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发病机制原理
猪链球菌2型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 17 ·
பைடு நூலகம்
猪链 球 菌 2型致病 机 制 研 究进展
金 巍 胡 利 群 刘 国 平 (长江 大学 动物科 学学 院 湖北 荆州 434025)
猪链 球 菌 病 是 一 种 分 布 范 围极 广 的人 畜 共 患 传染 病 ,目 前 己有 20多个 国 家 和 地 区 报 道 有 猪 链 球 菌 病 ,给 各 国 养 殖 业 造 成 巨大 经 济 损 失 ,己 成 为 我 国 养 猪 业 的 主 要 传 染 病 之 一 。 尤 其 猪 链 球 菌 2型 能 引 起 人 类 感 染 、甚 至 死 亡 ,给 公 共 卫 生 也 带 来 威 胁 。
引起 猪链 球 菌 2型 病 的 病 原 是 猪 链 球 菌 2型 菌 。 猪 链 球 菌 2型 又 称 2型 猪链 球 菌 或 荚 膜 2型 猪 链 球 菌 ,分 类 上 属 革 兰 氏分 类 法 的 R群 ,革 兰 氏 染 色 呈 阳 性 ,人 医 称 之 为 血 液 链球 菌 2型 。 其 最 初 命 名 源 于 1954年 在 英 国 从 暴 发 败 血 症 、脑 膜 炎 和 关 节 炎 的 乳 猪 中 分 离 出 的 1株 溶 血 猪 链 球 菌 , Elliot(1968年 )按 荚膜 分 类 法把 此 菌 命 名 为 荚 膜 2型 猪 链 球 菌 l6 。之 后 ,猪 链 球 菌 2型 在 澳 大 利 亚 、美 国 、丹 麦 、泰 国 、新 加坡 、加 拿 大 及 欧 洲 和 北 美 洲 的 许 多 国 家 导 致 猪 群 发 病 。 此 菌通 常 以引 起 断 奶 仔 猪 关 节 炎 、脑 膜 炎 、败 血 症 及 支 气 管 炎 为特 征 的疾 病 ,而 且 证 实 健 康 猪 的 扁 桃 体 中 带 菌 率 也 很 高 。 本 菌 在 普 通 培 养 基 中 生 长 不 良 ,在 半 固体 琼 脂 中 不 扩 散 。 葡 萄糖 有 利 于 本 菌 生 长 ,在 葡 萄 糖 肉 汤 中 生 长 ,会 引起 pH 值 下 降 。培 养基 中 加 入 动 物 裂 解 全 血 及 血 清 可 以 增 菌 。 在 含 0.2%葡 萄 糖 和 1%的 成 年 牛 血 红 素 的 营养 肉 汤 中 ,菌 落 形 成 单 位 在 10 h左 右达 最 高 ,之 后 pH 降 至 5.5左 右 ,菌 落 形 成 单 位 下 降 。 在 绵 羊 鲜 血 马 丁 汤 琼脂 培 养 基 上 37℃ 培 养 过 夜 , 形 成 乳 白 色 、半 透 明 、针 尖 大小 的 a溶 血 菌 落 ,革 兰 氏 染 色 均 为 阳 性 。在 组 织 抹 片 镜 检 为 圆 形 或 椭 圆 形 ,单 球 或 双 球 ,少 数 呈 短链 状 ,有 紫 色 荚 膜 ,而取 自血 液 和 肉 汤 培 养 物 中可 见
传染病防治:猪链球菌病

传染病防治: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有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和猪淋巴结脓肿两种类型。
猪链球菌病可以通过伤口、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发,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病猪和病愈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存在于各脏器、血液、肌肉、关节和排泄物中。
根据感染发病的种类不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不同。
目前尚未发生人传人的报道。
本病潜伏期短,平均潜伏期2-3天,最短可数小时,最长7天。
人感染猪链球菌临床主要有两种严重表现形式,即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链球菌脑膜炎综合征。
病人感染后起病急,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腹痛、腹泻。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患者发病初期白细胞可以降低或正常。
重症病例迅速进展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出现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
可表现出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软组织坏死、筋膜炎等。
部分病例表现为脑膜炎,重者可出现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皮肤没有出血点、瘀点、瘀斑,无休克表现。
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排除其它明确病因可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测主要是对细菌培养所获得的菌株分离后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以及特异性基因检测,目前尚无成熟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
需将病人转入当地传染病房,隔离治疗。
临床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抗休克治疗等措施。
治疗可首选青霉素,其次头孢三代,以及万古霉素、氨苄西林、亚胺培南等,对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均耐药。
不同临床类型预后明显不同,脑膜炎型患者如及时得到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休克型病死率最高,可达75%~80%。
控制猪链球菌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控制生猪疫情,加强屠夫、生肉销售人员的个人防护等。
猪链球菌病来了?就这么办!.doc

