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不相弃(古文课外阅读训练)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六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六一高帝求贤诏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酇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
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古文观止》卷六)习题:1、下列有三个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A、下面句中都有通假字:()a.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b.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c.必身劝,为之驾。
d.伯者莫高于齐桓。
B、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是对的:()a.岂特..古之人乎岂:难道;特:只有。
b.皆待.贤人而成名待:依靠。
c.伯者莫高.于齐桓高:超过。
d.高帝求.贤诏.求:征集;诏:文告。
C、下面都是否定句:()a.年老癃病,勿遣b.岂特古之人乎c.有而弗言,觉,免d.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A、患.在人主不交故也:()a.忧虑b.疾病c.灾祸d.忧患B、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a.交际b.交往c.游玩d.共事3、为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译文。
A、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a.贤人已经同我一起平定了天下,但是不能和我一起过着安定、富裕的生活,那怎么行呢?b.贤人已经同我一起平定了天下,如果不同我一起使它安定兴盛,那怎么行呢?c.贤人已经同我一起平定了天下,但是不和我一起使人民安居乐业,这可以吗?d.贤人已经同我一起平定了天下,然而不和我共同享受安乐,可以吗?B、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a.如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人,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
b.对有想表现自己美德的人,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做官)。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小升初文言文专题小练(1)措大①吃饭有二措大相与( )言志。
一云( ):“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
他日得志,当吃饱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
”一云:“我则异于是。
当吃了又吃,何暇( )复睡耶?”吾来庐山,闻( )马道士善睡,于睡中得妙。
然( )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②也。
①措大:亦曰“醋大”,唐宋之世,俗称士人为“措大”,含轻视意,犹后世云穷酸。
②三昧:佛家语,正定之义,俗以称事之诀要。
“三昧”是梵语译音,“三”字无义。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是苏轼写的一篇讽刺小品,它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升初文言文专题小练(2)论贫士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
或( )怪( )而问之,生曰:“固( )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
”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乃( )知俗传信而有徵。
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纪》,夫人见大练①,以为( )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
聊为好事者一笑。
永叔②常言:孟郊诗“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纵使堪织,能得多少?①大练:即大帛,丝织之粗者。
②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1.在括号里解释加点字。
2.翻译句子。
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细思之,皆一理也”,这“理”是什么道理?请写在下方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小升初文言文专题小练(3)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 )子,长沙刘氏之甥也。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10月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九六三年五月)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课外小古文训练:《世说新语》(试题版) 含答案全国通用

课外小古文训练:《世说新语》(试题版)考点:1.阮籍丧母2.阮籍醉酒3.阮仲容追妾4.刘伶醉酒5.刘伶纵酒6.王子猷雪夜访友7.王子猷盗取毛毯8.张玄与刘遗民9.罗友轶事10.华歆、王朗救人一、阮籍丧母阮籍①遭.()母丧.(sāng),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sāng,重大的丧事,指父母之死)显.(公然地)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流放)之.()海外..(荒漠地方),以.()正.()风教..(风俗教化)。
”文王曰:“嗣宗毁顿②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③!”籍饮啖.(dàn,)不辍.(),神.(神情)色.()自若..()。
【注释】①阮籍:字嗣宗,晋文王司马昭任大将军时,调阮籍任从事中郎,后阮籍求为步兵校尉,放诞不羁,居丧无礼。
②毁顿:毁指因哀伤过度而损害身体,顿指劳累。
③固丧礼也:按:《礼记·曲礼上》:“居丧之礼……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
”可见饮酒食肉并不违反丧礼。
1.加点字解释2.翻译(1)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籍饮啖不辍,神(神情)色自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阮籍醉酒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dāng lú,在酒垆前)酤.(gū,)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介词,)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
夫始.()殊.()疑.()之.(代词,),伺.(sì)察,终.()无他意..()。
关于信息的文言文

关于信息的文言文1.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1.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 急不相弃译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商鞅立木取信令既具,未布。
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原文: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小学文言文翻译译文+解释

文言文译文+解释1,曾参教子注释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2;彘(zhì):猪.3;适:到……去4;特:只.5;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6;子:你,对对方的尊称.7;而:则,就.8;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9;烹(pēng):杀.10;女:通“汝”第二人称。
你,你们。
11:反:通“返”,返回。
12:止:制止。
13.曾参:孔子的学生14.特与婴儿戏耳:耳:罢了。
15.婴儿:小孩子16.有知:懂事17.曾子之妻之市:之,到18.其子随之而泣:之,她,代曾子之妻19.妻止之曰:之,他,曾子20.今子欺之:之,代词,他,代曾子之子21.顾反:回来。
反:通“返”,返回。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人,要善良,做一个让大家敬佩的人,无论对谁都一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当应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诚信的表率,使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
文章以事喻理,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诚信教育的原则。
2,欧阳修苦读词语注释1.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精品】202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0题。
(5分)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选自《渭南文集》)【注释】①椟:木箱,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③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妻子..:()(2)乃引.客就观之引.:..不觌妻子()2.陆游的书房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性格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妻子:妻子和儿女。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引:牵,拉,邀请,带着。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2.书多而乱(1分,只写“多”或者“乱”不给分)。
可以看出陆游爱读书,勤奋刻苦,幽默/爱自嘲,不拘小节/随性自由/洒脱/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专题六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备考期末总复习(广东广州专用)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备考期末总复习(广东广州专用)专题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2022·广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急不相弃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②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③,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①依附:依靠、依傍。
此指搭载船。
②辄:就。
③纳其自托:接受了他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后贼追至.____________②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2.文中华歆的“优”和王朗的“劣”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①到;②舍弃,丢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后贼追至”的句意是:后来敌人追来了。
至:到。
(2)“王欲舍所携人”的句意是: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舍:舍弃,丢下。
2.【答案】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从“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做事谨慎,有始有终,信守承诺之人;从“幸尚宽,何为不可?”和“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可以看出,王朗在遇到危险,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
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敌人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十一】
急不相弃
华歆①、王朗②俱③乘船避难,有一人欲④依附⑤,歆辄难之。
朗曰:" 幸⑥尚⑦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⑧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注释】:
①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
②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
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
③俱:一起。
④欲:想要。
⑤依附:依傍附从。
⑥幸:幸好。
⑦尚:还。
⑧纳:接受。
【练习题】:
1、解释加点字
(1)歆辄难.之(感到为难)(2)宁可以急.相弃邪((情况)紧急)
(3)王欲舍.所携人(弃,抛下不顾)(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评定,判定)
2、翻译句子:幸尚宽,何为不可?
答:幸好(船上)还很宽敞,有什么不可以呢?
3回答问题:你认为当时的人们将如何评定华歆,王朗?
答:华歆优,王朗劣。
开始,华歆不愿让那人上船,是预见“贼追至”,足见他比王朗有远见;后来,贼真的追来,情况危急,华歆不愿抛下别人不管,可谓“患难见真心”,而王朗却即刻想舍人救己。
华歆有远见,不顾危险帮助他人,是君子;而王朗既无远见,又自私,是小人。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