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瀑布 3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瀑布 3

叠叠的浪涌向岸滩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从瀑布的声音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瀑布的声音像( 叠叠的浪)又像
(
阵阵) 的风
从瀑布的声音感受到了瀑布的
( 雄伟壮)丽
千丈青山衬着 一道白银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 如雾、如尘。
布置作业:
1.想象一下瀑布的美在哪里,说一说。 2.会读会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止一日努力。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叶圣陶(1894年10月 28日-1988年2月16日) 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 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 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 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 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 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 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 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 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 94岁。
生字学习:
瀑叠涌滩 喻衬屏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从哪些 方面写了瀑布,按什么顺序写的。
瀑布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强兵是打出来的。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3、懂得低头,才能出头。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我们这个世
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4、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
瀑布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瀑布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2、瀑布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叠、喻、屏”3个生字,会写“瀑、滩”等7个生字,掌握“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写法的好处;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是瀑布?你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2、书中描写的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1、检查自学情况。
叠(提醒学生:中间是秃宝盖,要写在横中线上)(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2)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析结构复杂的字的字形,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2、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3、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语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三、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
(先写声音,后写样子)2、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诗。
(3)、小结:把诗读熟,试着背一背。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把新词放入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3、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一、检查旧知,引入新课:1、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交流抄写的语句。
二、自学思考:1、出示要求:(1)默读全诗,思考:哪些诗句是写瀑布声音的?哪些诗句是描写瀑布样子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去欣赏瀑布的?(2)提出不懂的问题。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 瀑布教案3

习题。
的 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雄伟) 。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读出瀑
3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 瀑布
布的气势雄伟。 (展示课件第九屏)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 过渡: 还没看见瀑布就听见如此响亮的瀑 布声,接下来看到的瀑布会是怎样的呢?
2. 自由地读诗歌第二、三小节,找出描写瀑
学难点:
象,把看到的和听到的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1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 瀑布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白写过的 《望庐山瀑布》吗?我们一起来背背。从诗中你 瀑布,作者是现代诗人叶圣陶。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再通过《瀑布》的配乐朗诵 设计说明
三、小结 诗歌《瀑布》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瀑 布 的声音和样子,让我们带上对瀑布的喜爱之 情, 再次朗读诗歌。 四、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听写已学过的生词。 (二)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 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吗? 板书:声音和样子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品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美
1. 2.
(一)学习第一小节。 诗人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瀑布的声音 是 交流, 引导学生从瀑布的声音体会瀑布 的
1
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小节。
气势雄伟。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什么是“叠叠的浪”?(叠叠就是一层又一 通过播放浪涛声、松涛 声让学生用耳朵去感受瀑布 的声音。出示图片,让学生
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 浪)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瀑布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瀑布一、教师基本信息•学校:XXX小学•班级:三年级一班•教师:XXX•课程:语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瀑布的起源和形态,提高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掌握小学三年级课程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形容词、句子成分、文章结构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供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创新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瀑布的起源和形态,形容词的使用,文章结构的体验和理解2.教学难点:句子成分的掌握和分析,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运用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伸手指向教室窗外,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瀑布是指水流自然落差,形成下落、喷发、冲击、沉淀的自然景观。
”2.学习(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程中的材料,听取瀑布的音乐和声音,感受瀑布的美丽和磅礴。
运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地区、不同形态、不同季节的瀑布,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容词的使用,运用形容词表述瀑布的特点和风貌,如“澎湃的流水、壮阔的气势、水花飞溅的声响等。
”让学生领悟形容词对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力。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篇生动描写瀑布的短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同时,教师解释文章结构、句子成分等困难点的概念和语法知识,让学生了解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或群体探究一个瀑布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其亲身感受和实践的重要性。
3.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练习题目,如形容词或句子成分的填空、文章结构的分析、短文的写作等。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师辅导个别或小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解答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年级语文《瀑布》教案

三年级语文《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瀑布的壮观景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瀑布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2.体会作者对瀑布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瀑布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说出瀑布的特点。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瀑布的特点。
4.朗读课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语调等问题。
5.研讨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对瀑布的喜爱之情。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在研讨交流环节,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中的比喻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4.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教学,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学习生字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互动游戏,如“找朋友”、“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记住生字词。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如果你站在瀑布前,你会怎样描述它?”对话示例: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吗?生1:瀑布是一条很大的水流,从很高的地方流下来。
三下语文s瀑布瀑布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瀑布瀑布》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瀑布瀑布》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瀑布的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瀑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增强学生的生态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瀑布瀑布》的内容简介:本文以作者观赏瀑布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描述了瀑布的壮丽景象,介绍了瀑布的形成原因和各种形态。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瀑布的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
难点:瀑布的形态变化和形成过程的讲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瀑布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瀑布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4.3 课堂讲解:讲解瀑布的形态特点和形成原因,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
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瀑布的形态变化和形成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点和美丽之处。
5.2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瀑布的科普书籍和文章,扩大知识面。
6.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实地观赏瀑布,增强对瀑布的认识和感受。
第七章:教学评估7.1 评估内容: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7.2 评估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语文《瀑布》教案

三年级语文《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瀑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增长自然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壮观景象。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3)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赞美瀑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会与同学合作、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了解瀑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描绘事物,培养学生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瀑布图片、生字词动画等。
2. 教学道具:瀑布模型、相关科普资料。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瀑布的了解程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瀑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瀑布的景象。
(2)讨论交流:邀请学生分享对瀑布的认识和印象。
(3)教师总结:引出本课课题《瀑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生字词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解答学生疑问。
(2)重点讲解瀑布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加强语感。
(2)学生模仿课文,进行描绘瀑布的练习。
5. 拓展延伸(1)学生展示自己的描绘作品,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尝试描绘一幅画。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瀑布的科普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以“我眼中的瀑布”为主题,进行作文创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三下语文s瀑布瀑布教案范文

