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8穴位注射疗法

合集下载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将适量中西药物的注射液注入一定穴位,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穴位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特点。

穴位注射法的分类:根据选用注射药物的种类,可分为以下三类:1. 中草药制剂注射:如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 维生素类制剂注射: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等。

3. 其他制剂注射:三磷酸腺苷、山莨菪碱、利多卡因等。

穴位注射的施术方法:1. 操作程序: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进行和缓的提插,当获得得气感应时,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快推药液的较强刺激,慢性病、体弱者可用缓推药液的较弱刺激,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液。

如推注药液较多,可采用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分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 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用药的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和药物性质和浓度。

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货5%-10%葡萄糖每次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为常规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3. 选穴与疗程:选穴宜少而精,以1-3个腧穴为宜。

为获得更加疗效,尽量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注射。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治疗后反应强烈者可间隔2-3日注射一次,所选腧穴可交替使用。

6-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穴位注射的作用:⒈ 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⒉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

八髎穴位注射课件

八髎穴位注射课件
八髎穴位注射课件
目 录
• 八髎穴位注射简介 • 八髎穴位注射的理论基础 • 八髎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 • 八髎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 八髎穴位注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八髎穴位注射的未来展望
contents
01
八髎穴位注射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八髎穴位注射是一种将药物直接 注射到特定穴位的治疗方法,通 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功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照实验设计
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比较八 髎穴位注射与其他疗法的疗效 差异,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长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疗 效的持久性,以及是否存在复 发或副作用。
综合评估
综合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 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估
八髎穴位注射的有效性。
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不良反应类型
在八髎穴位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 红肿、过敏反应等。
特殊疾病的治 疗
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癫痫等,八髎穴位注射可调节神经 功能,缓解症状。
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通过八髎穴位注 射可调节内分泌水平,改善病情。
免疫系统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八髎穴 位注射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联合治疗与辅助治疗
联合治疗
八髎穴位注射可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联合应用,提高治疗 效果。
预防措施
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选择适当的药物、控制注射深度和速度、 对过敏体质患者进行特殊处理等,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处理方法
如发生不良反应,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停药、局 部冷敷、抗过敏治疗等。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安全。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和药物相结合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可根据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性能,选择相适应的腧穴和药物,发挥其综合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操作方法①.针具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型号。

②. 穴位选择选穴原则同针刺法,但作为本法的特点,常结合经络、穴位、按诊法以选取阳性反应点。

如在背部、胸腹部或四肢的特定穴部位,出现的条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

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③.注射剂量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不能过量。

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可注射0.1m1.头面部可注射0.3一0.5m1,四肢部可注射1—2m1,胸背部可注射0.5—1ml,腰臀部可注射2—5ml或5%—10%葡萄糖液10一20ml。

④.操作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一般疾病,则用中等刺激,推液也宜中等速度。

如所用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⑤.疗程急症患者每日1—3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

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2).适应范围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腰腿痛等。

3).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内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法用。

常用的中药注射液有:当归、红花、复方当归、板蓝根、徐长卿、灯盏花、补骨脂、肿节风、柴胡、鱼腥草、复方丹参、川芎等;西药有;25%硫酸镁,维生素B1、B2、维生素C、K3,0.25%一2%盐酸普鲁卡因,阿托品,利血平,安络血,麻黄素,抗生素,胎盘组织液,生理盐水,风湿宁,骨宁等。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4)抗过敏类:如异丙嗪(非那 根)、肾上腺素注射液等。
(5)兴奋平滑肌类:如加兰他敏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等。
(6)激素类:地塞米松、氢化可的 松、醋酸强地松龙(泼尼松龙)、苯丙 酸诺龙、黄体酮、丙酸睾丸素、绒毛膜 促性腺激素注射液等。
(7)其他类:利血平、胰岛素、 (硝酸)士的宁注射液等。
三、作用及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个 分支,大凡针灸疗法的适应症穴位注射 疗法均可应用。由于穴位注射疗法除了 具有针灸疗法的作用以外,还有大量中、 西药物的化学刺激和药理作用参与其中, 加之在一定时间内,药液滞留于穴内, 使针刺感应得以更强的发挥和延续。
药物在作用于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同时, 还在局部以弥散、渗透等方式进入血液和淋巴 组织等细胞外液,又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将药物 带入到更深的组织中。药物分解后,可影响机 体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并直接进入细胞内促 进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强化了针刺效能 以及药液对机体的作用。所以,穴位注射疗法 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临床适应范围比单纯针 灸疗法更为广泛,疗效也更好。
(7)其他类:天麻注射液、地龙注 射液(平肝潜阳、镇肝熄风)、芍药甘 草注射液(养血柔肝)、生脉、参麦注 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养心复脉、回阳固 脱)。
2.非特异性药物:针灸临床常用 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多种生理溶液、组织液:如生 理盐水、注射用水、5~10%低药量较肌肉注
射少,也相应降低了用药的毒副作用。 例如哌替啶常规肌肉注射量一般为25~ 50mg,有的病人就会出现头痛、头晕、 恶心等副反应。而穴位注射一般用量仅 为10mg,疗效不减而副反应却很少或很 小。
由于穴位注射疗法所用的药物大多具有祛 风除湿、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抗 菌消炎、益气养血、营养神经、调节神经机能 的作用,故多用于各种痹证、骨关节病、软组 织损伤、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等)、神经麻痹(如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 等)、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癔病 等),也可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胃痛(胃溃疡、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肠 炎、痢疾、贫血、遗尿、泌尿系结石等诸多内 脏和功能性疾病。

