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

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课程学习心得一、课程简介:作为对外汉语的专业选修课,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专题是在系统学习语言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
该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词汇专题和语法专题。
词汇方面主要介绍义素分析法,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和变化,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语法方面主要介绍虚词词类的来源,判断句、被动句、动补结构的发展变化等。
在我们掌握丰富的古代汉语材料的基础上,老师利用现代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介绍最新的研究方法,注重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综合分析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系统。
二、我的几点心得体会: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后相关资料的阅读,我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发展变化的历程,能够融会贯通进行比较性学习,同时能够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词汇语法现象进行溯源分析。
具体表现在一下几点:(1)对几对模糊易混概念的区分;(2)对词义的发展变化、常用词的历史演变、实词虚化、句式演变等问题,有了系统而有效地研究步骤与分析方法;(3)对一些问题――例如“反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写了读书报告;(4)对古代汉语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方法的一点看法。
(一)几对模糊易混概念的区分:1、“一字多词”与“一词多义”:语言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而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而研究古汉语词汇要以词为单位。
字和词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一字记录一词;一字记录多词;两字记录一词;多字记录一词。
在区分是一字多词还是一词多义时,主要依据音和义,同时参考字形。
其基本规律是:音义相同,即使字形不同也是一个词;音同而义不同,就是两个同音词;义同而音不同,就是两个同义词。
例如:“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分列为三个词: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光亮,明亮;清楚,明白;副词徒然;白2:(字音或字形)错误;白3:说明,告诉,陈述;戏曲中唱词之外说的话。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语法ppt课件

程度副词
颇。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而古汉语中 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 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
程度副词
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
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 ❖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
本纪》) ❖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
❖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 于前。(聊斋志异·狼)
介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 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 “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 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 义关系。这种用法包括了一般所说“为动”、 “向动”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动宾关系的用法, 统名之曰“介动用法”。 “介动”用法包括 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 义》—“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
词类活用的类型:
❖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 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 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 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 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 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 方式有所改变。
古代汉语语法常识.ppt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 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作息、利害、远近、存亡、 国家、出入、浅深、异同、众寡、饥穰、园圃、公 姥、父兄等
二、文言虚词
1.之 ⑴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物、人或事。可译为
“他(们)”“她(们)”“它(们)”或 在后加“的”,作宾语或兼语。如:左右皆 恶之。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译为“而”、“来”、 “用来”、“以致”。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表示因果关系,多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而” 或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
⑴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方法,译为“用”、 “拿”、“凭”、“按照”。如: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
②起提前宾语的作用,译为“把”。如:秦亦不以 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 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于”,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自京城乘风雪……
⑸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内容。格式 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动、形、名都 有使动用法:
①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昂其值,居为奇货。 ④强本而,则天不能贫…… 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活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1)文言中的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例:骊(黑马),浸(渐渐),驰(放松),稚(年轻),日(太阳)等。
(2)文言的单音词包括在鲜蛋汉语的复音节词中。
例:蚁(蚂蚁),月(月亮),厌(厌恶),朋(朋友)等。
(3)文言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复音词。
古代汉语语法知识1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 的有以下两种形式:
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例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 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 记》。“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 意义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如: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 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 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2)感觉性质相通,从原义扩大到其他感情 相似的意义。例如:
“甘”。《说文》:“美也。从口含一。”现 在常用的意义除了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 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苦”。《说文》:“大苦,苓也。”“苓” 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现在的“苦”,不仅 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 苦”“痛苦”等义。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 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 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 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 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 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 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 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3)由专用名词扩大为通用名词。例如: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 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 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 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 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 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 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urse Title: Special Topics in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古代漢語語法專題
Course Code:CHI 4328
Year of Study:Second to Fourth
No. of Credits/Term : 3
Mode of Tuition : Lecture and tutorial
Teaching Hours : 2 hours lecture per week
1 hour tutorial per week
Category in Major Programme : Elective
Prerequisite : Nil
Brief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o the students the syntax of classical Chinese.
Aims:
This course aims at imparting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ith emphasis on its syntax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arning Outcom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s:
1.understand the grammar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2.demonstr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tudy ancient texts bu applying relevant
grammatical knowledge;
3.demonst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4.demonstration of skills of language analysi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icative Content:
1) Parts of speech 詞類
2) Variabl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詞類活用
3) Special grammatical usage 特殊語法
(一) 使動用法(二) 意動用法
4) Word order 詞序
5) Elliptical sentence 省略
6)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classical Chinese 古漢語之特殊句式
Teaching Method:
2 hours of lecture and 1 hour of tutorial per wee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are introduced in lectures.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digest and analyze assigned reading materials (with reference to relevant annotations) prior to tutorials, and to discuss selected lecture topics by citing examples from relevant passages.
Measurement of Learning Outcomes:
1.The learning outcomes will be measured by tutorial performance, oral presentation,
written reports (40%) and examination (60%).
2.Students should demonstrate their analytical ability and writing skill in the oral
presentation and written reports (LO1, LO2, LO3, LO4).
3.The overall knowledge acquired by students in the course will be tested in the
term-end examination (LO1, LO2, LO4).
Assessment:
Examination: 60%
One 2-hour paper
Continuous assessment: 40% (Tutorial presentation 10%, written report 30%)
References:
Essential
廖振佑:《古代漢語特殊語法》,呼和法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楊伯峻、何樂士著:《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周秉鈞:《古漢語綱要》,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
Supplementary
張成祿主編:《古代漢語教程》重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張文國、張能甫著:《古漢語語法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
李林:《古代漢語語法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北京:商務,1994。
洪成玉主編:《古代漢語教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易孟醇:《先秦語法》,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董治國編著:《古代漢語句型大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許仰民:《古漢語語法》,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
中華書局輯:《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57。
Journals
《語文學習》(上海)
《語言文字學月刊》(北京)
《語文月刊》(廣州)
《中國語文通訊》(香港)
《文學遺產》(北京)
《中國語文》(北京)
《語文雜誌》(香港)
《語言學論叢》(北京)
Important Notes:
(1)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spend a total of 9 hours (i.e. 3 hours of class contact and 6 hours of personal study) per week to achieve the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2) Students shall be aware of the University regulations about dishonest practice in course work, tests and examinations, and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as stipulated in the Regulations Governing University Examinations. In particular, plagiarism, being a kind of dishonest practice, is “the presentation of another person’s work without proper acknowledgement of the source, including exact phrases, or summarised ideas, or even footnotes/citations, whether prot ected by copyright or not, as the student’s own work”.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strictly follow university regulations governing academic integrity and honesty.
(3)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submit writing assignment(s) using Turnitin.
(4) To enhance stud ents’ understanding of plagiarism, a mini-course “Online Tutorial on Plagiarism Awareness” is available on http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