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发言稿
周其仁:重新界定产权之路

周其仁:重新界定产权之路2008年1月12日,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召开。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
新浪财经对此次盛会进行全程同步报道。
以下是北大CCER教授,经济学家周其仁的精彩演讲。
周其仁:谢谢。
这场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个改革开放不是突然的一天从天上掉下来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酝酿了很长的时间。
陈志武教授的题目是改革开放160年,可能他要讲更长远的历史渊源,我就想讲得近一点,我自己比较关注两个事件,给后来的改革开放都有重要的联系,一个是在和平时期中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就是饥荒,其中第一个被报告到国务院的是河南的信阳地区,这个地区有850人,包括当年的地委书记被查办,而且饥荒不仅仅发生在河南,这个事件引起了中央严重的反应,我看到的记录就是在河南信阳事件在中央政局讨论以后,嘱托周恩来总理紧急起草了农村经济政策的12条,这12条第一次提出要允许农民保留少量的自留地,这是划下的第一道线,这道线没有讲执行的时间多长,也没有讲这是什么样的权利安排,因为当时的情况等不及,有这样的细致的安排,当时这个饥荒不仅仅是发生在河南的信阳。
也在61年前后全国发生了很大的包产到户,当时叫借地,安徽大概40%的生产队也搞了包产到户,当时也不叫包产到户,叫“救命田”。
这些事情当然可能是有很多的偶然的现象了,但它背后有很多的道理,当时来不及总结。
这是我所知道的,跟后来的改革开放有关联的一个事件。
第二个事件发生在1962年,发生在宝安县,那一年由于各种各样的谣言,说英国女皇要怎么样,香港要开放,就在宝安这个地方,其中10万人口意图偷渡逃港,从广东62个市县全国12个省区聚集过去的,都是偷渡跑港,变成当年很大的一个事件,也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处理,分发疏散人口,据现在我看到的资料当时大概有约6万人逃过去,其中4万8千人大概被遣返回来,加上这里没有出去的人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安顿,严格了出境的制度,同时也在62年就在宝安也做了很积极的反映,当时提出了叫利用香港建设宝安,把边境的贸易活动活跃自由市场,活跃民生,活跃买卖,这个政策也是被当时的情况逼出来的,这两个事件当然跟后来变化有关。
如何看待经济大势的转变+周其仁

如何看待经济大势的转变演讲教授:周其仁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人力资本与企业理论,竞争、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企业的对策”专题论坛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专题论坛,我们今天论坛的题目就是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的对策。
今年可以说世界经济出现了从上年度开始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局面。
我们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相信很多企业家现在都在想下一步该怎么走。
我们北大国际MBA和世纪管理名家大讲堂联合举办这个论坛,就是希望借这个机会跟广大的企业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周教授讲话。
主题:如何看待经济大势的转变主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各位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一起来讨论经济形势,我们北大已经毕业的同学有机会再重逢,这是一个很高兴的事情,只不过形势不太好,我们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作为经济的教授、研究者,在这样变化的大局面前知道的也很有限,我上午开个场,把一些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至于企业到底怎么应对,我们下午有马浩教授和杨壮教授,和在座各位讨论。
我准备的题目是这么一些。
第一介绍一下风云变幻的世界,好多情况大家都知道,我们选一个角度给大家做介绍。
