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
丙酮安全周知卡

丙酮安全周知卡
一、丙酮简介
丙酮,又称丙酮酮、2-丙酮或增塑剂丙酮,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
它具有挥发性、易燃和易燃爆的特性。
二、丙酮的危害性
1. 致皮肤刺激:丙酮接触皮肤会导致红肿、疼痛和刺激感。
2. 可燃性:丙酮是易燃物质,接触明火或高温会引发火灾或爆炸。
3. 毒性:丙酮对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头晕、恶心和昏迷等症状。
三、丙酮的安全使用方法
1. 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使用丙酮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手套和工作服,防止丙酮溅到皮肤上。
2. 防火防爆:丙酮应存放在远离火源和高温的地方,避免与明火接触。
使用时要确保通风良好的工作环境。
3. 吸入防护:长时间接触丙酮易导致中毒,应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器进行保护。
4. 废弃物处理:丙酮废液和废弃的丙酮应按照当地规定,进行
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急救措施
1. 皮肤接触:立即用大量水和肥皂清洗,如有皮肤炎症或刺激
持续,请就医。
2. 眼部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及时就医。
3. 吸入:将患者移到空气清新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呼吸
困难,请立即就医。
4. 摄入:不要让患者呕吐,立即送医院就诊。
注意:本安全周知卡仅供参考,请在使用丙酮前详细阅读产品
说明书,并按照指导进行操作。
如有疑问或问题,请咨询相关专业
人士。
丙酮理化性质表

丙酮理化性质表丙酮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3H6O,分子量为58.08。
它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可以被广泛地用于医药、化妆品、涂料、塑料、合成纤维和甜味剂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丙酮的理化性质。
一、丙酮的物理性质1. 外观和颜色:丙酮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特殊气味。
2. 密度:丙酮的密度为0.7845 g/cm³。
3. 沸点和熔点:丙酮的沸点为56.53℃,熔点为−94.7℃。
4. 折射率:丙酮的折射率为1.359。
5. 可燃性:丙酮是易燃物质,能够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二、丙酮的化学性质1. 溶解性:丙酮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在室温下能够和水以任意比例混合。
2. 氧化性:丙酮是一种容易被氧化的有机化合物,在强氧化剂存在下能够被氧化为相应的酸或酮。
3. 还原性:丙酮也具有还原性,可以通过还原反应生成相应的醇。
4. 酸碱性:丙酮是一种中性分子,不具有酸碱性。
5. 反应性:丙酮是一种反应性很强的有机化合物,它能够和众多物质发生多种多样的反应,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典型的反应。
(1)加成反应:丙酮能够和卤素、酸酐、亚硝酸盐等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卤代物、酸酐衍生物和氧化物等。
(2)酰基化反应:丙酮能够和酸发生酰基化反应,形成相应的酮。
(3)缩合反应:丙酮能够和羰基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相应的α,β-不饱和化合物。
(4)烷基化反应:丙酮能够和芳香族化合物发生烷基化反应,生成相应的烷基化产物。
三、丙酮的稳定性丙酮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不容易发生自发性分解或变异,但在高温、高压、光照等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或变异反应。
因此,在存储和使用丙酮时,应该注意避免高温、高压、光照等条件,同时还要注意储存、搬运的安全。
以上是本文对丙酮的理化性质进行的简单介绍,其中包括了丙酮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稳定性等方面。
通过深入地了解丙酮的各项性质,可以更好地应用它于各种不同的领域。
丙酮

丙酮,工业上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国内外丙酮的生产消费及市场分析崔小明(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102550)丙酮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之一,主要用作制造醋酸纤维素胶片薄膜、塑料和涂料的溶剂。
丙酮与氢氰酸反应所得的丙酮氰醇(ACH)是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有机玻璃)的原料。
丙酮也是制备环氧树脂、聚碳酸酯中间体双酚A的原料。
在医药、农药方面、除作为维生素C的原料外,还可用作各种微生物与激素的萃取剂,石油炼制的脱蜡溶剂以及用作制造其他各种合成材料的原料。
