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及其防治综述

合集下载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也是目前世界上猪类感染病中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流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发病率高:猪链球菌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病原力,易在猪群中快速传播,导致高发病率。

2. 临床症状明显:患有猪链球菌病的猪群,往往出现喉头水肿、咳嗽、鼻流清涕、高热等严重症状,在病程中会有大量黏液分泌和且症状难以控制。

3. 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猪链球菌病能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导致猪的生长速度变慢,体重减轻,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猪死亡。

1. 加强猪群行业防疫:建立严格的猪群管理制度,加强猪的隔离和消毒工作,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提高猪的免疫力,从根本上控制猪链球菌病的传播。

2. 提高养猪场卫生环境:定期清理猪栏、饮水器等设施,加强通风换气,注意防止猪的死亡和排泄物的密切接触,营造良好的养猪环境。

3. 科学药物使用:根据猪链球菌病的病原特点,选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按时按量给药,避免造成药物滥用,提高治疗效果。

4. 提高饲养技术: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避免猪长时间处于营养饥饿状态导致免疫力下降,通过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有效预防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猪链球菌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既要从外部环境、猪群管理、药物利用等方面入手,也要注意提高猪的生产水平,通过科学的饲养技术提高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从而更好的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猪类中的传染病,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之一。

猪链球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以及被污染的水、饲料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对猪类的健康和生长都会产生很大的损失。

因此,进行综合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猪链球菌感染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发季节:猪链球菌病的高发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和秋季,其中以春季为主。

2. 疫情区域性:该疾病在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会有所不同,主要与气候、环境、饲养条件等有关。

3. 年龄可发性:该疾病不同年龄段的猪都可以感染,但青、壮年猪群体感染率较高。

4. 疫情的破坏性:猪链球菌病能对猪群的生长、发育、疫育、繁殖及肉质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针对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1. 加强疫苗接种:定期对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对该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2. 建立健全的检疫制度:对引进猪进行严格的检疫,避免携带病原体的猪进入猪场。

3. 加强环境管理:保持猪场的卫生清洁,控制垃圾、污水、虫子等因素,减少病源菌的滋生和传播。

4. 精心饲养管理:对猪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保证其身体健康,尽可能增强其抵抗力。

5. 严格物品消毒:在进出猪圈时要进行物品和人员的彻底消毒,降低传播的可能性。

6. 合理用药:在疫情发生时,要选择适宜的药品和剂量,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

综合来看,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要全面提高猪场的管理水平,从而保障猪的健康,提高其生产性能,为猪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

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

猪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杨成(甘肃省灵台县蒲窝镇畜牧兽医工作站,744000)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20)02-0048-01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该病具有人畜共患的特点。

此外,该病发病类型较多,病症较为复杂,诊断难度较大,而误诊则会导致病情延误,引起病情恶化或死亡。

我国于1990年在广东首次发现猪链球菌病,之后在江苏、四川等省份都爆发过严重的猪链球菌病。

我国多次发生的猪链球菌菌病均伴随不同程度的人员感染,甚至是人员死亡事件。

1流行病学根据我国以往发生的猪链球菌病的疫情分析,不同类型的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不同。

急性猪链球菌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其潜伏周期较短,病情扩散迅速、扩散范围大,可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猪群。

慢性猪链球菌病无明显地方性特征,呈辐射性从病源地向外扩散,具有相对的地域性特征。

猪链球菌病具有相对明显的时间性r特征,一般的流行时间为每年的5-11月°这期间!可连续发病。

一般的猪链球菌病多发生于大型猪"场。

从发病原因分析,猪链球菌病受应激反应的资影响较大。

在应激刺激下,部分猪具有连续继发料性病毒感染叫2临床特点猪链球菌病分急性、急性败血型、脑膜炎性、亚急性、慢性等多种。

不同类型的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存在差异性。

急性病症往往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为高烧、呼吸急促困难、口鼻血样泡沫分泌物增多。