穴位注射——精选推荐

穴位注射——精选推荐

一.穴位注射概述: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这其中既有中医范畴的治疗作用,又有现代药物学方面的治疗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科的各类疾病,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二.穴位注射效应:1.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侯湘等把穴位注射的疗效过程分为。

“三重效应”,(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

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

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

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

穴位注射法疗法

穴位注射法疗法
穴位注射法 疗法
教学目标
1、掌握穴位注射的概念和 操作方法。
2、熟悉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和注 意事项。
一、定义
【定义】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
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达到 1+1大于1的功效。
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6.熟悉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
八、操作方法
一、取药: 1.术者戴好口罩、肥皂水洗手,再以清水冲洗;亦可直接消毒啫喱干洗手。 2.核对患者名字、年龄、药物、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及过敏史。 3.从包装取出注射器时,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节到一个水平面旋紧。 4.碘棉签消毒注射药物瓶颈,砂轮锯瓶颈后在消毒,后折断瓶颈。 5.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药剂瓶的液面下面、左手食指、中指夹住瓶颈下缘,
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 进针角度。 持针方式: 1.执笔式:如手持钢笔姿势,用 拇指和食指在注射器前夹持,以 中指在后顶托扶、适用于各种注 射器的操作: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2.三指握式:以拇指在内、食指 中指在外的方法握持注射器。主 要适用于进针及进针后的提插操作。
3.掌握式:用拇指、中指、无名指 握住注射器,将食指前伸抵按针头, 小鱼际抵住活塞。主要适用于斜刺 及平刺,如背腧穴的进针可采用掌握式。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4.五指握持式:以拇指和其他四指对掌握注射器, 适用于短小或粗径注射器的操作:
进针方式:
1.单手持针:以执笔式或五指握持式握 持注射器,针尖距离穴位0.5cm,瞬间 发力刺入,是较常用的进针方式。 常用于:如肾腧、大肠腧、阳陵泉、 足三里的进针等等。

颈椎病的穴位注射

颈椎病的穴位注射

颈椎病的穴位注射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无论男女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本病属于中医的“痹证”、“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

颈椎病穴位注射一取穴:大椎穴。

用药: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5~10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混合后摇匀。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取大椎穴以病变侧,旁开0.5寸处进针,以45°角斜向大椎穴方向刺入,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日1次。

颈椎病穴位注射二取穴主穴:颈部夹脊穴、膈俞、阳陵泉;配穴:百会、风池、附分、外关、手三里。

用药: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K注射液0.25g、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ml混合均匀。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混合后摇匀。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次每穴位注射0.5ml。

然后、将骨刺治疗机及常用骨刺专用液浸泡,正极置于病变局部,负极置于循经所取穴位或疼痛部位上,通电45~60分钟,每日治疗1次。

颈椎病穴位注射三取穴:主穴为颈4~7夹脊穴;配穴为肩井(双)。

用药:丹参注射液4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l、0.9%氯化钠注射液4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混合后摇匀。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穴位注射疗法(精)

