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5. 止有剩骨(“止”通“只”)二、古今异义1.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4. 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5.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6.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7.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8.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9.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10.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1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17. 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18.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19.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20.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1. 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2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23. 悲守穷庐(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24. 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5. 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26. 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27. 充塞四虚(古义:处;今义:空,虚伪)28. 因往晓之(古义:开导;今义:明白,知道)29. 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像)30. 奈地坏何?(古义:塌陷;今义:不好)31. 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为什么;今义:表示没有办法)三、一词多义1. 日:太阳(“日中不至”)天(“寒雪日内集”)2.为:当,做(“可以为师矣”)替(“为人谋而不忠乎”)3.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得到(“温故而知新”)4.学:学习(“非学无以广才”)学业,成就(“非志无以成学”)5.止:仅,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6.意:神情,态度(“意暇甚”)意图(“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7.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人(“盖以诱敌”)8.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上前(“狼不敢前”)9.积薪:堆积柴草(“场主积薪其中”)堆积在那里得柴草(“转视积薪后”)10.乐:愉快,快乐(“不亦乐乎”)以……为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1.舍:舍弃(“太丘舍去”)通“释”,解除、消除(“其人舍然大喜”)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胁迫)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18.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式
1.冯(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 至。《战国策·燕策一》 指使:用手指。 2.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传》 书呼:用书信召唤。 3.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 《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法:依照汉代法律。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舟:用乘船的方式
(二)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三)表示对人的态度。这种用法,其实 就是把动词宾语所指之人,当作这个用作 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 如: 1.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鸿门宴》 兄事之: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 吴起列传》) 客待之:像对待贵客一样招待他。
(四)表示比喻。这种用法还留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 成语和固定词汇中,例如“风起云涌”、“星罗棋 布”、“蜂涌而出”、“席卷”等等。例如: 1.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斗、蛇:像北斗、蛇一样 2.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 蚕食:像蚕吃食物一样(逐渐达到目)。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过秦论》 席、包、囊:像用(席、包、囊)包裹起来一样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影:像影子一样 5.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具 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在现代 早已被“使(令、让、叫)……”这类递系结构 (又称兼语式)所替代。但在古代汉语中,递系 结构比较少见,动宾结构的使动用法则很多。因 此,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概括而言,就是用动 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今天递系结构的内容。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基本意义是使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莫我知也夫!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的前置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国胡以馈之?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

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

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

高一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整理

高一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整理

(图画—考虑) (盟约—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
1、宦士三百人于吴
2、必庙礼之
(帝王的仆隶—做帝王的仆隶)
(礼仪—礼遇)
3、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服-穿)
——《勾践灭吴》
1、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赵王之子孙侯者
2、质于齐
(诸侯国国君的通称-封侯)
(人质-作人质) ——〈触龙说赵太后〉
1、何厌之有? 2、何后之有? 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四、判断句
1、城北徐公,徐国之美丽者也 2、此则寡人之过也
9、欲有求于我
10、皆以美于徐公
11、能谤讥于市朝 4、遂使之行成于吴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赵氏求救于齐 14、甚于妇人
5、宦士三百人于吴
6、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7、而磨砺之于义
15、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6、质于齐
8、昔者夫差耻吾军于诸 17、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侯之国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 词之后的现象 1、四方之士来者 2、国之儒者之游者
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 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烛之武退秦师》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 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 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 为定语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深处、远处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小的赞礼人
2、吾妻之美我者
以…为鄙 ;把…当作边邑
以…为美;认为…美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一、知识结构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

所谓有较大不同,以判断句为例。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判断词“是”表示,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者,……也”的形式来表示。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中心语 + 而 + 定语 + 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语法(一)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⑴在否定词“不”、“未”、“无”、“莫”
构成的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 也要至于谓语前面。
• 丘未之逮也。--《大同》 • 不吾知也。--《论语》 否定句和代词作宾语是宾语前置的必要条件 ⑵谓语前有助动词时,常放在前置宾语后面 •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
•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乎? • 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怨谁乎? ⑶有时,疑问代词“何”可出现在 “如”“若”“奈”的后面,构成“如何”“奈 何”“若何”结构,这种结构其实是“如× 何”“奈×何”“若×何”的缩略 • 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 • 一薛居州,独如宋玉何?--《孟子》 在此句中,“何”作谓语,“宋玉”作“如”的宾 语,疑问代词“何”作谓语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 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 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1.表示比喻。 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王制》 2.说明原因。 例: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过者,冯谖之力 也。--《战国策· 齐策四》 3.表示复杂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汉书·司马迁传》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

《汉书·鲍宣传》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

例如: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

(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臣:指田延年。

)《汉书·霍光传》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

(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

)《韩非子·难势》4.表示动作的处所。

例如:舜勤民事而野死。

……冥勤其官而水死。

……稷勤百谷而山死。

《国语·鲁语上》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理之。

《国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一》三、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作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

这类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状、成为(或具有)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活之”意为“使他活下来”。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它实际上是用动宾式的结构去表达兼语句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等。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充当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

这类谓语和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产生谓语自身所代表的行为动作。

1.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方法。

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晋魏錡求公族未得而怒,欲败晋师。

(公族:官名,即公族大夫。

败晋师:使晋师打败仗。

)《左·宣十二年》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

(二子:晋大夫张骼、辅跞。

射犬:郑大夫。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记·淮阴侯列传》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数都带宾语,也有承前或蒙后省略而不带宾语者。

例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

《荀子·天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

《论语·季氏》2.及物动词的使用方法。

例如: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晋灵公。

赵盾:晋大夫。

)《左传·宣二年》阳货欲见孔子。

(见:音现。

使拜见)《论语·微子》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在形式上和一般的宾动结构没有两样,区别主要是根据语意和上下文。

例如: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后其意义是使令性的。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具有其自身所代表的性质或情状。

例如: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战国策·秦策一》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不止。

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

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

刘恒《赐南粤王赵佗书》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左传》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其宾语也可以省略。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说林下》(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后其意义是使令性的。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成为(或具有)它自身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孟子·公孙丑下》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肉骨:比喻恩施深重,恩同再造)。

《左传》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

《盐铁论·非鞅》方位名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七章》四、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去看待,去评价。

例如《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其子”意即“认为其子聪明”。

和使动用法一样,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

意动用法的内容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质和情状,它可能与事实不相符,也可能相符。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下》见姜棠而美之。

《左传》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

(认为舜贤能则必须否定尧的所谓圣明,认为尧圣明则必须否定舜的所谓道德感化。

)《韩非子·难一》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汉书·食货志第四上》(二)名词的意动用法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在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所表示的人、事物去看待或评价。

例如:不如小决使道。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然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左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藉:践踏、欺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何为则民服?《论语·为政》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微斯人,吾谁与归?”《国语·晋语八》(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无定指代词“莫”的句子。

例如: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宣公二年》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礼记·礼运》(三)宾语在代词复指的条件下前置。

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之后用“之”、“是”等代词进行复指。

例如: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译: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行的吧)《左传·隐公三年》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论语·阳货》固定格式:“是以”——以是——因此;“是之谓”、“此之谓”,也作“是谓”,即“谓是”,译为“人们把它叫做……”。

现代汉语中有“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成语,即为此类句式的保留。

二、定语后置(一)中心词+之+形容词:安能以身之察察,受勿之汶汶者乎?(怎么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楚辞》(二)中心词+者字结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吕氏春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战国策》(三)中心词+数词: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