剖检可见脑膜充血、淋巴充血肿胀等症。

急性败血型临床表现为体温骤高、呼吸困难、结膜充血,以及腹下、四肢、耳廓、颈部等位置发生紫红色板块等。

剖检可见心脏积液、心包增厚等症。

脑膜炎性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磨牙、空嚼、四肢游动等症。

严重时发生突发性休克或昏迷性死亡。

剖检可见脑部充血、脑膜发生大量积液等症,脑切面有明显的岀血点或灰质o亚急性和慢性的发病缓、病程长o临床表现为关节炎、化脓性淋巴炎等。

剖检可见明显的心瓣膜增厚、粗糙,淋巴发炎及关节部位充血等问题。

猪链球菌病的综合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综合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在各级养猪场中猪链球菌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

近几年随着各地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病的发生率也有所提升,感染后的病猪临床常表现为败血症、脑膜脑炎、关节炎等,对养猪业的影响比较大,是养殖期间需要重点防控的一种疾病。

在疾病发生后要想进行快速防治,则需要了解该病的具体症状和临床表现情况,才能够快速确诊并对症治疗,以此实现对猪链球菌病的合理控制,降低对猪身体健康和养殖场发展造成的影响。

1流行特点猪链球菌病无季节性特点,在每个季节均可能发生,但是在高温炎热的夏季和秋季发生率相对较高。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都会感染该疾病,对仔猪和妊娠母猪危害性比较大。

此疾病具有接触性传播的特点,通过呼吸道或破损皮肤等途径进行传播。

患病猪的唾液、分泌物、粪便、尿液和血液等均携带病菌,健康猪接触后易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2.1急性败血型这种类型的病猪在发病后会出现精神不佳、运动量减少、喜卧、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加快、眼结膜发绀等症状,且腹部和四肢部位存在出血点,颈部、耳后和四肢下部等存在出血性红斑。

对病猪进行剖检可以观察到其脾胃和肾脏器官等出现充血和出血情况,淋巴结肿大充血,心内膜、气管和小肠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情况。

2.2脑膜炎型此种疾病类型的病猪在发病后会出现体温升高、饮食量下降或者出现食欲废绝的情况,鼻部的分泌物比较多。

病情严重后病猪会出现四肢不协调和转圈情况,还会出现抽搐、磨牙等精神症状。

剖检会发现小脑部位血管存在严重充血的情况,脑部积液增多,外膜厚度增加。

2.3关节炎型如果以上两种类型症状的病猪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就容易发展成关节炎型的链球菌病,此类型病猪四肢关节存在较严重的发病症状,关节腔内存在大量积液,病情比较严重的生猪关节部位会出现流脓的情况,最后导致关节坏死。

2.4淋巴结肿胀型此种类型的生猪在发病后其全身淋巴结都会出现肿胀情况,淋巴结部位的温度升高且存在疼痛症状,病情发展后淋巴结慢慢变软,而后导致该部位皮肤出现坏死的情况。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引起的猪类常见疾病,属于致病性较强的细菌性感染。

本文将介绍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的措施。

实验室鉴定方法:1. 细菌分离:从病猪体内采集疑似感染的组织样本,如腹膜、淋巴结等,通过无菌操作将样本划取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物中,进行培养。

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至48小时,观察培养物中是否有菌落形成。

2. 形态鉴定:提取培养物中的菌落,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特征。

猪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单个菌落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测试,如需氧性/厌氧性、氧需求量、产气等,来判断菌株的生理特性。

猪链球菌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生长较好,能产生酸和气体,同时产生亚硝酸盐。

4. 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学方法,如凝集试验或血清诊断试纸片,鉴定猪链球菌的血清学特性。

猪链球菌有多个血清型,主要是血清型2和血清型9。

预防和治疗措施:1. 疫苗接种:猪链球菌病的预防首选疫苗接种,有效提高猪对该病的免疫力。

有条件的养殖场可选择聚合糖疫苗或高效价灭活疫苗,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2.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与清洁,定期清理猪圈和养殖设备,消毒器具和场地,降低猪链球菌的滋生和传播。

