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土壤因子

合集下载

土壤表面粗糙度特征因子

土壤表面粗糙度特征因子

土壤表面粗糙度特征因子
土壤表面的粗糙度特征因子是指土壤表面的不平整程度和颗粒
大小分布对水、气、热等在土壤中的运移和储存过程的影响。

这个
因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颗粒大小分布,土壤表面的颗粒大小分布会影响水在土壤中
的渗透和保水能力。

粗糙的土壤表面会增加土壤的渗透性,有利于
水分的渗透和土壤通气;而颗粒较大的土壤表面会减少土壤的渗透性,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

2. 土壤表面形态,土壤表面的形态特征也会影响水分在土壤中
的流动和分布。

粗糙的土壤表面会增加土壤的水分蒸发面积,有利
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土壤中水分的分布。

3. 土壤结构,土壤表面的粗糙度特征还与土壤的结构密切相关。

土壤结构的好坏会影响土壤的渗透性和保水能力,从而影响土壤中
水分、气体和热量的运移和储存过程。

4. 土壤覆盖,土壤表面的覆盖情况也是影响粗糙度特征因子的
重要因素。

有机物覆盖和植被覆盖可以减缓水分的流失,减少土壤
侵蚀,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渗透性。

总的来说,土壤表面的粗糙度特征因子是一个综合影响土壤水分、气体和热量运移和储存的重要因素,它受到土壤颗粒大小分布、土壤表面形态、土壤结构和土壤覆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农
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土壤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02-7--土壤因子

02-7--土壤因子
森林土壤具有其它土壤不具备的三种成立 因素,即森林死地被物、林根系和依靠森 林生存的特有生物。
土壤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7.1 土壤对林木的影响 2.7.2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
2.7.1 土壤对林木的影响
2.7.1.1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木生长 2.7.1.2 土壤化学性质与林木生长 2.7.1.3 土壤生物与林木的生长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 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 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称菌根。形 成菌根的真菌称为根菌,具有菌根的植物 称为菌根植物。
根据真菌菌丝在根系着生状况,可分为外 生型、内生型、内外兼生型三类。
外生型菌根 内生型菌根 内外兼生型菌根
油松菌根
马占相思菌根
若土壤O2低于最低水平,某些细菌为获得 O2而把硝酸变为亚硝酸。
(7)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吸水力, 从而影响全株生长。
土壤温度还制约着土壤中多种理化和生物 作用的速度,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
不同植物对土壤温度要求不同。温带木本 植物根系生长的最低温度在2~5℃,温暖地 区的植物,根系生长要求温度较高。
(1)森林凋落物
一年中降落到地表的叶片、小枝、花、果、 树皮及森林其他残体统称为森林凋落物。
森林凋落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按干重计, 森林凋落物各成分占总重量的百分比:叶为60%~ 70%,非叶凋落物为27%~31%,下层林木的凋落 物量变化较大,平均为9%。所以凋落物中数量最 多的是上层林木的叶片。
一般来讲,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土壤动物和 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也越多,土壤肥力就越高
森林土壤和荒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这 类土壤一经开垦后,有机质逐渐被分解消耗, 又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于是生态环境中的养 分循环失去平衡,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环 境退化严重时出现荒漠化。

