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的意思解释

坐井观天的意思解释【成语拼音】, zuo jing guan tian【【成语简拼】 dqt【成语繁体】坐井觀天【成语造句】在井底所看到的天空是有限的。
“坐井观天”一般被人们理解为形容目光短浅,但事实上它的意思却比这个词义要复杂得多。
它出自《庄子》,是说有个叫做南郭子綦的人,天天和他的朋友惠施在一起,他的朋友经常向他请教问题。
但他们住的地方很偏僻,附近又没有什么山河湖泊,更没有什么车马来往。
【成语出处】《庄子·秋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成语解释】:坐在井里看天,比喻眼光太小,见识不广。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见识不广【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英语翻译】: on the roof of a well【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与其弟子出行。
路过一口枯井,两个小孩问他们从哪儿来,庄周回答:“我们都是从天上来的!”两个小孩大笑不止,指着井底的青蛙问:“你怎么知道?”庄周回答:“因为坐在井里看天,所以知道天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学习青蛙的沉着冷静,正视现实。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县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主要著作有《庄子》(书名),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的哲学思想与老子有相似之处。
他认为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但他否认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世界,而强调人们的主观精神作用。
他认为在各种物质现象背后,都有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在支配着它们,这就是“道”。
“道”无形无象,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能够产生和组织万物。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承认“道”的客观存在,主张“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具有唯心主义倾向,但他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我国的思想界也有很大影响。
中国先秦哲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庄子被称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原文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原文坐井观天故事内容:青蛙坐在井里。
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基础释义: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意思是“坐在井底看天,说天很小,并非真的是天小”。
坐井观天的主题:坐井观天说的是青蛙坐在井底看天,只能看到井口大。
用于比喻和讽刺那些学识肤浅、眼界狭窄的人。
坐井观天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看问题要有一定高度、要看得全面。
坐井观天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不要故步自封、限制自己的学识与眼界,而应时刻去提升自己。
比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去大城市看看,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等。
坐井观天所揭示的道理:跟坐井观天类似的故事有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等,说的都是看问题不够全面。
从我们自身来讲就是学识浅薄却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了,当我们学会以一颗谦虚的心态去看问题时才能不犯这种错误。
井底之蛙虽然是个贬义词,但如果青蛙能够在井底潜心观星辰,长久下去也能对这一方天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所成就和作为,这种切实的做法比三心二意看整片天空想更实际。
坐井观天的意思_坐井观天的成语解释

坐井观天的意思_坐井观天的成语解释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深井里,整天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一片天空。
这只青蛙从小就在井内生活,对外界的事物一无所知,它以为整个世界就只有井口上方的那一小片天空。
于是,它以自己的经验和所见来妄下结论,认为天就是那个井口上方的圆形。
"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演绎而来的,用来形容人们闭门不出、见识狭窄,只凭自己的片面经验和有限视野来评判事物和世界。
井底之青蛙虽然对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但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所见即所得,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就是那个井口上方的天空。
这种局限性和狭隘的思维方式,让它无法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无法体验到更加广阔和丰富的生活。
其实,坐井观天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固守成见、不愿突破自己舒适区的人。
当一个人只看到了自己生活范围内的一部分,不曾拓宽自己的眼界,不接触新的事物和思想,就很容易陷入坐井观天的陷阱。
这样的人在许多时候,只能以自己狭隘的视野来判断事物和世界,对真相和事实产生了片面和错误的认知。
坐井观天的人往往缺乏全面性的思考,容易陷入偏见和误解中。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别人的观点,不愿与新事物接触,甚至对不同意见持怀疑态度。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会对社会进步产生阻碍。
坐井观天的人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停留在表面,不愿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这样的人容易被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所利用,容易成为别人意识形态的奴隶。
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独立思考和判断,只能盲从他人的意见。
为了避免坐井观天,我们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接触新的事物和思想。
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对复杂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在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摒弃盲从和片面性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开放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并做出更加准确和明智的决策。
坐井观天的意思和造句

坐井观天的意思和造句坐井观天: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这个词的意思和造句,希望大家喜欢。
坐井观天的意思:【汉语文字】井底之蛙【汉语拼音】jǐng dǐ zhī wā【成语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成语性质】贬义词【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一孔之见、目光短浅【反义词】智周万物、绝代天骄、见多识广【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同韵词】厚积薄发、隔雾看花、似玉如花、百卉千葩、顾而言他、一片散沙、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走马观花、白手成家、触机便发坐井观天造句:1) 原来以为我们的规划够先进的了,去外地参观访问,才知道我们以前是坐井观天。
2) 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学点知识,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而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3) 我们要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不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决不能坐井观天。
4) 因为人把头顶上的木板打开只能看到一点,所以做人不能坐井观天。
5) 我们要走出家门,多接触新事物,新观念,不要呆在家里坐井观天。
6) 小朋友从小就要博览群书,不能只看一种课外书,否则很容易成为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被人笑话。
7)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玩游戏的高手,谁知去动漫城和其他小朋友一比,才知道自己是坐井观天啊!8) 看了还看,你深邃的眼;听了还听,你温柔的语言;一遍遍,握住你手心的暖;一次次,在梦中再见你的笑靥。
好想与你一起坐井观天,因为你就是我的世界!9) 蛙坐井中,终日沉醉于头顶上一方蓝天的美景。
于是“井底之蛙”便被人讥笑为眼光狭小见识浅薄者。
但我想,坐井观天未尝不可,因为它是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河的基础。
10) 我们作为学生一定要多读书,多看报,学习更多的知识,不要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
11) 学习不仅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还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才不至于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的解释

