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形原理》重点及作业答案
材料成型原理答案

一、填空(共10空,每空2分,共20分)1.液体的分类(按液体结构和内部作用力):原子液体,分子液体,离子液体。
2.接触角也为润湿角,当接触角为锐角时为润湿,接触角为钝角时为不润湿。
3.固相无扩散而液相有限扩散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最初过渡区、稳定状态区和最后过渡区。
4.根据偏析范围的不同,可将偏析分为:微观偏析和宏观偏析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1.焊接: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焊件达到原子结合的一种加工方法。
2.均质形核:形核前液相金属或合金中无外来固相质点,而液相自身发生形核的过程。
3.碳当量:碳当量是反映钢中化学成分对硬化程度的影响,它是把钢中合金元素(包括碳)按其对淬硬(包括冷裂、脆化等)的影响程度折合成碳的相当含量。
4.偏析: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偏析。
5.凝固收缩:金属从液相线冷却到固相线所产生的体收缩,称为凝固收缩。
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1. 黏度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1)影响铸件轮廓的清晰程度;(2)影响热裂、缩孔、缩松的形成倾向;(3)影响钢铁材料的脱硫、脱磷、扩散脱氧;(4)影响精炼效果及夹杂或气孔的形成:(5)熔渣及金属液粘度降低对焊缝的合金过渡有利。
2. 金属氧化还原方向的判据是什么?若氧在金属-氧-氧化物系统中:{pO2}---实际分压为,pO2----金属氧化物的分解压{pO2}>pO2 时,金属被氧化;{pO2}=pO2 时,处于平衡状态;{pO2}<pO2 时,金属被还原。
3. 什么是重力偏析?防止或减轻重力偏析的方法有哪些?重力偏析:是由于重力作用而出现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
防止或减轻重力偏析的方法:(1)加快铸件的冷却速度,缩短合金处于液相的时间,使初生相来不及上浮或下沉。
(2)加入能阻碍初晶沉浮的合金元素。
(3)浇注前对液态合金充分搅拌,并尽量降低合金的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
《材料成形原理》重点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 表面张力—表面上平行于表面切线方向且各方向大小相等的张力。
表面张力是由于物体在表面上的质点受力不均匀所致。
2 粘度-表面上平行于表面切线方向且各方向大小相等的张力。
或作用于液体表面的应力τ大小与垂直于该平面方向上的速度梯度dvx/dvy的比例系数。
3 表面自由能(表面能)-为产生新的单位面积表面时系统自由能的增量。
4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即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
5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是液态金属的工艺性能之一,与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
6 铸型的蓄热系数-表示铸型从液态金属吸取并储存在本身中热量的能力。
7 不稳定温度场-温度场不仅在空间上变化,并且也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稳定温度场-不随时间而变的温度场(即温度只是坐标的函数):8 温度梯度—是指温度随距离的变化率。
或沿等温面或等温线某法线方向的温度变化率。
9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0—特定温度T*下固相合金成分浓度CS*与液相合金成分CL*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10 均质形核和异质形核-均质形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 :形核前液相金属或合金中无外来固相质点而从液相自身发生形核的过程,亦称“自发形核” 。
非均质形核(Hetergeneous nucleation) :依靠外来质点或型壁界面提供的衬底进行生核过程,亦称“异质形核”。
11、粗糙界面和光滑界面-从原子尺度上来看,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只有50%左右被固相原子所占据,从而形成一个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界面层。
粗糙界面在有些文献中也称为“非小晶面”。
光滑界面—从原子尺度上来看,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几乎全部为固相原子占满,只留下少数空位或台阶,从而形成整体上平整光滑的界面结构。
也称为“小晶面”或“小平面”。
12 “成分过冷”与“热过冷”-液态合金在凝固过程中溶质再分配引起固-液界面前沿的溶质富集,导致界面前沿熔体液相线的改变而可能产生所谓的“成分过冷”。
材料成型原理04答案

04答案一、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打“√”,错误打“X”)1、在滑移线场中,当α线与β线构成右手坐标系时,则代数值最大的主应力σ1的作用线位于第一和第三象限。
