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单片机引脚介绍
51单片机引脚功能

51单片机引脚功能51单片机是一种基于MCS-51架构的8位单片机。
它有40个引脚,其中包括I/O引脚、电源引脚和时钟引脚等。
每个引脚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下面是一些常见的51单片机引脚功能介绍:1. VCC:为51单片机供电的正电源引脚,一般连接到3.3V或5V电源。
2. GND:为51单片机供电的地引脚,负电源引脚。
3. RESET:复位引脚,当复位引脚电平为低电平时,可以重启或者复位51单片机。
4. EA/VPP:外部访问使能/编程电压引脚。
当电平为低电平时,可以通过外部器件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当电平为高电平时,用于外部扩展存储器的使能。
5. P0.0~P0.7:第0口每个引脚的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义,可以作为输入或输出引脚使用。
6. P1.0~P1.7:第1口I/O引脚,与第0口相似,具有输入和输出功能。
7. P2.0~P2.7:第2口I/O引脚,与第0口和第1口相似,具有输入和输出功能。
8. P3.0~P3.7:第3口I/O引脚,与第0口、第1口和第2口相似,具有输入和输出功能。
9. RST/AP:复位端口/辅助功能端口。
这个引脚可以用作复位单片机的辅助功能,也可以用于电源监控。
10. XTAL1:外部晶振输入引脚,一般通过晶振提供单片机的时钟信号。
11. XTAL2:外部晶振输出引脚。
12. PSEN:程序存储器使能引脚,用于选择程序存储器或外部存储器之间的切换。
13. ALE/PROG:地址锁存器使能/编程引脚。
当电平为高电平时,用作地址锁存器使能引脚;当电平为低电平时,用作一个外部编程信号。
14. RXD:串口接收数据引脚,用于串行通信。
15. TXD:串口发送数据引脚,用于串行通信。
16. INT0:外部中断0引脚,可以通过设置中断使能来检测外部的中断事件。
17. INT1:外部中断1引脚,与INT0引脚类似,用于检测外部的中断事件。
18. T0:定时器0的计数引脚,可以通过程序来对其进行读写操作。
第六课51单片机的引脚 (1)

第六课:51单片机的引脚当我们拿到一块单片机芯片时,看到这么多的“大腿”,他们都有干什么用的?在这节课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讲解。
引脚功能:MCS-51是标准的40引脚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分布请参照----单片机引脚图:l P0.0~P0.7 P0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39~32号端子)。
l P1.0~P1.7 P1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8号端子)。
l P2.0~P2.7 P2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21~28号端子)。
l P3.0~P3.7 P2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0~17号端子)。
这4个I/O口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功能,大家可得学好了,其它书本里虽然有,但写的太深,初学者很难理解,这里都是按我自已的表达方式来写的,相信你也能够理解。
P0口有三个功能:1、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做数据总线(如图1中的D0~D7为数据总线接口)2、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如图1中的A0~A7为地址总线接口)3、不扩展时,可做一般的I/O使用,但内部无上拉电阻,作为输入或输出时应在外部接上拉电阻。
P1口只做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2口有两个功能:1、扩展外部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使用2、做一般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P3口有两个功能:除了作为I/O使用外(其内部有上拉电阻),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由特殊寄存器来设置,具体功能请参考我们后面的引脚说明。
有内部EPROM的单片机芯片(例如8751),为写入程序需提供专门的编程脉冲和编程电源,这些信号也是由信号引脚的形式提供的,即:编程脉冲:30脚(ALE/PROG)编程电压(25V):31脚(EA/Vpp)接触过工业设备的兄弟可能会看到有些印刷线路板上会有一个电池,这个电池是干什么用的呢?这就是单片机的备用电源,当外接电源下降到下限值时,备用电源就会经第二功能的方式由第9脚(即RST/VPD)引入,以保护内部RA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
51单片机主要引脚功能

