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kV消弧线圈接地调节方式及故障处理
消弧线圈的调节方式

接
过电流互感器直接测量接地零序电
流,其值就是系统电容电流。
法
测量原理图
A
偏
B C
值
电
容
PT6-Leabharlann 0kV母线GK RD法
UA UB UC UN
UL
V1 V2
GK DL GK
A
测量原理
在变电站被电压母线上(6-10KV)任
偏
意一相对地接一只已知电容器Cf(Cf的
值
选取视估算系统电容电流大小而定),人
多次发生。厂家解释为PT质量问题,但用户并不同意。 福建、上海等地已明文规定不采用相控式线圈。
➢ 残流稳定时间长。接地发生后,装置检测单元检
测到接地的时间、控制器向执行机构发出进入设定补偿 状态的命令的时间、执行机构接受命令后动作到位的时 间、装置由开始输出补偿电流到残流稳定所需过渡过程 的时间。一般不会少于100毫秒,甚至会到700毫秒以上。
实
的值,同时在E0发生较大变化时,也会启动位移法计算,
时
确保系统容流计算的准确性。
测
计算速度快,可达到每秒刷新一次;
量
基本上避免了因计算容流而引起的调档。在正常运行的
法
情况下,系统不平衡电压E0 不会有很大波动,也就不
需要专门进行计算调档了。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选线
➢ 群体比幅法
接
➢ 群体比相法
地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选线
为造成系统三相对地阻抗(主要是容抗)
电
不对称度增大,而产生更大的零序电压,
容
测量零序电压、相电压和通过已知电容C
法
f的电流,利用对称分量法推导出的计算
法
对系统有一定的冲击。
探讨变电站220kV主变压器消弧线圈的运行维护与故障处理

探讨变电站 220kV主变压器消弧线圈的运行维护与故障处理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用电量逐年上升,电力系统的压力随之增加,消弧线圈在变电站的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消弧线圈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起补偿作用,以此起到消除接地点电弧的作用。
主变压器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变运行中很可能发生消弧线圈故障,影响供电可靠性和供电安全性,必须在掌握消弧线圈运行原理基础上进行强化运维管理,及时解除故障。
关键词:变电站;220 kV 主变压器消弧线圈;运行维护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技术问题,它与电网电压等级、电网结构、绝缘水平、供电可靠性、继电保护、电磁干扰、人身安全都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220kV配电网主要采用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城区电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缆的大量采用后,导致电容电流大幅增加,超出了消弧线圈的补偿容量,于是出现了配电网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该运行方式先后在许多大城市采用。
经多年的运行实践,各地普通认为小电阻接地方式比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过电压水平要低,能更好的抑制弧光接地过电压。
一、变压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农业的高速发展,变电站中低压侧电网的结构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变电站中低压侧尤其是低压侧出线线路中电缆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所以,变电站主变压器中性点经过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逐渐显现出不少弊端。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变电站低压侧迅速增大的电容电流,使得消弧线圈已经很难在一定的脱谐度下过补偿运行。
究其原因为:对于调节范围较小的消弧线圈,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现有的负荷及出线规模。