然后讨论2004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形势,因为这个变化不单单是07年、08年突如其来转向,他这个经济形势的变化有一个酝酿的过程,所以我们从04年以来,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的变化作一个回答。
然后我们讨论目前的困难和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当前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不是一个很小的变化,是一个蛮大的变化,次贷危机,我们已经都知道了,一般过去的判断认为这个东西对中国的直接影响较小,它是金融领域,是金融当中的一个产品发生了问题,是一个非常微弱、非常狭小的市场出现了问题。
随着时间的展开,现在大家认为这个看法是有问题的,他不但影响到美国的金融,不单单是次贷,影响到美国的金融,而且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会影响到全球的实体经济,当然现在的思潮起伏,正在抬头的思潮,包括媒体的标题,都提到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国靠政府,都能用大把的纳税人的钱去拯救市场,这个故事已经传的沸沸扬扬,以及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中国,到底这个方向还要怎么走,就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号”。
周其仁:给过去的错误重新标价

中国经济看什么?第一要看成本,成本对中国尤其 重要。从前我就提过,所谓“比较优势”,化解开来就 是成本优势和独到性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只有成 本优势,因此成本曲线一变动,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就是 大事情。但发达经济体包括了独到性优势,以独有性来 创造价值。中国经济缺乏这种“别人没有又需要,恰好 唯有我们有”的东西。我们只是组合性创新,原创性的 创新是没有的。
我的看法不同,石头就是石头。只有化它、解它、破它, 才能跨过这个槛。国际投行有一句话:处理金融危机、 处理债务,就是剃头和理发。企业破产不是件可怕的事, 像 1999 年的广国投破产事件,200 多亿的总资产规模,
相当于主权级别的金融机构,如果不是当年破产,之后 重组也就不会出现了。而重组就是同意消债,这才能够 解决借来钱却投错项目的本质问题,结果粤海重组成功。
可我们现在很没有耐心,总希望一开枪就倒地。急, 就容易“病急乱投医”,一个方子还没起作用,第二个 又下去了。要方子下去、收了效、再开方子,病人才会 听你的。
020 PIVOT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二,危机就是看处理石头的手法,不要担心石头的 存在,你要懂价格理论,资源总是稀缺的。关键是看你 愿不愿意在价格上就范,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 就是调成本,为什么它愿意主动?这是向未来看的一个 经济体,敢于调价敢于给错误标正确的价格,砍了就是 砍了。这一条我认为值得借鉴和学习。
周其仁:从卖产品到卖方便

经济学家的工作不是做预测,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预测的结果,而是根据什么预测。
看经济形势乐观很容易,悲观也很容易,客观很难。
下面,我尽可能客观地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几点判断。
超发货币:有陷阱的繁荣研究宏观经济,首要是看货币。
今天世界主要国家发行的都是法定货币,所谓法定货币,就是政府脱离了任何贵金属的约束,只要政府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印钞票。
同时,世界主要国家都实行民主选举,也就是执政者的上台与下台都取决于老百姓手中的选票。
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经济差的时候,政府很容易做出决定,扩大货币供应,提振经济。
印钞在短期内是没有任何代价的,无非是多印了钞票。
与民主选举相伴的还有任期制,任期制是有很大问题的,常常短视,把麻烦留给下一任政府。
因此超发货币情况下所谓的经济形势好,企业家们一定要清楚,那并不是真实的繁荣,里面布满了陷井,是印票子印出来的。
放货币很开心,可抽货币是极其痛苦的,那意味着大萧条。
对此,我作为经济学家其实是蛮悲观的,在这一点上,人类缺乏自律。
但是从短期看,只要在法定货币时代,中国和世界经济不会衰退。
中国内需、外需依然强劲从全球经济周期来看,我不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意味着全球化将遭遇逆转。