丙酮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异丙醇法、异丙苯法、发酵法、乙炔水合法和丙烯直接氧化法。
目前世界上丙酮的工业生产以异丙苯法为主。
在我国的丙酮生产中,粮食发酵法仍占一定比重。
1.国外丙酮的生产及消费目前,世界上丙酮的生产能力约为450万吨/年,其中72%以上的生产装置采用异丙苯法,10%左右的装置采用异丙醇法。
目前全世界丙酮平均开工率在75%以下,其中异丙醇法工艺装置开工率低(<30%),异丙苯法装置开率均>80%。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丙酮生产国,其产量约占世界丙酮总产量的42%左右。
国外丙酮主要用作溶剂,其次是用于生产丙酮氰醇(ACH),此外用于双酚A。
美国、西欧和日本丙酮的消费结构详见表1。
表1 国外丙酮的消费情况(%)近期内美国对丙酮的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2%,其中ACH需求量增长率约为3.3%,双酚A为5%,甲基异丁基酮约1%,甲基异丁基醇约2%,溶剂约1%,其他用途约0.5%;西欧对丙酮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约3%,其中ACH需求增长率约5%,双酚A约4%。
日本对丙酮的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约3%,其中双酚A为12%,甲基异丁基酮和溶剂均为约1%,ACH约3.4%。
近年来世界各地区丙酮需求现状和预测见表2所示。
表2 世界各地区丙酮需求现状及预测(单位:万吨)2.我国丙酮的生产消费及市场分析我国从1956年开始生产丙酮,当时采用的发酵法,即以农副产品如玉米为原料,经过生物发酵得乙醇、丙酮和丁醇的混合液,再通过精制分离得到丙酮、乙醇和丁醇。
丙酮药典标准

丙酮药典标准详细解析一、引言丙酮,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在医药、化工、实验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确保丙酮的质量和安全性,各国药典都对丙酮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本文将详细解析丙酮在药典中的标准,包括其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二、丙酮的性状丙酮在药典中被描述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和挥发性。
这一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丙酮的基本物理性质,有助于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对其进行初步的识别。
无色透明表明丙酮不含有明显的杂质和悬浮物,而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则是其独特的化学性质所致。
挥发性则意味着丙酮在常温下易于挥发,需要注意储存和使用时的安全性。
三、丙酮的鉴别药典中通常通过特定的化学试验来鉴别丙酮。
例如,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的反应是一种常用的鉴别方法。
在这一反应中,丙酮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种蓝色的化合物。
通过观察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丙酮。
这种鉴别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是药典中常用的鉴别手段之一。
四、丙酮的检查丙酮的检查是确保其质量的重要环节,药典中对丙酮的纯度、杂质和特定成分都有一定的要求。
纯度要求:丙酮应符合一定的纯度标准,不含有明显的杂质和水分。
纯度的要求是为了确保丙酮在使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药典中通常规定了丙酮的最低纯度要求,以及杂质的限量标准。
酸度检查:酸度是评价丙酮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典中规定了丙酮的酸度限度,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药品或实验产生不良影响。
酸度的检查通常通过滴定法进行,使用适当的指示剂和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滴定结果判断丙酮的酸度是否符合要求。
酮类检查:由于丙酮是一种酮类化合物,药典中还规定了其酮类的限量标准。
酮类的存在可能会影响丙酮的稳定性和使用效果,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控制。
酮类的检查通常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如与特定的试剂反应后观察颜色变化或测定生成的化合物的含量。
其他特定成分的检查:除了上述的酸度和酮类检查外,药典中还可能对丙酮中的其他特定成分进行限量要求。
丙酮

維基百科丙酮也称作二甲基酮、二甲基甲酮,简称二甲酮,或称醋酮、木酮,是最简单的酮,为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无色可燃液体。
理化性质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有芳香气味。