部分主变低压侧出线接地电容电流包含有高次谐波电流,它的比例能够达到5%~15%,虽然能够把工频接地电流计算得非常精确,然而对于5%~15%谐波电流值终究是不能补偿的。
所以,以电缆为主的变压器低压侧出线网络,在出现单相接地故障时,它的接地残流比较大,那么,接于主变中性点的消弧线圈即使运行于过补偿的状态也常常不能满足需要。
变电站高压系统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的分析计算

>
3ωC,接地点有多余的电感电流,称为过补
偿,该方式可避免产生串联谐振过电压,但接地点的电流不能
超过规定值,否则,故障点的电弧不能可靠熄灭。广泛采用过
补偿方式。
5 消弧线圈容量的计算及选择
某新建变电站,高压侧为 110kV,低压侧为 35kV,35kV 侧采
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根据现有条件,计算接地消弧线圈的容量。
3 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工作原理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故障点的电流为接地电容 电流和消弧线圈电感电流的矢量和,因电感电流和电容电流 方向相反,可以相互抵消,致使总的接地电流限制在 10A 以内。 不会造成断电故障。如图 1,当 C 相发生单相接地时,作用在 消弧线圈两端的电压即升高为相电压 UC,并有电感电流 IL 通 过消弧线圈和接地点,IL 滞后于 UC 90°,由于 IL 和 IC 两者相差 180°,所以在接地点 IL和 IC起相互抵消的作用,向量如图 1。
不采用全补偿方式。
4.2 欠补偿
IL<IC,即
1 ωL
<
3ωC,接地点有未补偿的电容电流,称为欠
补偿。在该中运行方式下,如果切除部分线路,对地电容将减
小(ω1L 会增大,3ωC 减小),有可能会出现全补偿运行方式,出
现串联谐振导致过电压的情况。一般不C,即
1 ωL
2 不接地系统运行方式的特点
(1)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弧会间歇性的熄灭和重燃,造成 弧光接地过电压,过电压幅值最高可能超过 4 倍的相电压峰 值,并且不容易熄灭,过电压时间持续长,对设备的绝缘要求 高,增加设备的投资。(2)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高压侧的励磁阻 抗很高,低压侧负载很小,在发生单相故障接地消失后容易产 生铁磁谐振过电压,对电压互感器、避雷器造成破坏,也会影 响电气设备的绝缘。(3)当单相接接地故障时,由于接地电流 的存在,可能会在接地点形成电弧,当接地电流不大时,接地 电流过零值时,电弧能自行熄灭。当接地电容电流超过 10A 时, 会产生一种时而熄灭时而复燃的间歇电弧,容易在电网中产生 震荡回路,进而形成过电压,此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某110kV变电站站用变消弧线圈控制器调档失败缺陷分析及处理

某110kV变电站站用变消弧线圈控制器调档失败缺陷分析及处理作者:李晶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04期【摘要】消弧线圈自动控制器的主要作用为是进行消弧线圈的自动调谐,按电网电容的变化来调节消弧线圈的电感,使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得到电感电流的有效补偿。
一般是在单相接地故障发生之前,即正常运行状态下预先调节消弧线圈电感,使其与电网对地电容形成串联谐振。
【关键词】消弧线圈控制器调容式缺陷处理1.缺陷情况某110kV变电站#1站用变消弧线ZGML-C104型调容控制器异常报警,报文显示:残流超标,调档失败。
2.变电站运行情况该110kV变电站为双卷变,低压侧为10kV单母分段运行方式,10kV#1、#2母线上各挂一台站用变压器,接线方式为Zn,Yn11方式,中性点上各装设一组消弧线圈。
每套消弧线圈都配置一台消弧线圈自动控制器,型号为河北旭辉公司的ZGML-C104。
3.消弧线圈自动控制器的结构及原理3.1 功能消弧线圈自动控制器的主要作用为是进行消弧线圈的自动调谐,按电网电容的变化来调节消弧线圈的电感,使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得到电感电流的有效补偿。
一般是在单相接地故障发生之前,即正常运行状态下预先调节消弧线圈电感,使其与电网对地电容形成串联谐振。
3.2 分类消弧线圈控制器一般分为调匝式、调气隙式与调容式。