水分因素、土壤因素、空气因素

水分因素、土壤因素、空气因素
1、旱生植物
仙人掌、景天、大戟
宁干勿湿
2、中生植物
杨树、柳树、洋槐、马尾松、桉树、樟树、荔枝、桂圆等。
见干见湿
3、湿生植物
兰、蕨类、凤梨、秋海棠
见干见湿 宁湿勿干
4、水生植物
挺水植物:荷花、香蒲 浮叶植物:王莲、睡莲 漂浮植物:浮萍、凤眼莲 沉水植物:黑藻、金鱼藻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园林植物不同生育期和水分的关系 园林植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需要量不同。种子萌芽期:需充足的水分,有利胚根和胚芽的萌发;幼苗期:根系弱小,在土壤中分布浅,抗旱力弱,须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但水分过多,易徒长。生产上育苗常采取适当蹲苗,即适当控制水分,增强幼苗抗性。但注意不要过度控水,形成“小老苗”;旺盛生长期:此期须充足的水分,促进抽梢形成树冠骨架,但水分过多,会使植株叶片发黄或徒长等现象;开花结果期:要求较低的空气湿度和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一方面满足开花与传粉所需空气湿度;另一方面充足的水分又有利于果实发育;果实和种子成熟期:要求水分较少,空气干燥,提高果品和种子质量;休眠期:控制浇水,以防烂根,使植物完成休眠。 营养繁殖时,空气湿度大都需要在80%以上,才能提高繁殖率
一、温度因子 二、光照因子 三、水分因子 四、土壤因子 五、空气因子
202X
影响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包括:
简约工作汇报模板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条件
汇报日期
水分因子 土壤湿度:通常用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数表示,即以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 空气湿度:不同园林植物需空气相对湿度不同,一般为65%~80%。原产于热带雨林地区植物约高,而原产沙漠地区植物则相对约低。根据不同园林植物需水特性可将其分为以下4类:如下表。
空气因子
温度因子

《AM真菌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AM真菌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AM真菌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高度依赖于土壤环境。

土壤中的微生物,如AM(Arbuscular Mycorrhizal)真菌,在植物营养吸收和土壤健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M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不仅增强了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还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AM真菌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揭示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研究背景AM真菌是一种内生菌根真菌,与大多数陆地植物都能形成共生关系。

它们通过形成菌丝网络,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同时也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AM真菌的生长和活动。

因此,研究AM真菌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于理解植物-微生物-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在具有不同土壤类型的地区设置采样点,采集含有AM真菌的根系样本。

然后,通过实验室分析测定土壤的各项因子指标,如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

最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AM 真菌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四、结果与分析1. AM真菌的分布与土壤类型的关系研究发现,AM真菌的分布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

在砂土、粘土和壤土等不同土壤类型中,AM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在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AM真菌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多。

2. AM真菌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M真菌的活动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酸性土壤中,AM真菌的活动受到抑制,而在中性或碱性土壤中,AM真菌的活性更高。

3. AM真菌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AM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研究发现,土壤中AM真菌的数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AM真菌的数量和活性也相应增加。

3.2.5土壤因子对树木发育的影响

3.2.5土壤因子对树木发育的影响

2018年4月8日18:203.2.5土壤因子对树木发育的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1.土壤质地:关系含氧量会让土壤肥力的高低,对生命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都有很大影响。

土壤含氧量12%时,根系才能正常生长和更新。

大多数树木要求在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上生长。

2.土壤水分:影响肥力,调节土温。

3.土层厚度:影响根系分布。

•化学形状:土壤酸碱度、盐碱土以土壤为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根据树木对酸碱度的反应,划分为:•酸性树种(ph<6.8):如杜鹃,山茶,茉莉,含笑,红花继木•碱性土树种(ph>7.2):如文冠果、丁香、黄刺玫、柽柳、侧柏、紫穗槐•中性土树种(ph6.8~7.2):多数植物•根据树木对土壤中矿质盐的关系,划分•钙质土树种:如南天竹、臭椿、青檀(榆科),柏木•根据植物对土壤中含盐量的关系,可划分盐土树种和碱土树种盐土:由海水浸渍而成,多见于滨海地带,含氧化钠、硫酸钠为主,不呈碱性反应。

碱土:碳酸钠和重碳酸钠为主呈强碱性,多见于干旱、少雨的内陆。

抗性树:柽柳、银芽柳木槿、卫矛、绒毛白蜡(天津市树)、夹竹桃、旱柳丁香、美国圆柏。

•土壤肥力对园林树木的影响肥土树种:绝大多数树种,如梧桐、樟树等。

瘠土树种:侧柏、构树、鼠李、金缕梅、油松。

5.园林树木栽培的其他基质6.土质污染对园林树木的影响重金属污染(镉、砷、铜、锌):直接影响树木生长发育,在体内积累;大气污染(二氧化硫):酸雨—土壤酸化—氮不能转化为硝酸盐或铵盐,磷酸盐变成难溶性—影响生长。