坐井观天的解释
“坐井观天”的意思是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成语出处: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坐井观天典故:
唐代文学家韩越曾经写了一篇〈原道〉的文章,来说明儒家道的原义,借此来驳斥老子崇尚虚无的道。
他在文章中首先就仁、义、道、德的内涵下个定义:仁就是博爱的精神;义就是对的行为;循一定原则去做就是道;充实于内心,不假外求的本性就是德。
仁和义的标准是不变的,道和德的解说则会因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就如老子也讲道德,但他所说的道德是抛弃仁和义的,这只是种个人的说法,不能像儒家的道德,能成为天下的公论。
至于老子会对仁义有所轻视,倒也不是老子故意要去毁谤,那是因为老子像坐在井底,所看到的天自然就小了。
后来就从这里演变成坐井观天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眼界狭小,见识不广。
坐井观天
1、意思:坐: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
长期停留在井里看天。
2、比喻: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3、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
4、近义词: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管窥蠡测、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5、反义词:高瞻远瞩、见多识广、包罗万象、无懈可击。
6、例句:我们要把眼光放开,不能坐井观天。
坐井观天文言文

坐井观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坐井观天
先秦-庄子及门徒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对照翻译】
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
你就没有听说过浅井中青蛙的故事吗?
谓东海之鳖曰:“
它对东海的大鳖说:
吾乐与!
‘我好快乐呀!
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想出来玩耍,就在井栏上面跳来跳去,想休息就回到破损的井壁边。
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
跳入水中,水便托住我的腋窝,撑起我的下巴,踏进泥浆里,烂泥就会淹没我的脚背,回头看看那些孑孓、小蟹和蝌蚪,没有能像我这样的。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
而且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最大的幸福了。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先生你为什么不常过来看看呢?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
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没有伸进井里,而右膝已经被井口绊住了。
坐井观天成语的意思

