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同步教案11.1电源和电流

第1节电源和电流学习目标1.知道电源的作用,掌握电流的形成条件,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定义、单位及方向的规定,会用公式I=分析相关问题。
3.电流形成的微观解释及微观表达式的使用。
自主预习电源:1.概念:电路中在电场力作用下能把从A到B的装置。
2.作用(1)移送电荷,维持电源正、负极间有一定的。
(2)保持电路中有的电流。
恒定电流:1.恒定电场(1)定义:由电路中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
(2)特点: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不会随时间变化。
2.恒定电流定义:大小、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3.电流(1)物理意义:反映了电流的程度。
(2)表达式:I=(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常用单位有、(单位符号分别为、)。
(4)电流的方向:规定定向移动方向或定向移动的反方向为电流方向。
课堂探究[情境设问]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使天空发出耀眼的闪光。
电容器,先直接给它250V的电压充电,然后两根引线连接,也就是短路。
听到啪的一声,看到闪耀的光,说明有电流。
直接接在灯泡两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一)电源A、B两个导体,分别带正、负电荷。
电荷周围有电场。
[思考讨论]1.请画出电场线来描述电场。
2.请描述一下这幅图中电势的高低情况。
3.电流是如何形成的?4.自由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从哪里移动到哪里?5.这样移动的结果,会引起什么物理量发生变化?[演示实验]电容器的充放电,静电感应起电机。
我们当然不希望电流是如此短暂的,那应该怎么办?怎样产生持续的电流?[类比分析]这是两个装了水的容器,液面高度不同,现用一根橡胶管连接两个容器,若要使水持续流动,应该怎么做?结论1:电源的作用:(二)恒定电流的含义[思考讨论]1.在恒定电场中,自由电子做什么运动?与静电场有何不同?2.那电流如何变?这会带来什么现象?3.导线中的微观粒子除了自由电子外,还有其他微观粒子,它们会对电子带来什么影响呢?结论2:恒定电流的含义:(三)恒定电流的大小下课铃想,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一、电磁感应
1.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公式:$\varepsilon =
-\dfrac{d\varPhi}{dt}$
2. 理解电磁感应实验的原理并进行实验操作。
3.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交流电
1. 理解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交流电压的表示方法。
2. 研究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作用。
3. 知道交流电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设
备的工作原理。
三、原子核物理和放射性
1. 了解原子核结构和射线的基本特点。
2. 研究放射性物质的性质,掌握放射性衰变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了解核能的利用和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四、半导体物理
1. 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特性和掺杂过程。
2. 探究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器件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3. 研究半导体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如集成电路等。
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的概要内容,涵盖了电磁感应、交流电、原子核物理和放射性以及半导体物理等知识点。
学习物理
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了解物理在现实生活和工
业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增强对物理学的
兴趣和理解能力。
高一物理必修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导语】现代⼈总结成功的⼏⼤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动、伟⼤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机会、宝贵的健康。
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配合⽀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那些把吃苦当成解决⼀切问题法宝的⼈,恐怕只能继续在“苦中苦”的怪圈⾥徘徊。
⽆忧考为⼤家整理了《⾼⼀物理必修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本站!【篇⼀】 教学准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法 1.培养学⽣识别、分析图象和⽤物理语⾔表达相关过程的能⼒. 2.引导学⽣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引导学⽣⽤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物理语⾔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 2.培养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法表达同⼀规律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教学⼯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基本知识 (1)定义:沿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 ①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 ②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的直线运动. (3)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 2.思考判断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时,不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3)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交流 某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试说明物体做什么运动? 【提⽰】由于物体的v-t图象是⼀条倾斜直线,⾸先确定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于它的速度逐渐增⼤,所以说物体的运动性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基本知识 (1)速度公式:v=v0+at.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v,就等于物体在开始时刻的速度v0,再加上在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at. 2.