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阅读经典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阅读经典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1915)一书是马克斯·韦伯在完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后,转而研究“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后所著的第一本书,该书与同系列的《印度教与佛教》(1916-1917)和《古犹太教》(1917-1919)的写作目的相同,即通过对世界各大文明的探索,来凸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
在本书中,韦伯在经过细致的分析并与西方进行比较之后认为,中国之所以没能成功地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既有制度上的原因,也在于缺乏一种特殊宗教伦理的鼓舞力量。
本书的前四章,作者以“社会学基础”为名按照西方的逻辑分析了中国在制度层面上可能影响到资本主义产生的内容。
货币在西方经济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贵金属的缺乏以及没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率的货币制度阻碍了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的城市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摇篮,相比于西方,中国的城市与行政尤其是治河的行政管理密切相关,对外缺乏独立性、对内缺乏统一性;中国的行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也有其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无法成为进一步规范的工商组织;中国古代的政权与经济都和水利密切相关,统治者享受一种政教合一的权威地位而不用像西方一样受教权掣肘。
从政治结构看,古代中国经历了由最初的家父长制向封建国家、再向俸禄国家的演变,作者探讨的重点是俸禄国家。
秦汉时期,原本的采邑秩序被俸禄官僚体系所取代,意味着封建秩序被全面废除,而新的体系则被韦伯称之为“家产官僚制”。
在家产官僚制之下,皇帝可以用家产制特有的手段管理庞大的官僚群体,比如通过科举选官、使官员不得在家乡任职、必须定期调任别处等等,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地方再次出现封建势力。
但家产官僚制也有十分重要的负面影响:官员们对地方胥吏和幕僚日益倚重,俸禄的有限和赋役的配额给了他们获取其他利益的理由和机会,这样形成的庞大的利益集团成为内向改革的最大阻碍。
也就是说,货币经济与俸禄的结合导致了“僵硬化”。
儒教与道教 读书报告

《儒教与道教》读书报告dos《儒教与道教》是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著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斯•韦伯是如何注重对儒教与道教的社会伦理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的,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欧洲学者对待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些看法观点。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欧美各国各地区人民、学者了解中国和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资料,也就是说,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对于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社会文化、伦理的基本态度及理解。
马克斯•韦伯通过《儒教与道教》说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成功地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理性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而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已经有了结论:中国因为没有经过类似西方的宗教改革,也就是说缺乏一种特殊的宗教理论作为指导,进而无法产生出成形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按照译者的话来说,马克斯•韦伯写此书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描述中国的经济史,也不是为了反映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史,而是为了论证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到的论点: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东方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伊斯兰国家)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宗教伦理精神对这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他所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的方法和重点被彻底颠倒过来的“理想型”的方法。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里,韦伯根据他所提出的“理想型”,强调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有着广泛一致性的教义,而忽略了那些与资本主义精神不和谐的因素。
在《儒教与道教》一书里,韦伯却采用了相反的程序,强调了那些阻碍理性的经济活动的精神因素,而贬低了那些似乎是十分符合经济理性的因素。
在西方,新教伦理(精神因素)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因素)的发展;而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情况恰恰相反,儒教与道教(精神因素)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物质因素)的发展。
首先,我先来说说对于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所用到的研究分析方法,整体上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基础(物质)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同时马克斯•韦伯通过纵向上找出中西方之间各自物质基础形成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也通过横向上找出中西方之间各物质基础形成分歧的转折点。
孙阳阳 儒教与道教 读书报告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起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儒教与道教》读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孙阳阳一、作者简介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被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他在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宗教社会学方面著述甚丰,其代表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和《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
其中本次探讨的《儒教与道教》就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部分,该系列还包括《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古代犹太教》。