51单片机主要引脚功能XTAL1(19 脚)和XTAL2(18 脚)为振荡器输入输出端口,外接12MHz 晶振。
RST/Vpd(9 脚)为复位输入端口,外接电阻电容组成的复位电路。
VCC(40 脚)和VSS(20 脚)为供电端口,分别接+5V 电源的正负端。
P0~P3 为可编程通用I/O 脚,其功能用途由软件定义P0 口:P0 口是一组8 位漏极开路型双向I/O 口,也即地址/数据总线复用口。
作为输出口用时,每位能吸收电流的方式驱动8 个TTL 逻辑门电路,对端口P0 写1 时,可作为高阻抗输入端用。
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时,这组口线分时转换地址(低8 位)和数据总线复用,在访问期间激活内部上拉电阻。
在Flash 编程时,P0 口接收指令字节,而在程序校验时,输出指令字节,校验时,要求外接上拉电阻。
P1 口:P1 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P1 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 个TTL 逻辑门电路。
对端口写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
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IIL)。
P2 口:P2 是一个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P2 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 个TTL 逻辑门电路。
对端口P2 写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IIL)。
P3 口:P3 口是一组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 位双向I/O 口。
P3 口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 个TTL 逻辑门电路。
对P3 口写入1 时,它。
C51单片机引脚图及引脚功能介绍

80C51单片机引脚图及引脚功能介绍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单片机的引脚图及引脚功能(如下图所示),引脚的具体功能将在下面详细介绍单片机的40个引脚大致可分为4类:电源、时钟、控制和I/O引脚。
⒈ 电源:⑴ VCC - 芯片电源,接+5V;⑵ VSS - 接地端;⒉ 时钟:XTAL1、XTAL2 - 晶体振荡电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
⒊ 控制线:控制线共有4根,⑴ ALE/PROG:地址锁存允许/片内EPROM编程脉冲① ALE功能:用来锁存P0口送出的低8位地址② PROG功能:片内有EPROM的芯片,在EPROM 编程期间,此引脚输入编程脉冲。
⑵ PSEN:外ROM读选通信号。
⑶ RST/VPD:复位/备用电源。
① RST(Reset)功能:复位信号输入端。
② VPD功能:在Vcc掉电情况下,接备用电源。
⑷ EA/Vpp:内外ROM选择/片内EPROM编程电源。
① EA功能:内外ROM选择端。
② Vp p功能:片内有EPROM的芯片,在EPROM编程期间,施加编程电源Vpp。
⒋ I/O线80C51共有4个8位并行I/O端口:P0、P1、P2、P3口,共32个引脚。
P3口还具有第二功能,用于特殊信号输入输出和控制信号(属控制总线)。
拿到一块单片机,想要使用它,首先必须要知道怎样去连线,我们用的一块89C51的芯片为例,我们就看一下如何给它连线。
1、电源: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单片机使用的是5V电源,其中正极接40管脚,负极(地)接20管脚。
2、振蒎电路:单片机是一种时序电路,必须供给脉冲信号才能正常工作,在单片机内部已集成了振荡器,使用晶体振荡器,接18、19脚。
只要买来晶体震荡器,电容,连上就能了,按图1接上即可。
3、复位管脚:按图1中画法连好,至于复位是何含义及为何需要复要复位,在单片机功能中介绍。
4、 EA管脚:EA管脚接到正电源端。
至此,一个单片机就接好,通上电,单片机就开始工作了。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要用单片机点亮一只发光二极管LED,显然,这个LED必须要和单片机的某个管脚相连,不然单片机就没法控制它了,那么和哪个管脚相连呢单片机上除了刚才用掉的5个管脚,还有35个,我们将这个LED和1脚相连。
51单片机各引脚

51单片机各引脚51单片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微控制器。
它具有多种功能引脚,这些引脚在不同的电路和项目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本文将对51单片机的各引脚进行介绍和解释。
引脚P0: P0口是51单片机最常用的I/O口之一。
P0口具有8个引脚,可以通过设置它们的电平来进行数据输入/输出。
它通常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如LED灯、按键、数码管等。