思考判断 (1)公式v=v0+at仅适⽤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速度随时间均匀减⼩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交流 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别通过v-t图象和加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出速度v和时间t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提⽰】 (1)图象推导: 由图可知末速度⼤⼩由初速度v0和t时间内增加的部分at组成,故v=v0+at. (2)加速度定义式推导: 由得:v=v0+at. 三、对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 【问题导思】 1.上节课“探究⼩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中所画出的v-t图象是什么形状?图象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v-t图线的倾斜程度具有什么含义? 3.速度图象中的纵截距和横截距代表什么意义?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条平⾏于时间轴的直线.从图象中可以直接读出速度的⼤⼩和⽅向.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如图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条倾斜的直线. (1)直线a反映了速度随着时间是均匀增加的,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2)直线b反映了速度随着时间是均匀减⼩的,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3)直线c反映了速度随着时间先均匀减⼩,后均匀增加,由于加速度不变,整个运动过程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v-t图象应⽤ 误区警⽰:v-t图象的两点说明 1.只能描述直线运动,⽆法描述曲线运动. 2.v-t图象描述的是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运动规律,并不表⽰物体的运动轨迹. 例:如图所⽰为某质点的v-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0~6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在6s~10s内,质点处于静⽌状态 C.在4s末,质点向相反⽅向运动 D.在t=12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1m/s2 【审题指导】解答该题主要是观察图线,通过图线的特点得出有关结论,观察图线时,需要注意: (1)速度的正、负问题. (2)速度的⼤⼩变化趋势. (3)图线斜率⼤⼩问题. (4)图线斜率的正负问题. 【答案】D 规律总结:v-t图象的意义 1.可求出物体在任⼀时刻的速度和物体达到某⼀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2.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 3.图线在时间轴的上⽅表⽰物体向正⽅向运动,在时间轴的下⽅表⽰物体向负⽅向运动. 4.可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在v-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平⾏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和时间轴重合的直线表⽰物体静⽌. 四、速度时间关系式的应⽤ 【问题导思】 1.汽车从静⽌匀加速运动,经时间t后的速度怎么求出?需要知道什么物理量? 2.速度公式v=v0+at中各量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量还是标量? 3.速度公式的适⽤条件是什么?应⽤其解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适⽤条件 公式v=v0+at只适⽤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1)v0为开始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为经时间t后物体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 (2)a为物体的加速度,为恒量,表明速度均匀变化,即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 3.⽮量性 (1)公式中的v0、v、a均为⽮量,应⽤公式解题时,⼀般取v0的⽅向为正⽅向,a、v与v0的⽅向相同时取正值,与v0的⽅向相反时取负值.对计算结果中的正、负,应根据正⽅向的规定加以说明,如v>0,表明末速度与初速度v0同向;若a<0,表明加速度与v0反向. (2)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误区警⽰ 速度公式v=v0+at虽然是加速度定义式的变形,但两式的适⽤条件是不同的: 1.v=v0+at仅适⽤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可适⽤于任意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例:在平直公路上,⼀辆汽车以108km/h的速度⾏驶,司机发现前⽅有危险⽴即刹车,刹车时加速度⼤⼩为6m/s2,求: (1)刹车后3s末汽车的速度⼤⼩; (2)刹车后6s末汽车的速度⼤⼩. 【审题指导】解答该题应把握以下两点: (1)刹车时为减速运动. (2)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 【答案】(1)12m/s(2)0 规律总结:求解汽车刹车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汽车刹车、飞机着陆、⽕车进站等实际减速运动,由于它们在速度减⼩为零后不再返回,此后它们就⼀直停留在某位置不动,故计算它们的速度时切不可盲⽬将所给时间代⼊速度公式.若所给时间⼩于刹车⽤时,则可将所给时间代⼊速度公式求解,若所给时间⼤于或等于刹车⽤时,则它们在所给时间速度为零. 五、加速度变化的v-t图象 例:试说明如图所⽰的图象中物体的运动情况. 【答案】图甲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速度越来越⼤,表⽰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的变加速直线运动. 图⼄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最后为0,速度越来越⼤,最后不变,表⽰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的变加速直线运动,直到加速度为0,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丙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速度越来越⼩,最后为0,表⽰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的变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减为0. 图丁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速度越来越⼩,表⽰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的变减速直线运动. 规律总结:根据v-t图象判断加速度的变化 图甲中,速度v随时间t的延长⽽增⼤,在时间轴上取两段相等的时间间隔Δt,对应的速度变化量Δv不同,⽽且Δv2>Δv1,所以物体做的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当Δt→0时,a=Δt/Δv表⽰Δt内任⼀时刻的瞬时加速度,此时a应为该时刻曲线切线的斜率.即v-t图象为曲线时,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斜率等于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对甲图,随时间t的延长,切线斜率变⼤,即物体做加速度变⼤的加速运动. 