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朱攀峰)

合集下载

框架结构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文献综述框架结构是指在研究中,为了解决复杂问题或探索新领域而构建的一种概念性模型或理论框架。

它通常由一系列概念、假设、原则和逻辑关系组成,用于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在很多学科领域,框架结构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计算机科学中,框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组织和理解复杂的软件系统。

在社会科学中,框架可以提供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视角。

在管理学中,框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组织的关键因素和内在机制。

近年来,框架结构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许多研究人员试图构建更加综合和兼容的框架结构,以应对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研究领域。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学者开发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框架结构,以支持分布式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这种框架利用服务的概念来描述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从而更好地协同工作和适应变化。

社会科学领域也有类似的努力。

许多社会理论试图构建一种综合性的框架结构,用于解释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社会学家斯坦利·杰尔恩斯提出了一种名为“结构-功能主义”的框架结构,用于解释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这种框架认为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个体行为则对社会结构有着反馈作用。

在管理学领域,框架结构的研究也颇具成果。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一种名为“管理活动”的框架结构,用于描述组织中不同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种框架结构认为管理活动可以被分为四个方面: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这种框架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和教育中,帮助管理人员和学生理解和应用不同管理技能和方法。

总之,框架结构文献综述是对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和系统的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框架结构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早期的高层建筑功能上几乎只是单件的办公楼。

在办公以外,不过附带一些辅助办公从业人员生活的所谓办公辅助商业设施。

然而,现在高层办公建筑与其他功能复合化的情况很多,可与商业设施、住宅、文化设施、宾馆、车站等公共设施复合。

综合大楼是指一个建筑物中同时拥有多种功能的办公楼。

在这种设计中,重要的是要设定整体的概念,决定如何将不同的用途综合在一起。

现代办公楼作为城市公共化的空间,就要让人们能够感觉到其公共性,即所谓的“可进入性”形式。

比如在光线感、透明度、亮度、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进行表达,创造出某种空间秩序,使来访者更加清楚建筑物所创造的不同空间层次氛围,传达这种场所的开放精神。

信息时代的来临,则更加突出了这种需求。

并且在强调开放之余,还强调信息的高速流通,人们日常交流的便捷等。

因而对现有办公楼的需求从功能、形式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现有办公楼因其自身特性无可避免的要承担起一部分的城市功能,最主要的有:整合城市的公共空间,创造人性的活动场所;整合城市交通,使新建筑成为整个城市交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城市生态景观,在公众参与的层面上共同形成特有的城市景观;以及它具有的经济催化、信息传递等功能。

一.建筑设计1.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平面包括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使用部分的房间分为主要使用房间和辅助使用房间。

主要使用房间平面常采用矩形,与结构柱网尺寸相对应,设计时应考虑有较好的朝向和采光与通风。

卫生间等属于辅助用房,由于上下管道较多,平面布置应尽量集中,与主要房间既要联系方便,又要适当隔离与隐蔽,而且采光通风要好。

交通联系部分包括水平交通联系部分和垂直交通联系部分,水平方向有走廊、过道、连廊,其宽度应满足人流通畅和建筑防火要求;垂直方向有楼梯、电梯、坡道等。

交通联系部分力求路线简洁明确,利于疏散,在节约面积的同时兼顾空间的造型处理等。

办公楼的平面构成其基本形式取决于标准层的思维方式。

在考虑标准层时要将以下两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考虑:一是作为单一空间的办公室空间,另一是被称为核心筒的部分,它集中了如电梯间、楼梯、洗手间和设施等垂直方向重复通用的要素。

框架设计文献综述

框架设计文献综述

框架设计文献综述框架结构是当今建筑最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之一。

框架结构由:梁、板、柱和基础组成,共同承担竖向与横向的荷载。

框架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在规范允许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框架设计通常有: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分析(包括荷载下的内力计算与内力组合),构件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

这样几个环节。

通过对构件的承载力、挠度和裂缝宽度的验算从而保证结构具有符合要求的轻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设计中所考虑的荷载主要包括静载、活载、风载和地震荷载。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要注意梁端弯矩的调幅。

由于目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内力分析采用的是弹性分析法,假定的构件的线刚度在受外荷载直至破坏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分析更加简单、清晰、明了。

但实际上,混凝土构件并非理想的弹性构件。

在梁端出现裂缝后,梁端刚度降低,构件会发生内力重分布。

所以对梁端弯矩进行适当的折减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延性,更为准确的估计结构的承载能力,合理调整钢筋的布置,简化钢筋构造。