P0口可以配置为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可以通过程序对其进行控制和操作。
引脚P1: P1口也是51单片机的一个I/O口。
P1口同样具有8个引脚,与P0口相比,P1口的输入输出能力更强。
它通常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如LCD液晶显示屏、继电器、蜂鸣器等。
P1口同样可以配置为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通过程序可以对其进行高低电平的控制。
引脚P2: P2口是51单片机的另一个I/O口。
P2口也具有8个引脚,它通常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如ADC(模数转换器)、数码管、EEPROM(电可擦程存储器)等。
P2口同样可以配置为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并能通过程序进行控制。
引脚P3: P3口是51单片机最后一个I/O口。
P3口也具有8个引脚,它通常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如定时器、串口通信、中断控制等。
与其他I/O口不同的是,P3口的引脚具有特殊功能,比如RXD(接收数据)、TXD(发送数据)等。
P3口同样可以配置为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并能通过程序进行相应的操作。
除了I/O口之外,51单片机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引脚,如电源引脚、晶振引脚、复位引脚等。
这些引脚对于单片机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
电源引脚: 51单片机通常需要接受电源供电才能工作,因此具有供电引脚。
根据具体型号的不同,51单片机的电源引脚可以是VCC (正电源)、GND(地线)、AVCC(模拟电源)等。
晶振引脚: 51单片机需要外部晶振来提供时钟信号,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因此,51单片机具有晶振引脚,一般为两个引脚:XTAL1(晶体振荡器输入端,接入外部晶振的输入端)和XTAL2(晶体振荡器输出端,接入外部晶振的输出端)。
51单片机各针脚介绍

51单片机各针脚介绍51单片机是一款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微控制器,它在电子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了解51单片机的各个针脚和其功能对于学习和应用它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51单片机的各个针脚以及它们的功能。
1. VCC和GND:VCC代表供电正极,GND代表接地。
这两个针脚是最基本的供电和接地连接,使用者需要将这两个引脚连接到电源,以提供电压和地线。
2. P0.0 - P0.7:P0口是51单片机最常用的8位通用I/O口之一。
每个引脚可以被配置为输入或输出,用于连接和控制外部设备。
3. P1.0 - P1.7:P1口也是一个8位通用I/O口,具有与P0口相同的功能。
P1口的特点是它具备上拉电阻功能,可以用于外部开关和按钮的输入控制。
4. P2.0 - P2.7:P2口也是一个8位通用I/O口,同样可以作为输入或输出引脚。
与P1口类似,P2口也具备上拉电阻功能。
5. P3.0 - P3.7:P3口是最后一个8位通用I/O口,同样可用作输入或输出引脚。
与P2口类似,P3口具备上拉电阻功能。
6. RST:RST是复位控制引脚,用于将51单片机重启至复位状态。
当对RST引脚施加低电平脉冲时,单片机将会重新启动,并执行初始化操作。
7. EA/VPP:EA/VPP引脚具有两个不同的功能。
在系统中,EA引脚必须连接到GND,以选择外部程序存储器;VPP引脚在烧录代码时使用,通常连接到12V电压。
8. ALE/PROG:ALE/PROG引脚也有两种功能,ALE用于地址锁存器的时钟输入,PROG用于编程电平切换。
在应用中,ALE通常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时序协调。
9. PSEN:PSEN引脚用于外部程序存储器的读取操作。
当进行指令获取或通信时,PSEN引脚连接到程序存储器并发送读取控制信号。
10. XTAL1和XTAL2:这两个引脚用于外部晶振或陶瓷谐振器的连接。
XTAL1接收晶振信号输入,XTAL2输出晶振信号。
51单片机外部引脚英文全称是什么

引言:51单片机是一种常用的嵌入式系统微控制器,常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在使用51单片机时,了解其外部引脚的英文全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51单片机外部引脚的英文全称,探讨其各个引脚的功能和用途。
概述:51单片机外部引脚的英文全称是根据它们在芯片上的物理位置和连接功能来命名的。
这些引脚包括电源引脚、输入输出引脚、复位引脚和其他特殊功能引脚。
了解这些英文全称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掌握51单片机的使用和应用。