调匝式主要是通过调节消弧线圈的分接头来改变消弧线圈的电感量,而调容式则是通过调节与消弧线圈并联的电容量来改变消弧线圈的电感。
调气隙式、调匝式调节速度慢,调励磁式二次系统电源结构复杂,可靠性不高,因此现在广泛使用的为调容式,该站正是使用调容式。
3.3 结构(1)电容器调节柜由控制器根据电网对地电容的大小自动跟踪调节二次侧电容器的容量,得到理想的补偿效果。
该站电容器调节柜装有5只电容,容量配置原则为C1:C2:C3:C4:C5=1:2:4:8:16。
根据二进制组合原理,5只电容器可实现32级调节即有32个档位,级差电流Id= QC1/ U相。
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探讨

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探讨目前变电站10kV系统普遍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能起到很好的补偿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也会发生一些故障。
本文主要介绍一起10kV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并联中电阻烧毁的故障,通过故障全过程查找和分析探讨,为类似故障的分析提供借鉴。
标签:消弧线圈中电阻故障分析引言: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电网容量不断扩大,特别是变电站的10kV馈线增加较快,使得10kV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普遍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法进行补偿。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障,以下就10kV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的一起故障举例说明,以探讨故障查找及分析方法,了解控制回路与一次系统安全运行之间的关系。
1、故障经过某日某110kV 变电站10kV 163韩桥线先后发生相间和单相接地故障,05时08分27秒,10kV 2号接地变消弧系统并联中电阻及其二次回路烧毁、脱落,2号接地变106开关跳闸。
2、故障查找因并联中电阻及其二次回路烧毁,涉及10kV 163韩桥线和106接地变开关跳闸,因此故障查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保护定值整定情况:10kV 163韩桥线保护:电流II段定值投入,800/6.67A0.6秒;电流III段定值投入,450/3.75A0.9秒。
10kV 106接地变保护:电流II段定值投入,120/2A0.5秒;电流III段定值投入,60/1A0.9秒。
现场检查保护装置内定值与定值单中各项一致。
2.2、装置动作信息:10kV 163韩桥线保护装置动作信息:05时01分37秒BC相过流III段保护动作。
10kV消弧线圈控制装置信息:接地时间05:00:41,消失时间2012年7月4日05:07:29,零序电压4310.6V,故障线路163韩桥线。
2.3、后台系统检查:从后台系统的历史遥测曲线可以看出,10kV系统电压有明显的波动,106、163间隔电流也有明显突变。
浅谈35kV变电站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析及应急处理

浅谈35kV变电站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分析及应急处理摘要:针对电力系统接地的特点并结合晋煤集团所辖35kV变电站实际运行中出现过的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最终得出处理、解决办法。
关键词:系统接地特点接地时的故障现象接地故障处理1、电力系统接地的特点电力系统按接地处理方式可分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包括直接接地,电抗接地和低阻接地)、小电流接地系统(包括高阻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不接地)。
晋煤集团所辖35kV变电站采用的都是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即为小电流接地系统。
晋煤集团电力系统在运行过p查看后台信息,电压棒图显示电压三相指示值不同,接地相电压降低或为零,其它两相电压升高倍为线电压,此时为稳定性接地。