粉尘污染(水泥等):土壤碱化—缺绿症土壤污染后果:破坏生态平衡—病菌繁衍传播—结构破坏,土质变劣,微生物活动受抑制—肥力降低,盐碱化—不毛之地。

Ps:建筑场地绿化土壤,建筑垃圾不能进行种植总结各类抗性树种耐寒树种耐湿树种抗风树种盐碱土树种耐阴树种抗污染树种酸性土树种中性土树种耐贫瘠树种每类里的例子参见课本•土壤肥力•土壤污染3.2.6地形地势对园林树木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自然分布的特点•垂直分布•水平分布•人工栽培植物群体应考虑的地形地势因子▪海拔高度: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分布:山地园林植物配置应按不同海拔和树木垂直分布的特点,营造风景林。

土壤学第8章

土壤学第8章

水海 湖积 积母 母质 质洪积母质
风黄 砂土 丘母质
冰川
冰碛母质
地心引力 重积母质(崩积物)
(三)母质在土壤形 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 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 向。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 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 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 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 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 保留在土壤中。
★ T. 吉尔马诺(1977)微分形式表达:
ds


s cl
dcl o, r,
p,t


s o

do cl, r,
p,t


s r

dr cl,o,
p,t


s p

dp cl, o, r, t


s t
气候函数或气候系列:s=f(cl, o, r, p, t, …) 生物函数或生物系列:s=f(o, cl, r, p, t, …) 地形函数或地形系列:s=f(r, cl, o, p, t, …) 母质函数或母质系列:s=f(p, cl, o, r, t, …) 时间函数或时间系列:s=f(t, cl, o, r, p,…) 其它函数或其它系列:s=f(…,cl, o, r, p, t)
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 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的。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 (Dokuchaev,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 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气候-climate
母质-parent material
生物-biology

生态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农业大学

生态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农业大学

第一章测试1.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 )。

A:种群生态学B:草原生态学C:实验生态学D:行为生态学答案:C2.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A:以人类为研究主体B:以动物为研究主体C:以种群为研究主体D:以植物为研究主体答案:A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答案:C4.生态学的第一性的研究方法是()。

A:野外考察B:假设C:模型D:实验答案:A5.生态学中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是费时费力的研究方法是( )。

A:理论B:野外观察C:实验D:草原生态学答案:B第二章测试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

A:外来因子B:气候因子C:地球因子D:非生物因子答案:B2.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必不可少的是()。

A:昼夜变温B:光周期C:光照强度D:低温答案:D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C为( )。

A:有效积温B:发育起点温度C:平均温度D:发育的时间答案:B4.昆虫的滞育主要与下列哪一生态因子有关( )。

A:温度B:湿度C:光周期D:食物答案:C5.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及其强度有不同的需求,这是指生态因子的( )。

A:阶段性作用B:不可替代性C:综合作用D:间接作用答案:A第三章测试1.种群是指( )A:某时期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某时期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C:某时期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D:某时期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答案:A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A:青蛙B:珊瑚虫C:牛D:蛔虫答案:B3.成群分布是种群中最常见的内分布型,以下不是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 ( )A:植物以种子方式传播B: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C:种群内个体的竞争D: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答案:C4.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 )A:稳定型种群B:衰退型种群C:增长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答案:C5.种群分布调查得方差s2和平均数m,若s2=m,即每一个个体在任何空间的分布概率是相等的,种群分布为( )A:均匀分布B:随机分布C:成丛分布D:群集分布答案:B第四章测试1.r-选择与K-选择是种群的两个基本对策,下面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 )A:K-对策者繁殖时间较早,从而可以使种群数量迅速恢复B:K-对策者通常具有较长的寿命,而r-对策者通常寿命较短C:r-对策者通常体型较大,以适应高的繁殖率D:K-对策者种群的数量通常接近其环境容纳量,而r-对策者其种群数量通常处于增长阶段答案:AC2.关于K-对策生物的描述,以下不正确的是( )A:个体死亡多,属于非密度制约的B:适于稳定的环境C:竞争能力最大化,大型成体D:能量主要用于竞争和逃避死亡答案:A3.下列对r-对策生物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适于不稳定的环境B:竞争能力最大化,大型成体C:个体死亡多,属于非密度制约的D:能量主要用于繁殖答案:B4.下列关于生活史策略描述正确的是()A:松树随着球果数的增加,寿命也增加。