猪链球菌病来了?就这么办!概述:猪链球菌病一般在夏季发病率会更好,但并不代表在其它季节不会发病。
如果你的猪场现在有猪患了链球菌病,别着急,用下面这些方法试试。
咱们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经常可以接触到的疾病、也是让大家感到无可奈何的疾病,就是猪的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可引起猪的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严重的败血症状。
一、猪链球菌病特点1、链球菌在猪的体内是存在的正常菌群的一种,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发病的、如果细菌产生毒力变异、或者是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引起猪的发病。
2、猪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也是一种兼性厌氧菌。
3、猪链球菌的自然感染部位是猪的上呼吸道(特别是扁桃体和鼻腔)、生殖道、消化道。
二、导致猪链球菌发病的原因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与猪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致病菌株的毒力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就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在保证好环境的前提下多观察猪群的自身变化。
三、猪链球菌病主要的症状1、性败血型:仔猪突然发生,体温升到41-42℃,全身症状明显,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部分病猪出现关节炎,跋行或不能站立;有些病猪出现共济失调、磨牙、空嚼、昏睡等神经症状,后期呼吸困难,1-4天死亡。
2、脑膜炎型型: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除体温升高、不食等全身症状外,很快表现出神经症状,四肢共济失调、转圈、磨牙、仰卧、后肢麻痹、爬行,部分病猪出现关节炎。
1-5天死亡。
3、关节炎型:病猪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不能站立,病程2~3周。
四、猪链球菌病治疗方法将病猪隔离,按不同病型进行相应治疗!1、淋巴结脓肿:待脓肿成熟(变软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30%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冲洗后,涂以碘酊。
2、对败血症型或脑膜炎型:应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青霉素每头每次40—100万单位,每天肌注2—4次,庆大霉素1—2毫克每公斤体重,每日肌注2次;也可用乙酰环丙沙星治疗,2.5—10毫克每公斤体重,每隔12小时注射一次,连用3天,能迅速改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青霉素。
猪链球菌传播的途径是,猪链球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猪链球菌传播的途径是,猪链球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猪链球菌可经多种途径感染,伤口和呼吸道是主要传染途径,母猪经呼吸道会传染给哺乳仔猪。
猪链球菌病是养猪业中的一种常见细菌性疾病,链球菌造成的脑膜炎和非典型症状使猪的死淘率平均在5%以上。
患有猪链球菌脑膜炎的猪会表现出食欲不振、发烧、皮肤发红、平衡能力差等现象。
一、猪链球菌传播的途径是1、猪链球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染,伤口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
母猪一般会经过呼吸道传染给哺乳仔猪,初生仔猪可能会因为切除犬齿、断尾、打耳号、阉割、注射时消毒不严、地面粗糙而导致皮肤擦伤、床面上的毛刺创伤皮肤等,这些情况均可使细菌通过伤口侵入。
部分猪也可通过接触和食入被脓肿排出物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粪便而感染。
2、猪链球菌病是养猪行业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链球菌会产生脑膜炎和非典型症状,这2种疾病造成的死淘率平均在5%以上。
而且加上饲料损失和治疗费用,会给养猪行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感染人群主要为屠宰场工人。
3、猪链球菌病毒主要会引发脑膜炎和其他组织器官败血症病变,当猪患有猪链球菌脑膜炎时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发烧、皮肤发红、平衡能力差、瘫痪、颤抖或抽搐的现象,严重时可引发失明、耳聋,甚至死亡。
二、猪链球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病猪和带菌猪是猪链球菌病的主要传染源,除了病猪和带菌猪之外,家禽、马、羊、鹿、鸟等也可能携带病菌。
一般在正常情况下细菌是不会引起发病,但在一些情况下,比如细菌变异产生毒力就会导致猪链球菌病发病。
2、猪圈潮湿阴暗、卫生脏差、母猪突然断奶、混群、气候突变、高温高湿等因素都可能降低猪的抵抗力,导致感染猪链球菌病。
对病死猪处置不当和运输工具消毒不到位也会传播此病,由于该疾病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伤口接触感染,在分娩时也可使仔猪感染猪链球菌病。
3、预防时要在本病常发的地区或猪场进行链球菌疫苗免疫接种,按瓶签标注的头份,每头份加入20%生理盐水1毫升溶解稀释。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介绍