如果电压棒图指示不停浮动,这种接地现象即为间歇性接地。
当发生弧光接地产生过电压时,非故障相电压很高,常伴有电压互感器高压一次侧熔断器熔断,甚至严重时可能会烧坏电压互感器。
完全接地。
如果发生A相完全接地,则故障相的电压降到零,非故障相的电压升高倍到线电压,此时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处电压为100V,电压互感器保护测控装置采集到零序电压3U0越上上限,后台监控系统发出接地信号。
不完全接地。
当某一相(如C相)不完全接地时,此时通过高电阻或电弧接地,中性点电位偏移,这时故障相的电压值降低,但不为零。
非故障相的电压值升高,它们大于相电压,但达不到线电压。
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处的电压达到整定告警值(上限值、上上限值),后台监控系统发出接地信号。
电弧接地。
如果发生一相完全接地,则故障相的电压降低,但不为零,非故障相的电压升高到线电压。
此时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处出现100V电压,后台监控系统发出接地信号。
母线电压互感器一相二次熔断器熔断。
故障现象为电笛响,后台监控系统弹出“电压互感器断线”的告警显示对话框,一相电压为零,另外两相电压正常。
处理办法是退出低压等与该互感器有关的保护,更换二次熔断器。
电压互感器高压侧出现一相(A相)断线或一次熔断器熔断。
变电站10KV消弧线圈常见故障及检修措施

变电站10KV消弧线圈常见故障及检修措施摘要:伴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电力系统的供应能力就决定了在综合性能技术问题上的重点。
为满足现代设施生产的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使用效率,就应从系统的建设以及人员的安全等方面进行考虑。
但是在10KV的用电站建设中,其主要的建设设施对于所接触的密切关联性问题,就都成为了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的根本所在。
我们从现有系统的连接方式以及消除的渠道来看,不同的弧线圈缠绕方式以及所特有的性质问题,都可能导致诸多故障产生,本文针对其中可能发生的诸多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讨论。
关键字:变电站;10KV;消弧线圈;常见故障;检修措施;伴随着现代电网模式的不断扩展,10KV的变电站在出现的增多形式以及电网的广泛应用结构,是导致新标准问题出现的重点,依据相应的标准模式进行管理控制,减少故障问题产生,是保证工作进度争产个根本所在。
下面针对现代变电站10KV的消弧线圈常见故障以及检修措施进行简要的论述分析。
一、变电站的节点方式分析从现有的变电站发展形式来看,其不同的界定啊方式是导致小诸诸多问题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够保证建设的安全性。
而在进行节点方式的监控管理上,则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注意。
1.中性点不接地从现有的地点分布形式来看,其基本的相互接触地面接地引发效果,主要在于对瞬间的熄灭效果之上,对于不同的世界各地遍布形式等,集中在对现有不同的故障运行趋势上,而供电的可靠性问题,也是影响其基本设施处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进行这一接地的结构处理问题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间歇性用电规律变化分析,即可满足在零界点的变化管理应用,在这个结构上满足其不同发展效果内的范围扩建。
2.中性点小电阻的接地方式分析这一接触方式的使用重点在于,在相变电流的处理故障上,应用永久接地电压处理,从而保证了在不同间歇性的电弧接地环境上的调整控制,为满足对导致的事故范围控制,应极强对断路变压优势的调整,为实现对用户所容易造成的事故事件,则应在满足基本的设施建设基础上,增强对不同连接点上的结构连接,以此改良对结构处理体系上的建设。
一起典型220kV变电站主变压器消弧线圈故障分析

Fault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Main Franoformer Arc Suppression
Coils for a 220kV Substation
GUO Tao
(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Electric PowerꎬSouth China Sea Power