第八章 土壤因子

第八章 土壤因子

(二)死地被物的分类
• 1.柔软死地被物: • L、F层比例小,H层松软,粒状结构,与矿质 层 界限不明显,细菌和软体动物多,真菌少,C/N 比值低,中性和微酸性反应,通气透水性好。 • 2.粗糙死地被物: • L、F层比例大,H层分解不良,结构紧密,与 矿 质层界限明显,细菌和软体动物少,真菌多, C/N比值高,酸性反应,通气透水性差。
• 2.根围区:指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类受根影 响 的那一部分土壤。 • * 根向周围土壤分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 氨 基酸,使根微微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 • * 根围微生物含有大量的固氮菌。 • * 有些根围微生物还能分泌生长调节物质, 改 善根的生长状况。
• • • • • • •
3.营养根系分布的因素: 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湿度和通气性 土壤温度 土壤养分 根系竞争或相互作用 土壤化学性质
五、土壤生物
• (一)土壤微生物 • 指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 其 中,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 • 除藻类外,其他微生物的能量和营养来源 是 植物凋落物、动物残体和排泄物以及动 植物 的分泌物。 • 植物根系顶端分泌各种有机质,同时根 冠 细胞不断脱落和更新,这些物质富含糖类 和蛋白质,细菌最适于生活在这一范围内。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林木的生长
• • • • • (一)酸碱度(pH值) 1.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 1)影响矿质元素的有效性 ( 2)影响微生物的活动 如pH值小于6,固氮菌活性降低; pH值大于8, 硝 化作用受限制。 • ( 3)影响植物的生长。 • pH值小于3.5或高于9,多数植物根细胞的原生质 受到损害。 • 针叶树:3.7~4.5;阔叶树5.5~6.9;大于8.5多 数树种难以生长。
•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细菌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细菌以pH 为中 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为宜。 • * 放线菌多为异养,可在细菌不宜活动的干 旱 条件下生长良好,对土温要求较高,属 好气 性微生物。 放线菌和细菌都不适于在 酸性土壤中生活。 • *真菌适于酸性土壤。在北方和高寒带森林 中, 土壤冷凉潮湿,呈酸性,微生物以真 菌为主。
3.树木对养分元素的适应: 耐瘠薄:马尾松、油松、樟子松、侧柏、蒙 古 栎、刺槐; 不耐瘠薄:白蜡、榆、槭、杉木; 中等:落叶松、山杨等。
四、土壤有机质
• *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遗体、 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它们的分解产物组成 的。 • *森林中植物的凋落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 来 源。 • *凋落物的积累形成死地被物层。
• 2.土壤结构 •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状况,如团粒 状、片 状、柱状、块状、核状等。 • *团粒结构是林木生长最好的土壤结构形态。 思考:为什么团粒结构的土壤最适宜植物 生长?
(三)土壤水分和空气
• 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幼苗的存活和树木高、径生 长; • 土壤水分过多,尤其是地下水位过高,会导致 土 壤缺乏O2,阻碍根呼吸和吸收养分。 • 土壤中,植物根系、动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 有机质的分解不断消耗O2,放出CO2,使土壤空 气中O2少,CO2多。 • (四)土壤温度 • 1.影响根系的生长 温带植物,2~5℃之间; 温暖地区,10℃ 以上才能生长。 2.影响根系对矿物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 2.树种对酸碱度的适应 • 酸性土:马尾松、映山红、赤扬、油茶、 铁芒 萁; • 钙质土:柏树、南天竺、蜈蚣草、铁线蕨; • 盐碱土:柽柳、盐角草、盐节木、胡杨。
• • • • •
(二)土壤养分元素 1.土壤养分元素的来源: 矿物的风化;土壤有机质;生物固氮。 2.养分元素的保持和释放 土壤养分元素主要保持在有机碎屑物、腐 殖质 和不溶性的无机化合物中。 • 植物吸收的养分主要是由土壤胶粒吸附的 养分 元素和土壤溶液中的盐类。