二、本书结构及主要内容该书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在该书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即其社会学基础。
韦伯将其社会学基础分成四部分,内容四章。
A:城市君侯与神B:封建俸禄国家C: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D: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上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该部分包括五、六两章,士等级和儒教的处世之道。
第三部分他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也就是第七章正统与异端(道教)。
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儒教与清教,通过对比儒教伦理和清教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所带来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第一部分中,韦伯分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社会学基础, 这就是:没有发达的货币经济和独立的城市,没有发达的法律制度,宗族包揽民间一切事物,中央政府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韦伯特别强调中央集权制的危害,他指出:“就象争夺市场的竞争迫使私人企业合理化一样,争夺政治权力的竞争则迫使古代西方和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经济和经济政策合理化。
在私有经济中,集中化只会削弱合理的计算,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的灵魂;各国之间的权力竞争没有了,行政管理、封政经济和经济政策的合理化也就没有了。
战国竞争中存在的动力,后来在这个拥有广大领土的国家中不复存在。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P114)即秦始皇统一中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其实刚从学校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时,很困惑。
虽然书名是《儒教与道教》,我国自古也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深受儒教与道教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孔子和老子、庄子,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刚开始,我把他和马克思混为了一谈。
结果查了下才知道: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人们都说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是经典之作,说他是个伟大的外行。
先抛开其他不讲,就只从书名来看我不能够直接知道作者写他的意图以及想表达什么?我一有时间就拿出这本书看一看。
这本书先是有作者说明、然后是这本书的导论、中间是正文分为8个章节,而且它的的前四章基本上没怎么提到儒教与道教,反而讲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
从第5章开始到第6章重点讲了儒教,第7章和第8章讲的则是儒教与道教、清教的异同点。
最后一部分是过度研究。
儒教与道教说到底就是宗教,马克斯·韦伯之所以花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两个宗教。
其实是通过研究他们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来探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这是一本西方学者通过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历史的著作。
首先作者的视野很开阔,所站的高度很高。
世界性的视野,通过欧洲、中国和印度宗教的相互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宗教历史,与国内众多作者仅仅在本国文化背景内探讨二者的关系不同。
更大气和具有吸引力。
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著书似乎都过于谦虚、谨慎。
缺少突破的勇气,观点大多温和,言语上也和教科书一般引不起我的兴趣。
但这本书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马克思那一套,而从宗教和精神层面解读我们这个社会。
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好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探索,让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充满活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不断在文中出现所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多半归因于我对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向往喜爱,对于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较大的热情。但其实真正翻开,才感受到自身知识之浅薄,对于宗教了解之浅薄,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储备之浅薄。然而我依然固执的选择继续阅读下去并选择本书作为我读后感的素材,因为着实想知道,马克斯韦伯不懂汉语也从未来到过中国,其作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社会学大家,又将会如何描绘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分析儒教与道教对于中国的影响,寻求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的原因呢?读完本书,真正理解的大概还不到四分之一,觉得经典读的太早,深以为憾,所以也只写下了这篇以对本书脉络整理归纳为主而没有多少深刻见解的文章,还望海涵。
之后便进入了本书正题。作者并没有立即讲述儒教或是道教,而是首先详尽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制度。《城市君侯与神》中,作者分析了中国的货币制度由于一系列原因并不成熟稳定,16世纪欧洲大量白银涌入,流行镑库本位制,贵重金属占有量猛增,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时加强了传统主义,资本主义现象没有任何明显进步;与此同时人口惊人增长既没有刺激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刺激而是与静态经济形式相联系。(这一点在《公共负担:徭役国家与捐税国家》一章中也有提到,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诏敕“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课税定额化和帝国的安定局面带来了人口的激增,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中国的精神特点在这一时期却是完全凝滞的,经济领域内虽然有似乎很有利的条件,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一点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作者提到何以解释这种种情况,是本书的中心课题。之后作者依次分析了中国的城市与行会与西方的不同,在中国城市和行会没有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城市中没有一种互助式地调节自由工商业的受到承认的法律基础。将中国非人格但有灵性、超尘脱俗的天(神)同近东以人间国王为模特塑造的神明比较,提出天神作为天上秩序之神而不是武神得胜,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的信仰转折。再加上不可变动的稳定的礼仪法则与作为农业民族基础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成为统一的“道”。
韦伯《儒与道》笔记(下)