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介绍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如何防治呢?下面一起来看一看猪链球菌病防治方法吧!猪链球菌病的发病原因猪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羊、马、鹿、鸟、家禽(如鸭、鸡)等。
猪体内猪链球菌的带菌率约为20%-40%左右,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
如果细菌产生毒力变异,引起猪发病,病死猪体内的细菌和毒素再传染给人类,引起人发病。
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人作为传染源引起人发病。
猪链球菌的自然感染部位是猪的上呼吸道(特别是扁桃体和鼻腔)、生殖道、消化道。
主要是通过开放性伤口传播,如人皮肤或粘膜的创口接触病死猪的血液和体液引起发病,所以屠夫、屠场工发病率比较高。
在部分患者因吃了不洁的凉拌病/死猪肉或吃生的猪肉丸子、洗切加工处理病/死猪肉引起发病,加工冷冻猪肉也可引起散发病例。
部分患者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在猪与猪之间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但还没有证据提示通过猪呼吸道传播人。
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机制人发生猪链球菌病的机制目前未完全阐明,关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机理研究甚少。
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与猪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致病菌株的毒力有关。
引起脑膜炎、败血症以及关节炎综合征的猪链球菌则需要增加细菌侵袭力的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因子(EF)以及溶血素(SLY)。
猪链球菌2型无荚膜突变株和不明血清型(NT)猪链球菌表现出很强的黏附力和侵袭力。
研究表明猪链球菌2型能诱导人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IL-8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l(MCP-1),这些细胞因子能引起全身性炎性反应。
猪链球菌2型的荚膜脂多糖与细菌的粘附和侵袭有关,具有荚膜的菌株能抵抗吞噬,因此荚膜脂多糖在致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导致机体对猪链球菌吞噬作用下降。
当细菌从扁桃体进入血液,被单核细胞吞噬后,通过脉络膜丛到脑脊液内,激发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毒素,从而导致血液和脑脊液内的炎性细胞浸润。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下面将介绍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流行特点:1. 季节性流行:猪链球菌病在寒冷的冬季和潮湿的季节易发生流行。
这与低温和湿度有利于病原菌的生存和传播有关。
2. 并发症流行:猪链球菌病易与其他疫病同时发生并发症,如鼻炎、肺炎、脑膜炎等。
3. 传播途径多样:猪链球菌可通过直接接触、气溶胶传播、消化道传播、性传播等途径传播。
4. 群体感染:猪链球菌病在养殖场内易发生群体感染。
一旦有感染病猪进入养殖场,很容易通过接触、饮食等途径传播给其他健康猪。
综合防治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定期清洗和消毒猪舍、饮水系统和饲料器具,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合理饲养、科学饲料配制,增强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2. 健康检疫:加强猪的健康检疫工作,对新引进的猪应进行检疫隔离观察,并定期进行体温监测和疫苗接种。
3. 临床治疗: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进行临床治疗,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和药物进行治疗,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防止细菌耐药。
4. 疫苗防控:可采取疫苗接种控制猪链球菌病的流行。
选择有效的疫苗,按照生产厂家的推荐使用疫苗制定疫苗接种计划,保持猪的免疫力。
5. 防止交叉感染: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减少人员、车辆和货物的外部污染。
严格实施人、车进出猪场的消毒制度,防止外来病原体的传入。
6. 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养殖员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养殖员的卫生意识和防病意识,掌握健康养殖技术,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7. 加强监测和报告:疫情监测和报告是控制猪链球菌病流行的重要手段。
养殖场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包括季节性流行、并发症流行、传播途径多样以及群体感染等。
为了防治猪链球菌病,我们应加强饲养管理、健康检疫、临床治疗、疫苗防控、防止交叉感染、健康养殖技术以及加强监测和报告等综合防治措施。
生猪链球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 1. 3 O2 O
生猪链球菌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韩道英
( 宁陵县 畜牧 局 ,河 南宁陵 4 60 ) 7 7 0