同时在结构破坏时由较多的截面达到极限承载力,从而充分底发挥结构的潜力,有效地节约材料。

横向荷载主要包括风荷载和地震荷载。

现如今,抗震设计在框架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采用的是基于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通过两阶段设计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

第一阶段设计是“小震”水准的强度验算和弹性变形验算;第二阶段设计是“大震”水准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在第二阶段的设计中常常用到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延性。

在抗震设计中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

梁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主要延性耗能构件。

梁的破坏形态分为受弯破坏和受剪破坏。

受弯破坏分为:少筋破坏,超筋破坏和适筋破坏;受剪破坏又分为:斜拉破坏、斜压破坏和减压破坏。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框架结构设计研究院(系、部)名称: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名称:土木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框架结构设计研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框架结构在当代建筑中得到普遍应用。

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本文描述了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并从设计中的要点问题、技术问题和施工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内容;要点问题;技术问题;施工问题。

Abstract:Then the ever-chan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al application. Framework by floor, beams, columns and formed the basis of several load-bearing elements, the main beams, columns and constitute the basis of plane frame, the plane frame beam connected by the continuous form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ramework for structural design related content, and the main points from the design issues, technical problems and practical construction issues, relat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Keywords:frame structure ,design elements of the technical ,key problem,content ofproblem ,construction problem。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文献综述范文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文献综述范文

土木工程框架结构文献综述范文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土木工程里的框架结构。

这框架结构啊,就像是建筑物的骨骼一样,超级重要呢。

一、框架结构的基本概念。

框架结构呢,简单说就是由梁和柱组成的一个结构体系。

就像搭积木一样,这些梁柱相互连接,共同撑起了整座建筑。

这梁柱的连接方式可有讲究了,有的是刚接,就像两个小伙伴紧紧握住手,力量可以很好地传递;还有的是铰接,就比较灵活一点,像两个人只是轻轻搭着胳膊。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框架结构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不少年头。

早期的时候,材料和技术都有限,框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粗糙。

但是随着人类对建筑的需求越来越高,比如说要盖更高的楼,要让建筑更坚固、更安全,框架结构也开始不断进化。

二、框架结构的材料。

说到框架结构的材料,那可就丰富了。

首先就是混凝土。

混凝土这玩意儿可厉害了,它就像一个包容万象的大容器。

把沙石、水泥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起来,就能形成坚硬的结构体。

在框架结构里,混凝土柱和梁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不过呢,混凝土也有它的小脾气,它比较脆,抗拉能力不是很强。

然后就是钢材。

钢材就像是建筑界的硬汉,它的强度特别高,抗拉、抗压能力都很出色。

在框架结构中,钢梁和钢柱常常被用在一些对结构性能要求较高的地方,比如说大型的商业建筑或者高层写字楼。

而且钢材还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方便设计师发挥创意。

不过呢,钢材也有个问题,就是容易生锈,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得做好防锈措施。

现在还有一种复合材料也逐渐在框架结构中崭露头角,就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这就像是把混凝土和钢材的优点结合起来了。

混凝土包裹着钢材,钢材给混凝土提供了很好的抗拉能力,混凝土又保护着钢材不让它生锈,两者相辅相成,简直是完美搭档。

三、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

这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可是个很复杂的事儿,不过咱们简单说说。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柱子主要承受压力,就像一个大力士扛着重重的东西。

梁呢,就负责把楼面传来的荷载传递给柱子。

而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比如说风荷载或者地震荷载,框架结构就像是一个团队在抵抗外敌。

关于框架结构在教学楼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框架结构在教学楼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框架结构在教学楼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教学楼作为教育机构的核心建筑之一,其设计和布局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

在所有设计元素中,框架结构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和实用性的方案。

本文将围绕“关于框架结构在教学楼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进行分步骤阐述。

一、框架结构的基本概念及优势框架结构是一种利用框架组成的结构体系,由多个小型框架直接组成大型框架构成,具备简单、刚性和高效的特点。

在教学楼设计中,框架结构可以提供优异的承重能力和空间利用率,特别适合设计具有多层楼层的大型建筑。

二、框架结构在教学楼设计中实际应用案例在教学楼设计中,框架结构的应用非常常见。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光华楼和清华大学校本部的燕北楼都采用了框架结构。