(√)2、低碳钢焊接熔合区,具有明显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导致组织、性能不均匀,影响焊接接头的强度、韧性,是焊热影响区性能最差的区域。
()3、焊接热循环中的冷却时间t表示从峰值冷却到100︒C的冷却时间。
100(√)4、稳定温度场通常是指温度场内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的温度场。
(√)5、同样体积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球状铸件的凝固时间大于块状铸件的凝固时间。
(X)6、焊前预热、焊后后热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减小冷却速度而降低淬硬组织形成倾向,从而达到消除冷裂的目的。
()7、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界越多,塑性变形的抗力大,金属的强度高。
金属的塑性越好。
(√)8、滑移线就是塑性变形体内最大切应力的轨迹线。
(√)9、根据溶渣离子理论,碱性渣中自由氧离子的浓度远大于酸性渣,所以一定具有很高的氧化性。
()10、两块等厚薄板对焊,采用从两头向中间焊接,较从中间向两头焊的横向应力小。
(X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好的答案)1、用近似平衡微分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求解塑性成形问题的方法称为B 。
A、解析法;B、主应力法;C、上限法;D、滑移线法;2、滑移线场理论假设材料为均匀、各向同性的理想刚塑性体,其应力应变关系用 表示。
;A 、B 、C 、D 、3、以下 工艺措施不利于解决Al-Mg 合金铸造过程中出现的“浇不足”缺陷。
A 、加大充型压;B 、预热铸型C 、提高浇注温度;D 、使用大蓄热系数的铸型;4、下图表示的是 中凝固时的温度分布曲线。
A 、厚壁砂型B 、内表面有大热阻涂料的铸型C 、厚壁金属型D 、水冷薄壁金属型5、已知两个应力张量分别为⎪⎭⎪⎬⎫⎪⎩⎪⎨⎧0000201001070,⎪⎭⎪⎬⎫⎪⎩⎪⎨⎧0000401001050,应力张量不变量公式为:z y x I σσσ++=1)()(2222zx yz xy x z z y y x I τττσσσσσσ+++++-=)(22223zx y zx y yz x zx yz xy z y x I τστστστττσσσ++-+=以下论述错误的是 。
材料成型原理复习题答案

《材料成形原理》复习题(铸)第二章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1.粘度。
影响粘度大小的因素?粘度对材料成形过程的影响?1)粘度:是液体在层流情况下,各液层间的摩擦阻力。
其实质是原子间的结合力。
2)粘度大小由液态金属结构决定与温度、压力、杂质有关:(1)粘度与原子离位激活能U成正比,与相邻原子平衡位置的平均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
(2)温度:温度不高时,粘度与温度成反比;当温度很高时,粘度与温度成正比。
(3)化学成分:杂质的数量、形状和分布影响粘度;合金元素不同,粘度也不同,接近共晶成分,粘度降低。
(4)材料成形过程中的液态金属一般要进行各种冶金处理,如孕育、变质、净化处理等对粘度有显著影响。
3)粘度对材料成形过程的影响(1)对液态金属净化(气体、杂质排出)的影响。
(2)对液态合金流动阻力与充型的影响,粘度大,流动阻力也大。
(3)对凝固过程中液态合金对流的影响,粘度越大,对流强度G越小。
2.表面张力。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表面张力对材料成形过程及部件质量的影响?1)表面张力:是金属液表面质点因受周围质点对其作用力不平衡,在表面液膜单位长度上所受的紧绷力或单位表面积上的能量。
其实质是质点间的作用力。
2)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1)熔点:熔沸点高,表面张力往往越大。
(2)温度:温度上升,表面张力下降,如Al、Mg、Zn等,但Cu、Fe相反。
(3)溶质元素(杂质):正吸附的表面活性物质表面张力下降(金属液表面);负吸附的表面非活性物质表面张力上升(金属液内部)。
(4)流体性质:不同的流体,表面张力不同。
3)表面张力影响液态成形整个过程,晶体成核及长大、机械粘砂、缩松、热裂、夹杂及气泡等铸造缺陷都与表面张力关系密切。
3.液态金属的流动性。
影响液态金属的流动性的因素?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对铸件质量的影响?1)液态金属的流动性是指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
2)影响液态金属的流动性的因素有:液态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物理性质有关,与外界因素无关。
材料成型原理课后答案

材料成型原理课后答案材料成型原理是指通过不同的成型工艺,将原料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零部件或制品的原理。
在工程制造领域中,材料成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下面就材料成型原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1. 什么是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原理是指将原料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零部件或制品的原理。