全球化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变,尤其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成本这一点优势并没有改变。
虽然全球贸易下滑程度可与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相比,但这次金融危机后,中国占全球贸易的相对份额预计不降反升,加之危机考验后,中国出口企业的学习曲线上升。
世界经济一旦复苏,我们综合的出口能力还会更强。
另一方面,中国的内需也不弱。
04年以来,我们经济调控政策的思路基本上选择打压内需,各个行政部门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让经济放慢的文件,包括房地产调控、劳动法,这些政策矛头大都是对准内需的。
中国的内需其实很强的。
李书福介绍,今年吉利连续6个月每月卖掉过1万辆以上的汽车,这怎么能叫箫条呢?房地产如果政策上不折腾,一会90平米,一会70平米,你再看今天是什么势态?肯定非常旺。
周其仁未来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不一定是坏事情

Vision视 野周其仁:未来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不一定是坏事情Zhou Qiren: The uncertainty we face in the futureis not necessarily a bad thing健康保险就要估价身体的基础情况,给出一个精准的估值,多大可能会脑梗,多大可能会心梗,不同的基础条件买保险价钱是不同的,概率上会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保险机制来应对。
三类事件指不确定事件,即通过过去的事情没办ision视 野V论,人类对付得了不确定吗?按照经验、老法子,确定性事件很容易对付,传统农业社会尊敬老人就是这个道理,以老为尊,老人身上经验最丰富,知道什么事情会发生,听老人言不会吃亏的。
概率性事件需要应用保险机制,一类是保险公司业务,经过对各种各样事件发生概率的推算付一个钱,发生后赔偿;第二类是商业银行,资产抵押的做法就是为预防钱万一概率上还不了可以将资产拍卖掉。
现在要讨论怎么对付通过经验没有办法推断的不确定性事件,其实关于对付不确定事件,人类的经验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我理解对付市场不确定性最主要的一个工具,一个机制就是企业组织。
大家看一个企业有哪些要件,第一个要件是要有资本金,而为什么要有资本金?搞企业要有钱好理解,否则怎么买设备,请人,买原料,但这个钱为什么一定要是本金?为什么不能借钱来?我们改革曾经走过“拨改贷”,财政的拨款利用效率不高,统统改成贷款,但改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不行,一个企业资产全部由贷款完成它没有办法搞。
“拨改贷”一段之后“债转股”,任何企业,国企民企,世界上任何叫企业、叫公司一定要有自有资本,自有资本就是用来对付不确定性,这个钱放进去不能抽回来,放进去的钱不一定有回报,有回报就分回报,没有回报就是“零”,赔了就赔了,这叫做资本金,人类发明资本金就为了对付市场不确定性。
还有一点很重要,不确定性不意味着一定是坏事情,它是中性的,只能说过去没有办法推断未来,但未来有可能意外的好,我们看现在新技术带来的企业增长,传统时代难以相信会有这么好的未来。
在货币问题上要有自我约束的纪律-周其仁

在货币问题上要有自我约束的纪律新浪财经讯2008年7月9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中国民生银行(6.31,-0.02,-0.32%,吧)、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改革30年》新书发布暨2008经济问题点评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隆重召开。
以下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的精彩发言实录。
周其仁:我是来拿书的,现在变成什么都能谈了(笑)。
