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1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军港之夜》这首歌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通过二个探究,做孔明灯实验及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播放视频:《奔跑》版的《热力环流》,回顾并加深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能力目标:(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020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1学习目标1.能说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并能够描述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
2.能说出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形成过程。
3.能准确判断热力环流的空气运动方向。
4.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海陆间热力环流、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课前预习1.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试着绘制一幅“大气受热过程”简图。
2.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常见的热力环流有哪些形式?3.什么是风?并仿照教材图2.5的模式,画出近地面风的受力图,用较粗的箭头表示出准确的风向。
知识探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问题。
(1)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b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c要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图中①为反射,②为散射,③为少量吸收,三者合称为大气的削弱作用,其强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会增温(太阳暖大地),然后产生地面长波辐射(d),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地暖大气),大气吸热后形成大气辐射,大部分向下辐射(a),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其强弱受哪些因素影响?思考:(1)参考教材图2.2,说说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2)秋冬季节,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其原因是什么?巩固练习: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间大气逆辐射弱A.①④⑤B.②⑤⑥C.④⑤⑥D.③④⑥二、热力环流(1)根据地面冷热状况在下图中A、B、C、D四处填写“高压”或“低压”。
(2)在图中四根短线上添上正确的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
(3)描述热力环流的原理。
知识探究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常见的热力环流有三种。
(1)请在a、b两幅图中判断并绘制准确的空气运动方向。
图1图2图3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2)为什么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巩固练习:(1)图中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A.AB.BC.CD.D(2)若下面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为( )A.白天的海风B.夜晚的海风C.白天的陆风D.夜晚的陆风随堂练习1.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2.下面是几处少数民族的对话,正确的是( )A.高山族人说:“我们这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太阳辐射最强。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5: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两个过程(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自主测评一、判断题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2.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 )3.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
( )4.在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 )5.晴天时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
( )二、选择题6.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①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③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7.露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能正确解释谚语“露重见晴天”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天气晴朗,水汽蒸发快8.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高的地区( )A.低空形成高气压B.高空形成低气压C.低空形成低气压D.高空气压大于低空气压9.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大气的水平运动B.大气的垂直运动C.热力环流D.大气的受热过程重难探究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大气的受热过程(见教材P28图2.1)。
(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什么作用?(2)大气对近地面有什么作用?(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________。
(4)若地球表面无大气层,地面昼夜温差有何特点?简要分析原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主要掌握热力环流的根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才能和思维才能。
本节第一局部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局部主要讲述“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主要说明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用图示的形式形象地讲解了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
假如结合等压面讲,是一个难点。
“大气的程度运动——风〞讲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以及风向的变化,程度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传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地转风,这局部知识是学习“大气环流〞的根底。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1〕可以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学会画热力环流图。
〔3〕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根本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问题:空气的对流实验热胀冷缩的原理引出热力环流,从而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大气运动,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四、教学难点判断气压的上下。
五、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
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根底,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
五、设计思想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开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根底上,逐步学会运用根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络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的地理问题等。
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开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究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进步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才能。
2.1 第一课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 第一课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教学目标】1.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的能力。
4、气压的概念,等压线以及物体的比热容等知识。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教师自制实验道具视频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配套练习1.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完成2~3题。
2.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A.O→M→N→P→OB.M→N→O→P→MC.M→N→P→O→MD.N→M→O→P→N3.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4.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地,空气_________;冷却的是____地,空气__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热力环流优秀导学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二)学习过程环节一、【知识储备】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
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
2.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密度越______,气压值越_______,气压与密度成______相关,反之,气压值越______。
3.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______,气压______;遇冷收缩下沉,密度______,气压______。
4.水平方向的气流是从______流向______。
(气压)环节二、【基础自学】1.大气运动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哪里?2.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什么?4.热力环流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环节三、【共同学习】假设一地表受热均匀图1为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的分布状况图,实线代表等压面。
图1(1)从图中可知,气压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是?(2)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没有气压差,空气是否会发生运动?结论: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假设二地表受热不均匀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如图2所示。
阅读教材p30文字内容和图2.3,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在垂直方向上,A、B、C三地空气会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出运动方向。
(2)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在图2中,用箭头表示出在A、B、C三地近地面h1高度处和上空h3高度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
(3)比较A、B、A′、B′四处的气压值大小顺序?(提示:低压和高压只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压强的变化规律始终是随海拔升高,压强降低。