3. 强化饲养管理:提高猪场饲养管理水平,保证猪只的营养、健康与免疫状态。

合理配制饲料,增加猪只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

4. 临床治疗:一旦发生猪链球菌病,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和消除感染。

总结:猪链球菌病是一种致病性较强的细菌感染疾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实验室的鉴定方法可以准确诊断该病,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能有效控制猪链球菌病的传播,并保障猪场的养殖效益和健康发展。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引起的一种主要感染猪的细菌性疾病。

猪链球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和呼吸道感染等。

病猪会出现发热、抖颤、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为了及时发现和防治猪链球菌病,需要进行实验室鉴定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实验室鉴定:1. 细菌分离:从病猪的鼻腔、扁桃体、肺部等采集样本,用无菌方法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巴氏琼脂等,进行细菌分离。

2. 生化试验:鉴定分离到的菌株是否为猪链球菌。

常用生化试验包括氧化代谢、糖发酵、羟苄青霉素敏感试验等。

3. 血清学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鉴定猪链球菌的血清型。

常用的方法有凝集反应、凝集抑制试验、间接补体结合试验等。

二、防治措施:1. 动物管理: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

隔离病猪,避免与健康猪接触。

注意猪场的通风、消毒等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2. 疫苗接种:可使用猪链球菌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疫苗的接种程序和剂量需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3. 抗菌药物治疗:对于已感染的病猪,可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产生耐药菌株。

4. 淘汰病猪:对于病情严重、难以治疗的猪,应及时淘汰,以防止疾病的继续传播和扩散。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和防治措施对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及时鉴定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及防治措施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猪只呼吸道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

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侵入宿主,引起鼻咽部粘膜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全身性疾病。

猪链球菌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有必要及时进行实验室鉴定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实验室鉴定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鉴定可以利用细菌培养和荧光抗体技术来进行。

细菌培养是指将患病猪体内的猪链球菌分离培养出来,并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性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鉴定。

荧光抗体技术则是通过将患病猪的标本与特异性荧光抗体结合来鉴定病原体的存在,并观察其在标本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判断是否感染了猪链球菌。

二、防治措施1. 疫苗预防猪链球菌病的预防主要依靠疫苗预防。

疫苗可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猪链球菌的风险。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针对猪链球菌的疫苗,养猪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牲畜管理科学合理的牲畜管理也可以有效预防猪链球菌病。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更换饲料,提高养猪的环境卫生条件。

要加强对猪只的监测和检疫工作,及时发现患病猪只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3. 用药防治对于已经感染猪链球菌的猪只,可以通过用药防治来进行治疗。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根据养猪场的具体情况和患病猪只的症状来确定用药方案。

4. 消毒防治消毒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猪场要定期对饲料槽、饮水设施、猪舍等场所进行消毒,杀灭猪链球菌和其他病原菌,减少感染的风险。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及时进行实验室鉴定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控制和预防猪链球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养猪场要加强对该病的防范意识,做好猪只的管理和卫生防护工作,保障猪只的健康生长。

猪链球菌病的治疗与预防

猪链球菌病的治疗与预防

猪链球菌病的治疗与预防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可引起猪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及关节炎等疾病。

猪链球菌病作为生猪养殖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类型,若没有科学的方法控制此种疾病,会直接造成养殖户降低效益,也会为人类生命安全带来风险,本文主要猪链球菌病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总结出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措施。

目前,猪链球菌病在全世界范围都有比较广泛的分布,此病最早在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出现相关的报道,上世纪的50~60年代,我国的养猪场开始出现猪链球菌病的流行,伴随我国养猪生产趋于规模化发展,猪链球菌病已成为当前养猪生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还成为某些病毒性疾病容易继发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猪业的经济收益。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SS)一般为卵圆形或是圆形,菌体长度为1-2μm,常排列成长度不同的链状,可成对或是单独存在。

