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永生的眼睛课文的解析

永生的眼睛课文的解析永生的眼睛课文的解析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
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这篇课文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是琳达的父亲劝慰自己的女儿时所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
这段话体现了琳达父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②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14岁的.温迪在妈妈捐献外公的角膜后,不仅没有像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倒为自己的亲人帮助他人而感到自豪。
温迪的言语,表明了她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认识,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芒。
③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女儿温迪的话,让“我”顿悟:父亲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④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这里作者再次使用“骄傲”一词,表达了“我”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词句解析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词句解析四年
级下册语文课文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十八课。
以下是课文中的一些词句解析:
1. 翠山:翠山是指青翠的山岭。
这里用来形容一个山的美丽。
2. 梨花:指梨树上开放的花朵。
3. 羞怯:形容害羞、胆怯。
这里形容小姑娘因为害羞而躲在花下。
4. 钻心:形容疼痛感强烈,如钻心般的痛。
5. 劝说:指说服、劝告别人。
6. 却是:表示转折,意思是但是。
7. 托①:这里的意思是寄托、依靠。
指小姑娘希望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美好事物的向往。
8. 秧苗:指刚发芽的稻苗。
9. 蛰伏:指潜伏、隐匿。
这里指蜗牛蛰伏在土壤里。
10. 冒泡:指水中冒出气泡。
11. 被雷电劈中:指被雷电击中。
12. 火马:指闪电。
13. 汹涌:形容水势急速奔涌。
14. 威严:指庄严、威武。
15. 狗仔队:指追踪、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队伍。
这些是课文中的一些词句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永生的眼睛》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以略读课文的形式显现的,本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差不多和预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颂扬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明白得,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一种庞大的转变!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的确,器官捐献在发达国家差不多成了社会生活中专门自然、一般的情况。
而在我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即使人们关于器官捐献的认识已转变,但情形依旧不容乐观。
或许这道路会如文章讲述的琳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的转变过程:开始对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的离去给琳达带来庞大的痛楚及我对父亲捐献母亲眼角膜的不明白得甚至强烈反对。
琳达那时之因此反对是因为她爱自己的母亲同时对捐献器官的意义还不明白得,后来是父亲教育了她,使她明白得了捐献器官的意义。
文中有如此一句话:“琳达,”父亲坐在我身旁,安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躯体的一部分。
专门久往常,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假如我们的死后的躯体能有助于他人复原健康,我们的死确实是有意义的。
”事实上认真体会不难发觉:“父亲安静地说”并不是说父亲不难过,一个那么有爱心的人当自己的妻子不幸去世,他怎能不难过呢?现在,为了安慰我,使我安静下来因此强忍悲痛,他的内心应该也是痛楚的。
他将妻子的眼角膜捐赠出去,也是对妻子的一种纪念,妻子差不多走了,这是无可挽回的,但妻子的眼角膜却能够永生同时给盲人带来光明。
在父亲所说的话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躯体的一部分。
”联系生活来说,一个人能够给予他人的东西是专门多的,如金钱、财物、安慰、关怀、关心、爱……这些东西人人都可能拥有,是能够制造的,失去了还能够找回来,但自己躯体的一部分却是唯独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制造的,因此是最宝贵的。
《永生的眼睛》课文讲解