这些建筑施工周期短、结构稳固、空间利用率高,同时能够满足大量的教学和办公需求。

三、框架结构在教学楼设计中的实用性措施对于教学楼设计中的框架结构,需要考虑以下实用性措施:1. 地基承载力:教学楼的地基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以保证框架结构的安全稳定。

2. 建筑的固有频率:在教学楼框架结构的设计中,需要计算和测量建筑物的固有频率,以保证结构震动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带负荷的设计:在框架结构中,尽可能缩短跨度和增加柱子数量,带负荷的能力会更强。

四、结论通过阐述框架结构在教学楼设计中的实用性措施和实际应用案例,可以看出框架结构确实是教学楼设计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案。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采用这种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和具体的要求,保障安全和质量才能真正实现。

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随着现代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的设计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建筑结构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支撑结构。

框架结构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剪力墙或柱等构件构成一具有良好抗震性能或较大刚度作用的结构系统。

近年来,随着建筑结构设计和研究的深入发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全面的认识。

本文对国内外近10年来所做的有关“框架结构”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以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一些展望。

1、概念建筑结构中的框架也就是支撑结构,其特征是由柱、墙片、框架梁等构件构成的结构。

框架的基本组成包括框架柱、框架梁和横梁、墙体、楼板、柱子和墙、梁、楼板等构件。

这是由梁柱的受力特性、框架梁的节点承载特性和承重柱的承载特性等决定的。

建筑的框架结构主要由承载柱、承重梁、横梁、墙片、圈梁、柱等构件组成。

建筑结构用的各种材料,如混凝土、钢筋、钢材、钢筋混凝土、木制品、玻璃、塑料、金属以及各种钢材组成的,一般都是多层建筑或多层框架。

2、国内外有关“框架结构”的研究国内关于“框架结构”的研究较早,如2001年,杨宏杰在《理论与实践》上发表了《如何设计剪力墙结构》一文;赵世斌在《规范与工程》上发表了《浅谈传统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冯秀莲在《设计与施工》上发表了《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特点及技术规程》;王德海、马艳华在《高层建筑钢框架体系研究与应用》一文中对目前国内外学者所做的有关“框架结构”的研究作了梳理;王伟等在2003年通过Autodesk软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较好的钢框架体系,并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出钢框架体系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张静等通过对多个案例进行归纳,得出钢框架体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且可以在地震时提供更多的安全保护,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成本。

此外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者韩延年等在2008年发布了一份国内首份“中国大跨度钢筋混凝土高空间结构强度验算规程”及该规程征求意见稿,对该规程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文献综述框架

文献综述框架

文献综述框架
本文旨在综述最近对于建筑空间研究的文献。

首先,简要概述当前建筑的状况,并指出其存在的不少问题;其次,分析有关建筑空间研究的文献,以系统讨论其发展趋势;最后,给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能采取的措施,以促进研究以及有利于建筑空间质量的提升。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成为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相当重要
的一部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可容忍度不高的建筑问题。

传统的建筑空间设计有其局限性,片区功能协调的设计乏善可陈,建筑空间使用效率也随之而降低,从而影响建筑空间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建筑空间研究方面有了较大进展,特别是专业人士针对
建筑空间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了许多概念性创新以及实用性方案。

近期研究重点放在建筑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上,以建立更加符合地方特性的规划来促进建筑空间利用的高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并追求可耐用、可自愈的建筑空间质量。

另外,建筑空间的设计中也强调了优化用户体验,从而实现建筑空间设计的区域功能协调及用户意识的相互满足。

从上述研究中可见,建筑及建筑空间研究发展趋势越来越向着可持续性、可自
愈性、合理有效性及对用户体验意识的高度关注,这将有助于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效率及其质量。

具体而言,解决建筑空间这一全新发展方向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科学研究和有效实施,以促进建筑空间发展水平,改善与空间有关的功能宜人度,从而实现空间设计和试用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代码:11517学号:201010810131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文献综述学生姓名朱攀峰专业班级土木1041学号201010810131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指导教师(职称)赵红垒讲师完成时间 2014 年 2 月 25 日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框架结构在当代建筑中得到普遍应用。

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本文描述了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内容,并从设计中的要点问题、技术问题和施工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内容;要点问题;技术问题;施工问题。

前言近年来,我国建筑在结构设计工作中,逐步实现了与世界先进理念的接轨与融合,建筑结构的体系与模式也呈现出了多项发展的新形势。

建筑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形也越来越复杂,给结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几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文献[1]认为: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一、框架结构设计1.1 框架结构注意问题1.1.1 框架结构方案的构思(1)简明的结构受力和传力。