在幼龄培养物中大部分猪链球菌没有鞭毛和芽孢,可观察到荚膜。

其菌落为透明白色的黏性小圆点。

革兰阳性菌,液体培养基中一般为长链,固体培养基中一般呈为短链。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猪的扁桃体和气管分泌物中,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

该菌的抵抗力较强,能在粪便、灰尘及水中能存活较长时间,苍蝇可携带该菌并保持传染性达5d以上,因而认为苍蝇为该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根据该菌荚膜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35个血清型(1~34型及1/2型),其中2型流行性最广、致病性最强。

实验证实,S.suis的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因子(EF)、溶血素、黏附素、谷氨酸脱氢酶及纤连蛋白结合蛋白等在该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生猪屠宰、销售及肉制品加工人员为本病的易感人群,在接触被感染的病猪后,该菌可经破损皮肤、粘膜或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并引起人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和链球菌脑膜炎综合征(SMS)[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链球菌病及其防治综述摘要:猪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引起猪链球菌病,该病以发烧、败血症、脑膜炎、肺炎、关节炎等为主要特征;猪链球菌病是一种重要传染病,共有35种血清型,其中猪链球菌2型,致病性强,传播迅速,猪病死率高。

该病同时可通过破损皮肤如伤口或擦伤传染给人,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严重感染时可引起人的死亡。

本文综述猪链球菌病原学特征及其毒力因子以分析其致病性和免疫防治的分子基础。

关键词:猪链球菌;毒力因子;免疫防治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osis)是由链球菌属中致病性链球菌所致的一种传染病。

链球菌的抗原构造比较复杂,有核蛋白抗原(P抗原),无群型的特异性;C抗原,具有群特异性;表面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兰氏(Lance field)血清学分类法,将链球菌分成A、B、C、D等20个血清群。

根据细菌的荚膜多糖抗原(CPS)特性的不同,D群又可分为35个血清型,即l型~34型和1/2型(同时含有l型和2型抗原的菌株)目前,以2型链球菌病影响最严重,危害最大。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可以通过伤口、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人,引起人类脑膜炎、败血症等,导致严重疾患,甚至死亡。

1猪链球菌病原学特征1883年,Fehleisen分离出链状细菌,根据溶血现象把链球菌分为α、β、γ链球菌,α-溶血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β-溶血链球菌致病力强,γ-溶血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兰氏(Lancefield)分群法,根据抗原结构分群,共有20个群(从A-V),数百个血清型。

感染人类主要是A群、B群和肺炎链球菌。

感染猪的链球菌主要是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D,L,R,S,T,U和V群等)。

根据菌体荚膜抗原特性的不同,可以分成35 个血清型(1型~34 型及1/ 2 型) 及相当数量难以定型的菌株[1]。

猪链球菌菌落小,灰白透明,稍黏,菌体直径1 μm~2 μm,多单个或双个存在,呈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才呈长链,链越长致病性越强。

大多数链球菌在幼龄培养物中可见到荚膜,不形成芽孢,多数无鞭毛。

本菌为革兰氏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α或β溶血,一般起先为α溶血,延时培养变为β溶血,或者菌落周围不见溶血,刮去菌落可见α或β溶血。

猪链球菌2型在绵羊血平板呈α溶血,马血平板为β溶血。

呈浅灰色或半透明的小菌落,生化反应相对活泼,能发酵乳糖、蔗糖、海藻糖、七叶苷、棉子糖,不发酵甘露糖、阿拉伯糖等[2]。

链球菌在不利的环境中存在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但猪链球菌荚膜2型在水中60 ℃可以存活10 min,50 ℃为2 h,0 ℃时灰尘中细菌可存活30 d,在粪便中可以存活90 d,在腐尸中存活42 d(4 ℃),为鸟、野鼠、小白鼠或犬的间接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传染来源。

在污染猪舍的清洗过程中,常用的消毒药和清洁剂在1 min内即可杀死猪链球菌2型。

污物和有机质中的存在会影响化学消毒药对细菌的杀灭作用,所以应采用在猪舍内先清洗后消毒的策略[3]。

2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链球菌种类多,属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和猪群中广泛分布,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