• • • • •
*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1.微生物残体增加有机质; 2.参与土壤有机体的腐殖化和矿化过程; 3.固氮和共生作用; 4.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构成腐生食物链的 营养 级。 • 5.某些细菌和真菌是森林病害的病源。
• (二)土壤动物(略) • (三)林木根系 • 1.林木根系的作用: • *增加下层土壤的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并促 进 土壤结构的形成。细根的周转量非常高。 • *根系腐烂后留下许多孔道,改善土壤的通气性, 并有利于重力水下排。 • * 根系分泌物以及根系周围的微生物能促进矿物 和 岩石的风化。
(三)影响死地被物分解的因素
• 1.树种:针叶树,粗糙死地被物;阔叶树, 柔软死地 被物。 • 快速型:水曲柳、糠椴、色木槭; • 中速型:白桦、紫椴、枫桦; • 慢速型:落叶松、蒙古栎、红松。 • 2.立地条件: 潮湿、低温、林内阴暗,通 气不良,易形成粗糙死地 被物; • 湿度中等,温度高,通气良好,形成柔软 死地被物。
(二)死地被物的分类
• 1.柔软死地被物: • L、F层比例小,H层松软,粒状结构,与矿质 层 界限不明显,细菌和软体动物多,真菌少,C/N 比值低,中性和微酸性反应,通气透水性好。 • 2.粗糙死地被物: • L、F层比例大,H层分解不良,结构紧密,与 矿 质层界限明显,细菌和软体动物少,真菌多, C/N比值高,酸性反应,通气透水性差。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林木的生长
• • • • • (一)酸碱度(pH值) 1.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 1)影响矿质元素的有效性 ( 2)影响微生物的活动 如pH值小于6,固氮菌活性降低; pH值大于8, 硝 化作用受限制。 • ( 3)影响植物的生长。 • pH值小于3.5或高于9,多数植物根细胞的原生质 受到损害。 • 针叶树:3.7~4.5;阔叶树5.5~6.9;大于8.5多 数树种难以生长。
(一)死地被物的分层
• 1.凋落物层:L层,仍保持凋落物的原状, 尚未分解或刚开始分解。 • 2.半腐层:F层,位于L层之下,已被分解 成碎片,但大部分仍可辨出来源,比L层颜 色深, 常含有大量的菌丝体和树木细根。 3.腐殖层:H层,高度分解,来源难以辨认, 湿 度大,颜色深,常与下层土壤充分混合 在一 起。
五、土壤生物
• (一)土壤微生物 • 指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 其 中,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 • 除藻类外,其他微生物的能量和营养来源 是 植物凋落物、动物残体和排泄物以及动 植物 的分泌物。 • 植物根系顶端分泌各种有机质,同时根 冠 细胞不断脱落和更新,这些物质富含糖类 和蛋白质,细菌最适于生活在这一范围内。
第八章 土壤因子
• 一、森林土壤的概念: • 土壤是地壳表层经风化、腐殖化作用及其 产物的移动而形成的疏松部分。 • 森林土壤是在森林植被下产生和发育起来 的土壤。 • 森林土壤具有其他土壤不具备的三种成土 因素:森林死地被物、林木根系和依靠森 林生存的特有生物。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林木生长
• • • • (一)母岩与土层厚度 1.母岩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通过土壤对林木的生长产生影响 如,花岗岩上发育的土壤呈沙壤质或壤质, 通透性能好, 呈微酸性反应,油松。石灰 岩上发育的土壤呈中性至微 碱性反应,质 地细,侧柏。 • (2)通过本身的特征影响根系的生长。 • 如母岩的解理性影响根系的伸展。
• (3)土层厚度影响森林组成、结构、林木的 生长和 森林的生产力。 • 如云南中甸云峰山,土层薄的地方为落叶 松, 厚的地方为落叶松和高山栎的混交林。 华北地区,浅薄土壤为油松,稍厚为辽东 栎和 蒙古栎;深厚土壤上为椴、白蜡、槭 树。(二)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 1.土壤质地: • 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矿质颗粒,即石砾、沙、 粉 沙、粘粒的相对含量。 • *根据质地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 砂土:疏松,通气透水性能好,保水保肥力差, 宜 耕性好。 • 粘土:粘结性强,通气透水差,保水保肥力强, 湿 时粘重难耕,干时坚硬。 • 壤土:比较适宜。 • *不同质地的土壤在养分和水分的保持及通气性方 面 具有明显不同,影响林木根系的生长和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