摘 要 :生猪链球 茵病是 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 ,对生猪 养殖具有很大影响 , 分析探讨链球茵病的发病原 因、临床症状、 病理 变化 ,制定切 实可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进一步推进 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 。
,
特别是水盆型山水盆景,在增湿方面作用 l 曩
银 皇 后—— 以 它独 特 的 空气 净化 能 力著 称 :空 气 中 污 染 物 的浓 度 越 高 , 越 能发 挥 其净 化 能 力 !因此 它 非常 适 它 合 通风 条件 不佳 的 阴暗房 间。
更; 作 大 育用 3 . - 教
● 一 ●
我 国盆 景 多次 参加 世 界性 园艺展 览并 屡 获 奖项 ,扩 大 了 中国盆景 的影 响 ,并增 进 了同各 国人 民之 间的 友谊 。 结束 语 :盆 景 的好处 ,是缩龙 成 寸 ,在厅 堂 时可 以略 山林 古木 之趣 ,比之 图画 更 有真实 感 。 以今 人 生活 于 喧 闹 的都
该病 属 人畜 共 患病 ,猪 、马 属动 物 、牛 、羊 、鸡 、兔
以及 一些 水 生动 物均 有 易感性 ,不 同年 龄 、品种 和性 别 猪 均易 感 ,感染 面 广 ,威胁 大 。本 菌广 泛存 在 于 自然 界 ,也 经常 存在 于 动物 和人 的 呼吸道 、消化道 、生 殖道 等 ,染 疫 动物 的排 泄物 、分泌 物 、血液 、器官 、内脏 等均 有病 原 菌 存 在 。其 主 要传 染 源 是病 猪 和 带菌 猪 ,主要 经 过 呼 吸道 、 消 化道 和 损 失 的皮 肤 黏膜 感 染 。本 病 一 年 四季 均 可 发生 , 春末 和 夏秋 季 多发 ;多 呈地 方性 流行 ,新 疫 区可 呈 暴发 流 行 ,发病 率 和死 亡 率较 高 ;一般 地 区多 呈点 状散 发 ,发 病
猪链球菌病

3 致病机理
致病菌经呼吸道或其他途径(受损处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后,首先在人侵处 分裂繁殖,幼龄时菌体外面形成一层粘膜状夹膜,以保护细菌生存。β-溶血性猪链球 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一种透明质酸酶,该酶能分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结 缔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强,易于此菌在组织中扩散、蔓延,并很快进入淋巴管和淋巴 结。继之冲破淋巴屏障,沿淋巴系统扩散到血液中,引起菌血症。临床上表现出体温 升高症状。由于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作用,使大量红细胞溶解,血液成分改 变,血管壁受损和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发生障碍,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机能降低,以致 发生全身性发热性败血症。
在国内,通常认为引起猪链球菌病的链球菌主要有 C 群的马链球菌马亚种和马 链球菌兽疫亚种,D 群的类马链球菌,E 群的类猪链球菌,以及 L, S, R, Q 等群[16]。 但最近有研究显示,正在流行的猪链球菌,还包括 A, F, G, H, T 等群[17], [18], [19]。某些 不常见的血清群菌株或当前仍无法定群的菌株,也可引起严重感染[19]。与国外情况类 似,同一个猪场,经常并存两种或以上血清群。据姜天童等(1999 年)调查[20]:当 一个猪场暴发猪链球菌病时,经常是以 C 群为主,同时并存 D, E 等血清群混合感染。
猪连球菌病问题,是当前正对我国养猪产业造成重大危害,但却一直被养猪生产 者所忽视的一个重大猪病问题。其不但对当前很多猪场的日常生产带来重大损失,而 且是导致“高热病”发病猪场大批猪发病死亡的直接性致病病因,近十多年来很多猪 场不明病因的种猪繁殖障碍现象,也被证明与猪链球菌感染有关。此外,还因猪蓝耳 病病毒感染对猪链球菌病的“引爆”和放大效应,给很多猪场的蓝耳病疫苗免疫带来 巨大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链球菌
形态染色
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呈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
幼龄培养物大多可见到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
无芽胞,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
(但在陈旧培养基或脓液标本中常呈阴性)
流行病
链球菌种类多,属条件性致病菌,在自然界和猪群中广泛分布,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
猪、野猪、马属动物、牛、羊、狗、猫、鸟类、兔、水貂和鱼等对猪链球菌均有易感性。
对猪则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易感,但大多数在3周龄~12周龄的仔猪暴发流行,尤其在断奶及混群时易出现发病高峰。
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口或呼吸道传播,也可垂直传播(有些新生仔猪可在分娩时感染)。
猪链球菌定植在猪的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和扁桃体)、生殖道和消化道,4周龄~6月龄的猪扁桃体带菌率为32%~50%。
病猪和病死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亚临床健康的带菌猪可排出病菌成为传染源,对青年猪的感染起重要的作用。
猪群携带该病原的比率在0%~100%之间,然而,病原的携带率和疾病的发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7月~10月份易出现大面积流行。
猪链球菌感染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该病的暴发具有地域性。
