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段的中国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时段的中国画教学
●关于中国画意象说
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优秀传统艺术
文化,并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令世人惊叹,中国画在线与形、墨与色、画面空间及创作过程几个方面都具有极强的意象性特征。
意
象在中国是个颇为青睐的词,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专用名词及独特的审
美意识,它是千百年来中国画家意欲达到的崇高境界的重要手段。
与西
方人将概念和逻辑作为思维的主要工具不同,中国古人则将意象和隐
喻作为思维的工具。
“书不尽意,言不尽意”,所以“圣人立像以尽意”。
中国思维的特点是将感性形象与抽象意义结合起来,所以,能
够说,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以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意义的意象思维。
意
象思维既然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就必然要渗入中国人的意识
形态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中国传统艺术受其影响尤其大,其特征
是由意与象的结合而体现的。
有意无象,意则失去依附之躯体,有象
无意,象则缺乏中国写意画就是生命值精气。
林风眠先生在其《艺术
丛论》中指出:“西方艺术是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于写实一方面。
东方艺术是以描写印象为主,结果倾向写意一方面。
”
中国传统艺术则从未出现过严格的具象性,又从未出现过纯然的
抽象主义,而是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广阔范围内,建立起自己意象造
型的独特体系。
李苦禅先生指出: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我国古代文人
写意画“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甘写极目所见的‘具象’,只倾心于以意为之的‘意象’”。
所以,中国画造形是把握在
似与不似之间的度量上的。
明代画家王提出中国画追求的是“似与不似”。
齐白石先生则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
似为欺世”。
黄宾虹先生也持同样的观点:“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协议,亦其实盗
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玉物象者,此乃真画。
中国画正是以这
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度量把握,给人的想象力和空灵的智慧带来了极大
的自由,也使艺术表现丰富而多样。
写实美术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所以,其自由创作的幅度是极为
有限的。
只有在一定水准上排除某种客观标准,才能有效地发挥美术
教育的功能。
而意象与美术的这种不脱离象,才不拘泥于象,以意为
重的品质,很适合普通美术教育。
学生既不会因为不能画像对象而苦恼,也不会因为过于抽象而盲惑。
意象美术给人以广大的自由空间,
使美术学习和表现的难度更趋丰富变化。
另外,因为失去了一种良莠
正误的客观标准,评价上表现出价值的多元性,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在
这个领域一试身手。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中国画学习
就美术来说,我们主张从其基本要素“形”的角度实行分类,这
个分类结果是使美术分成了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教育。
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7——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水平,12——14岁的儿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
有抽象逻辑思维水平里,并形成逻辑运算的组织系统。
所以,在小学
四年级以前,我们强盗的是自由感受、体验和制作,只注意让学生意
识到一些显而易见的具体类型,而中学生则应注意让学生在更本质的
层面上去把握知识,按我们的理解,即要从“形”的表现形态上去理
解视觉艺术。
我们主张对“形”采取三分法,即分成具象、意象和抽
象三大块。
分类方法和结果本身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强调,我们的分类,有意使意象这个层次突出起来。
意象区域极大,它既不拘泥于物体的
客观比例,又具有现实的可识性,而且因为其中具象和抽象成份的不等,而显出不同的特点。
赫伯?里德在其名著《通过艺术的教育》中引述了白特(Cyril Burt)的分类。
白特关于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划分,强调的儿童画向
成人绘画的一个转变其,是成人画诞生之前的“阵痛”,在美术教育中,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白特的划分是:
(一)错画阶段:大约2——5岁,以3岁最为典型。
(二)划线阶段:4岁。
视觉的控制力已发展,人像成为最感兴
趣的画题。
以圆为头部,点为眼睛,两条单线表示腿,但各部分结合
得不完整。
(三)图形的象征主义阶段:5——6岁。
人像虽已画得较准确,但仍为概略的象征性图形。
以图式的方式表现对象。
(四)图形的写实主义阶段:7——8岁。
画仍是主观的,而非视觉的。
儿童仍是画其所知,而非所见,表现的物体的一般概念,而不
是某一具体环境中所见的某个物体。
(五)视觉写实主义阶段:9——10岁。
儿童开始了根据视觉感
受的自然作画。
(六)抑制阶段:11——14岁。
因为感知客观的水平增强,表现客观的水平不能相对应地得到改善,而导致沮丧及挫折感,兴趣可能
会转移到以语言为媒介的表现上。
(七)艺术的复苏阶段:青少年早期。
大概始于15岁,孩子们
开始了真正的美术活动,或者说开始了我们所谓成年美术。
而初中生,刚好经历抑制阶段和艺术复苏阶段。
在这个时期,学
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造型水平,对中国画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水平,和
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是学习中国画的时期。
在传统文化艺术被
日渐重视的今天,书法已经被列为必修科目,但是中国画仍处于一个“鸡肋”的角色,在整个初中阶段,中国画的学习占总课程不到百分
之十。
这对于掌握鉴赏中国画和掌握基本的中国画技法是远远不充足的,所以,我们应增强中国画的教学,我们不能让学生错过这样一个
良好的学习时期。
中国画的教学传统长期坚持“应物象形”、“随类
赋彩”的方法,能够笔笔见形,所以学生只要能认真听讲,认真练习,就能得到一定的收获。
●中学阶段中国画的教学理念
中国画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临摹法,同时结合一定的写生。
这里的
写生不但仅是观察水平的训练,也是绘画创造的根据。
它不要求严格
的轮廓比例,而要它的基本形态和生长结构。
画者一笔下去就行神兼备,正如中国传统戏曲中一个“身段”就能现出“关云长”、“猛张飞”的神韵一样。
中国画的教学除上述提到的要领外,应注意下列各点:
一、学习鉴赏中国画
中国画鉴赏是对中国画作品的阐释或解释作为一个主要工作。
阐
释是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重要职能,具体在中国画鉴赏中,就是要揭
示出作品的涵义,或者说,理解作者主观上要表达的东西。
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Edmund
Burke Fdldman)将美术鉴赏的程序分为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
四个步骤,很适合应用在中国画鉴赏教育中,具体内容包括:
1、叙述(description)
陈述画面上能够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
这
里又有两种差别,即对写实作品,应指明画中画了哪些东西,如人物、动物等;而对抽象作品,则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与方向等。
根据
这个点,对于中国画这种意象艺术,我认为要结合两者实行说明。
2、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
指探讨一件作品的造形关系,包括各种形状见得相互依存及作用
方式,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构成原理的使用等。
在中国画中,
要分析其笔墨、构图等。
3、解释(interpretation)
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现的观点。
这点在中国画中尤其重要,上述已经提过了中国画是意象画,
“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所以,对于“意”的解释才能表现中国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