(1)10kV 出线 42 线路中 B 相瞬时接地ꎬ致使
的有感线圈ꎬ其内部芯柱上存在许多间隙ꎬ若损坏将
线圈烧毁ꎬ引起区域断电ꎮ 除此之外ꎬ消弧线圈接线
录波信息可初步判断:
电流瞬时突增ꎬ60ms 后瞬时接地消除ꎬ电流恢复正
方式不合理也会引起经消弧线圈保护失效ꎮ 如本次
常ꎬ42 开关重合成功ꎮ
线圈根本无法实现良好的保护效果ꎬ在很大程度上
发现ꎬ故障过程中 42 出线和 26 出线中的消弧线圈
电流分别为 11 9A 和 12 68Aꎬ明显低于其接地时对
应母线的零序电流ꎮ 可判断在直流接地故障发生
后ꎬ消弧线圈被短接并未起到保护作用ꎮ
(3) 现场拆检ꎮ 在初步确定故障原因后ꎬ检修
人员第一时间到场对 220kV 变电站 10kV 出线消弧
圈短路失效ꎬ这类问题在现阶段变电系统保护中屡
弧线圈被短接无法正常起到灭弧效果ꎬ造成开关零
见不鲜ꎮ 今后工作时必须做好消弧线圈接线的设计
序电压降低ꎬ零序电流骤升ꎬ自愈重合失败ꎮ
和检查ꎬ严格依照保护标准和安全需求ꎬ做好中性点
4 处理方案
经消弧线圈接地时装置参数的设置和功能单元的组
根据上述故障检查结果ꎬ本次处理过程中对消
电ꎬ于 2019 年 6 月 15 日投入使用ꎮ 2019 年 11 月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电站 10kV消弧线圈接地调节方式及故障处理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变电站 10kV 出线增多以及电缆的广泛使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引起的电容电流随之增大。
新颁标准规定:10kV系统(含架空线路1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大于l0A而又需要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因此在变电站安装消弧线圈能减小故障点的残余电流。
抑制间歇性弧光过电压及谐振过电压。
对保证系统安全供电起到显著的作用。
一、变电站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比较1.1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该中性点接地方式比较经济、简便在接地电容电流较小的条件下。
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的接地。
电弧瞬间熄灭。
系统可带故障运行2h。
供电可靠性相对较高。
故世界各地不少中压电网仍在采用不过在许多情况。
中性点不接地仅为一种过渡方式。
随着电网的发展。
当接地电容电流接近或达到某一临界值(一般为10A)时,往往会因间歇电弧接地过电,接地电弧无法自动熄灭。
容易发展成两相短路跳闸,导致事故范围进一步扩大。
1.2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该方式的优点是:容易检出单相接地故障线路。
永久接地时切除速度快。
在消除间歇电弧过电压、防止谐振过电压等方面有优势。
缺点在于跳闸率高。
断路器作负担重。
瞬时性接地也跳闸。
易造成用户短时停电。
供电可靠性不高。
另外,短路电流冲击对电缆绝缘造成的损伤较大。
对电子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也比较严重。
若故障不能及时跳开.电弧有可能连带烧毁同一电缆沟里的其他相邻电缆。
从而扩大事故,造成火灾。
1.3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当发生单相接地时。
由于消弧线圈产生的感性电流补偿了故障点的电容电流。
使故障点的残流变小。
从而达到自然熄弧,防止事故扩大甚至消除事故的目的运行经验表明。
消弧线圈对抑制间隙性弧光过电压和铁磁谐振过电压。
降低线路的事故跳闸率。
减少人身伤亡及设备的损坏都有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变电站理想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是:采用快速动作的消弧线圈作为接地设备。
对瞬时性单相接故障,能快速补偿,正确识别故障消除并迅速退出补偿。
对非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系统在消弧线圈补偿的同时在很短的时间 (远小于10s)内能正确判断接地线路,将故障线路切除.从而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二.消弧线圈调节补偿方式及特点消弧线圈的调节方式可分为调匝式、调容式、调节短路阻抗式等。