正文:1. 电源引脚(Power Pins)1.1 VCCVCC引脚是指供电引脚,它连接到单片机的正电源。
VCC引脚提供的电压通常是5V,也可以是3.3V或其他电压。
1.2 GNDGND引脚是指接地引脚,它连接到单片机的负电源。
GND引脚用于建立电路的共地参考点。
2. 输入输出引脚(I/O Pins)2.1 P0.0 - P0.7P0引脚是51单片机上的一个8位可编程输入输出引脚组。
P0.0到P0.7分别对应于物理引脚P0.0到P0.7。
这些引脚可以配置为输入或输出,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2.2 P1.0 - P1.7P1引脚是51单片机上的另一个8位可编程输入输出引脚组。
P1.0到P1.7分别对应于物理引脚P1.0到P1.7。
这些引脚也可以配置为输入或输出,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2.3 P2.0 - P2.7P2引脚是51单片机上的第三个8位可编程输入输出引脚组。
P2.0到P2.7分别对应于物理引脚P2.0到P2.7。
这些引脚同样可以配置为输入或输出,用于数据交换。
2.4 P3.0 - P3.7P3引脚是51单片机上的第四个8位可编程输入输出引脚组。
P3.0到P3.7分别对应于物理引脚P3.0到P3.7。
这些引脚也可以配置为输入或输出。
3. 复位引脚(Reset Pin)3.1 RSTRST引脚是51单片机上的复位引脚。
当RST引脚被拉低时,单片机将被复位。
复位引脚通常通过一个复位电路提供一个确定的复位信号。
MCS-51单片机的引脚

P0.1 P0.2
(2)、振荡从电片内路R:OXMT的A0L0010、H单XT元A开L始2
P0.3
取 指 令 , 即 从 片 内 ROM 的
P0.4 (3)、复位引脚:RST
P0.5
0000H开始执行程序;若EA为
P0.6 P0.7
(存4)器、,将并低行8口位地:址P锁0、住。P1当、80P521 、送出P3低
8位地址的时候,锁存器应该处于送数状
(态5);、在低EA8位:地访址问消程失之序前存,锁储存控器制应信该处号
于锁存状态。
(26、)、当P片S外E存N储:器外存部取R数O据M时读,选AL通E信为 号
(7低 器)8不、位存A地取L址E数输:据出地时锁,址存A锁信LE存号输;控出当制固片信定外频号存率储的
P1. 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RST RXD/ P3. 0 TXD/ P3.1 INT0/ P3.2 INT1/ P3.3
T0/ P3.4 T1/ P3.5 WR/ P3.6 RD/ P3.7
XTAL2 XTAL1
VSS
1
40
2
39
3
38
4 5
8031
(7)、ALE:地址锁存控制信号
1、管脚图
MCS51单片机信内E号A外访程引问序外存R脚O储M简控器制选信介择号。,当
P1. 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RST RXD/ P3. 0 TXD/ P3.1 INT0/ P3.2 INT1/ P3.3
T0/ P3.4 T1/ P3.5 WR/ P3.6 RD/ P3.7
XTAL2 XTAL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单片机引脚功能介绍引脚大全51单片机引脚功能:MCS-51是标准的40引脚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分布请参照----单片机引脚图:l P0.0~P0.7 P0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39~32号端子)。
l P1.0~P1.7 P1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8号端子)。
l P2.0~P2.7 P2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21~28号端子)。
l P3.0~P3.7 P2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0~17号端子)。
这4个I/O口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功能,大家可得学好了,其它书本里虽然有,但写的太深,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的,我这里都是按我自已的表达方式来写的,相信你也能够理解的。
P0口有三个功能:1、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做数据总线(如图1中的D0~D7为数据总线接口)2、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如图1中的A0~A7为地址总线接口)3、不扩展时,可做一般的I/O使用,但内部无上拉电阻,作为输入或输出时应在外部接上拉电阻。
P1口只做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2口有两个功能:1、扩展外部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使用2、做一般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P3口有两个功能:除了作为I/O使用外(其内部有上拉电阻),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由特殊寄存器来设置,具体功能请参考我们后面的引脚说明。