这个通货膨胀是中文,对应的也有英文,我看还是中文词比较好一些,英文仅仅说这个东西在涨,通货膨胀清楚的指出是什么东西在涨,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不是指任何一个货物,不是指猪、粮、石油,所以通货膨胀这个词,多数中文词翻译英文都不大容易好,但是通货膨胀我认为是个例外,也许跟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吃过这个东西的苦头有关系(笑),因为我们有蒋委员长时候的通货膨胀,那是很离谱的,月的增长CPI超过了50%到70%,北大的一个老教授季羡林我去看过他,他给我讲他过去的故事,说他当学生的时候蛮好的,很少一点钱过得就不错,等他读书出来以后,当了教授了,就惨了,就赶上蒋委员长乱发票子,每个月领到的工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跑步去买粮食,要跑得慢的和快的粮价是不一样的(笑),也许这段经历使我们对通货膨胀所以我回过头来讲为什么翻得好呢?因为直接讲到问题的根本,多数人讨论通货膨胀,大家观察到物价,看到猪肉涨了,工资涨了等等,所以很多人都讲物价,但是这个词告诉我们要从货币角度看通货膨胀,因为现在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不是个别水平,个别商品的价格在变动,专门们做了加权处理以后,发现07年以来是物价总水平在上涨,已经达到了8%,现在回落到7%,首先我想讲这个东西。
如果说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货币,我就要问这个货币从何而来?现在的货币都是法定不可兑现货币,不是金银,也不是以金银为储备的票子,我们不能拿人民币到央行去换黄金,换不了,我们跟其他世界上主要的货币都是同样的性质,由政府信用在发的一种票子,没有实物储备,没有商品储备,没有资源储备,就是国家的信用在储备,乱发,国家政府就要垮台,就是这么个事情。
周其仁:凭“两本”制胜

近年来,国际国内发生了很多具有强冲击力的事件,这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没有经历过的。
面对这些事件,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也不论当时多么扑朔迷离,我们都要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弄清其来龙去脉,展示其或简或繁的因果联系。
对于企业家来说,当强冲击力事件发生时,要从容地行使自己对企业的职责;不管事件发生的起因为何,变化逻辑为何,都要直面其结果带来的连带影响,带领公司趋利避害,渡过难关;要去应付局面,而不是猜测原因,频繁地议论、作预言。
要知道,应对不确定性冲击事件就是企业家的“命”。
不确定性事件无从预测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我们可分为3类:第一类,确定性事件。
比如,明天太阳一定会再次升起;把麦克风的电线拔掉就一定没声音。
这些事件都是可以确定的,事先就可以预料它们能不能发生。
商业史上即便富可敌国的巨无霸,也是向死而生的物种,而在与不确定性事件的搏击之中,企业以本金定生死。
周其仁:凭“两本”制胜■文/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发射,当时计划该卫星在太空运行20天,但实际工作了28天,随后出现通讯中断,与其失联。
直到2009年,有报道说这颗卫星还在太空轨道里运转,这并不神奇,因为天体引力形成的轨道是确定的。
第二类,风险性事件。
那就是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推断,可以在概率上知道其发生的频率。
比如,特定位置和功能的建筑,发生火灾有一个或然性,如果把大量同类建筑集合到一起,可以算出一个发生的概率。
于是,保险公司可以对此概率标上一个价,业主买了保险对于发生火灾就有了心理保障,因为房子一旦着火,能得到理赔。
第三类,不确定性事件。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一些事情,无法靠经验推断其未来发生的概率。
比如,当下发生的一系列具有强冲击的事件,我们事先都无从或难以预料。
再比如,萨拉热窝这个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街口,当时没人会想到,在这里会引发战争,欧美几十个国家有7 000万人参战,导致了2 000万人死亡。
周其仁中国未来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和抉择

今天的世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全球化虽然遭遇了重大的挫折,但从根本上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现在在这个过程中被围住了,是因为我们真的够一定份量了。
问题是你要挺得住这一关,被围住了要突得出去,要改革突围、开放突围、创新突围。
至于这场突围有没有胜算,比较好的答案是“不确定”。
有多少国家都是到了临门一脚,踢不出去了。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这个事情,我们的宋朝,当时看来已经具备了一切进入现代化的条件,但临门一脚却踢不出去,停在了门外。
我们这一次会怎么样?很有希望。
我们从那么穷变成现在世界第二大,人均GDP 水平从200、300美元上升到9000美元,可以说中国现在是历史上离成为现代化伟大国家最近的时候。