从补偿方式上分,有欠补偿、过补偿以及全补偿其中调节方式又可分为预调式及随调式预调式的消弧线圈在正常运行时其电感量在最佳补偿值。
即在谐振点附近运行,残流和调谐度都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随调式自动补偿消弧线圈在正常运行时工作在远离谐振点的位置。
这样巾性点位移电很低。
不需要串入阻尼电阻器来限制串联谐振引起的位移电压的幅值。
2.1 消弧线圈调节方式种类及特点2.1.1调匝式调匝式消弧线圈工作原理。
有载调匝式消弧线圈是一带铁心的电感线圈。
设有多档位分接头,通过有载开关分接头的位置。
实现改变消弧线圈的电感量。
消弧线圈接在变压器或发电机的中性点上,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
消弧线圈提供的感性电流与系统的电容电流相位相反。
流过接地点的残流即为电感电流与电容电流的差值调整电感电流,就可以使接地残流达到最小值。
从而消除接地过电压。
消弧线圈采用预补偿方式。
即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前,消弧线圈已处于最佳补偿状态调匝式消弧线圈装置补偿效果最佳。
补偿速度快,无谐波,对瞬时性单相接地故障具有快速补偿能力,减少了系统由瞬时性单相接地障发展成永久接地故障的几率。
一般采用变压器的有载调节机构或真空开关实现分接头的调节。
电感值调节范围比较小,输出补偿电流有最小值的限制。
只能达到额定值的1/2~1/3,且不能连续无级调节由于调节分节头的时间较长。
只能采用预调的工作方式。
为防止电网正常运行的串联谐振。
必须加上阻尼电阻。
由于设备带有转动和传动机构。
因而日常维护工作量较大。
2.1.2调容式调主要是消弧线圈的二次侧并联若干组可控硅 (或真空开关)通断的电容器。
用来调节二次侧电容的容抗值。
根据阻抗折算原理。
调节二次侧容抗值。
即可以达到改变一次侧电感电流的要求。
电容器组的合理组合可使级差电流做得比较小,输出范围有所增加。
调节速度也提高了不少,可以采用随调的控制方式。
不用阻尼电阻。
但是级差电流越小,开关执行机构的级数和数量就越多,需要综合平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用可控硅投切电容器组的情况下。
可控硅的工况比较恶劣,对可控硅的安全运行不利。
2.1.3 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把高短路阻抗变压的一次绕组作为作绕组接入10kV系统中性点。
二次绕组作为控制绕组南2个反向并接的可控硅短路。
可控硅的导通角由控制器控制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在 0至 180。
之间变化,使可控硅的等效阻抗在∞至 0之间变化,则输出的补偿电流就可在0至额定值之间得到连续无极调节系统在正常运行时,消弧线圈远离补偿工作点,旦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立即将其调节到补偿工作点:而当接地故障解除时,又立即将其调节到远离补偿工作点系统正常运行时消弧线圈处于远离与电网电容发生谐振的状态。
因此可确保不会发生串联谐振。
不需设置阻尼电阻,即随调试消弧线圈,该种消弧线圈的优点是响应速度快:接地残流小:伏安特性在 0~110%额定电压范围内保持较好的线性度:输出补偿电流在 0~100%额定电流范围内可连续无级调节但是对可控硅的工作状态要求较高.若二次回路发生故障。
不能实现随调,有可能导致接地残流过大。
2.1.4调气隙式将电感线圈的铁心制成带有气隙的型式。
利用气隙长度的改变实现励磁阻抗的改变一般采用步进电机利用转动、传动机构实现气隙的调节。
该型产品具有与调匝式一样的缺点。
而且其装置更为复杂,较易损坏。
调节过程噪音大,调节速度慢。
与调匝式不同的是,其输出的电流可以连续无级调节,但仍然有一个最小补偿电流的限制。
2.1.5 直流偏磁式对电感线圈的铁心注入直流磁通,通过改变直电流的大小改变铁心的磁饱和程度,从而改变磁阻抗,直流电流通过可控硅来进行调节。
由于采用可控硅技术。
调节速度大大提高,可以采用随调的控制方式,补偿电流可以连续无级调节但仍有最小值的限制,且装置比较复。
谐波要采取特别的措施加以解决。
2.2消弧线圈补偿方式种类及特点消弧线圈共有过补、欠补、全补偿3种运行方式。
根据有关规程,消弧线圈一般均运行于过补偿方式下这主要是考虑到当系统切除线路时,不会运行在谐振状态。
2.2.1欠补偿指系统电容电流大于线圈电感电流的运行方式,即 Ic-Il>0。
在欠补方式下,显示器的“残流”显示符号为“+”。
表示残流为容性。
2.2.2 过补偿指系统电容电流,f小于电感电流,L的运行方式。