框架结构关系越简单,传力结构清晰,文献[2]中认为:良好的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合理组织与综合解决结构的传力系统、传力方式,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荷载作用下,结构通过板→梁→柱流程传力,传力结构清晰有利于经济利用建筑材料。

(2)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柱网平面布局中,柱网应尽量按等距(纵、横)布置,尽量减少边跨柱距,并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减少结构中的弯距。

(3)结构方案应结合建筑功能、工程地质情况等要求综合考虑。

1.1.2 概念设计上着重注意的问题(1)强柱弱梁措施。

文献[3]中认为:强柱即使框架柱的抗弯和抗剪能力比梁的抗弯和抗剪能力强,柱子的破坏大多是因剪压复合受力所致,多发生脆性破坏,脆性破坏大多是突然发生的,而强柱弱梁,可以延缓破坏时间,给人们以躲避和加固的时间。

(2)强剪弱弯措施。

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应注意抗剪验算和构造,使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文献[3]中认为:强剪弱弯是保证构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坏的重要原则,加大各承重构件的抗剪承载力,使这些部位在结构经历罕遇地震的过程中保证不出现脆性剪切失效。

(3)注意构造措施。

1)楼梯间的框架柱因楼梯平台梁与其相连,使得楼梯间柱成为短柱,因此应全长加密柱箍筋;2)外立面为带形窗框架结构,因设置连续窗过梁,使外框架柱成为短柱,应加强构造措施;3)对于框架结构长度略超过规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许留缝时,为减少有害裂缝,采用双向配筋补偿混凝土后浇带。

1.1.3框架结构梁柱截面尺寸的取值我国的设计人员在大量的实际工程设计经验中,得出了框架梁柱截面尺寸大小的一般限值。

根据文献[8]:柱的短边尺寸b 可近似取底层柱高的1/15~1/20,长边尺寸h 按(1~1.5)b 选用,框架梁截面高度h 可取L/8~L/12,截面宽度b 一般为h/2~h/3(L 为梁的跨度)。

这是初步估计的截面尺寸。

进行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时,因为由于框架柱所受的轴向压力较大,柱的截面尺寸还要根据轴压比限值进行假定,目的是为防止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在高轴压状态下呈现脆性破坏。

同时,建筑物层数多、高度大,为保证高层建筑具有必要的刚度,以保证结构的正常使用,还要控制其侧向位移量。

1.1.4框架结构梁柱的节点设计问题框架梁柱节点承受由梁端和柱端传递来的轴力、弯矩和剪力,受它们共同作用且受力状态复杂。

因此节点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相邻构件承受的各种荷载.保证整个结构体系坚固和安全可靠。

文献[4]中认为: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更强节点”的原则。

“强剪弱弯”就是避免构件(梁、柱、墙)剪力较大的部位在梁端达到塑性变形能力极限之前发生非延性破坏,即控制脆性破坏形式的发生。

“更强节点”就是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梁端和柱端的承载力。

文献[5]中认为:节点区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节点区的强度应相对要大;②节点区的钢筋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和粘结性能;③节点区的钢筋构造应尽量简单,以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浇捣质量,使实际的受力情况符合设计要求。

根据文献[9]规范规定,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应对其进行节点核心区的承载力设计;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其节点应符合规范的构造要求。

1.5抗震框架结构计算参数选取为得到合适的结果,除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还应正确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和结构周期折减。

1.5.1 结构的抗震等级一般工业、民用建筑,可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1.2 确定抗震等级;而电讯、能源、消防和医疗等类建筑以及大型体育场馆、大型零售商场等公共建筑,应当首先确定其属于哪类建筑。

乙、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

对于乙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1.5.2 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对于多层建筑,当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地震力的振型组合数至少应取3;当振型数多于3 时,宜取3 的倍数,但不应多于层数;当房屋层数≤2 层,振型数可取层数;对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当考虑扭转耦联时,振型数应≥9;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多取,如结构有转换层顶部有小塔楼、属多塔结构等,振型数应≥12 或更多。

但不能多于房屋层数的3 倍,只有当定义弹性楼板,采用总刚分析,且必要时,振型数才可以取得更多。

文献[17]中指出,合适的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数。

1.5.3 结构周期折减系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的实际刚度大于计算刚度,计算周期大于实际周期。