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们一定赢。
这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取决于我们的抉择——政府怎么做,企业怎么做,还有高校怎么做。
周其仁中国未来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和抉择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约40%,贸易战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并对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造成冲击。
从经济学角度看,美方提出所谓“加征关税有利论”,这种论调不成立。
中美贸易的形成发展,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差异上的,分工合作关系是市场化的结果,是两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易行为,对双方都有利。
中国制造降低了美国国内商品成本和价格,有助于美国消费价格的稳定,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大量福利。
所以,说加税只伤害中国经济、不伤害美国经济的论点站不住脚。
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演变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未来,很可能是打打谈谈,对中国外汇市场的短期影响将是多空交织、事件驱动,即一会儿出好消息,汇率走强;一会儿出坏消息,汇率走弱。
去年底市场过度悲观,今年初市场过度乐观,都已经被事实所证伪。
那么,如果市场对于现在中国对外经贸形势发生的一些波折过度反应,则很有可能将被再次打脸。
对于市场微观主体而言,一方面应该坚持财务中性理念,管理好货币敞口风险;另一方面应该基于经济基本面因素而不是短期市场波动,来进行资产负债的币种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发言题目是“经济下行的风险当中可能会给中国的产业界增加新的动力”。
因为经济形势很好的时候,变革的动力通常不够强,但是如果经济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困难,就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动力来推动新的技术,我就这个题目讲一个看法。
首先讲讲经济形势,今天为大家讲一个框架,全球化的形势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个12亿人组成的发达国家,大概人均3-4万美元的GPD,高度的发达;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较低的世界,二三十亿人口,中国、印度、前苏东发展中国家,人均GPD在3000-5000美元之间,这两个世界在冷战之后长期不怎么来往,过去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
中国的开放带了一个头,邓小平的开放实际就是把这两者打通。
中国是80年开放,印度是90年,91年前苏联垮台,一垮台苏东体系就出来了,这个模型很简单,如果两个经济发达水平差别特别大的两个主体不来往就很难发生对流,一来往一交流,全球经济就和过去完全不同了,发达国家优质的资源、比较优势、资本、技术、商业模式、人才,边际效益高,大量外资进入,这是开放的一个结果。
还有一个结果没想到,就是地海平面也会产品输出,因为他的用户低,土地低电费低,人也便宜。
过去人也不会做,之后开放之后用了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结合,变成大输出国。
产品FU。
但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迎来的高增长,不管是发展国家的高增长,欧美国家特被像美国也超出了长期的平均增长空间,等到中国开放之后,美国的资本获得了新的用武之地。
投资在全球布局得到了回报,这些都是不管对于中国,对发达国家也有好处。
我的看法全球就是世界两个海平面,从不打通变成打通,打通的结果就是两岸的差距变小。
邓小平当初说的翻两番,翻两番的目标是2000年达到800美元人均,那么可见之前只有人均200美元。
200美元和但是美国的发达国家比差了100倍,现在5500对40000已经是10倍以内的概念,今天在座各位都见证了这个过程,今天中国的人工、土地、房子,有些产品比国际市场还贵,这些问题就是对流带来的。
这也是今天全球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通虽通了,但是没有变平,因为还有设备的差,设备的差距显得很难熬。