读书笔记7: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笔记精选(下篇)参考文献: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篇正统第五章士人阶层1、12个世纪以来,社会地位在中国主要是由任官的资格,而不是由财富所决定。
此项资格本身又为教育,特别是考试所决定。
中国历来最为突出的是将人文教育作为社会评价的标准,其程度远远超过人文主义时代的欧洲或德国的情形。
——P912、如同印度的婆罗门一样,中国的士人是体现文化统一性的决定性人物。
按照正统国家观念的模式,范式不受过人文教育的官吏所管辖之下的领土,对于国家理论来说,都是异端与野蛮。
中国的政治组织形式及其承担者的这种日益发展的官僚体制结构,已在整个中国人文传统上刻下独具特色的印记。
——P913、2000多年来,士人无疑是中国的统治阶层,至今仍然如此。
虽然他们的支配地位曾经中断,也经常受到强烈的挑战,但是总会复苏,并且进一步扩张。
根据史书记载,1496年,皇帝首次称呼士人(而且也只有他们)为“我的先生”。
——P914、中国士人阶层的发展虽说是来自礼义的训练,不过他们却是一种高贵的俗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
中国士人来自(至少主要来自于)封建家族的后裔,他们大多是非长子;他们接受过人文教育,尤其是书写方面的知识,而其社会地位也是基于这种书写与文献的知识。
——P925、在中国,举凡礼义之书、历表、史书的撰写,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甚至在最古老的的传说里,古老的文字也被看做有魔力的东西,而精通它们的人被视为具有魔力的神性的代表者。
士人的威望并非基于一种由神秘的魔力所构成的神性,而是基于此等书写与文献上的知识,也许他们的威望最初也还靠着天文学的知识。
——P926、唯有精通文献与古老传统的人,才被认为有资格在仪式上与政治上,正确地指导国内的统辖制度与君侯符合神性的正确生活态度。
——P937、若果编年史有点可信,那么,士人一开始就是封建体制的反对者和国家官僚组织的支持者。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笔记读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江苏苏州独墅湖图书馆一马克斯.韦伯简介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犹太人,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作为享誉全球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众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之称。
在很多社会问题理解上,他和代表工人阶级的卡尔.马克思有着几乎对立的理论观点。
韦伯在宗教文化对经济关联的理论研究上贡献卓越,特别是1904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为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正是在这本书中,韦伯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并认为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壮大的关键因素,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诚信为本。
信用好的个人,比较容易借来大笔资金,由于借贷杠杆作用,如果经营得当,会取得超额利润。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也说过,“人无信不立。
”说的是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更不用谈财富累积。
2.勤俭节约。
有了勤俭节约,财富才能够积累。
富兰克林指出: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P34)3.积累财富。
韦伯指出,“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只要稍稍看一下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的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
他们把赚钱本身当做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天职。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
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积累财富的天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拥护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
但这种理想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在中国和印度也都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
仅靠个别的企业家的资本主义精神无法搭建新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流拥有共同的资本主义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儒教与道教》读后1.不好读。
整体上我觉得这本书不是特别的好读。
这个不好读到不是说它的主旨不好把握,而是它里面的句子不够通顺。
本书考察的面过宽,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强。
本来是比较熟悉的儒教与道教,在韦伯的笔下,变得是那么的遥远与陌生。
2.错误颇多。
在具体的细节上,韦伯的不少论述都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韦伯对儒教的理解。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韦伯的理解是“不管怎么说,孔子本人总认为妇女是彻头彻尾地非理性的人,同妇女打交道就如同跟小人打交道一样困难,对这两种人宽容一点,他们就会失去距离;对他们严一点,他们又会抱怨。
(第212页);“三人行,必有我师”,韦伯的理解是“据说是孔子说的,意思是:我服从多数。
”(213页);论语中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韦伯的理解是“据说,孔子自己声明,他曾试图从自己胸中创新,通过单纯的思索前进,但直到晚年都无所获,因此重新读书。
”(第214页)类似这样的表述很多,通过这些表述可以看出,韦伯对儒教和道教的认识是不准确的。
所以,整本书看下来,韦伯的错误非常多。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儒教和道教稍有了解就能找出他的一些毛病。
3.把宗教简单化(1)从纵向来看,不管是儒教还是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都不是一层不变的。
那么,探讨宗教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就非常有必要要区分不同时代其产生的影响,而不能忽略宗教影响的时代性。
(2)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不同阶层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但是,韦伯好像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看来,儒教和道教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铁板一块的。
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
4.一个伟大的外行韦伯对我们的启发,不在于他对宗教的具体论述,而是他的提问方式。
他把中国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归因于中国所信奉的儒教与道教,是这种特有的文化抑制了中国产生理性资本主义。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提问方式。