因此,计算地震剪力偏小,结构显得不安全。

对结构的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是必要的,对于框架结构来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6~0.7;砌体填充墙较少或采用轻质砌块时,可取0.7~0.8;完全采用轻质墙体板材时,可取0.9;只有无墙的纯框架计算周期才可以不折减。

1.2框架结构设计与计算1.2.1 框架结构的特点文献[5]认为框架结构有以下的特点:(1)框架结构的梁、柱间为刚性连接;(2)梁端、边柱端多存在负弯矩,梁端仅考虑弯曲和剪切;柱端只考虑弯曲和压缩;(3)框架结构选用超静定框架结构而不能采用“几何可变体系”的框架。

框架结构计算时,首先要进行荷载组合,在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设计的控制因素是梁、柱变形所引起的侧向位移。

框架结构的特点、结构受力使得结构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

1.2.2 计算简图的确定计算简图是计算模型及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共同构成的。

计算简图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完全按照实际结构进行计算,必然会带来相当大的计算量,而且实践证明也没有必要。

因此,就应进行计算模型简化。

计算简图要反映实际结构的主要力学性能,尽可能与实际结构相吻合;根据计算手段不同,采用相应的计算简图。

1.2.3 受力计算根据文献[12]框架结构设计内力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荷载的计算:荷载包括外部荷载和内部荷载,上述荷载的计算要根据荷载规范的要求和规定采用不同的组合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等来进行不同工况下的组合计算。

(2)构件的试算:根据计算出的荷载值,构造措施要求,使用要求及各种计算手册上推荐的试算方法来进行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

(3)内力的计算:根据确定的构件截面和荷载值来进行内力的计算,包括弯矩,剪力,扭矩,轴心压力及拉力等。

(4)构件的计算:根据计算出的结构内力及规范对构件的要求和限制来复核结构试算的构件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和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则要调整构件的截面或布置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1.3 设计构造方面(1)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应满足要求对于规范中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要求,绝大部分设计人员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于文献[9]中规定的“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 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 %、0.5 %,0.4%。

”设计中经常被忽视,尤其是柱轴压比不大时,常常不满足要求。

这一规定是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应严格遵守。

(2)底层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应满足要求按文献[9]中规定:“底层柱,柱根处箍筋加密区范围为不小于柱净高的1/3”这是新增加的要求,设计中应重点说明。

(3)框架梁的纵向配筋率应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一2001)中规定:“当框架梁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梁箍筋最小直径的数值应比表6.3.3 中规定的数值增大2mm.”在目前设计中,这一规定常被忽视,造成梁端延性不足。

(4)框架梁上部纵筋端部水平锚固长度应满足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框架端节点处,当框架梁上都纵筋水平直线段锚固长度不足时,应伸至柱外边并向下弯折,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E.”当框架柱截面尺寸小于400×400mm 时,应注意梁上部纵筋直径的选择,否则这一项要求不容易得到保证。

二、框架结构设计中的要点分析2.1 基础系梁的设置问题当前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在基础梁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埋置深度问题。

如果基础梁埋置深度过深,则可采用基础系梁的方式减少底层柱的计算长度。

若是工程条件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同样需要设置基础系梁。

文献[7]中认为:依照建筑物的抗震要求,沿着两个主轴的方向设置基础系梁,其中所构造的基础系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可以取所连接柱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百分之十作为压力或者拉力来加以计算,截面高度可以取连接柱中心距离的1/12~1/15。

满足最小配筋率是构造配筋的基本条件,当基础系梁上作用有楼梯柱或者填充墙时传来的荷载时,应该将相应值提升至与所连接柱子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的叠加。

同时,基础系梁截面也应该保持同步的增加,计算出配筋应满足的构造和受力要求。

基础系梁顶标高的构造与基础顶标高一样。

此外,可以用混凝土将基础梁下面独立基础的锥形斜坡或者台阶之间的空隙部分浇筑,使其与基础项面齐平之后再浇筑基系梁。

如果以基础系梁来进行柱底弯矩的平衡,那么应该按照框架梁来设计配筋和基础系梁的截面尺寸。

此时,应该全部拉通拉梁正弯矩钢筋,至少应在1/2跨拉通负弯矩钢筋,基础系梁纵筋的抗震要求、箍筋的加密以及框架柱内的锚固应该与上部框架梁相同,而且此时要在基础梁顶部设置拉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