有内部EPROM的单片机芯片(例如8751),为写入程序需提供专门的编程脉冲和编程电源,这些信号也是由信号引脚的形式提供的,即:编程脉冲:30脚(ALE/PROG)编程电压(25V):31脚(EA/Vpp)接触过工业设备的兄弟可能会看到有些印刷线路板上会有一个电池,这个电池是干什么用的呢?这就是单片机的备用电源,当外接电源下降到下限值时,备用电源就会经第二功能的方式由第9脚(即RST/VPD)引入,以保护内部RA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
在介绍这四个I/O口时提到了一个“上拉电阻”那么上拉电阻又是一个什么东东呢?他起什么作用呢?都说了是电阻那当然就是一个电阻啦,当作为输入时,上拉电阻将其电位拉高,若输入为低电平则可提供电流源;所以如果P0口如果作为输入时,处在高阻抗状态,只有外接一个上拉电阻才能有效。
ALE 地址锁存控制信号:在系统扩展时,ALE用于控制把P0口的输出低8位地址送锁存器锁存起来,以实现低位地址和数据的隔离。
参见图2(8051扩展2KB EEPROM电路,在图中ALE与4LS373锁存器的G相连接,当CPU对外部进行存取时,用以锁住地址的低位地址,即P0口输出。
由于ALE是以晶振六分之一的固定频率输出的正脉冲,当系统中未使用外部存储器时,ALE脚也会有六分之一的固定频率输出,因此可作为外部时钟或外部定时脉冲使用。
PSEN 外部程序存储器读选通信号:在读外部ROM时PSEN低电平有效,以实现外部ROM单元的读操作。
1、内部ROM读取时,PSEN不动作;2、外部ROM读取时,在每个机器周期会动作两次;3、外部RAM读取时,两个PSEN脉冲被跳过不会输出;4、外接ROM时,与ROM的OE脚相接。
参见图2—(8051扩展2KB EEPROM电路,在图中PSEN与扩展ROM的OE脚相接)EA/VPP 访问和序存储器控制信号1、接高电平时:CPU读取内部程序存储器(ROM)扩展外部ROM:当读取内部程序存储器超过0FFFH(8051)1FFFH(8052)时自动读取外部ROM。
2、接低电平时:CPU读取外部程序存储器(ROM)。
3、8751烧写内部EPROM时,利用此脚输入21V的烧写电压。
RST 复位信号:当输入的信号连续2个机器周期以上高电平时即为有效,用以完成单片机的复位初始化操作。
XTAL1和XTAL2 外接晶振引脚。
当使用芯片内部时钟时,此二引脚用于外接石英晶体和微调电容;当使用外部时钟时,用于接外部时钟脉冲信号。
VCC:电源+5V输入VSS:GND接地。
8031各端口工作原理讲解并行端口P0端口总线I/O端口,双向,三态,数据地址分时复用,该端口除用于数据的输入/输出外,在8031单片机外接程序存储器时,还分时地输出/输入地址/指令。
由Po端口输出的信号无锁存,输入的信息有读端口引脚和读端口锁存器之分。
P0端口8位中的一位结构图见下图:由上图可见,P0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切换开关与相应控制电路、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
在输出状态下,当切换开关MUX向下时,从内部总线来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T2反相,输出到端口引脚线上。
此时,场效应管T1关断,因而这种输出方式应为外接上拉电阻的漏极开路式。
当切换开关MUX向上时,一位地址/数据信号分时地输出到端口线上。
此外,由T1、T2的通断组合,形成高电平、低电平与高阻浮动三态的输出。
在输入状态下,从锁存器和从引脚上读来的信号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
例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低电平后,锁存器Q=0,Q=1,场效应管T2开通,端口线呈低电平状态。
此时无论端口线上外接的信号是低电乎还是高电平,从引脚读入单片机的信号都是低电平,因而不能正确地读入端口引脚上的信号。
又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高电平后,锁存器Q=1,Q=0,场效应管T2截止。
如外接引脚信号为低电平,从引脚上读入的信号就与从锁存器读入的信号不同。
为此,8031单片机在对端口P0一P3的输入操作上,有如下约定:为此,8031单片机在对端口P0一P3的输入操作上,有如下约定:凡属于读-修改-写方式的指令,从锁存器读入信号,其它指令则从端口引脚线上读入信号。
读-修改-写指令的特点是,从端口输入(读)信号,在单片机内加以运算(修改)后,再输出(写)到该端口上。
下面是几条读--修改-写指令的例子。
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读-修改-写指令需要得到端口原输出的状态,修改后再输出,读锁存器而不是读引脚,可以避免因外部电路的原因而使原端口的状态被读错。
P0端口是8031单片机的总线口,分时出现数据D7一D0、低8位地址A7一AO,以及三态,用来接口存储器、外部电路与外部设备。
P0端口是使用最广泛的I/O端口。
P1端口:通用I/0端口,准双向静态口。
输出的信息有锁存,输入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
