梧桐树上的雨滴一滴滴滴落到地上,啪啪作响,这种百无聊赖的情景也是一种愁。

再如,晏殊《蝶恋花》中:“伫倚危楼风细细,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际。

”词人矗立在高楼之上,本来风不算太大,但春寒料峭,高处的风还是有些凛冽的。

在春天这个还略显寒冷的季节登楼,还伴随着凛冽的北风,看着远处一望无际的天边,词人的愁绪油然而生。

(三)诗词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所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举一语双关, 表面上是写浮云遮住了太阳, 使人不见长安而生愁情, 实际上, 这是委婉地写佞臣(高力士之流)在皇上面前摆弄是非, 皇上不明, 致使有才之人不得重用, 许多有才之士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愁绪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外,李白在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诗句也同样表达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志不得伸的郁闷之情。

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之十五) , 诗人运用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把愁写的很通透,诗人强烈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情怀。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这么一句“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随着时光的流逝,有志报国的青年已青春不再, 岁月已染白了它的鬓发, 爱的人已离去, 报国的路已断, 前方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诗人只有幽幽的长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