《永生的眼睛》课文讲解《永生的眼睛》课文讲解《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几个人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他们的眼睛却因此获得了永生。
主要让学生体会琳达一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在备课时我想到这篇课文思想性较强,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远,如果象一般课文那样单纯从课文入手,讲解,分析,讨论……在学习中懂得道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得到启发、教育。
难度较大,也显得空洞、无力。
因此我准备……上这节课时,我首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学生各抒己见:钻石、母爱、宇宙、某种精神、品质……我说:“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许多可以永恒的东西,但要看你会不会利用好它,让它永恒”。
看着学生疑惑不解的表情,我继续说:“我来念一篇文章,你们听后一定会有所启发”。
教室里静了下来,我轻轻地念了起来,文章写的是一个心脏四次被捐赠,分别为四个濒临死亡的人带来健康,并为他们及其家庭带来幸福快乐的感人故事。
读完后,我又告诉学生有关一些国家的捐赠制度,如美国司机在考取驾照后拿到驾证的同时会收到一张器官捐赠意见书:你是否同意在自己去世后捐赠身上的某些器官。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早有了专门的器官捐赠机构,每年有大量的人签署了器官捐赠意见书,我们黄石目前由于医疗设备还没具备此类条件,因此还没有这种机构。
但有很多热心的黄石人有捐赠器官心愿。
介绍完这些,我在黑板上写下“永生的眼睛”这个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习课文讲的就是怎样让自己的眼睛得到永生”。
由于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很快融入到课文中,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也容易多了。
文中有一句话“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别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学生体会深刻,并产生了共鸣。
在学完课文后,我对全班进行了一项调查:你对捐赠人体器官有什么看法?写一写心里话。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描述人物品质。
3.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
2.通过分析课文,学生学会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人物品质。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永生的眼睛》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与前三篇文章共同强调了生命的价值,又为后续课程中关于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主题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认识和理解生字词,如:角膜、捐献、移植等。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家庭的奉献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家庭的奉献精神。
4.写作方法指导:结合课文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人物品质,并尝试仿写。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将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生字词听写: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巩固记忆。
5.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2.课文复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课件(重点讲解)

父亲的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你所能给予他 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 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 的死才是有意义的。这句话体现琳达父母善于 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难句解析:
2、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 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 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温迪的话让我顿悟:父亲留下的不仅是角 膜,更重要的是他那颗一心为他人幸福着想、 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 植与后人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 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 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 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 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 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 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 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 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 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 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 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 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 命。
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因为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 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 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难句解析: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 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 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 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盲童只能用双耳感受节日的快乐。 谁能告诉我郁金香究竟有多美? 谁能告诉我网络世界究竟有多么精彩? 盲童的世界里哪能看到一丝丝阳光呢!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 么话要说? 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 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 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 器官或遗体?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课件(重点讲解)(北师大版)

盲谁童能盲 谁的告能童世 诉告只界 我诉能里 网我用哪 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双能世金耳看界香感到究究受一竟竟节丝有有日丝 多的 多阳 么快 美光 精乐 ?呢 彩。! ?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 么话要说?
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 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 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 器官或遗体?
温情提示:
先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再略读课文,一边读一 边思考:琳达一家三代人为了让盲 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么做的?
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
因为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 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 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难句解析: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 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 ,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 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你所能给予他 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 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 的死才是有意义的。这句话体现琳达父母善于 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永生的眼睛
我会认
琳 lín 挚 zhì 碾 niǎn
膜 mó 肺 fèi
给 gěi 况 kuàng
我会认
捐赠 愉快 遵从 角膜 平静 给予 突如其来 无法抑制 溘然长逝 重见光明
骄傲 恢复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多音字
gěi 送给 给
jǐ 给予
栩 xǔ 移 yí
我会写
屡 lǚ 昔 xī
签 qiān
难句解析:
2、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 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 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四年级永生的眼睛知识点