同理可得,图⼄中的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 课后⼩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对公式v=vo+at的掌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强调以下⼏点: 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包括⼤⼩⽅向,⽽不是速度相等. 2.从速度⼀时间图象上来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o+at,t时刻的末速度v是在初速度v0的基础上,加上速度变化量△v=at得到. 3.对这个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与△t成反⽐,a决定于△v和△t的⽐值. 4.a=△v/△t⽽不是a=v/t,a=△v/△t=(vt-v0)/△t即v=vo+at,要明确各状态的速度,不能混淆. 5.公式中v、vo、a都是⽮量,必须注意其⽅向. 板书 §2.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速度⼀时间图象 3.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 4.初速度vo再加上速度的变化量at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末速度【篇⼆】 教学准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下载,教学用(1)

高中物理必修三教案,随意,教学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三的第六章《动量与冲量》,具体内容包括:动量的定义及其计算,冲量的定义及其计算,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及应用,以及碰撞问题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动量和冲量的概念,能熟练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碰撞过程中物体的运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碰撞问题的分析。
重点: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砝码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演示小车碰撞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动量守恒的现象。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动量和冲量的概念,讲解相关公式。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6. 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分析碰撞问题,分享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动量的定义及公式2. 冲量的定义及公式3. 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4. 碰撞问题的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物体质量为m,速度为v,求其动量。
(2)应用题:两物体发生正碰,已知质量和初速度,求碰撞后的速度。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掌握程度,以及碰撞问题的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非弹性碰撞和弹性碰撞的区别,了解动量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 碰撞问题的分析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一、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 明确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在无外力作用或外力相互抵消的情况下,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物理高一必修三讲解

物理高一必修三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一物理必修三的内容,主要包括力学和电磁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具体涵盖以下知识点: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物理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物理素养。
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磁感应现象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学会运用物理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作用力等。
(3)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4)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和论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3)采用实验、演示、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学会尊重事实、尊重规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通过物理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提高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4)关注物理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

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一、电磁学1. 电场与电势- 教案一:电荷与静电力- 教案二:电场强度- 教案三:电场力- 教案四:电势与电势差- 教案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教案六:电荷在电场中的能量2. 电流与电阻- 教案一:电流的基本规律- 教案二:欧姆定律- 教案三:串、并联电阻与分压、强弱电流- 教案四:热效应与电功率3. 电磁感应- 教案一:磁通量与安培环路定理- 教案二:电磁感应定律- 教案三:感应电动势、磁感应强度与电磁感应电流- 教案四:自感、互感与动生电动势- 教案五:发电机与电磁铁4.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教案一:电磁振荡概述- 教案二:单摆振荡与简谐振动- 教案三:简谐振子的能量- 教案四: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二、光学1. 几何光学- 教案一:光的传播路径与光的反射- 教案二:光的折射与光的全反射- 教案三:薄透镜成像规律- 教案四:光的干涉与衍射2. 光的波动性- 教案一:光的偏振与波动模型- 教案二: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教案三:杨氏双缝干涉与普朗克光电效应3. 光的电磁波性质- 教案一: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教案二:光的偏振与波动模型- 教案三:杨氏双缝干涉与普朗克光电效应三、现代物理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教案一: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教案二:原子的结构与周期表- 教案三:分子与离子键的成因- 教案四:物态变化与能量转化- 教案五:材料的特征与分类2. 光的粒子性质- 教案一:光的微粒性质- 教案二:波粒二象性与德布罗意假设- 教案三:波粒二象性与干涉实验3. 原子核与放射性- 教案一:原子核结构与放射性- 教案二:物质的变质与半衰期- 教案三:放射性同位素应用4. 核能的利用与核辐射的防护- 教案一:核能利用与核反应- 教案二:核电站与人工放射源- 教案三:核辐射的防护与测量以上是《必修三高中物理所有教案(全)》的目录,其中包含了电磁学、光学和现代物理三个部分,共计800多字的内容。