差100倍的时候,中国这个产业格局对发达国家的冲击十分有限,过去上一波压着四小龙起来,很多劳动产品在台湾、香港、韩国生产,美国欧洲不参与生产这写东西,厂逐渐移到大陆对于欧美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大陆的经济不光是劳动密集型,随着经验积累,企业家精神的焕发,它的产业开始往上走,从自行车到汽车到飞机制造。
这些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这其中就带来了所谓“偷还是带来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但是这里头有一个问题还是值得注意,危机包括后危机时代的麻烦,就是桑德尔逊在去世之前的论文写到的“比较优势是好东西,但是比较优势是动态的话里头就会有麻烦,因为一侧的进步会比另外一侧进步的快”比如学习,后发国家可以学习,拿来就可以做,可是发达国家在前头创新,这两个进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发达国家的资本可以出来,但是人力非常贵,工资福利又是很难向下调的,工资福利是刚性的,往下降非常困难。
可是中国印度竞争力起来之后,不降又不行。
这就形成了摩擦并且有加速的趋势。
这个东西就会带来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这种“通,但是会带来不平,成功高速增长”它也会让我们经济的很多参数发生变化。
我们来看这张图,由于刚才讲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开始创造了越来越大的顺差,93年中国的外汇存底大概是180亿美元,后来可以到两万亿三万亿3.6万亿美元,这是以前从来没敢想的事情。
这就是在座企业家生产的东西。
运到发达国家去,赚来了钱,这是好事情。
但是这个好事情带来很多参数变化,因为美元进了1块就相应的应该有7,8块的人民币要出去,美元需要结汇,更商业银行结,商业银行大量外汇投存跟央行结,央行已结汇就把基础货币放出,基础货币放得量大资产架构就要发生变化。
所以房价地价框架,大家看这些年为什么实体经济造成很大冲击因为远远不如这些资产价值上涨带来的利益高,做产品一个车的利润和一个房子两年内的翻番完全不能比。
然后你再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通货膨胀,CPR会上去。
多数固定收入人口就会变为社会紧张,变成社会问题,要调控。
所以我们这个模式创造了庞大的国家外汇的同时国内经济货币运行的环境一直在变化,这个变化一定点就会变成很大的麻烦。
资产价格涨是好,但是涨总有涨不上去,房价再涨上去会出社会问题,政府要不要管,要管,一管房价又会变化,大家都在较好的预期下,借了很多钱去炒房,突然房价稳住了,甚至土地、矿价掉下来,那金融上家庭公司都会出问题。
所以我的理解这就是今年形势的特点,下行怎么来,人会在判断未来的时候会出错,好的时候会把未来看的特别好,所以投资消费就会过度。
遇到挫折,人又会把未来看得特别糟糕,所以所有市场当中的人心里上都有这个特点,这样就会带来波动。
太好的形势好不下去了。
那2012年现在突出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有62万亿银行贷款的余额,前几年都是负利率,银行的名义利率低,负利率的情况下谁借钱谁就增加资产,铁路部门、电力部门、能源部门都是高负债,上市公式高负债,负利率借钱是一个杠杆。
可是等到2011年宏观调控开始起作用,特别是中央政府用各种严厉措施抑制房价上涨,麻烦马上就来了,利率转正,CPI到了2左右,负利率变成正利率62万亿光这个力量就把市场狠狠的往回拉。
大家突然觉得什么都卖不动东西了,都挺不容易的,市场的整个需求由于利率的变动整体疲软,然后加上欧盟现在变成慢性病,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出口市场,出口又占中国GDP很大比例,所以里外里今年全面下行,虽然三月份人代会已经做了预期,把今年的GDP增长率放在了7.5,但现在看来可能还没有足够估计到下行的压力,那现在往后到底怎么样谁也不敢讲,不知道国际、国内怎么收敛。
当然中国手中还能够松动一些投资,但是有2009年四万亿大投资的前奏,钱再放多对中国产业企业、地方政府没什么好处。
所以也不能够无量的推进,所以看起来下行还会有一个趋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要当心怎么把水位稳住。
我理解中央讲的稳增长就是怎么稳住水位,水落就要石出,我们经济看起来很繁荣,里头债务的石头有水盖着没有问题,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但是如果里头水落得太快那石头就会露出来。
稳增长最大的就是要稳住制造业,我们还不是美国那样的经济,服务业可以占80%,我们11年47%的GDP是制造业,我们的制造型又是外向型制造业,国际订单的市场收缩了,我们很难对他们的市场收缩,加上国内市场收缩,利率从负利率专为正利率,它对整个消费投资总需求有一个抑制影响,所以现在有一个出路何在的问题,我们庞大的制造能力在下行当中变成过剩。