它是通过对原料进行加工,使其发生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改变,从而得到符合要求的制品。
材料成型原理是工程制造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2. 材料成型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材料成型的基本过程包括原料的预处理、成型工艺和制品的后处理。
首先,原料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洁、除杂、干燥等工序,以保证原料的质量和加工的顺利进行。
然后,根据制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成型工艺,如锻造、压铸、注塑等,对原料进行加工成型。
最后,对成型后的制品进行后处理,包括去除余渣、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工序,以提高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3. 材料成型原理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材料成型原理的影响因素包括原料的性能、成型工艺、成型设备和操作技术等。
首先,原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成型的难易程度和制品的质量。
其次,成型工艺的选择和设计对成型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成型设备的性能和精度也会影响成型的质量和效率。
操作技术则是保证成型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4. 材料成型原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材料成型原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材料成型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智能化和数字化。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将推动材料成型原理朝着高效、精密、绿色的方向发展。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使成型过程更加智能化和可控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 如何提高材料成型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材料成型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需要加强对原料的质量控制,保证原料的质量稳定。
其次,要优化成型工艺和设备,提高成型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加强操作技术的培训和管理,确保成型过程的稳定和可控。
材料成型原理第三章答案

第三章1. 试述等压时物质自由能G 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以及液相自由能G L 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斜率大于固相G S 的斜率的理由。
并结合图3-1及式(3-6)说明过冷度ΔT 是影响凝固相变驱动力ΔG 的决定因素。
答:(1)等压时物质自由能G 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理由如下:由麦克斯韦尔关系式: VdP SdT dG +-= (1) 并根据数学上的全微分关系:dy y F dx x F y x dF x y ⎪⎪⎭⎫ ⎝⎛∂∂+⎪⎭⎫ ⎝⎛∂∂=),( 得: dP P G dT T G dG TP ⎪⎭⎫ ⎝⎛∂∂+⎪⎭⎫ ⎝⎛∂∂= (2) 比较(1)式和(2)式得: V P G S T G T P=⎪⎭⎫ ⎝⎛∂∂-=⎪⎭⎫ ⎝⎛∂∂, 等压时dP =0 ,此时 dT T G SdT dG P⎪⎭⎫ ⎝⎛∂∂=-= (3) 由于熵恒为正值,故物质自由能G 随温度上升而下降。
(2)液相自由能G L 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斜率大于固相G S 的斜率的理由如下: 因为液态熵大于固态熵,即: S L > S S所以:> 即液相自由能G L 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斜率大于固相G S 的斜率 。
(3)过冷度ΔT 是影响凝固相变驱动 力ΔG 的决定因素的理由如下:右图即为图3-1其中:V G ∆表示液-固体积自由能之差T m 表示液-固平衡凝固点从图中可以看出:T > T m 时,ΔG=Gs -G L ﹥0,此时 固相→液相T = T m 时,ΔG=Gs -G L =0,此时 液固平衡T < T m 时,ΔG=Gs -G L <0,此时 液相→固相所以ΔG 即为相变驱动力。
再结合(3-6)式来看, mm V T T H G ∆⋅∆-=∆ (其中:ΔH m —熔化潜热, ΔT )(T T m -=—过冷度)由于对某一特定金属或合金而言,T m 及ΔH m 均为定值,所以过冷度ΔT 是影响凝固相变驱动力ΔG 的决定因素 。
[整理]《材料成形原理》复习重点.