必修三物理教案7篇

必修三物理教案7篇必修三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启动课堂知识回顾: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
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
人民教育版 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

人民教育版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自己整理的人民教育版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一、预习目标1、表示分解输出的概念2.知道分解力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知道向量和标量的概念二、预览内容1.力分解:几个力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同样的力可以分解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许多分量。
一个已知的力应该如何分解取决于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两者都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三,提出质疑课堂探究学习计划第一,学习目标(a)知识和技能1、知道分力和力分解是什么意思。
2.理解的分解方法会用三角知识来寻找成分。
(二)流程和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我们可以养成探索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分解重点和难点力量第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什么是力的分解?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量?试求大小为10N的水平向右力的分量。
(图纸)3.力合成和力分解是什么关系?合作调查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教科书图)。
拖拉机拉耙子,耙子上的拉力斜向上,产生两种效果;耙子一方面克服土壤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子提起来,这样就不会插得太深。
也就是说一个力产生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力图,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提出疑惑
精心整理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 10N 的力的
精心整理 容就越大。此外极板间电介质也会影响电容器的电容。
巩固练习 10.下列有关生活中的静电,哪些是有利的__________________, 哪些是有害的_________. ①静电除尘②静电喷涂③静电复印④雷雨天高大树木下避雨 ⑤飞机轮胎用导电橡胶制成⑥电视荧屏上常有一层灰尘 11.为了防止静电危害,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A.油罐车上拖一条与地面接触的铁链 B.飞机的机轮上装有搭地线或用导电橡胶做轮胎 C.在地毯中夹杂不锈钢纤维 D.尽可能保持印染厂空气干燥 12.下列那位科学家发现尖端放电现象() A.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B.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C.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D.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13.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的原因()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玻璃具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分力。(作图) 3、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精心整理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课本图)。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
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 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如下)。
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
精心整理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了
正电荷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库仑定律】 ⑴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 的成正比,与它们的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这个 规律叫库仑定律。电荷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叫做静电力或。 ⑵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带电体的形状、及电荷 分布状况对静电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带电体可看成点电荷。 ⑶公式:,式中 k=9×109Nm2/C 为静电力常量。 巩固练习 3.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作为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作点电荷 C.点电荷一定是电量很小的电荷 D.两个带电的金属小球,不一定能将它们作为电荷集中在球心的 点电荷处理
精心整理 ⑶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电荷(电子)从一个物体 静电感应:电荷(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 【电荷守恒定律】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这就是电荷守
恒定律。 【元电荷】 ⑴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⑵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⑶最小的电荷量就是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
精心整理
【一】 一、预习目标 1、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1、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来____________的 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____、___________的分力。一个 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要根据______________。
精心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