与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和吡啶等均能互溶,能溶解油、脂肪、树脂和橡胶等,也能溶解醋酸纤维素和硝酸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编辑] 主要用途最常见的用途是用作卸除指甲油的去光水,以及油漆的稀释剂;同时可作为有机溶剂,应用于医药、油漆、塑料、火药、树脂、橡胶、照相软片等行业。
在工业上应用于制造双酚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酮氰醇、甲基异丁基酮等产品,以及塑胶、纤维、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
自然界中亦存在天然的丙酮,人体内也含有少量的丙酮。
[编辑] 毒性与医学用途对人体具有肝毒性,对于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吸入其蒸气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
如果大量吸入,还可能失去知觉。
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于脱脂,脱水,固定等等。
在血液和尿液中为重要检测对象。
有些癌症患者尿样丙酮水平会异常升高。
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食物疗法减肥的人血液、尿液中的丙酮浓度也异常地高。
[编辑] 制备方法干馏法在异丙苯法尚未发明之前,早期丙酮多由乙酸钙的干馏制得。
发酵法用丁醇酵母发酵可以获得丙酮。
此法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哈伊姆·魏茨曼所发展,但不久就因产率极低而被放弃。
异丙苯氧化合成法用石油工业产品异丙苯在硫酸的催化下被空气氧化重排成丙酮,副产物苯酚。
该法产生的废品很少,称为“一箭双雕”法。
[编辑] 应用溶剂:例如卸除指甲油的去光水中的主要(或唯一)成份就是丙酮。
也是实验室常备的洗涤用溶剂。
试剂:丙酮在合成上是一种C3合成子,可以用于有机合成。
另外丙酮也是一种保护基前体,通过生成缩酮来保护1,2-二醇,或者1,3-二醇。
冷剂:丙酮与干冰的混合物可当冷剂(摄氏−50度)。
奇模解答丙酮是一種有機溶劑~溶解力很強~味道比酒精重一點~有一點點淡淡的香氣~顏色揮發都很像純酒精(甲醇)~有輕微毒性且有腐蝕性所以不要接觸到皮膚~如果有很難去掉的膠漬(如三秒膠)就會用丙酮來清除~但通常也會一起破壞物體表面的漆~丙酮(Acetone)一、概述丙酮也叫醋酮,又名二甲酮;Acetone的譯音。
丙酮燃烧值

丙酮燃烧值丙酮,也称为丙酮醛,是一种无色的液体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气味。
它是碳骨架上含有一个酮基的有机化合物。
丙酮的分子式为C3H6O,其分子量为58.08 g/mol。
丙酮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在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它在工业中常用作溶剂,用于清洗和脱脂。
此外,丙酮也被用作化学反应中的中间体,用于制备许多化合物,如药物、染料、树脂等。
丙酮作为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燃烧值。
燃烧值指的是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丙酮的燃烧值通常用大卡(kcal)/克或焦耳(J)/克来表示。
根据文献报道,丙酮的燃烧值约为29.7-30.1 MJ/kg,或者是1.17-1.18 kcal/g。
这意味着当丙酮完全燃烧时,每克丙酮可以释放大约1.17-1.18千卡的热量。
丙酮的高燃烧值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燃料。
它可以作为液体燃料直接燃烧,在一些应用中可以替代常见的燃料,如汽油和柴油。
丙酮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CO2)和水蒸气(H2O),这些产物的释放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另外,丙酮还可以用作火焰测试中的标准燃料。
由于其较低的燃烧温度和具有明亮颜色的火焰,丙酮被广泛应用于火焰测试和火焰检测中,如火焰试验仪的校准和火焰检测器的测试。
总结来说,丙酮作为一种无色液体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燃烧值。
其燃烧值约为29.7-30.1 MJ/kg或1.17-1.18 kcal/g。
丙酮被广泛应用于溶剂、化学反应中间体等领域,并可作为液体燃料直接燃烧。
此外,丙酮还常用于火焰测试和火焰检测中。
它的独特性质使得丙酮在许多工业和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使用。
丙酮知识点总结

丙酮知识点总结物理性质丙酮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丙酮的沸点为56.2°C,密度为0.7845g/cm3,在20°C时的折射率为1.358。
丙酮溶于水,乙醇、乙醚和苯,它也能溶解许多有机物质,因此在化学工业中被广泛用作溶剂。
化学性质1. 氧化性:丙酮可在氧气或氧化性剂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丙酸或者二羟基丙烷。
CH3COCH3 + 3O2 → 3H2O + 2CO22. 还原性:丙酮可以被还原成丙醇,如用氢气和催化剂进行还原反应:CH3COCH3 + H2 → CH3CH2OH3. 羟基反应:当丙酮与羟氨或羟胺反应时,可以生成相应的羟基衍生物。