穴位注射疗法(精)
5/2/2019
七、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 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 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治疗的操作较单纯针刺较为复杂,除与针刺相同 者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穴位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症、配 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识。
适应病症广泛,凡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神经针灸各科疾 病均可用本法治疗,疗效较佳。穴位给药用药量小,可取 的与大剂量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相同或更好的疗效,又可 减少用药量。
5/2/2019
五、注射部位、用具
穴位注射部位: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 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 腧穴、耳穴等。
穴位注射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 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 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 为5-7号 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 的长针头。
5/2/2019
七、特点
由于用药量较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为降低,因 而安全性较强。
药物作用与穴位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药物在穴位 滞留时间较长,使药疗时效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
穴位注射后,人体可随意活动而不受限制,较针 刺的留针节省了治疗时间。
补内服药物之不足,特别对体质虚弱、老人及儿 童不能服药者更为适宜。
5/2/2019
八、取穴原则 临床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 常以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对症选穴三种,此三种
方法可单选也可合选,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穴。 所选穴位通常有四种,经穴(后溪——手太阳小肠
经)、奇穴(太阳穴,不归任何经脉)、阿是穴 (不固定点,是一些疾病的反应点、压痛点、敏感 点等)、耳穴(分布于耳廓上的穴位)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 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在操作中不可刻意强调施用手法,以免造成局部 组织附近神经,血管,肌腱等的损伤。严格消毒,针 下要避开大的神经、血管,针头刺入穴内后,应回抽 无血后方可将药液均匀、缓慢注入穴内。
操作程序
❖ (5)注药时不可过快、过猛。如为自血注射,则应做到动 作迅速、准确,以免血液在针管内凝固。如为蜂毒等易致过 敏反应的药物,则应先进行皮试,无过敏反应者方可进行穴 注。
十、操作方法
❖ 1.操作程序:
❖ (1)准备物品:药物、消毒液、棉签、注射器或封闭针
❖ (2)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
❖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针下要避开大的神经、血管 ,针头刺入穴内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 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 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七、特点
❖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 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 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穴位注射治疗的操作较单纯针刺较为复杂,除与针刺相同 者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穴位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症、配 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识。
❖ 适应病症广泛,凡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神经针灸各科疾 病均可用本法治疗,疗效较佳。穴位给药用药量小,可取 的与大剂量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相同或更好的疗效,又可 减少用药量。
❖ 一般疾病用 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 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 刺激,快速推人 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 ,或将注射针头 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十、操作方法
❖ 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的 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 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八、取穴原则
❖ 临床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
❖ 常以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对症选穴三种,此三种 方法可单选也可合选,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穴。
❖ 所选穴位通常有四种,经穴(后溪——手太阳小肠 经)、奇穴(太阳穴,不归任何经脉)、阿是穴 (不固定点,是一些疾病的反应点、压痛点、敏感 点等)、耳穴(分布于耳廓上的穴位)
年幼、老人、体质虚弱者,在穴位注射时体 位尽量采取卧位,以防出现晕针现象。
十二、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药物过敏:轻者局部或者全身出现药疹,重者出 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迅速应用药物进行 脱敏治疗,对过敏性休克应进行中西医抢救。
❖ 感染:表现为局部发炎,重者形成脓疡。认真对 待积极处理,以防发展和恶化。

六、作用机制
❖ 经络的作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运行气血,营养 全身;抗御病邪,反应病候。
❖ 穴位的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双 向调整作用,药物对穴位的持久作用。
❖ 药物的效能作用较其它作用给药具有用药量小,药 物可经经络直达病所,药物吸收快,作用佳的优势。 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穴位治疗尤其是部分穴位 注射用药几乎与静脉途径给药见效速度、效果一致, 是一种极好的给药途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七、特点
❖ 由于用药量较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为降低,因 而安全性较强。
❖ 药物作用与穴位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药物在穴位 滞留时间较长,使药疗时效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
❖ 穴位注射后,人体可随意活动而不受限制,较针 刺的留针节省了治疗时间。
❖ 补内服药物之不足,特别对体质虚弱、老人及儿 童不能服药者更为适宜。
❖ 反应强烈 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
十一、注意事项
选穴少而精,一次不宜过多,一般一次2-5穴。 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
忌、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 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
反应 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 48小时内局部有轻
❖ 作小剂量注 射时,可用原 药物常规剂量的1/5-1/ 2。
❖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 面部可注射0.3—0.5毫 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 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 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 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 %-10%葡萄糖注射液 10—20毫升。
十、操作方法
❖ 3.疗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 次,6-10次为1疗程。
❖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 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九、用药原则
❖ 临床中穴位注射所用的药物非常广泛,有中药注射液,西药 注射液,比较特殊的有自家血注射,蜂毒注射等;注射时有 用单纯一种药液,也有两种以上药液混合或交替使用者;
❖ 用药剂量也有较大差异,最少者每穴0.1ml,多者可达每穴 4ml。穴位注射的作用点是腧穴,所注药物通过腧穴,经络 系统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用药上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 原则。
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 局
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十一、注意事项
注射神经干部位的穴位时,应尽量避开神经 干,或针尖深度稍浅于神经干通过的组织深度 为宜。
项部、躯干部穴位注射时,不宜深刺,以防 刺伤重要脏器。
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以及对子宫有收 缩作用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次髎、内庭、 大敦等不可做穴位注射,以免流产。
8穴位注射疗法
一、概念
❖ 穴位注射是根据中医辨 证施治理论,采用小剂量 中药或西药注入穴位以治 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用 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 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 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 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 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 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 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是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推 广的中医适宜技术之一。
❖ 神经损伤:多见于正中神经、腓神经、小儿坐骨 神经等。应用维生素B1、B12,加兰它敏注射,中 药内服外洗,配合针灸按摩理疗、功能锻炼等, 轻者经治疗可以恢复正常,重者较难恢复正常。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