猪、野猪、马属动物、牛、羊、狗、猫、鸟类、兔、水貂和鱼等对猪链球菌均有易感性。

对猪则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易感,但大多数在3周龄~12周龄的仔猪暴发流行,尤其在断奶及混群时易出现发病高峰。

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口或呼吸道传播,也可垂直传播(有些新生仔猪可在分娩时感染)。

猪链球菌定植在猪的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和扁桃体)、生殖道和消化道,4周龄~6月龄的猪扁桃体带菌率为32%~50%。

病猪和病死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亚临床健康的带菌猪可排出病菌成为传染源,对青年猪的感染起重要的作用。

病原的携带率和疾病的发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7月~10月份易出现大面积流行。

从外地引入带菌猪,混群、免疫接种、高温高湿、气候变化、圈舍卫生条件差等应激因子使动物的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猪链球菌病。

昆虫媒介在疾病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在猪场间的飞行传播病原菌。

在猪链球菌众多血清型中,2型是猪的最主要病原,致病性最强。

从表征健康的猪体扁桃体内分离的所有猪链球菌中,2型多达50.6%,同时其对人的致病性也最强[5]。

3 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毒力因子(virulent factor)是指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

目前,普遍认为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有溶菌酶释放蛋白、胞外因子、荚膜多糖、溶血素、黏附素和IgG结合蛋白等其他致病因子。

3.1 溶菌酶释放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MRP)和胞外因子(extracellular factor, EF)MRP又称为M蛋白,存在于细胞表面,其结构中有一个类似于A群链球菌M蛋白基因的锚式序列,可能通过与纤连蛋白结合而与毒力相关。

将纯化的MRP溶液和该细胞共孵育,发现MRP可诱导细胞发生2种典型的形态学变化:一是诱导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随后巨细胞发生凋亡;二是诱导单个细胞凋亡。

由此证明MRP可单独作为2型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

EF为细胞外蛋白,研究发现,MRP+EF-表现型的菌株虽缺乏EF,却存在另外一种在抗原性上与EF类似的EF3,EF3在N端的氨基酸与强毒株的EF几乎一致,但在C端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EF3包含76个氨基酸的若干个重复区,可能通过结合到特定配体上而使菌株毒力降低。

因此,EF蛋白中缺乏这种氨基酸的重复区可能与毒力有关。

MRP和EF被认为是猪链球菌的两种最重要的毒力因子。

Vecht等分析了180株荷兰的2型猪链球菌分离株,发现分离自病猪的菌株含有两种蛋白:分子量为136 kD的MRP存在于细胞表面,分子量为110 kD的EF存在于培养液中。

从病猪体内分离的菌株有80%为MRP+ EF+表现型,而从健康猪的体内分离到的菌株仅有2%为该型。

Baums等分析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结果显示表现型为MRP+ EF+的菌株有较强的致病力[4]。

3.2 荚膜多糖( capsular polysacchar ide, CPS)Windsor提出荚膜多糖决定了2型猪链球菌的侵袭力,它能保护该菌在非免疫动物体内不被免疫系统的各种吞噬细胞吞噬,2型猪链球菌的荚膜多糖主要由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N2-乙酰半乳糖胺和唾液酸等5个单糖组成,由位于基因组3846~4541 bp之间的一段长696 bp基因序列编码的。

Wibawan等认为荚膜的存在降低了猪链球菌被吞噬的程度。

通过将缺失了荚膜多糖的突变株与野生株进行攻毒比较,发现荚膜多糖的缺失可明显提高菌株的疏水性及被小鼠巨噬细胞和猪单核细胞吞噬的可能性,突变株更容易从血液循环中被清除,不能引起小鼠和猪发病。