CH3COCH3 + NH2OH → CH3C(OH)(OH)NH24. 酯化反应:丙酮与酸酐反应,或经过酸催化剂催化,可以生成丙酮酸酯。
CH3COCH3 + CH3COCl → CH3COCH2COCH3 + HCl用途1. 丙酮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丙酮作为有机合成的原料,可用来制备醋酸丙酮、甲酸丙酮、乙醇丙酮等化合物。
2. 丙酮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丙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溶剂,在化工工业中被广泛用于溶解橡胶、树脂、塑料和脂肪等物质。
此外,丙酮还被用作脱脂剂、清洗剂等。
3. 丙酮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丙酮可用作药物合成原料,也可用于制备检验试剂和分析试剂。
4. 丙酮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丙酮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如用来制备涂料、油墨、胶粘剂、染料和合成纤维等。
安全注意事项尽管丙酮在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丙酮也是一种有毒的化学品,具有刺激性,有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作用。
在接触丙酮的情况下,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防护器具,并确保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操作。
另外,应将丙酮储存在密闭容器中,远离火源和其他易燃物质。
如不慎接触丙酮或吸入大量丙酮蒸气,应立即就医。
总结综上所述,丙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工工业、医药工业、有机合成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丙酮

丙酮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丙酮的相对密度为0.8,熔点为-94.6℃,沸点为56.5℃,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丙酮是易燃品,建规火险分级为甲级。
其闪点为-20℃,自燃温度为465℃,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丙酮可通过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等途径危害健康。
急性中毒,丙酮常温下为无色透明的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
丙酮的相对密度为0.8,熔点为-94.6℃,沸点为56.5℃,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丙酮是易燃品,建规火险分级为甲级。
其闪点为-20℃,自燃温度为465℃,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丙酮可通过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等途径危害健康。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容易激动。
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丙酮在包装与储运中应该注意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和热源。
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避免光照,保持容器密封。
同时,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该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应有降温措施。
灌装时应注意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储运时注意不可混储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的损坏。
出现丙酮中毒及泄漏时,皮肤接触者应脱去污染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吸入中毒者应将其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急救;误服者应大量饮水并催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mg/m3):400 mg/m3(皮)TLVTN:OSHA1000ppm, 2380mg/m3
泄漏
应急
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稳定性:正常状况下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条件:火花、明火、热、引燃源、长期暴露受热。
禁忌物:氧化剂、及氯化溶剂和碱的混合物、三级丁酸钾、六氯三聚氰胺、二氧化硫、强还原剂。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毒