P1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 由图可见,P1端口与P0端口的主要差别在于,P1端口用内部上拉电阻R代替了P0端口的场效应管T1,并且输出的信息仅来自内部总线。
由内部总线输出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反相后,锁存在端口线上,所以,P1端口是具有输出锁存的静态口。
由下图可见,要正确地从引脚上读入外部信息,必须先使场效应管关断,以便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确定引脚的状态。
为此,在作引脚读入前,必须先对该端口写入l。
具有这种操作特点的输入/输出端口,称为准双向I/O口。
8031单片机的P1、P2、P3都是准双向口。
P0端口由于输出有三态功能,输入前,端口线已处于高阻态,无需先写入1后再作读操作。
单片机复位后,各个端口已自动地被写入了1,此时,可直接作输入操作。
如果在应用端口的过程中,已向P1一P3端口线输出过0,则再要输入时,必须先写1后再读引脚,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
此外,随输入指令的不同,H端口也有读锁存器与读引脚之分。
Pl端口是51单片机中唯一仅有的单功能I/O端口,并且没有特定的专用功能,输出信号锁存在引脚上。
P2端口:P2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由图可见,P2端口在片内既有上拉电阻,又有切换开关MUX,所以P2端口在功能上兼有P0端口和P1端口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输出功能上,当切换开关MUX向左时,从内部总线输出的一位数据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当MUX向右时,输出的一位地址信号也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
由于8031单片机必须外接程序存储器才能构成应用电路,而P2端口就是用来周期性地输出从外存中取指令的地址(高8位地址),因此,P2端口的切换开关MUX总是在进行切换,分时地输出从内部总线来的数据和从地址信号线上来的地址。
因此P2端口是动态的I/O端口。
输出数据虽被锁存,但不是稳定地出现在端口线上。
其实,这里输出的数据往往也是一种地址,只不过是外部RAM 的高8位地址。
在输入功能方面,P2端口与P0和H端口相同,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并且P2端口也是准双向口。
可见,P2端口的主要特点包括:①不能输出静态的数据;②自身输出外部程序存储器的高8位地址;②执行MOVX指令时,还输出外部RAM的高位地址,故称P2端口为动态地址端口。
(这是针对8031说的,P2端口的描述与8051的不同。
8051有内部的ROM,无需外加ROM,所以8051的P2可以输出静态的数据。
也可以作为外部存储器的地址总线。
)P3端口:双功能静态I/O口P3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P3端口和P1端口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P3端口的各端口线有两种功能选择。
当处于第一功能时,第二输出功能线为1,此时,内部总线信号经锁存器和场效应管输入/输出,其作用与P1端口作用相同,也是静态准双向I/O端口。
当处于第二功能时,锁存器输出1,通过第二输出功能线输出特定的内含信号,在输入方面,即可以通过缓冲器读入引脚信号,还可以通过替代输入功能读入片内的特定第二功能信号。
由于输出信号锁存并且有双重功能,故P3端口为静态双功能端口。
P3口的特殊功能(即第二功能):使P3端品各线处于第二功能的条件是:1\串行I/O处于运行状态(RXD,TXD);2\打开了处部中断(INT0,INT1);3\定时器/计数器处于外部计数状态(T0,T1)4\执行读写外部RAM的指令(RD,WR)在应用中,如不设定P3端口各位的第二功能(WR,RD信号的产生不用设置),则P3端口线自动处于第一功能状态,也就是静态I/O端口的工作状态。
在更多的场合是根据应用的需要,把几条端口线设置为第二功能,而另外几条端口线处于第一功能运行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对P3端口作字节操作,需采用位操作的形式。
端口的负载能力和输入/输出操作:P0端口能驱动8个LSTTL负载。
如需增加负载能力,可在P0总线上增加总线驱动器。
P1,P2,P3端口各能驱动4个LSTTL负载。
前已述及,由于P0-P3端口已映射成特殊功能寄存器中的P0一P3端口寄存器,所以对这些端口寄存器的读/写就实现了信息从相应端口的输入/输出。
例如:MOV A, P1 ;把Pl端口线上的信息输入到AMoV P1, A ;把A的内容由P1端口输出MOV P3, #0FFH ;使P3端口线各位置l串行端口:MCS-51系列单片机片内有一个串行I/O端口,通过引脚RXD(P3.0)和TXD(P3.1)可与外设电路进行全双工的串行异步通信。
1.串行端口的基本特点8031单片机的串行端口有4种基本工作方式,通过编程设置,可以使其工作在任一方式,以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