【雷电和避雷】 避雷针利用_____________原理来避雷的,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 物时,避雷针上产生的_________会通过______放电,逐渐______云 中的电荷,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电容器】 ⑴电容器是___________的装置,__________是最早出现的电容 器。 ⑵平行板电容器:两个正对的靠得很近的______________间夹有 一层绝缘材料,就构成了平行板电容器,而这层绝缘材料称为电介质。 ⑶充电:把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两极板 就带上了______________的电荷,从而把电荷储存在极板上。 ⑷放电:把已充电的电容器与用电器相连构成回路,电容器就失 去电荷。 【电容器的电容】 ⑴电容器的电容是用来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国际单位是 ______,简称____,符号_____。常用单位:_____(μF)、______(pF)。 1F=____________μF=___________pF ⑵电容器极板的正对面积越大,极板间的距离越近,电容器的电
精心整理 正确的是
A.F1、F2 的合力就是 F B.由 F 求 F1 或 F2 叫做力的分解 C.由 F1、F2 求 F 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ABCD 2.细绳 MO 与 NO 所能承受的拉力相同,长度 MO>NO,则在不断增 加重物 G 的重力过程中(绳 OC 不会断) [来源:] 图 1—6—7 A.ON 绳先被拉断? B.OM 绳先被拉断? C.ON 绳和 OM 绳同时被拉断? D.因无具体数据,故无法判断哪条绳先被拉断 答案:A 【二】 【电荷】 ⑴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与电子相同,但符号相反。 ⑷人们把最小的电荷量叫做。用 e 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
等于 e,或是 e 的。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e=1.6×10-19C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的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
并未变化 B.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是摩擦过程中硬橡胶棒上的
精心整理 力有无数解,但有最小值。
D.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 的大小,则两个分力有解。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 2N 的力能分解为 7N 和 4N 的两个分力 B.一个 2N 的力能分解为 7N 和 9N 的两个分力 C.一个 6N 的力能分解为 3N 和 4N 的两个分力 D.一个 8N 的力能分解为 4N 和 3N 的两个分力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所受的力为()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紧 压斜面的力 4、将 80N 的力分解,其中一个分力 F1 与它的夹角为 30 度, 1、当另一个分力 F2 最小时求 F1 的大小。 2、当 F2=50N 时求 F1 的大小。 5、一个半径为 r,重为 G 的圆球被长为 r 的细线 AC 悬挂在墙上, 求球对细线的拉力 F1 和球对墙的压力 F2. 课后练习与提高:1.力 F 分解为 F1、F2 两个分力,则下列说法
精心整理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电流】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的概念:电荷的形成电流。 (2)电流产生条件:导体两端有电压。 (3)电流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
向与相反。 (4)电流——描述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定义:通过导线某横截面
精心整理 7.电场强度的定义式 E=F/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定义式只适用于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B.F 是试探电荷所受到的力,q 是产生电场电荷的电荷量 C.电场强度的方向与 F 的方向相同 D.由该定义式可知,场中某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大小与该点场强
的大小成正比 8.某电场的电场线如右下图所示,则某点电荷 A 和 B 所受电场力
精心整理 答案:3 种 3、有一个力大小为 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
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 30°。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 N,与该力的夹角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 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 算法则.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两个分力的方向,则这两个分力 有解。 B.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则另一 个分力有无数解。 C.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方向,则它另一个分
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某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 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平向前的力 F1 产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 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 F2 产生的。那 F1、F2 与拉力 F 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 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 能有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 1 种。 2、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与该力不共线), 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
精心整理 线上每点的表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即电场方向。
⑵电场线特点: ①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限远处)出发,终止于无限远处(或负电 荷); ②电场线在电场中; ③电场线的_______反映电场的强弱,即电场线越密,电场______。 ⑶匀强电场: 如果电场中各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______,方向______,这个电 场就叫做匀强电场。 ⑷几种常见电场的电场线: 巩固练习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B.电场是一种物质,它与其它物质一样,是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 客观存在的东西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 对处在它周围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D.电荷只有通过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