以往,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们认为中国没能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的生产力太过落后,当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也会顺理成章地产生资本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 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 大成者。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 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 后的。他的思想体现了一个博大的智慧之神。
1922)
5.《中国宗教:儒教
2
和道教》1915等
• 我不知道有什么理想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证 明。毫无疑问,这使我们做出的努力比之于过去 更加艰辛,因为我们是在一个主观主义文化大行 其道的时代被要求从我们的胸怀里产生出我们的 理想的;但是,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我们 都不应当、也不可能去承诺一个傻瓜的乐园以及 通往这个乐园的捷径。如果,我们灵魂的安宁还 大不如梦想这样一个乐园的人那么安宁,这便成 为我们人类尊严的耻辱。
5
书简介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
书”之一,作者马克斯.韦伯是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
科学家之一。在本书中,韦伯
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为什么
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
?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
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
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
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
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
《儒教与道教》 —马克斯·韦伯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 (MaxWeber,1864-1920),德国
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
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
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
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
·杜尔凯姆(Durkheim),早期流行的另一说为马克斯
写作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韦伯在 战争后重返学界。 1915年开始发表系列比较研究成果《 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之《儒教与 道教》。
1916年4月发表其第2部分《印度教 与佛教》。
除此之外,《中国的宗教:儒教与 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 本主要著作。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 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 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且提出了一个 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 展呢?韦伯专注于早期的中国历史, 尤其是诸子百家和战国,在这个时期 主要的中国思想学派(儒教与道教) 开始突显而出。
3
韦伯对后人的影响
•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 上,但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他的知名 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 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 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 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 演的重要角色。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 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 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 献通常被通称为“韦伯命题”。
·韦伯,埃米尔·迪尔凯姆,格奥尔格·齐美尔)。
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的
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著作:
,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
1.《学术理论论文集 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
》(1922) 2.《社会史与经济史 论文集》(1924) 3.《社会学和社会政 策论文集》(1924) 4.《经济与社会》(
8
•
这是一本西方学者通过西方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教
与社会历史的著作。首先作者的视野很开阔,所站的高
度很高。世界性的视野,通过欧洲、中国和印度宗教的
相互比较来分析中国的宗教历史,与国内众多作者仅仅
在本国文化背景内探讨二者的关系不同。更大气和具有 吸引力。
•
相比之下,中国作者著书似乎都过于谦虚、谨慎。
缺少突破的勇气,观点大多温和,言语上也和教科书一
为异端的道教。韦伯将儒教与
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
析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
6
义的发展。
内容简介
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
斯·韦伯由于本书的研究而被
西方汉学界誉为中国学研究的
“伟大的外行”。在本书中,韦
伯对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经济伦
理原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
国社会的各个主要方面,并将
般引不起我的兴趣。但这本书不再单纯地按部就班马克
思那一套,而从宗教和精神层面解读我们这个社会。
• 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更好 地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探索,让我们这五千年的文明充 满活力!
9
10
•
英国传记作家D·G麦克雷说:“我相信,韦伯对我们来说的确就
是一座迷宫。”
•
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弗兰克·帕一套论及重要社会学家的丛书中,都
应占有一席之地。不论在哪里讲授社会学,他的名字总是跟迪尔凯姆
和马克思结合在一起,被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它们与西欧及其他社会中的类
似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从“物
质”和“观念”因素方面论述了
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理性”
精神的原因。本书是海外研究
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必引的名
著之一。
7
• 学术界对其在社会学界、管理学界、历史学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 贡献评价很高。
•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一句话赞扬韦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 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