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点专业课: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讲义概要

合集下载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 (2)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 (2)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引言·系统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及系统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建模方法⎩⎨⎧实验法(辩识法)机理分析法·本章所讲的模型形式⎩⎨⎧复域:传递函数时域:微分方程§2.2控制系统时域数学模型1、 线性元部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1)L-R-C 网络 C r u R i dtdiL u +⋅+⋅=↓ci C u =⋅c c c u u C R u C L +'⋅⋅+''⋅⋅=11cc c r R u u u u LLC LC'''∴++= ── 2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2)弹簧—阻尼器机械位移系统 分析A 、B 点受力情况02B0A AA i 1x k )x xf()x x (k =-=-∴ 由 A 1A i 1x k )x x (k =- 解出012i A x k k x x -=代入B 等式:020012i x k )x x k k xf(=-- 02012i x k x )k k 1f(xf ++=⋅ 得:()i 1021021x fk x k k xk k f =++ ── 一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3)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 电枢回路:b a E i R u +⋅=┈克希霍夫 电枢及电势:m e b C E ω⋅=┈楞次 电磁力矩:i C M m m ⋅=┈安培力矩方程:m m m m m M f J =+⋅ωω┈牛顿变量关系:m mb a M E i u ω----消去中间变量有:a m m m m u k T =+ωω [][]⎪⎩⎪⎨⎧+⋅=+⋅=传递函数时间函数 C C f R C k C C f R RJ T m e m mm m e m m m(4)X-Y 记录仪(不加内电路)⎪⎪⎪⎪⎩⎪⎪⎪⎪⎨⎧⋅=⋅===+∆⋅==∆ll 4p 3m2am m m m 1a p r k u :k :k :u k T :u k u :u -u u :电桥电路绳轮减速器电动机放大器比较点θθθθθ a m rp u u u u l θθ∆----------- 消去中间变量得:a m 321m 4321m u k k k k k k k k k T =++l l l ─二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即:a mm 321m m 4321m u T kk k k l T k k k k k l T 1l =++2、 线性系统特性──满足齐次性、可加性 ● 线性系统便于分析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05(西工大)概要

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章-05(西工大)概要
ae ( s )
E ( s) R( s ) 1 1 1 s( s 1)
2
s( s 1) 2 s s1
s s2 [C0 C1 s C2 s 2 ](1 s s 2 ) C0 C1 s C2 s 2 C3 s 3 C0 s C1 s 2 C2 s 3 C0 s 2 C1 s 3
(1) 动态误差系数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E ( s) 1 1 1 (i ) 2 Φe ( s ) Φe (0) Φe (0) s Φe (0) s Φe (0) s i R( s ) 1! 2! i! 1 (i ) C i Φ e ( 0) i 0, 1, 2, i!
自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组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12)
3 —29, 30, 33, 37, 39
课程回顾
§3.6.1 误差与稳态误差
误差定义: (1)按输入端定义误差;(2)按输出端定义误差 稳态误差: (1)静态误差; (2)动态误差
§3.6.2 计算稳态误差的一般方法
时域分析法小结(3)
4.若二阶系统处于无阻尼状态,则系统的
时域分析法小结(2)
2.某0型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增益为K,则在
1 2 输入下,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r (t ) t 2


A . 0;
B. ;
C. 1 K;
* D. A K 。
3.动态系统 0 初始条件是指 t<0 时系统的 A.输入为 0 ; B.输入、输出以及它们的各阶导数为 0; C.输入、输出为 0; D.输出及其各阶导数为 0。
( s 1)(4 s 1) A2 A1 A3 s A4 2 2 2 2 2 s ( s s 1) s s s s 1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

