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学案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学案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一、压强1、压力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点: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主要是使物体发生________,与压力的________和物体的__________有关,压力越____,受力面积越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即______)就越明显。

压力与重力_______(填“有”或“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当物体被放置于水平支持面上时,压力与重力才在数值上________。

2、下图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该实验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____________,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转换为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①由甲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由乙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力的作用效果用________来量度,前面所说的压力的效果明显,对应的就是______比较大。

压强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公式是:_______,该公式反映出压强(p)与压力(F)和受力面积(S)之间的关系。

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

每一个物体能够承受的压_____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物体表面将被破坏,表现为路面垮塌、表面破洞、产生痛楚感等。

有些时候,我们希望突破这个限度(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病人打针等),即要增大压强,则可以采取在压力保持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编辑专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掌握浮力的产生原因,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3)能够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浮力的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

(3)运用压强和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压强的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2)浮力大小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内容,如:“压强是什么?如何计算?”、“浮力是如何产生的?”等。

2. 知识梳理:(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压强和浮力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应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3. 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覆杯实验”、“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实验原理。

5. 课堂小结:(5分钟)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六、课堂互动与讨论1.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自行车轮胎的气压、船只的载重等。

2. 分享成果:(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七、拓展训练1. 设计题目:(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如:“如何计算一个水池的底部受到的压强?”、“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浮力大于在液体中的浮力,为什么?”等。

2. 学生解答:(20分钟)学生独立解答拓展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 学生自评:(5分钟)2. 教师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八年级物理 第八章 压强与浮力复习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 第八章 压强与浮力复习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课型:复习课执笔:陈剑峰合作:丽娟丽群立仁组长:贤灶(10年6月10日)【复习内容】: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1课时)【复习目标】:(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解释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5)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复习过程】:任务一:自主复习:将本章知识要点按知识树的形式列出来任务二:【解题引导】--------课堂讲练互动题型一知道压力的概念,并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经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过程,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请同学们画出右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注意:A.压力和重力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

B.有时压力与重力有关,它可以是重力产生的,还可以不是重力产生的。

2.(09某某)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下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1)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2)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再做图_______(填“丙”或“丁”)所示实验。

题型二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3.(09某某)一头质量为6×103kg的大象,每只脚掌的面积为600cm2,它的重力为N,它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a.若大象抬起一条腿,如图所示,它对地面的压力。

(g取10N/kg)4.在海滩案中发现罪犯留在现场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注了鞋模,测得鞋模的平均厚度为3厘米,质量为675克,又经测试达到脚印同样的压强为15000Pa,问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蜡的密度:900千克每立方米)题型三将压强知识运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第1页共4页5.某某市盛产煤炭、水泥、石料,有能源、建材之乡的美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里的汽车超载现象异常突出,公路损坏严重。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压强北师大版-与浮力》复习教案.第八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设计意图]本章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对力有初步认识后,对力学知识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章知识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浮力的知识。

虽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涉及的知识点减少得多,增加得少,使学生学习的分化点淡化,台阶降低,计算的要求和难度也大幅下降,但由于本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若明若暗有些是错误的,本节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增加学习的难度。

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巩固和提高。

本节的复习和总结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地回顾这一章的知识内容,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再结合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采用提问、强化练习、过程回顾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个知识点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的应用心爱心专心 - 2 -用。

[复习目标]1.理清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了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和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浮力,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巩固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认识和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复习重点]压强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探究方法、过程及结论[复习难点]压强概念的掌握及浮力大小的判断[教学过程]用心爱心专心- 3 -用心爱心专心- 4 -用心爱心专心- 5 -养图表他内的们学容,自对会主识知复归的习纳整的理的能方法。

力。

结二通过网络图中各个知识点根据合的超链接,进行提问,完成、各提出网的问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

个络题,回知压力图思压力:识忆、中点的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练运用压强公式计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压强。

(2)能够理解并运用浮力公式计算物体的浮力。

(3)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压强与浮力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压强公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复习浮力公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计算:(1)复习压强公式:p = F/S。

(2)举例讲解如何计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压强。

2. 浮力的计算:(1)复习浮力公式:F浮= G排= ρ液gV排。

(2)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浮力,包括物体的漂浮和沉没情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压强和浮力的概念。

(2)提问:压强和浮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讲解与示范:(1)讲解压强公式的运用,举例计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压强。

(2)讲解浮力公式的运用,举例计算物体的浮力,包括物体的漂浮和沉没情况。

3.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压强和浮力的计算题。

(2)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压强和浮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压强和浮力的计算方法。

2. 观察生活中有关压强和浮力的现象,并写一篇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压强公式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浮力公式的掌握程度。

(3)学生分析生活中压强与浮力现象的能力。

2. 评价方法:(1)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

(3)学生写的小论文的质量。

七、教学拓展1. 压强与浮力的应用领域:(1)工程领域:如建筑设计、船舶制造等。

(2)科学研究:如潜水艇的浮力控制、气压计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设计意图]本章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对力有初步认识后,对力学知识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章知识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浮力的知识。