四年级永生的眼睛知识点《永生的眼睛》是一篇感人至深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以下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知识点。
一、生字词1、生字“捐”,注意读音“juān”,不要读成“juàn”,书写时要注意右边是“肙”,不是“卷”。
“盲”,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亡”,下面是“目”,意思是眼睛看不见。
“屡”,读音“lǚ”,要注意与“缕”区分开。
2、词语“角膜”:眼球前端一层透明的薄膜。
“遵从”:遵照并服从。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二、文章主旨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琳达一家人无私捐赠眼角膜的故事,赞美了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启发我们要正确对待死亡,让生命在奉献中得以延续,让爱永留人间。
三、段落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 自然段):写琳达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决定将她的眼角膜捐赠出去,琳达感到十分痛苦和不满。
第二部分(6-8 自然段):写琳达长大后,父亲也去世了,父亲在去世前留下遗愿,要捐赠自己的眼角膜,琳达的态度开始转变。
第三部分(9-17 自然段):写琳达的女儿温迪在 14 岁时因车祸去世,琳达遵从女儿的遗愿,捐赠了她的眼角膜。
温迪的行为让琳达感到骄傲,也让琳达真正理解了父亲捐赠眼角膜的意义。
四、写作手法1、前后照应文章开头写琳达对捐赠母亲眼角膜的不满,到后来她理解并支持捐赠眼角膜,这种前后态度的转变形成了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也突出了主题。
2、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一家人捐赠眼角膜的小事,反映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以小事件展现出大主题。
五、人物形象1、琳达的父亲他是一个关爱他人、有爱心、无私奉献的人。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家人,让他们理解了捐赠眼角膜的意义。
2、琳达琳达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线索,从最初的不理解、痛苦到后来的理解、支持,她的成长和转变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生的眼睛》课文解读
四年级语文教案
《永生的眼睛》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以略读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本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的确,器官捐献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很自然、普通的事情。
而在我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即使人们对于器官捐献的认识已转变,但情形依然不容乐观。
或许这道路会如文章讲述的琳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的转变过程:开始对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的离去给琳达带来巨大的痛苦及我对父亲捐献母亲眼角膜的不理解甚至强烈反对。
琳达那时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她爱自己的母亲同时对捐献器官的意义还不理解,后来是父亲教育了她,使她理解了捐献器官的意义。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琳达,”父亲坐在我身旁,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其实仔细体会不难发现:“父亲平静地说”并不是说父亲不伤心,一个那么有爱心的人当自己的妻子不幸去世,他怎能不伤心呢?此时,为了安慰我,使我平静下来所以强忍悲痛,他的内心应该也是痛苦的。
他将妻子的眼角膜捐赠出去,也是对
妻子的一种纪念,妻子已经走了,这是无可挽回的,但妻子的眼角膜却可以永生同时给盲人带来光明。
在父亲所说的话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联系生活来说,一个人可以给予他人的东西是很多的,如金钱、财物、安慰、关心、帮助、爱……这些东西人人都可能拥有,是可以创造的,失去了还可以找回来,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却是唯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创造的,所以是最珍贵的。
一句最朴实的话“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却解答了人们的疑惑,人本来都有一死,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但怎样才能死得有意义。
父亲和母亲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回答:用死后的身体帮助他人恢复健康。
之所以他们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们具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我想,到此时此刻,琳达对父亲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已经能够理解了。
“父亲愉快地告诉我,他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
”“愉快地”看出父亲将捐献器官看作是一件可以带来快乐的事。
再次反映出父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通过上篇课文的学习和感受后,学生已经充分体会到:盲童的生活是痛苦的,他们的眼前永远是一片黑暗,他们是多么希望看见光明。
这些父亲想到了,因为他爱自己的孙女温迪,并把这种爱延伸到其他孩子身上,这正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此,父亲想到:一个盲童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他可以重见光明,他的世界不再是无边的黑暗,她将获得新生,她将是多么
高兴;对于这位盲童的亲人来说这也是巨大的欢喜。
父亲将解除他人的痛苦为他人带来快乐看作是美妙的、快乐的。
可见父亲一心想的是帮助别人,是多么愿意帮助他人。
在父亲的这种言传身教的感召下,琳达的思想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文中还展现出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一点在温迪身上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
“妈妈,我真为你、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是温迪的话。
说明温迪在外公的影响下已懂得捐献器官的意义,懂得人活着要为他人着想。
在她眼中,妈妈、外公是多么高大。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送给失明的人,让他重见光明。
”说明在外公的影响下,温迪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也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乐于助人的人。
读到这里,不仅是置身事中的琳达,就连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这发自温迪内心最真实自然的话而震撼,很多人关于器官捐赠的看法甚至是做法都会得到改变。
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对生命的认识应该得到提升,在明白热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关心别人的生命,让别人活得更好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