ur
u u a m up
l
消去中间变量得:
Tm l l k 1 k 2 k 3 k 4 k m l k 1k 2 k 3 k m u a ─二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即: l
1 k1k 2 k 3k 4 k m kk kk l l 1 2 3 m ua Tm Tm Tm
R 1 1 uc uc ur L LC LC
── 2 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2)弹簧—阻尼器机械位移系统 分析 A、B 点受力情况
A x 0 ) k2x0 k1 (x i x A ) f(x
A
B
由 k 1 ( x i x A ) k1 x A 解出 x A x i
第一章:自动控制理论的一般概念 §1.1 引言 §1.2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述 发展过程: 19 世纪
呼应 与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相
时域 复域 频域
20 世纪 60 年代初
古典控制理论 (单入/出)
与航天技术发展相呼应
现(近)代控制理论 (多入 / 出)
2.
闭环(信号有反向作用) 特点:复杂、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有稳定性问题。
3.
复合(前向联系、反向作用) 特点:性能要求高时用之。 例如:炉温系统可以采用开环或闭环的。
闭环控制工作原理:
给定量:使c跟踪r 外部作用: 干扰量:使c偏离r
控制目的:排除干扰因素、影响、使被控量随给定量变化。 负反馈原理——构成闭环控制系统的核心

0
at e
t 0 t 0
L[f ( t )] e at e st dt e sa t dt
0 0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Mason 公式(4)
例 4 求传递函数 C(s)/R(s)
控制系统结构图
例 4 求C(s)/R(s)
Mason 公式(5)
例 5 求传递函数 C(s)/R(s)
控制系统结构图
例 5 求C(s)/R(s)
Mason 公式(6)
例 6 求传递函数 C(s)/R(s), C(s)/N(s)
控制系统结构图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第 7 讲)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2.2 §2.3 §2.4 §2.5 §2.6
引言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
§2.5.1 信号流图与结构图的对应关系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4)
2 —17, 18, 19, 20
自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组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4)
2 —17, 18, 19, 20
课程回顾
2.3 复域数学模型 —— 传递函数 (1)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适用范围 (2)常用控制元件的传递函数 (3)典型环节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1)系统结构图的导出 (2)结构图等效化简
例6 求 C(s)/R(s), C(s)/N(s)
§2.6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 开环传递函数
2. 输入 r (t) 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 干扰 n(t) 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4. 系统的总输出 C(s) 及总误差 E(s)

(整理)自动控制原理讲义

(整理)自动控制原理讲义

自动控制原理:以自动控制系统为对象,学习研究从各类控制系统所抽象出来的,具有共性的规律(组成原理,数学模型,各种分析方法及基本设计方法)。

抽象性、综合性较强,用较多的数学工具解决应用问题。

第一章1.1 引言1.1.1 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不需要人直接参与,而使被控量自动的按预定规律变化的过程,叫自动控制。

①不需要人直接参与;②被控量按预定规律变化。

(2)自动控制系统:为实现某一控制目标所需要的所有物理部件的有机组合体①实体;②有机组合1.1.2 自动控制技术及应用自动控制应用极为广泛,在工业、国防、航空航天、交通、农业、经济管理、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处处可见。

1.1.3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

时间为本世纪40~60年代,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三大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2)第二阶段。

时间为本世纪60~70年代,称为“现代控制理论”时期。

(3)第三阶段。

时间为本世纪70年代末至今。

70年代末,控制理论向着“智能控制”方向发展。

(1)被控对象(2)被控量(被调参数,输出量)(3)给定量(参考输入量,给定信号)(4)扰动量(扰动输入量,扰动信号,干扰量)(5)测量信号(6)偏差信号(详见课本)1.2 自动控制技术中的基本控制方式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按有无反馈,即按结构分为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复合控制。

1.2.1 开环控制系统 (1)定义开环控制是一种最简单的控制方式,在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正向控制作用而没有反馈控制作用,即系统的输出量对控制量没有影响。

示意图:优点:结构简单、调整方便、成本低缺点:控制精度低、对扰动没有控制能力。

用于输出精度要求低的场合。

若出现扰动,只能靠人工操作,使输出达到期望值1.2.2 闭环控制系统——重点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之间既有正向作用,又有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也称为反馈控制①系统的输出参与控制,系统结构图构成回路②依靠偏差进行控制的系统,只要偏差存在,就有控制作用,其结果试图使偏差减小 ③控制精度高④对系统内部除反馈通道和给定通道外的一切扰动都有抑制作用 ⑤引起振荡1.2.3 复合控制系统将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系统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控制系统。