出路何在?我的看法就是这么几条:1、要疗伤,我们这么多年高速增长,总有代价,要好好疗理,特别财务上的资产负债表要修复它,负债率太高总是危险,需要疗伤,不能再希望政府再推出另外一个四万亿,把问题盖住,这是危险的。
那么对于资产负债表健康的公司就是创新突围的问题,过去的打法是过去阶段经济参数形成,大家习惯拼命的做,工人满满的开,经济如果高增长满负荷的开动变动就很少,很难变动,一定要在下行的时候才能带来变化的空间,所以创新突围、开发新市场,引进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我看来这个东西是一个工具,现在的问题要开发新的需求,降低成本。
我们的压力对于传统制造业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水涨船高不差钱,市场需求很大,这是我们过去基本的经济现象,工资增长都是20%以上,生产率根本没有那么快的增长,这如果不料理很多公司都很难过去。
那么在创新突围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新的动向告诉敏感,不要为下行犯愁,愁也没有用,市场经济不能让每家公司永远的活下去。
突围的时候要高度敏感,那些是新东西,哪些东西对成本节约有明显作用,那些东西有助于我们开发新产品,这我希望与大家交换意见。
大家来看看这些图,这是现在一些像玩具一样的东西,就比传统的打印机多了一个维度,传统的打印机只能打出二维的一张纸,它现在能打出立体的东西,开始全是像玩具一样的东西。
现在的产业革命开始都是玩出来的,微软、苹果,很多东西开始都是好玩的。
所以现在大家高度灵敏,这些3D打印机发明的时间并不长,真正开始有产业运用就是因为好玩。
你发现发达国家很多的人有老爷车,里头零部件不行了,买不到了,3D打印机就能够打出来,把图一扫描就能把零件造出来,打印机用不同的材料能打出立体的东西出来,不要有模具,就是电脑里头的算法,画什么型出来的就是什么东西,慢慢从汽车零部件,到医疗,用立体打印机打出骨骼器官来。
这个运用开始了,那个图上一只耳朵,据报到讲这个耳朵打出来的时候还是热乎的。
这个开始搞建筑,这个很小的房子,有的人问能不能造大,可以造大。
很多创意,想法,这些东西如果能够批量出来我们传统的产业要遇到一次很大的冲击,不敢说里头有会怎么样,但是应该要高度灵敏,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少数派,已经开始注意到了所谓第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人类从人力变为机械力,第二次变成流水成产线,现在很可能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改变整个生产制造的流程,让制造业和数码技术更深度结合在了一起。
去年11月欧洲的模具展上开始展出了3D打印机,叫叠加工艺,用不同的材料可以出不同的东西,整体的牙齿、零部件、骨骼,它能整体的打出很多的玩具,工艺品,现在最近的创意是意大利与宇航局合作,登月只要带打印机上去,利用月亮上的资源打出成品来做建筑,这些听起来胡思乱想的创意,因为他们有成本优势,如果它里头可以开发新的需求,我认为就值得中国的企业家高度关注。
还有数字化的制造,智能化的功能,机器人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新型的工厂与以前的工厂的流水线制作不同了。
然后还有新材料,这些东西共同塑造一个叫做高端制造业。
现在因为美国的就业压力太大,也是被两个海平面顶着,我们总的说来是它几分之一的工人把很多美国人的工资顶了,他们甚至开始发起一个叫做制造业回流美国,回流如果成本太贵那企业肯定不会相应,但现在发现有的3D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欧洲制造比在中国制造还要便宜,成本有优势。
这写事情可要引起中国领导人的注意,而且特别在下行的时候。
另外国内已经看到,我们的房价,就把零售业成本、物业成本提上去了。
今天我看了腾讯的商务功能、阿里巴巴、淘宝网已经开始大量出口的东西卖不动,通过网络在内销。
整个纺织业、服装业如果没有网络销售,垮的要更厉害。
今年阿里巴巴一万亿的销售额,11月11号光棍节一天,去年说是50多亿销量,今年马云估计会到一百亿,一百亿所有的物流、银行都要瘫痪。
这个革命是在商业领域进行的,现在欧洲、美国冒出来的实在制造业、生产环节进行的,这两个革命如果合流。
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所以我的看法,这其中创新的东西我们应该高度的敏感,尤其企业结构、产业格局顺风顺水这么多年,我们WTO签约是1997年,很长时间过去了,方方面面都会对中国的成就做出反应,而我们自己的参数从工人的工资、税收、土地价格也都在变化,加上今年的经济下行,加上欧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