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凝集反应

合集下载

免疫学实验教案

免疫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凝集反应一、目的要求学习和掌握用试管凝集反应测定抗血清效价的方法。

二、实验说明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抗原颗粒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参加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

三、实验材料1.试剂抗原、石炭酸生理盐水、阳性血清、被检血清、阴性血清。

2.器材及其他载玻片、小试管(1 cm×6.5 cm)、试管架、移液管、吸管、水浴锅。

四、方法步骤1.玻片凝集实验(1)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大肠杆菌菌悬液。

(2)在一端的菌悬液中加入一滴1:10稀释的大肠杆菌抗血清,另一端悬液加入一滴生理盐水。

(3)将载玻片小心地振动使混合液混匀后静置于室温,数分钟后便可观察到加抗血清的一端产生凝集块,而另一端生理盐水对照没有凝集块产生。

若反应不明显,可放入培养皿中(皿内放入湿滤纸,以保持一定湿度),37℃保温30 min后观察结果。

亦可将载玻片放置显微镜下,凝集块明显可见。

2.试管凝集试验(1)抗血清的稀释抗血清稀释采取倍比稀释法。

取干净小试管7支,排列在试管架上,依次注明号码,每支试管用移液管加入0.5 ml生理盐水。

(2)按下表操作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将待检血清稀释成4个稀释度,5、6、7管分别设为抗原对照、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3)加入抗原各管中加入抗原0.5ml,充分混匀。

(4)抗原抗体反应把各管混合液振摇混匀,置37℃水浴箱中水浴4 h或在室温中过夜,观察结果。

(5)结果观察与效价判断①生理盐水对照管中的抗原(细菌)应分散,无凝集块沉淀而呈混浊菌悬液。

②实验管如有凝集,管底可见到凝集块,液体上部澄清、半澄清或混浊度降低,管底凝集块轻摇即浮起,呈片块状。

③凝集强弱的判断(以“+”表示)“-”:细菌不被凝集,液体混浊、无透明度,管底无伞状沉淀,但由于菌体自然下沉,管底中央出现圆点状沉淀,振荡时复呈均匀混浊状态。

“+”:液体透明度不明显(25%清亮),25%菌体凝集,管底有少许不明显的伞状沉淀。

实验一 凝集反应

实验一 凝集反应

1.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抗“O”试验
【原理】在受检血清标本中,加入溶血素“O”致敏的 胶乳试剂反应,如标本中含有高单位抗体,可出现清晰 而均匀的凝集颗粒。
试剂:ASO胶乳试剂、待检血清、双凹玻片、滴管、 生理盐水。
2.抗“O”试验
方法: (1)在右侧中加生理盐水1滴,在玻片左侧内加待检血清 1滴, (2)加溶血素“O”致敏胶乳1滴,混匀,再连续缓慢摇 动3min。观察结果。 结果:
实验室规则
一、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 二、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必要的文具应玻片等器材,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四、实验完毕,应清理桌面,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 五、值日生负责整理清洁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六、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室外。
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NS+伤寒杆菌
诊断血清+伤寒杆菌
轻摇玻片1-2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对照侧——均匀混浊状;
试验侧——乳白色凝集块(阳性); ——均匀混浊,不出现凝集(阴性);
对照侧、试验侧均出现凝集,为自凝。
2.试管法凝集试验
【原理】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的待检血清混合,静 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抗原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 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特异、敏感、快速、简便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物的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 加反应的成分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体特 异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的结构互补性。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

凝集反应实验原理和方法(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1)凝集反应是指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覆盖抗原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直接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直接凝集反应。

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而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直接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反应在玻片上进行的直接凝集反应,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数分钟之内便可观察结果,快速、简便。

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也用于ABO血型的测定。

【实验材料】( 1)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 2)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

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 3)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实验方法】( 1)于洁净玻片的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另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作阴性对照。

( 2)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

( 3)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为阳性反应。

阴性反应和生理盐水对照均不发生凝集,为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注意事项】细菌鉴定时,特别是肠道菌种的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

血型测定时,室温需保持在 20oC左右,若低于10oC,易出现冷凝集现象而造成假阳性的错误诊断。

(二)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定量的颗粒性抗原悬液与一系列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在试管中进行的凝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对血清中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

此法目前仍常用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诊断,例如,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肥达氏( Widal test)反应,诊断斑疹伤寒的外—裴氏反应(weil-felix test)。

实验五 凝集反应—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五  凝集反应—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实验五凝集反应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文章介绍】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

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

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1.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用途。

2.熟悉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用品】1. 材料试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琼脂斜面培养物、伤寒杆菌H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待测孕妇尿液、HCG阳性孕妇尿液、1:10稀释伤寒杆菌诊断血清、ABO血型标准血清、类风湿免疫诊断试验(用变性IgG致敏的乳胶颗粒)、HCG致敏乳胶试剂、兔抗HCG诊断血清、待测血清、生理盐水。

2.器材:洁净载玻片、巴氏吸管、乳胶皮头、接种环、酒精灯、特种铅笔(或记号笔)、小试管、牙签、采血针、75%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试管架;1ml、5ml刻度吸管、37℃恒温箱(或37℃/56℃水浴箱)、显微镜。