![[整理]《材料成形原理》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65bfbd44afe04a1b071de4a.png)
一、名词解释1 表面张力2 粘度3 表面自由能(表面能)4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5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6 铸型的蓄热系数7 不稳定温度场和稳定温度场8 温度梯度9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010 均质形核和异质形核11、粗糙界面和光滑界面12 “成分过冷”与“热过冷”13 内生生长和外生生长14 枝晶间距15 共生生长和离异生长16 孕育与变质17 联生结晶18 择优生长19 快速凝固20 气体的溶解度21 熔渣的碱度22、长渣和短渣23 熔渣的氧化和还原能力24 扩散脱氧25 沉淀脱氧26 真空脱氧27 偏析28 微观和宏观偏析29 气孔30、冷裂纹和热裂纹31 溶质再分配32 热流密度33 焊接34 热影响区35 焊接线能量E36 焊接的合金化37 合金化的过渡系数38 熔合比39 内力40 内应力41 焊接瞬时应力42 焊接残余应力43 焊接变形44 裂纹45 塑性46 热塑性变形47、张量48 塑性49 简单加载50、应力球张量51、加工硬化52、应变速率53、滑移54、主切应力平面55、平面应变状态56、附加应力二、简答题1 实际液态金属的结构2 液态金属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3 简述大平板铸件凝固时间计算的平方根定律4 铸件凝固方式的分类5 简述Jackson因子与界面结构的关系6 试写出“固相无扩散,液相只有有限扩散”条件下“成分过冷”的判据,并分析哪些条件有助于形成“成分过冷”。
7 写出成分过冷判别式(在“固相无扩散,液相为有限扩散”条件下),讨论溶质原始含量C0、晶体生长速度R、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温度梯度GL对成分过冷程度的影响,并以图示或文字描述它们对合金单相固溶体结晶形貌的影响。
8 层片状共晶的形核和长大方式9. 铸件的凝固组织可分为几类,它们分别描述铸件凝固组织的那些特点?11 防止气孔产生的措施12 夹杂物对金属性能的影响13.常见焊缝中的夹杂物有几类,它们会对焊缝产生哪些危害?14 试比较缩孔与缩松的形成机理15. 简述凝固裂纹的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
材料成型原理课后答案

材料成型原理课后答案材料成型原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工艺,将原料加工成所需形状的工程材料的过程。
在工程实践中,材料成型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下面是一些关于材料成型原理的课后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1. 请简要说明材料成型原理的基本概念。
材料成型原理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和工艺,将原料加工成所需形状的工程材料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原料的选择、加工工艺的设计、成型设备的选择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2. 什么是材料的塑性变形?请举例说明。
材料的塑性变形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材料可以经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状和尺寸的变化,而且在去除外力后,能够保持变形的一种性质。
例如金属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经受压力而产生的变形,就是一种塑性变形。