第6讲自动控制原理-资料

第6讲自动控制原理-资料

解.(1)
C (s)1 2 1 1 1 2 (s 2 ) s 3s 13s 4s(s 1 )s( 4 )
G (s) C (s) C (S ) sG (s)2 (s 2 )
R (s) 1s
(s 1 )s( 4 )
§2.3.1 传递函数
(2)
K 22 1
4
(s25s4)C(s)(2s4)R(s)
L1: c5c4c2r4r
§2.3.1 传递函数
(7)
L: [s2C(s)sc(0)c(0)]
5[sC(s)c(0)]
[4C(s)]
( s 2 5 s 4 ) C ( s ) ( s 5 ) c ( 0 ) c ( 0 ) 2 ( s 2 ) R ( s )
课堂小结
2.3 复域数学模型 —— 传递函数 (1)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适用范围 (2)常用控制元件的传递函数 (3)典型环节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1)系统结构图 (2)结构图等效化简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
2 — 11, 12 , 14 , 16
谢 谢!
F(s)
G(s)
1 G(s)H(s)
解释:输入信号与希望值(给定值)关系
4、比较点和引出点的移动
结构图等效变换规则见表2-2
§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例3:例1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Uc(s) Ur(s)
111RR1R 1RC11C ssR2R2
R2(1R1Cs) R1R2(1R1Cs)
自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组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2.2 §2.3 §2.4 §2.5 §2.6

西北工业大学821自动控制原理重难点解析课程讲义

西北工业大学821自动控制原理重难点解析课程讲义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H 1 2 3 4+ 1 2 4+ 2 3 4 5+ 2 4 5- 3 4 6- 2 4 6 2 s )= Φ( 1- G H + G G G G H + G G G H 2 2 1 2 3 4 1 1 2 4 1 【 例6 】 已知系统结构图, 求 C ( s ) = ? ) R ( S
西北工业大学 8 2 1自动控制原理重难点解析篇
第 1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拉普拉斯变换有关内容 拉氏变换的几个重要定理 ( 1 ) 线性性质 L [ a f ( t )± b f ( t ) ]= a F ( s )± b F ( s ) 1 2 1 2 ( 2 ) 微分定理 L [ f ′ ( t ) ]= s ·F ( s )- f ( 0 )
2 t / 2 - a t e
1 1 / s
2 1 / s 3 1 / s
1 / ( s + a )
2 2 / ( s + ω ω) 2 2 s / ( s + ω)
s i n t ω c o s t ω
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求解 【 例1 】 R- C电路计算 u R i + u r= c
· i = c u u ( t )= E ·1 ( t ) c r 0
考试点( w w w . k a o s h i d i a n . c o m ) 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 4 0 0 6 8 8 5 3 6 5
其中初条件引起的自由响应部分 C C - 41 1 1 - ( s + 5 ) 1 2 C = + = + ( s )= 0 ) s + 1 s + 4 3s + 1 3s + 4 ( s + 1 ) ( s + 4
C i m 1 =l

西北工业大学考研专业课《821自动控制原理》真题、典型题解析讲义

西北工业大学考研专业课《821自动控制原理》真题、典型题解析讲义

西北工业大学考研专业课《821自动控制原理》真题、典型题解析讲义西北工业大学考研专业课《821自动控制原理》真题、典型题解析讲义一、文章类型及主题本文主要针对西北工业大学考研专业课《821自动控制原理》的真题和典型题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为了编写本文,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与《821自动控制原理》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年真题、典型题解析、教材笔记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我们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真题和典型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三、大纲与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下:1、引言:介绍《821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2、历年真题解析:对历年考研真题进行分类解析,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题等。

3、典型题解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解题思路、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4、解题技巧与方法: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策略。

5、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自动控制原理的重要性和应对考研的策略。

四、逐步展开首先,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821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让读者了解该课程的背景和基础知识。

其次,历年真题解析部分我们将对历年考研真题进行分类解析,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题等。

我们将针对不同题型的特点和考察点,对每一道真题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指导,帮助读者了解考研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接着,典型题解析部分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解题思路、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通过分析这些典型题目,我们将深入探讨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帮助读者掌握核心知识点和提高解题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策略。

我们将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题策略和技巧,帮助读者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