【内容和方法】一、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1.原理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是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的颗粒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等)混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如两者对应便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即为阳性;如两者不对应便无凝集物出现,即为阴性。

此法属定性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抗原,如ABO血型鉴定、细菌鉴定和分型等。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一)凝集试验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二)吞噬试验(示教)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名解: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

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实验及注意点: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2、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若加A抗体出现凝集说明血清中有A抗原,为A型血。

凝集拨片实验报告

凝集拨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拨片凝集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二、实验原理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拨片凝集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凝集反应方法,通过观察红细胞在玻片上凝集的程度,判断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三、实验材料1. 红细胞悬液2. 抗原3. 抗体4. 玻片5. 吸管6. 移液器7.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玻片:将玻片平铺在实验台上,用吸管吸取少量红细胞悬液滴在玻片中央。

2. 添加抗原:用另一支吸管吸取抗原,滴在红细胞悬液上,轻轻混合。

3. 添加抗体:用移液器吸取抗体,滴在红细胞悬液上,轻轻混合。

4. 静置观察:将玻片放置在实验台上,静置数分钟,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5. 记录结果: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双凹片右侧的细胞没有发生凝集,说明血浆中的物质不能使细胞发生凝集。

而双凹片左侧的细胞发生了凝集,说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结合。

2. 分析实验结果:(1)红细胞凝集现象:在实验过程中,红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凝集现象,表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结合。

(2)凝集程度: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可以判断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

在本实验中,红细胞凝集程度较高,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结合较强。

(3)对照实验:双凹片右侧的细胞没有发生凝集,说明血浆中的物质不能使细胞发生凝集,进一步验证了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凝集拨片实验,我们掌握了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学会了拨片凝集实验的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表明,抗原与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结合,进一步验证了凝集反应在免疫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要规范,避免污染。

2.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观察实验现象时要细心,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玻片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玻片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1. 理解并掌握玻片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学会使用玻片凝集反应进行抗原的定性分析。

3.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玻片凝集反应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凝集现象的实验方法。

该反应适用于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的定性分析。

三、实验材料1. 抗原:受检菌液或受检者的血细胞盐水悬液。

2. 抗体:用于细菌鉴定的1:20稀释诊断血清;血型检测的A及B诊断血清。

3. 生理盐水、玻片、吸管、接种环。

4. 无菌操作台、无菌操作手套、酒精灯、镊子、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玻片准备:将玻片清洗干净,用酒精灯火焰消毒,待冷却后备用。

2. 加样:于玻片的一端滴加1滴诊断血清,另一端滴加1滴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

3. 涂布抗原:用接种环取待检菌液或血细胞悬液,分别涂布于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滴中,混匀。

4. 静置观察: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5. 结果分析:根据凝集情况判断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1. 阳性反应:玻片上抗原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小团块状或絮状凝集物,其周围液体澄清。

2. 阴性反应:玻片上抗原与抗体未发生凝集,液体呈均匀混浊的乳状液。

1. 玻片凝集反应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优点,常用于细菌的分型鉴定和ABO血型的测定。

2.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避免污染和误差。

3. 结果分析时,应注意观察凝集程度和形态,以便准确判断实验结果。

七、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避免杂菌污染。

2. 实验器材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方可使用。

3.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室温恒定,避免温度变化影响实验结果。

4. 操作者应严格遵守实验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玻片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会了使用该方法进行抗原的定性分析。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了无菌操作、实验器材的消毒和室温控制,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凝集实验报告实验讨论

凝集实验报告实验讨论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凝集实验了解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关系,验证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凝集实验是免疫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

实验原理: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本实验采用直接凝集实验,即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形成凝集现象。

二、实验对象与材料实验对象:鸡红细胞。

实验材料:鸡红细胞悬液、鸡抗鸡红细胞抗体、生理盐水、试管、滴管等。

三、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1. 将鸡红细胞悬液用生理盐水稀释至一定浓度。

2. 分别取3支试管,编号为1、2、3。

3. 向第1支试管中加入鸡红细胞悬液,第2支试管中加入鸡抗鸡红细胞抗体,第3支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

4. 混匀各试管中的溶液,观察凝集现象。

四、实验结果1. 第1支试管:鸡红细胞悬液,未出现凝集现象。

2. 第2支试管:鸡抗鸡红细胞抗体,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

3. 第3支试管:生理盐水,未出现凝集现象。

五、讨论1.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鸡红细胞悬液在加入鸡抗鸡红细胞抗体后,出现了明显的凝集现象,而加入生理盐水或鸡红细胞悬液时,未出现凝集现象。

这表明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关系,符合凝集实验的原理。

2. 影响凝集实验的因素(1)抗原与抗体的浓度:抗原与抗体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影响凝集实验的结果。

本实验中,鸡抗鸡红细胞抗体与鸡红细胞悬液的比例适中,有利于观察凝集现象。

(2)温度:温度对凝集实验有一定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均可能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本实验在室温下进行,有利于观察凝集现象。

(3)pH值:pH值对凝集实验有一定影响。

过酸或过碱的环境可能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本实验在生理盐水中进行,有利于保持pH值的稳定。

3.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直接凝集实验验证了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本实验为后续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