3. 请简要说明材料的成型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材料的成型工艺对材料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成型工艺会对材料的组织结构、晶粒大小、内部应力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等性能。
4. 请简要说明材料成型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材料成型原理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各种金属材料需要经过成型工艺才能制成车身和零部件;在航空航天领域,各种复杂的零部件需要通过成型工艺才能完成加工。
5. 请简要说明材料成型原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材料成型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材料成型原理将更加注重对材料性能的精细调控,以及对环境的友好性。
以上就是关于材料成型原理的一些课后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材料成型原理是工程材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应用这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粘度-表面上平行于表面切线方向且各方向大小相等的张力。
或作用于液体表面的应力τ大小与垂直于该平面方向上的速度梯度dvx/dvy的比例系数。
2、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即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越强,其充型能力越好。
3、液态金属的流动性-是液态金属的工艺性能之一,与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
稳定温度场通常是指温度不变的温度场。
4、均质形核和异质形核-均质形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 :形核前液相金属或合金中无外来固相质点而从液相自身发生形核的过程,亦称“自发形核” 。
非均质形核(Hetergeneous nucleation) :依靠外来质点或型壁界面提供的衬底进行生核过程,亦称“异质形核”。
金属结晶过程中,过冷度越大,则形核率越高。
实际液态金属(合金)凝固过程中的形核方式多为异质形核。
5、粗糙界面和光滑界面-从原子尺度上来看,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只有50%左右被固相原子所占据,从而形成一个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界面层。
粗糙界面在有些文献中也称为“非小晶面”。
光滑界面—从原子尺度上来看,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几乎全部为固相原子占满,只留下少数空位或台阶,从而形成整体上平整光滑的界面结构。
也称为“小晶面”或“小平面”。
6、“成分过冷”与“热过冷”-液态合金在凝固过程中溶质再分配引起固-液界面前沿的溶质富集,导致界面前沿熔体液相线的改变而可能产生所谓的“成分过冷”。
这种仅由熔体存在的负温度梯度所造成的过冷,习惯上称为“热过冷” 。
7、共生生长-是指在共晶合金结晶时,后析出的相依附于领先相表面而析出,进而形成相互交叠的双相晶核且具有共同的生长界面,依靠溶质原子在界面前沿两相间的横向扩散,互相不断地为相邻的另一相提供生长所需的组元,彼此偶合的共同向前生长。
8、离异生长-两相的析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彼此分离的,因而形成的组织没有共生共晶的特征。
这种非共生生长的共晶结晶方式称为离异生长,所形成的组织称离异共晶。
9、择优生长-那些主干取向与热流方向平行的枝晶,较之取向不利的相邻枝晶生长得更为迅速。
它们优先向内伸展并抑制相邻枝晶的生长。
在逐渐淘汰趋向不利的晶体过程中发展成柱状晶组织。
这种互相竞争淘汰的晶体生长过程称为晶体的择优生长。
10、快速凝固-是指采用急冷技术或深过冷技术获得很高的凝固前沿推进速率的凝固过程。