三下语文《瀑布瀑布》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瀑布瀑布》,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所描述的瀑布的景象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瀑布的景象。
(2)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能进行运用。
2. 教学难点:(1)描述瀑布景象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瀑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瀑布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瀑布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瀑布瀑布》。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生字词,教师解答疑惑。
3.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运用:(1)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描述其他自然景观。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创作一篇以瀑布为主题的短文。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瀑布的特点和描绘方法。
(2)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其他自然景观,尝试进行文学创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2. 观察一种自然景观,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描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瀑布的景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创作,进一步巩固了对瀑布的理解和描绘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学习课文《瀑布瀑布》中的生字词和重要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生汇报.
(1)第二小节写远看瀑布的样子.第三小节写近看瀑布的样子.
(2)学生概括出感觉瀑布很雄伟之后,引导学生重点通过以下词句进行理解.
①“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千丈青山”和“一道白银”
“千丈青山”实际不是真指千丈,是形容山高.“白银”是指瀑布.绿色的高山衬着白色的瀑布,对比鲜明,使得瀑布显得更加壮丽.(板书:一道白银)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习读.
5.学生再次感情朗读第一小节,体会写法的巧妙.
三、总结学法.
师生共同总结出第一小节的学法:
1.读这小节,了解这小节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说出这一节给你什么感觉?说说从哪读出来的?
3.有感情朗读这一节.
过渡:听着瀑布的声音,我们随着诗人转过山路瀑布就出现在了眼前.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按照刚才学习自学第二、三小节.
(在理解到“叠叠”和“阵阵”这两个重点词语时,播放瀑布落下进的声音的录音,帮助学生理解“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时发出的声音,并让学生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3.指导朗读
(1)出示第一节停顿和重音提示: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5)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第二、三小节瀑布的样子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
五、录音播放整首诗.让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六、总结.
瀑布从高山上飞流直下,气势磅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如浪涛轰鸣,似松涛欢吼的瀑布声音,又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美丽的瀑布景 象.在我们国家,像诗人看到的这样的瀑布还有许多,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把我们今天听到的和看到 的变为现实.
师重点指导:读这句话ຫໍສະໝຸດ ,如烟,如雾,如尘之间停顿时间可略长些,声音轻而缓慢,更能够体现出作者此时看得入迷的心情.
说明:学生理解到哪,教师就随着学生指导到哪并且理解到哪,学生就在已有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师指导.
(3)有感情朗读这两小节.
(4)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打比方的句子写得非常好.在学习第一节的基础上,学生回答出这样写更加形象,具体,使瀑布的样子更雄伟,美丽.
板书:2 瀑布
叠叠
声音 阵阵
雄伟壮丽
珍珠的屏
样子 白银
如烟 如雾 如尘
四、自学二、三小节
1.让学生按上述学法自学二、三小节,小黑板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2、3小节,想想:这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
(2)默读两小节,思考:看到瀑布之后,瀑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3)怎么读才能表现出瀑布的特点?
(4)这两小节中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2)“叠叠”“涌”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瀑布的声音就像浪涛翻滚时发出的巨响.
指名说出海浪的声音怎么样? (去过海边的都能说出海浪翻滚时声音很大,哗……哗……的.)板书:叠叠)
(3)“阵阵”“吹”
风吹过松林时,会发出“轰……轰……”的响声.瀑布从上落下来冲击岩石,跌进潭里,发出的就是像松涛一样的吼声.(板书:阵阵)
师提问或生质疑:为什么作者先说没法比喻,然后又把瀑布比作了白银呢?
(引导学生从作者看到瀑布时的心情去理解.初见瀑布,它实在太美了,美得超出想象,一时被它的美吸引住了,想不出用什么比喻好.仔细看看瀑布的样子和周围的山,作者自然想出了这个比喻,并且用一个“衬”字,非常巧妙.)
②“一座珍珠的屏”也体现了瀑布的雄伟和美丽.
二、初步感知.
1.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附课前预习提纲,把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画上“?”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素质教育目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挂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板书课题:2、瀑布)
“屏”是指比较讲究的装饰品,珍珠的屏说明瀑布飞泻而下时,串串乳白色的水珠被阳光一照,闪着光亮.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真是雄伟、美丽.(板书:珍珠的屏)
③“如烟,如雾,如尘”当有风吹过时,珍珠的屏被吹散了,水花飞溅,腾起水气,缓缓飘落,这时就像烟一样飘飘悠悠,像雾一样朦朦胧胧,像尘一样四处飞散.(板书:如烟如雾如尘) 新 课 标第 一网
2.理解词语.
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如:好像.
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分小节渎.
(2)指名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在学生说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基础上,师再问:主要写了瀑布的什么?从而引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2 瀑布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6个,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3.背诵课文.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背诵全文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节给我们的感觉是瀑布的声音很大,瀑布很壮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瀑布声音的响亮.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重点词句中去理解.
(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声音一定很响
(板书:远——近)
3.学生质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质疑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归纳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1)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怎样朗读才能把瀑布声音和样子的特点表现出来?
4.本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学会了生字、生词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小节主要写了没见到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
2.自由读这小节,说出这一小节给你什么感觉?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