即Ic-Il <0。
过补方式下,显示器“残流”显示符号为“-”.即残流为感性。
在满足 Ic-Il <0,其中|Ic-Il|≤Id。
其中Id为级差电流。
即在残流为感性,且残流值≤级差电流时,消弧线圈不进行调档操作。
当系统对地电容变化。
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则消弧线圈自动向上或下调节分头。
直至重新满足上述条件。
在过补偿方式运行时,接地残流值将不大于级差电流Id。
2.2.3全补偿此时.系统的电容电流与消弧线圈补偿的电感电流相等。
由于阻尼电阻的作用,系统可以在此方式下运行。
但此时中性点电压偏高。
故一般不选择此种方式。
目前,实际运行中一般对脱谐度不作要求,当发生接地故障时,要求经过补偿后的接地残余电流不大于3-5A。
三. 常见的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运行中的消弧线圈设备对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
当10KV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会导致接地点的残留过大,甚至发展成为相间故障,从而导致鼓掌范围进一步扩大。
因为了解消弧线圈的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有助于专业检修维护人员快速开展故障抢修,确保设备安全。
一下就有消弧线圈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的集中故障及原因、处理方法结合事例进行分析。
3.1 消弧线圈投运/未投运10kV系统消弧线圈中性点电流小于设定的门槛值(一般在20-50mA)或者中性点一次电压小于3.5V。
处理办法:观察中性点电流、电压情况,消弧中性点一次电压大于3.5V,自检报投运。
检查中性点一次电压是否大于3.5V。
检查中性点电流门槛值是否被重新正定。
调容式消弧线圈,检查调容箱内电容是否有衰减情况,同时减小阻尼电阻的阻值。
调匝式消弧线圈只需将阻尼电阻的阻值减小即可。
3.2消弧线圈调挡失败控制器发出调挡命令后,未检测到相应的变档信息。
处理办法:一次设备的检测:调容式消弧线圈检测电容箱内是否有故障,包括电容是否损坏、真空开关是否故障。
调匝式消弧线圈检测有载开关是否故障(包括有载电机和航空插头以及档位分接头)。
连接设备的监测,执行机构包括继电器以及相关器件是否故障,连线是否接通。
3.3中性点位移过限母线PT开口三角电压超过15%U额(当中性点电压超过15%U相时该信号输出,发生接地时该信号有输出)。
处理办法:若发生接地时,该信号输出为正常,无需处理;若未发生接地,则需检查中性点电压为何太高。
应当首先查看系统三项符合有没有因为其他原因造成严重不平衡,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检查母线电压互感器一次测中性点是否连接有消除谐振的设备接地。
如果有,应去除,因为消弧线圈的街头已经改变了系统电感参数,起到防止铁磁谐振的作用。
3.4档位到底和档位到顶消弧线圈运行在最低档或最高挡。
处理办法:调容式消弧线圈在最低档时补偿电流最大,最高当时补偿电流最小。
调匝式消弧线圈在最低档时补偿电流最小,最高当时补偿电流最大。
此时注意观察,必要时可以相应改变一档(接地时严禁操作),因为预调谐装置在偏离谐振点太原的档位无法保证计算的准确性,也无法正常跟踪补偿。
如果容量不适的报警同时出现,检测系统电容电流,确定是否消弧线圈的容量不适合系统要求。
3.5装置故障控制器出现故障,主机与触发控制板之间的通信异常,触发异常等。
处理办法:检查电源是否故障,以及控制器内部半间是否故障。
断开控制器电源,检查触发控制板是否插牢,板表面是否有异常现象。
检查同步信号回路、控制柜可控回路。
3.6消弧线圈残流超标(补偿失败)残留大于设定值时,检查是否与容量不适同时出现,以此确定消弧线圈容量是否已经不适合当前系统的要求。
3.7母线电压异常母线电压二次值小于10V(此时装置将停止系统电容电流的测量)。
处理办法。
检查母线PT电压以及连接线,确定是否因为PT异常引起,或因为连接线虚接引起故障报警。
3.8中性点电压异常中性点电压低于设定电压,中性点电压一般在30-200V。
处理办法:检查中性点电压是否满足设定值。
可能原因是该段投运的出现过少,可调节接地变分接头调整。
四、结束语电力系统的消弧线圈调节方式及运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应当重视总结与借鉴国内外电力系统正反两面的运行经验,减少事故,节约运行成本,更快更好的建设经济稳定的电网,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