从外地引入带菌猪,混群、免疫接种、高温高湿、气候变化、圈舍卫生条件差等应激因子使动物的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猪链球菌病。
昆虫媒介在疾病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在猪场间的飞行传播病原菌。
在猪链球菌众多血清型中,2型是猪的最主要病原,致病性最强。
从表征健康的猪体扁桃体内分离的所有猪链球菌中,2型多达50.6%,同时其对人的致病性也最强。
病原体
猪链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革兰氏染色阳性。
猪链球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多种氨基酸糖,由于氨基酸糖的种类不同,可将链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和V 20个血清群。
猪链球菌属于兰氏血清学分类的D群,可引起2~6周龄仔猪发生脑膜炎、关节炎及败血症。
E群链球菌引起猪颈淋巴结脓肿,C、L、M、P、R、S与T群链球菌对猪有不同程度的致病作用,引起猪只发生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与肺炎等。
兰氏R、S、R/S群链球菌1型、2型及1/2型,1983年Perch已鉴定了另外6个血清型,至1990年总共鉴定了猪链球菌30个血清型,其中2型猪链球菌是各国最常见的菌型,是致病力最强的血清型。
通常认为其致病因子主要有荚膜多糖、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因子、猪溶素(Suilysin)和粘附素等。
致病性链球菌生长条件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加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可见微小圆形,透明而带灰白色小水滴状菌落。
有荚膜的链球菌形成黏液型菌落,无光泽或光滑型菌落。
多数致病性链球菌具有溶血能力。
在血清肉汤中生长成长链时而形成沉淀,上清透明。
有的血清型在培养中产生橙色或黄色色素。
链球菌的抵抗力不强。
对热敏感,60℃30分钟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一般消毒药杀灭有效,但近年出现链球菌耐药性问题严重,应引起注意。
所致疾病
链球菌Ⅱ型引起的疾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传染病,它不仅可引起猪的急性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及急性死亡,还可以导致人的感染发病和死亡。
该病在新发病区,尤其是集约化猪场,常常突然暴发,传播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以后病势转缓,成为零星发生为主,时有小群发病。
在农村以散发地方性流行为主,偶有跳跃式小区域暴发;在农村发病时常与猪瘟等病混合发生。
猪链球菌Ⅱ型多爆发于4~12周龄的猪群,特别是4~6周龄的断奶仔猪,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很高。
1 败血症
一般发生在流行初期,突然发病,通常未见明显症状已死于猪栏中,大多数死亡猪鼻孔流出带血的泡沫,体温升至41℃~42℃,在数小时至1天内死亡;急性病例,常见精神沉郁,体温41℃~43℃左右,呈稽留热,减食或不食,心跳加快,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液,呼吸急促,全身皮肤发红,耳、颈、腹下、两大腿后侧及四肢下端等处皮肤常呈弥漫性紫红色斑块,指压不褪色。
重者高度呼吸困难,鼻孔流带血泡沫,病程1~3天,或因窒息于短时间内死亡。
2 脑膜炎型多发于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发病初期患猪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继而共济失调或做圆周运动,或盲目行走,或后躯麻痹用前肢爬行,但很快倒地侧卧不能起立,四肢划动,磨牙,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直至昏迷死亡,病程1~2天。
3关节炎型患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呈现关节炎病状,表现在四肢某一关节肿胀,触痛,高度跛行,甚至不能起立。
病程2~3周。
4 淋巴结脓肿型。
病猪淋巴肿胀,坚硬,有热痛感,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较为困难,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咽喉、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
一般不引起死亡,病程为3~5周。
病猪经治疗后肿胀部分中央变软,皮肤坏死,破溃流脓,并逐渐痊愈。
3 .猪链球菌病病理变化急性败血型病变以败血症伴发浆膜炎为主,病猪死后血液凝固不良,切断血管流出紫红色煤焦油样血液,尸僵较慢,易于腐败;各实质脏器有程度不同的出血点、出血斑;心包胸腔积液,呈黄色,有时积液中有纤维蛋白;气管及支气管中常有多量带血性泡沫分泌物,鼻黏膜、喉头、气管、黏膜充血或出血;肺充血、出血及有肝变区,呈紫红色;肝瘀血肿大,边缘略钝,有时与横膈膜部分粘连;脾瘀血肿大,呈暗黄色,病程稍长的多为黄色;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或水肿,有的淋巴结周围结缔组织水肿或呈胶冻样;神经症状严重的脑膜充血、出血或脑膜下积液。
致病物质
(1)脂磷壁酸(LTA),使细菌易于吸附易感细胞。
(2)M蛋白,具有抗吞噬作用。
(3)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SK)、DNA酶(链道酶,SD)等,均可促进细菌在组织间扩散。
(4)链球菌溶血素,包括对氧敏感的链球菌溶血素O(SLO)和对氧稳定的链球菌溶血素S(SLS)。
(5)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