由此可见荚膜多糖是2型猪链球菌一个重要的致病因子,其作用途径可能是影响菌体粘附到上皮细胞与巨噬细胞上的活性。

3.3 溶血素( suilysin, SLY)猪链球菌溶血素属巯基活化的溶细胞素家族( TACY),以单拷贝存在。

分为两种类型:对氧敏感的链球菌溶血素O ( SLO)和对氧稳定的链球菌溶血素S(SLS)。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1933株2型猪链球菌的研究发现,溶血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6%以上,而且这一序列不仅在链球菌中是保守的,而且在整个溶血素家族中都是保守的。

体外研究表明,溶血素增强了2型猪链球菌对上皮细胞的侵袭和裂解细胞的能力。

通过对溶血素的基因突变株的研究表明,不产生溶血素的突变株溶血活性丧失,无细胞毒性,对小鼠无毒力,而且对猪的致病力也较轻微。

因此,溶血素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毒力因子[6]。

3.4 黏附素( adhesin )猪链球菌的黏附素主要有2种。

第1种分子量为18 kD,是一种能被猪链球菌识别的三己糖基酰基鞘氨醇的双糖序列,负责猪链球菌血凝特性的结合特异性,存在所有的菌株中。

第2种分子量为39 kD,与白蛋白有结合活力。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给小鼠注射时,发现该蛋白量增加,猪链球菌菌株的毒力也增加。

3.5其他致病因子这些致病因子主要包括44 kD蛋白、IgG结合蛋白、纤连蛋白( Fibronectin, Fn) 、血纤蛋白原(Fibrinogen, Fgn)的结合蛋白(FBPS) 、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DH)和RevS 基因[7]。

Gottschalk等鉴定了2型猪链球菌的一种44 kD的胞壁蛋白,缺乏这种蛋白的突变株对猪和小鼠丧失了致病力,而野生株具有很强的毒力。

IgG结合蛋白属于热休克蛋白家族,能非特异性地结合猪、牛、羊等动物及人的IgG Fc端,从而影响抗体的活性。

纤连蛋白是一种二聚体糖蛋白,以可溶形式存在于血浆、体液或以纤维状存在于细胞外基质( ECM),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可与细胞表面Fn受体结合,在细胞黏附、迁移、生长、分化和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与野生株相比较,如果用缺乏FBPS的突变株感染猪时仅表现为弱毒力,说明FBPS可能是2型猪链球菌的一个毒力因子。

谷氨酸脱氢酶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与猪链球菌毒力相关的因子,属于GDH蛋白家族。

RevS 基因是一个孤立的反应调节因子,缺失了RevS 基因的突变株在感染猪的器官中定居能力较野生株弱,表明RevS 基因在细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毒力因子是细菌致病的基础,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一般从其毒力因子着手。

通常认为,链球菌通过其表面的黏附因子黏附在上呼吸道黏膜表面,经过内化,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荚膜、IgG结合蛋白等逃避机体的免疫,从而引起败血症。

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菌更多的毒力基因和毒力因子将被发现,这将为阐明该菌的致病机理及新型疫苗的开发十分必要。

4 检测技术4.1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需要细菌纯培养和各种特异血清。

其方法较多,常用的有玻片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SPA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毛细管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分析等[8]。

常用的有①玻片凝集试验针对猪链球菌2型的鉴定先用兰氏分群试剂盒进行分群再用猪链球菌134分型血清进行分型。

试验应设阴、阳性及生理盐水对照。

②协同凝集试验先将血清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混匀再与待测菌体混合进行凝集试验形成大颗粒凝集的为阳性。

③免疫印迹分析提取待测菌株的荚膜多糖凝胶电泳分离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用特异性抗体杂交最后酶联显色产生特征性条带的为阳性。

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用荚膜多糖作抗原的ELISA鉴定猪链球菌,应使用可靠、快捷和特异性高的两种单克隆抗体的双抗体夹心法。

4.2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检测方法快速、准确、简便。

猪链球菌2型CPS共有CPS2Z、CPS2J 等14个开放阅读框,其中CPS2J除与1/2型有较高的同源性外,与其他33个血清型的序列同源性都很低,是目前国内外利用PCR技术鉴别诊断猪链球菌2型的主要基因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