理
学
资
料
急性毒性吸入:1.低浓度,没有即性效应,高浓度下(约1000ppm)轻微的刺激鼻及咽。2浓度高于2000ppm可能造成嗜睡、恶心、呕吐、酒醉感及头晕。3.浓度高于10000ppm,可能导致无意识及死亡。皮肤:1.直接接触可能造成轻微刺激。眼睛:1.高浓度蒸气(1000ppm)会造成轻微而短暂的刺激。2.其液体对眼睛具严重刺激。食入:1.刺激咽、食道及胃。2.大量食入之症状与吸入情况类似(如头痛、虚弱、困倦等)。3.若倒吸入肺部会引起致命的肺部伤害。
丙酮
标
识
中文名:丙酮
英文名:ACETONE
中文名称2:二甲基酮、二甲基甲酮,二甲酮,醋酮、木酮
英文名称2:-
分子式:CH3COCH3
相对分子质量:
CAS号:00067-64-1
危险性类别:3易燃液体
化学类别:
组成与
性状
主要成分:丙酮
外观与形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
主要用途:在工业上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急
救
措
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爆
炸
特
性
与
消
防
燃烧性:极度易燃
闪点(℃):-20°C
TLVWN:ACGIH1000ppm, 2380mg/m3
检测方法:-----
呼吸系统防护:2500ppm以下:含有机蒸气滤罐之化学滤罐式、动力型空气净化式、供气式、自携式呼吸防护具。
未知浓度:正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正压全面型供气式呼吸防护具辅以正压自携式防护具。
逃生:含有机蒸气滤罐之气体面具、逃生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
眼睛防护:化学防溅护目镜、面罩(以八英吋为最低限度
身体防护:上述橡胶材质连身式防护衣,工作靴,洗眼器和紧急淋浴设备。
手防护:防渗手套,材质以丁基橡胶、Teflon、4H、Barricade、Chemrel、Responder、Trellchem、Tychem10000为佳。
其他:卫生措施:1.工作后尽速脱掉污染之衣物,洗净后才可再穿戴或丢弃,且须告知洗衣人员污染物之危害性。2.工作场所严禁抽烟或饮食。3.处理此物后,需彻底洗手。4.维持作业场所清洁。
健康危害
健康危害:吸入、食入、皮肤/眼睛接触;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出现乏力、恶心、头痛、头晕、易激动。重者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先有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酸中毒和酮症。慢性影响:长期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理化性质
熔点(℃):− °C K)
沸点(℃):°C K)
相对密度(水=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饱和蒸汽压(kpa):℃)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树值: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油类、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燃烧热(kj/mol):
折射率:
稳定经口);20000mg/kg(兔经皮)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长期频繁接触可能造成皮肤脱脂及皮肤炎(干燥、刺激、发宏及龟裂)。
致癌性:无资料
环境资料
释放至大气中,会与氢氧自由基反应(半衰期约为22天);释放至水中,预期会进行生物分解;释放至土壤中,预期会进行生物分解及从土壤表面挥发。
爆炸下限(V%):
爆炸上限(V%):
引燃温度(℃):465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意义
最小点火能(Mj):无意义
危险特性:1.液体极易燃,室温下可能被引燃。2.蒸气比空气重会传播至远处,遇火可能造成回火。3.会累积再封闭地区。4.火场中的容器可能会破裂、爆炸。5.即使被水稀释有可能引燃。
灭火方法: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所有人员必须马上撤离。消防人员必须佩带空气呼吸器、消防衣级防护手套。
储运注意事项
运输: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储存:1.本品具高度易燃性,有严重火灾危险,属于甲类火灾危险物质。储存于阴凉干燥、良好通风处,远离热源、火源和有禁忌的物质。所有容器都应放在地面上。但久贮和回收的丙酮常有酸性杂质存在,对金属有腐蚀性。
2.用200L(53USgal)铁桶包装,每桶净重160kg,铁桶内部应清洁、干燥。贮存于干燥、通风处,温度保持在35℃以下,装卸、运输时防止猛烈撞击,并防止日晒雨淋。按防火防爆化学品规定贮运。
其他信息
无
废弃
1.参考相关法规规定。
2.量小时可于认可溶剂燃烧炉内燃烧;量大时可于核准之焚化炉内焚化。
3.废弃物在未处理前,应存放于安全容器中。
吸收了丙酮的物质可于核准的掩埋场掩埋。
运输信息
危货号:31025
UN编号:1090
包装分类:II
包装标志:第三类易燃液体
包装方法:无资料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 类低闪点易燃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