坐井观天成语的意思
成语“坐井观天”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故事,故事中,一个人坐在井边,观察天空,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井里的鱼也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由此认为世界只有那么大,非常局限和狭隘。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说人们常常局限自己的认知,只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范围,而没有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的认知和视野,也可以用来教育人们要开放心态,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验,而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拓展:
除了形容认知和视野,“坐井观天”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一个人如果一直停留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层次,没有远见和抱负,就像坐在井边观察天空一样,只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范围,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未来的可能性。
“坐井观天”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比喻事物的片面和局限。
例如,如果我们只看到某个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了解,就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像坐在井边观察天空一样,只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范围,而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未来的可能性。
“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开放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验,而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未来的可能性。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精选21篇)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精选21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过寓言故事吧,小朋友们由于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哲理深刻的寓言。
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现实意义或教育性。
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篇1有一只青蛙住在井底,他从来没有去过井外面。
他以为天空就和井口一样大。
一天,一只乌鸦飞到井边,看见青蛙,就对它说:"青蛙,咱们聊聊吧。
"青蛙就问他:"你从哪里来?""我从天上上来。
青蛙惊讶了,就说:"天空就只有这井口这么大,你怎么会从天上飞呢?"乌鸦说:"天空很大。
只不过你一直呆在井里,所有不知道世界很大。
"青蛙说:"我不相信。
"乌鸦说:"你可以出来,自己看看嘛。
"于是青蛙来到井外。
他十分惊讶,原来世界这么大!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篇2这一天,青蛙坐在井底没事干,又抬头看见了像井口一样大的天,想起了那天,小鸟说的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心想:如果,我跳出井口不就知道天到地有多大了吗!于是,青蛙前腿一伸,后腿用力一蹬,跳出了井口。
青蛙来到井口外面,看见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空,红红的花、绿绿的草、清清的小河、茂密的树林,听到了树叶在沙沙地说悄悄话,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妈妈,小河在哗哗地唱歌,青蛙看着这一切吃惊极了!这时,小鸟飞了过来,青蛙看见,急忙叫道:小鸟,小鸟。
小鸟听见喊声,往下一看,原来是那只井底之蛙,小鸟飞到青蛙旁边。
青蛙看着小鸟,不好意思地说:小鸟,你说天无边无际是对的,原来我住在井底,以为天只有井口大,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是这样大,这样美丽!小鸟笑着说:只要你亲近大自然,就能增长许多见识,知道许多知识。
从此,青蛙就在池塘里安家落户了,过着快乐而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生活。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篇3小鸟飞得有点累时,便停到一口井上休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金桥小学:贺万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坐井观天”“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分角色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
3、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学本领都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青蛙和小鸟对话
2.教学难点:悟出文章的寓意,懂得“坐井观天”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1.识字词卡片。
2.本课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欣赏动画故事《坐井观天》。
2、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内容。
3、板书课题,读题,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理解词语含义。
(2)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和范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
(3)交流初读感受,解决次要问题。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A、弄清故事的人物形象──青蛙和小鸟。
B、知道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C、明了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原因及主题。
学生在谈到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顺势切入,学习文章第
一自然段次要内容。
(1)教师简笔画水井的形状。
(2)学生在水井上贴出青蛙和小鸟图片的位置,并口述贴图的理由。
A、我从文章的插图中知道应该这样贴。
B、我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读出来的。
(3)学生自读文章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1、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
飞过山川,飞过河流,飞过田野。
它口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____________?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水喝。
”
(二)尝试朗读第二次对话。
1、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第二次对话。
2、理解“大话”的具体含义。
深入探究:青蛙为什么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或做实验了解青蛙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原因。
3、理解“无边无际”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田野等)。
4、学生练读对话,想象它们争论的情形,体会语气,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5、指导朗读。
(三)学习青蛙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1、教师引读,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却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相信了吗?青蛙笑了说:“__________”小鸟也笑了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朗读。
3、分角色表演读故事。
4、小组探究。
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感悟寓意。
1、学习了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五、课外扩展。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六、作业。
青蛙跳出井口后,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想的像翅膀,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看雪》的教学案例
金桥小学:贺万珍
“老师,太好了!太好了!”
记得上周星期一的一节语文课,我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
可是,面对的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睡意朦胧,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
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大脑立刻搜索着这个问题。
对,上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感兴趣,今天不妨试试。
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第12课《看雪》。
想试试吗?”只见学生流露出好奇的目光。
我接着说“请你们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们欢呼出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就要熟悉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个你喜欢的记号。
”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
“老师,我有问题”
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地举了起来,为了能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我采取大组合作的方式来质疑。
大组轮流依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军队。
当这一比赛的规则宣布
后,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呢,我好想知道。
如:问1:我不明白“童年”是什么?
问2:请问,为什么要用洁白的棉花当做雪呢?什么是“橱窗”啊?
问3:“雪景”是指什么呀?
问4:老师讲了一个童年玩雪的故事,他的故事在哪儿呀?
问5:台湾怎么不下雪,而北京要下雪呢?
……
学生的问题好多好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他们奖小红花。
学生由疑而问,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老师,我知道”
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我建议同学可以采用请人帮助的办法。
帮助的人解答正确给10分,解答得很完美再加10分,最后合计算大组的总得分。
也许还是来自小集体的力量吧,每组都争着抢着回答,都想为小集体争得更多的分。
如:
答1:“童年”不能说是什么,应该说是什么意思。
我告诉你,“童年嘛,就是指我们的小时候。
”说时,还随着语调做了个双手平摊桌面的手势,显得何等的慎重其事。
(这时作为教师的我笑着给他们讲了一个我童年时落水的故事,乐得他们哈哈大笑。
)
答2:我能解答你的提问,因为棉花是白色的,雪花也是白色的;棉花很轻,雪花也很轻,所以用棉花做雪花最像雪。
答3:“雪景”的意思是指雪中的风景。
你看,课文的插图就是一幅雪景。
地上是雪,房屋上是雪,树上也是雪,小朋友还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好开心。
答3:课文的第4段就是写的雪景,你读一读就知道了。
(教师马上就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段。
他们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雪景的美丽。
)此时,学生不光在单纯地解决问题,还帮助同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知道”的课文插图、工具书、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日常生活话题、学生的家庭生活等语文的课程资源,都被他们自然的开发和利用。
这其中的很多,则是我备课中始料不及的。
“老师,我有个发现”
正当孩子们因为质疑解答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小班长的发现一下让全班静静地倾听了。
她说:“我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表面上看是写老师和学生关于‘看雪’的对话,跟本组的主题是‘爱祖国’没多大联系,因为前几篇课文表达的都是爱祖国的情感,如《我们成功了》、《北京》。
但是,我仔细读后面的对话‘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才发现这也是跟爱祖国有关系的。
这句话是说北京的小朋友盼望着台湾回归祖国;课文中写到台湾的小朋友也是很想到北京看雪的,说明他们也想回归祖国。
他们都盼望祖国和平统一,难道这不是爱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
多么精彩的发现,多么深刻的感悟,出自一个7岁孩子之口。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你还能不相信你的学生?你还有必要向学生们总结讲解吗?回答是否定的,给我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我忽然明白基础教育
课程专家们说的“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的真正含义。
“老师,我想说!”
是呀,学生想说的话好多好多,学生想表达的思想无数无数。
有的说:“我也想去台湾看看他们那儿的美丽风景。
”有的说:“我愿让台湾小朋友到深圳来作客,我给他们当导游。
”有的说:“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那该有多好!到时我就可以到台湾去旅游啦!”……
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孩子们还有好多话没有说给老师听,他们还有好多思想要和同学交流。
他们一直围着我说个不停,一直拥到办公室门口,等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从此以后,学生在我面前无拘无束,课堂上的思维更是活跃流畅,他们总是举起手“老师,我想说!” “老师,我想说!”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
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
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