)(4)空气运动后,在A、B、C三地近地面同一水平高度h1处气压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相对于图1中1000百帕,变高还是变低?标注在图上。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8: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成分的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
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
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1【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明白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2.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学习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热源:___________是大气最重要(根本)的能量来源; __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过程:(如图,参考P29图2。
2)过程一:太阳暖大地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
过程二:大地暖大气E:______________。
过程三:大气还大地F:______________。
其他:G:射向宇宙的地面辐射; H: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
上述A—G八个环节,____________环节体现了大气的削弱作用,____________环节体现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思维导学】1.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2.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方法来使地里的农作物或蔬菜免遭冻害,请尝试解释其原理.【课内探究】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下图相同纬度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为什么?原理:白天多云时,云层对强,到达地面少,气温上升的幅度低于晴天;夜间多云时,云层使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地面气温不会降得过低;所以阴天多云时,昼夜温差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两个过程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判断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 )3.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 )4.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 )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3)意义⎩⎪⎨⎪⎧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过多,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地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地冷却收缩,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判断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 )3.在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 ×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2018年3月2日澎湃新闻消息: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方面了解到,今年中国计划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实现月球软着陆以及采样返回,有望实现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等突破。
但民间热议的“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
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答案2.月球上的气温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呢?答案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度进行调节。
3.地球、月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差不大,为什么地球上的气温比较稳定呢?答案地球上有大气层。
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
4.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塔里木盆地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如下图:(2)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如下图:2.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得夏季温度适宜。
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正确。
第2题,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阴天,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也晚了。
③表示大气逆辐射,C正确。
探究点二热力环流材料一海陆风示意图。
材料二小说《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
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顿时火海一片。
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懿趁机逃脱。
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上散落着未烧尽的衣服碎屑和草木灰。
1.说出白天与夜间A、B代表的陆、海近地面气温高低状况,并解释原因。
答案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夜间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原因是与海洋相比,陆地吸热速度和散热速度快。
2.在图中画出各点之间的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
答案绘图略。
(白天:B→A、A→A1、A1→B1、B1→B;夜间:A→B、B→B1、B1→A1、A1→A)3.判定A、B之间的气压高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有何对应关系?答案白天:A气压低、B气压高;夜间:A气压高、B气压低。
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上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4.对比海陆间白天与夜间风向的差异。
答案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间,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
5.用热力环流知识解释上方谷下雨的原因。
答案谷内干柴被引燃后,空气强烈受热上升,上升到高处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加上大量烟灰作为凝结核,易凝结成雨。
6.为什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上散落着未烧尽的衣服碎屑和草木灰?答案谷内气流上升时,将未烧尽的衣服碎屑和草木灰带至空中,然后随热力环流在气温较低的四周山顶落下。
1.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3~5题。
3.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4.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降温5.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a.白天的谷地b.白天的山坡c.夜晚的谷地d.夜晚的山坡A.abB.bcC.cdD.ad答案 3.A 4.C 5.B解析第3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受热的地方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冷却的地方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同一地点,高空气压低于近地面。
第4题,在城市热力环流中,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植树造林可以使吹向市区的风湿度增加并且使空气得到净化。
第5题,白天,因为山坡上的空气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增热强烈,空气受热上升;夜晚,由于山坡上空气收缩冷却,使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变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地,导致谷地空气上升。
图表特征: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同,所以等压面在空间上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下图为“近地面(A、B)及对应的高空(C、D)等压面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
(2)判断A、B两处下垫面的性质。
(3)判断A、B两处的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下图为“近地面(A、B)及对应的高空(C、D)等压面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
(2)判断A、B两处下垫面的性质。
(3)判断A、B两处的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下图为“某地1000hPa和700hPa的等压面上等高线分布图”(单位:m)。
读图完成(1)~(2)题。
(1)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则A地的风向是()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2)若该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热力环流引起的,则该地可能是()A.白天的城区B.夜晚的城区C.夏季的湖泊D.冬季的湖泊答案(1)A(2)C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地所在的等压面的高度中间高四周低,等压面凸起,应为高气压,A处于高气压的东部,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指向东,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向右偏,则A地的风向是西北风,故选A。
第(2)题,读图可知,该地近地面等压线向上凸起,高空等压线向下凹陷,表示近地面为高气压,高空为低气压,由此推断,当地盛行下沉气流,若这是由热力环流引起的,则当地近地面应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
城市排放的废热较多,散热不畅,气温总是城区高于郊区,空气膨胀上升,排除A、B。
夏季的湖泊,由于热容量较大,升温慢,气温低于湖岸,空气冷却下沉,选项C符合题意。
冬季的湖泊,降温慢,气温高于湖岸,空气膨胀上升,排除D。
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
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
如图2)。
读图完成1~2题。
1.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A.防太阳暴晒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C.防病虫害D.防洪、防涝2.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答案 1.B 2.A解析第1题,覆盖防寒,即阻断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叶面。
第2题,熏烟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模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A.甲地气温低于丁地B.丁地气温低于丙地C.乙地气压高于丙地D.甲地气压低于乙地答案 C解析结合图示知,近地面甲地受热,丁地受冷,据此判断相关气温和气压高低。
4.下图表示“四处热力环流形成示意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B解析根据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和不同性质下垫面物理性质进行判断。
5.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