12、溶质再分配-由于合金凝固过程中随温度的变化,固液界面前沿溶质富集并形成浓度梯度。
所以,溶质必须在液、固两相重新分布,即所谓的“溶质再分配”。
13、定向凝固原则:定向凝固原则是采取各种措施,保证铸件结构上各部分按距离冒口的距离由远及近,朝冒口方向凝固,冒口本身最后凝固。
14、偏析答:铸件凝固后,从微观晶粒内部到宏观上各部位,化学成分都是不均匀的,这种现象称为偏析。
15、粗糙界面-从原子尺度上来看,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只有50%左右被固相原子所占据,从而形成一个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界面层。
粗糙界面在有些文献中也称为“非小晶面”。
两个组元熔点相近、两条液相线基本对称、两相长大速度基本相同的非小晶面—非小晶面合金,容易形成对称型共生区。
1、液态金属或合金中一般存在相(或结构)起伏、浓度起伏和能量起伏,其中在一定过冷度下,临界核心由相(或结构)起伏提供,临界生核功由能量起伏提供。
2、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主要由成分、温度和杂质含量等决定。
3、液态金属(合金)凝固的驱动力由过冷度提供,而凝固时的形核方式有均质形核和异质形核或非质形核两种。
5、铸件凝固过程中采用振动、搅拌和旋转铸型等物理方法实现动态结晶,可以有效地细化晶粒组织。
6、孕育和变质处理是控制金属(合金)铸态组织的主要方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孕育主要影响生核过程,而变质则主要改变晶体的生长过程。
7、铸造合金从浇注温度冷却到室温一般要经历液态收缩、凝固收缩和固态收缩三个收缩阶段。
8、铸件中的成分偏析按范围大小可分为微观偏析和宏观偏析两大类。
二、判断题(在括号内打“√”或“x”,每小题0.5分,共10分)3.在液态金属结晶中,均质生核与非均质生核所需的生核功不同,因此所生成的临界半径也不一样。
( x )5.在非均质生核中,外来固相凹面衬底的生核能力比凸面衬底弱。
( x )7.在K0>1的合金中,由于逆偏析,使得合金铸件表层范围内溶质的浓度分布由外向内逐渐降低。
( x )二、简答题1 实际液态金属的结构:实际金属和合金的液体由大量时聚时散、此起彼伏游动着的原子团簇、空穴所组成,同时也含有各种固态、液态或气态杂质或化合物,而且还表现出能量、结构及浓度三种起伏特征,其结构相当复杂。
2、液态金属的形核:液态金属(合金)凝固时的形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液态金属(合金)内部自身的结构自发地形核,称为均质形核;另一种是依靠外来夹杂所提供的异质界面非自发地形核,称为非均质形核或异质形核3、铸件凝固方式的分类:根据固、液相区的宽度,可将凝固过程分为逐层凝固方式与体积凝固方式(或糊状凝固方式)。
当固液相区很窄时称为逐层凝固方式,反之为体积凝固方式。
固液相区宽度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凝固方式”。
逐层凝固方式容易产生集中性缩孔,一般采用同时凝固原则可以消除;体积凝固方式易产生分散性缩松,采用顺序凝固原则可以消除此缺陷。
具有层状凝固方式的铸件,凝固过程中容易补缩,组织致密,性能好。
4、润湿角是衡量界面张力的标志,润湿角θ≤90°,表面液体能润湿固体。
5、润湿角:润湿角是衡量界面张力的标志,润湿角θ≤90°,表面液体能润湿固体。
6、液态金属凝固时,其中的过热热量和结晶潜热热量一般以传导传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三种方式向铸型等外界释放。
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的液体流动主要包括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
7、简述Jackson因子与界面结构的关系:Jackson因子α可视为固—液界面结构的判据:凡α≤2的物质,晶体表面有一半空缺位置时自由能降低,此时的固—液界面形态被称为粗糙界面,大部分金属属于此类;凡属α>5的物质凝固时界面为光滑面,有机物及无机物属于此类;α=2~5的物质,常为多种方式的混合,Bi、Si、Sb等属于此类。
8、试写出“固相无扩散,液相只有有限扩散”条件下“成分过冷”的判据,并分析哪些条件有助于形成“成分过冷”。