虽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涉及的知识点减少得多,增加得少,使学生学习的分化点淡化,台阶降低,计算的要求和难度也大幅下降,但由于本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若明若暗有些是错误的,本节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增加学习的难度。

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巩固和提高。

本节的复习和总结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地回顾这一章的知识内容,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再结合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采用提问、强化练习、过程回顾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个知识点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的应用。

[复习目标]1.理清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了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和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浮力,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巩固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认识和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复习重点]压强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探究方法、过程及结论[复习难点]压强概念的掌握及浮力大小的判断[教学过程]养分析总结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投影练习3—4,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提问、点评学生回答。

练习、回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附:投影练习1-41.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压强-教案(3)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压强-教案(3)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和过程】通过体验、观察、探究实验来理解压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教学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探究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入新课】1.绝学表演2.实验【新课讲授】第一节压强一、压力1.学生自学,压力定义。

2.通过分析实例,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图片及体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

3.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并得出实验结论。

三、压强通过自学完成以下内容1.物理意义 2.定义 3.公式 4.单位【练习】计算坦克对地面的压强大小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通过实例及公式分析得出结论。

二、压强: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2.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作压强。

F3.公式:p=S4.单位:1 帕斯卡=1 牛/米25.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巩固练习】题目见学案【小结】【作业】1. 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

2. 课本P58 1、2、4。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压强和浮力复习案 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压强和浮力复习案  导学案(无答案)

8.8 压强与浮力复习案学习目标:1.复习压强与浮力的基础内容;2.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固、液、气压强的计算与应用学习难点:物体所受浮力的计算与物体的浮沉条件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1分钟)二、学案导学(一)环节一、压强(独立思考并完成下列内容,限时5分钟)1.定义:叫压强。

用字母表示。

2.公式:。

变形式有,。

3.单位:。

1Pa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4.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朝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有关,并且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压强;5.连通器:上端底部互相的容器。

6.如果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保持。

7.历史上最著名的演示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

(二)环节二:浮力(独立思考并完成下列内容,限时10分钟,同桌互相核对答案)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计算公式:3.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上浮:F浮 G物上浮的物体最终要漂浮;物体漂浮:F浮 G物;物体下沉:F浮 G物;物体悬浮:F浮 G物其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和。

处于非平衡状态的是和。

4.不论气体还是液体,流体的流速越压强越拓展训练:(独立思考并完成下列内容,限时3分钟,小组讨论并订正答案)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展示:有一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浸没在水中,上表面距水面15厘米,则物体上表面所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帕, 压力是_________牛;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帕, 压力是_________牛, 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是_________牛;侧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是_______牛;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牛。

三、盘点收获(这节课我收获了什么?2分钟总结)四、当堂检测(合上书本,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满分100分)五、温馨寄语:让阳光照进你的心里,温暖着每个角落,让我们携手共进,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8.8 当堂评测(时间:5分钟分值:100分)姓名:小组:得分:(每题20分)1.在下列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实例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A.喝饮料的吸管一端削成斜口面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C.铁钉的尖端做的细而尖 D.剪刀钝了要磨一磨,使刀刃锐利些2.如图所示,容器内的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1,当把它倒过来时,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2,则它们的关系是( )A.p1>p2B.p1=p2C.p1<p2D.无法确定3.关于连通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连通器中,若液体不流动,各容器中的液面一定相平B、连通器中,液面的高低与容器的形状有关C、只要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都属于连通器D、连通器中装有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内在同一水平面的压强均相等4.在大气压为760mmHg的房间内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高度为750mmHg,其原因是()A、玻璃管太长B、玻璃管放倾斜了C、管内水银面上方有少量空气D、玻璃管粗了些5.关于铁球在水中的沉浮,有以下几句说法,正确的是()A、沉入水底的铁球一定是实心的;B、凡是铁球就会沉入水底;C、空心的铁球一定漂浮在水面;D、悬浮在水中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8.8 当堂评测(时间:5分钟分值:100分)姓名:小组:得分:(每题20分)1.在下列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实例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A.喝饮料的吸管一端削成斜口面 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C.铁钉的尖端做的细而尖 D.剪刀钝了要磨一磨,使刀刃锐利些2.如图所示,容器内的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1,当把它倒过来时,液体对底面的压强为p2,则它们的关系是( )A.p1>p2B.p1=p2C.p1<p2D.无法确定3.关于连通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连通器中,若液体不流动,各容器中的液面一定相平B、连通器中,液面的高低与容器的形状有关C、只要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都属于连通器D、连通器中装有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内在同一水平面的压强均相等4.在大气压为760mmHg的房间内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高度为750mmHg,其原因是()A、玻璃管太长B、玻璃管放倾斜了C、管内水银面上方有少量空气D、玻璃管粗了些5.关于铁球在水中的沉浮,有以下几句说法,正确的是()A、沉入水底的铁球一定是实心的;B、凡是铁球就会沉入水底;C、空心的铁球一定漂浮在水面;D、悬浮在水中的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到的结论是:当压力
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
大 气 压 强 是 由 于 大 气 层 受 到 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产生的,离地面越高,大气压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
强。
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 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
的存在,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 体的重力。
是由意大利科学家
完 公式:F 浮=G 排 。
成的,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
S
知识的 应用应在基
各个符号表示的物理量
p 表示 ,单位 符号 ;
本知识掌握
及单位 F 表示 ,单位 符号 ;
的前提下才
p 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
S 表示 ,单位 符号 ;
能顺利进行,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符号 Pa;
因此在教学
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F 表示压力,单位牛符号 N; 中应要求掌
用心 爱心 专心
压力:
面上的力
式,帮助回顾
的力。
掌握各个知 .压强的物理意义:是反
压强的物理意义:是反映
识点的内容。 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
物理量。 理量。
帮助归纳总
压强
结各知识点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
压强的 定义:
内容的区别 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
叫做压强。 强。
与联系。
公式: 各个符号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
F 公式:p=
第八章 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设计意图] 本章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对力有初步认识后,对力学知识的进行进一步 的研究,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章知识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浮力的知识。虽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涉及的知识点减少得多, 增加得少,使学生学习的分化点淡化,台阶降低,计算的要求和难度也大幅下降,但由于本 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若明若 暗有些是错误的,本节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运用知识 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增加学习的难度。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巩固和提 高。 本节的复习和总结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地回顾这一章的知识内容,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 再结合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采用提问、强化练习、过程回顾等方法,帮助 学生归纳、总结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个知识点内容、探究的过程和 方法 以及知识的应用。 [复习目标] 1.理清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了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和测 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浮力,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巩固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的认识和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复习重点] 压强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探究方法、过程及结论 [复习难点] 压强概念的掌握及浮力大小的判断 [教学过程]
序号 /N
/cm2
序号 /N
积/cm2 序号 /N
/cm2
1
6.0 10
4
3.0 10
7
3.0 20
2
9.0 15
5
4.5 15
8
4.5 30
3
12 20
6
6.0 20
9
6.0 4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和 4(或 2 与 5、3 与 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
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表1
表2
表3
实验 压力 受力面积 实验 压力 受 力 面 实验 压力 受 力 面 积
(1) 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物重为 N,第 4 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N。
(2)分析表中第 1 列到第 5 列数据,说明:

(3)分析表中第 6 列到第 7 列数据,说明:

(4)图 9B-9 乙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 F 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是水面距离 h 关系的图像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养分析总结
能力,实事求
是的态度
四、综
培养学生应
合应用知
用知识解决
识 解 决 实 投影练习 3—4,引导学生共同 际问题(15 分析,提问、点评学生回答。
练习、回答
实际问题的 能力,并进行
分钟)
适当的拓展
延伸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附:投影练习 1-4
1. 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
4. 小明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变化情况,如图
图 9-11
9B-8 甲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
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录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不同深度 h 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 F,
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 7 h/cm 0 2 4 6 8 10 12 F/N 6.75 6.25 5.75 5.25 4.75 4.25 4.25
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 如图甲所示,此装置叫
,其用途是可以测量
。 小明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如图乙


所示下表是小明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序号 液体
1

深 度 橡皮膜方
压强计
/cm 向
左液面/mm 右液面/m m
3
朝上
186
214
液面高度差/mm 28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 )
甲 乙
[答案](1)6.75 1.50 (2)未浸没时,物体浸入液体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3) 物体浸没液体后,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无关。(4)B
[教学评析]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 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习应是重点和关键。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 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 创新也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内容。
成的,他测出的大气压的
值相当于 76cm 高的水银
柱产生的压强。测量气体
压强的仪器叫气压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
方,压强越小。
通过过
三、实
验过程、方 法、结论复 习小结(10
投影练习 1—2,提问,点评学 生回答。
分钟)
程的回顾学
会科学探究
的 方 法 —控 根据练习内容回答。
制变量法,培
教学 阶段与时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点评
-1-
间分配
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查 不 主 张 安 排
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本章的知识 阅资料,与同学讨论交流, 学 生 提 前 预
网络,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可 师生共同构建好本章的 习,背下网络
一、构 构建好框架,学生根据框架填空, 知识网络,了解本章所包 内容,教学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等;
(3)比较序号为
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
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答案:(1)1、4、5 ,(2)1、2、3, (3)5、6]
3.某同学 利用课余时间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他制作了一张
方格纸,每边长为 cm,站在方格纸上并描下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
他的质量为 50kg,则他站立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建 本 章 知 也可学生一步步引导师生共同 含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 应 体 现 交 给
识网络(10 完成框架内容,知识网络可见苏 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 生 对 知 识
分钟)
科版 8 年级下册教材 p78 内容。 根据板书或投影的内容, 归纳、整理的
投影知识网络的内容。
掌握知识网络图表的内 方法,培养他
(b)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1、6 或 1、9
或 4、7 或 6、9 或 5、8 (3)(a)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b)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
-2-
方法来增大压 S 表示受力面积,单位平 握 这 些 基 本
强的。例如
方米符号 m2;
内容,为知识
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的 应 用 做 好
方法来增大压强 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 准备。
的。例如
下,增大压力的方法 来增
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
大压强的。例如压路机
方 法 来 减 小 压 强 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
本节课为一节复习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 更好地认识 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 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 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 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