“固相无扩散,液相只有有限扩散”条件下“成分过冷”的判据:00(1)LLG m C K R D K-<下列条件有助于形成“成分过冷”:(1)液相中温度梯度G L小,即温度场不陡。
(2)晶体生长速度快(R大)。
(3)液相线斜率m L大。
(4)原始成分浓度C0高。
(5)液相中溶质扩散系数D L低。
(6)K0<1时,K0小;K0>1时,K0大。
9、写出成分过冷判别式(在“固相无扩散,液相为有限扩散”条件下),讨论溶质原始含量C0、晶体生长速度R、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温度梯度GL对成分过冷程度的影响,并以图示或文字描述它们对合金单相固溶体结晶形貌的影响。
答:成分过冷判别式为:00(1)L lG m C KR K-<;(1)随着C0增加,成分过冷程度增加;(2)随着R增加,成分过冷程度增加;(3)随着GL减小,成分过冷程度增加;如图所示,当C0一定时,GL减小,或R增加,晶体形貌由平面晶依次发展为胞状树枝晶、柱状树枝晶、等轴树枝晶;而当GL、R一定时,随C0的增加晶体形貌也同样由平面晶依次发展为胞状树枝晶、柱状树枝晶、等轴树枝晶。
10.共晶凝固过程中的共生生长与离异生长(4分)答:共生生长:共晶结晶时,后析出的相依附于领先析出的相表面析出,两相具有共同的生长界面,依靠溶质原子在界面前沿的横向扩散,彼此偶合地共同向前生长。
离异生长:共晶两相的析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彼此分离的,没有共生共晶的特征。
11、影响灰铸铁和球墨铸铁缩孔和缩松的因素:(1)铸铁成分对于灰铸铁,随碳当量增加,共晶石墨的析出量增加,石墨化膨胀量增加,有利于消除缩孔和缩松。
(2)凝固方式共晶成分灰铸铁以逐层方式凝固,倾向于形成集中缩孔。
但是,共晶转变的石墨化膨胀作用,能抵消甚至超过共晶液体的收缩,使铸件不产生缩孔。
(3)孕育处理球墨铸铁的碳当量大于 3.9%时,经过充分孕育,在铸型刚度足够时,利用共晶石墨化膨胀作用,产生自补缩效果,可以获得致密的铸件。
(4)铸型刚度铸铁在共晶转变发生石墨化膨胀时,型壁是否迁移,是影响缩孔容积的重要因素。
铸型刚度大,缩前膨胀就小,缩孔容积也相应减小,甚至不产生缩孔。
铸型刚度依下列次序逐级降低:金属型—覆砂金属型—水泥型—水玻璃砂型—干型—湿型。
12、试述非小晶面-非小晶面共生共晶组织的生核机理及生长机理。
答:非小晶面-非小晶面共生共晶组织的生核机理如下:如下图(示意图可不画出)所示,晶转变开始时,熔体首先析出富A组元的α固溶体小球。
α相的析出促使界面前沿B组元原子的不断富集,且为β相的析出提供了有效的衬底,从而导致β相固溶体在α相球面上的析出。
在β相析出过程中,向前方的熔体中排出A组元原子,也向与小球相邻的侧面方向(球面方向)排出A原子。
由于两相性质相近,从而促使α相依附于β相的侧面长出分枝。
α相分枝生长又反过来促使β相沿着α相的球面与分枝的侧面迅速铺展,并进一步导致α相产生更多的分枝。
交替进行,形成了具有两相沿着径向并排生长的球形共生界面双相核心。
这就是共生共晶的生核过程。
所以片状共晶结晶是通过搭桥方式(即领先相表面一旦出现第二相,则可通过这种彼此依附、交替生长的方式产生新的层片来构成所需的共生界面,而不需要每个层片重新生核的方式)来完成13、简述析出性气体的特征、形成机理及主要防止措施。
答:①.液态金属在冷却凝固过程中,因气体溶解度下降,析出的气体来不及逸出而产生的气孔称为析出性气孔。
这类气孔主要是氢气孔和氮气孔。
②析出性气孔通常分布在铸件的整个断面或冒口、热节等温度较高的区域。
当金属含气量较少时,呈裂纹多角形状;而含气量较多时,气孔较大,呈团球形。
③析出性气体的形成机理是:结晶前沿,特别是枝晶间的气体溶质聚集区中,气体的含量将超过其饱和量,被枝晶封闭的液相内则具有更大的过饱和含量和析出压力,而液-固界面处气体的含量最高,并且存在其他溶质的偏析及非金属夹杂物,当枝晶间产生收缩时,该处极易析出气泡,且气泡很难排除,从而保留下来形成气孔。
13、简述凝固裂纹的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
答:(1)凝固裂纹的形成机理金属在凝固过程中要经历液-固状态和固-液状态两个阶段,在温度较高的液-固阶段,晶体数量较少,相邻晶体间不发生接触,液态金属可在晶体间自由流动,此时金属的变形主要由液体承担,已凝固的晶体只作少量的相互位移,其形状基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