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内容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修一中包含了大量的文言文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高一必修一文言文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句读(平仄)、句式、修辞手法和文言虚词。
1. 句读(平仄):文言文的一大特点是平仄音律,也叫做句读。
平读指的是声调平缓,读起来音调比较平稳;仄读则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音调起伏较大。
在文言文中,平仄音律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句式:句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常见的句式有并列句、独立句、倒装句、比拟句等。
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句子构成;独立句是指不依附在其他句子中,具有完整意思的句子;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提到主语之前,或将其他成分提到句首;比拟句是通过比较来形容事物的句子。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技巧,用于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
比喻是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感;夸张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情感而对其进行夸大描述;反问是用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排比是通过对相同结构的成分进行排列,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冲击力。
4.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起连接、衬托、修饰等作用的一类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乎、者、耳等。
之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主谓之间,起衔接作用;乎用于疑问句或表示反问的语气;者用于表示标志、标定等作用;耳用于表示补充说明。
以上是高一必修一文言文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提升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勤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一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整理

(图画—考虑) (盟约—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
1、宦士三百人于吴
2、必庙礼之
(帝王的仆隶—做帝王的仆隶)
(礼仪—礼遇)
3、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服-穿)
——《勾践灭吴》
1、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赵王之子孙侯者
2、质于齐
(诸侯国国君的通称-封侯)
(人质-作人质) ——〈触龙说赵太后〉
1、何厌之有? 2、何后之有? 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四、判断句
1、城北徐公,徐国之美丽者也 2、此则寡人之过也
9、欲有求于我
10、皆以美于徐公
11、能谤讥于市朝 4、遂使之行成于吴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赵氏求救于齐 14、甚于妇人
5、宦士三百人于吴
6、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7、而磨砺之于义
15、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6、质于齐
8、昔者夫差耻吾军于诸 17、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侯之国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 词之后的现象 1、四方之士来者 2、国之儒者之游者
动词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 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烛之武退秦师》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 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 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 为定语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深处、远处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小的赞礼人
2、吾妻之美我者
以…为鄙 ;把…当作边邑
以…为美;认为…美
【精品】高一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讲解

【精品】高一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讲解1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2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高中文言文语法现象词类活用课件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 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 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 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 词用。
词类活用七种类型
1、名词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3、动词活用作名词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 5、使动用法 6、意动用法 7、为动用法
名词活用作动词
1、腰白玉之环
山:(地点名词)→(状语)沿着山路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地点名词放在动 词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活用作状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
(工具)
2、失期,法皆斩 法:按照律法 (根据)
3、吾得兄事之 兄:以兄长之礼、像对待兄长一样
(待人的方式、对人的态度)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使用的工具)
名词放在动词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表 该动作产生时的状态时,活用作状语。
名词用作状语小结:
1、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地点名词放在动词 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活用作状语
2、名词放在动词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 表该动作产生时方式、方法、工具时,活用作状 语。
3、名词放在动词前(且并非该动作的主语), 表该动作产生时的状态时,活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时间名词)→(状语)每天
2、东临碣石
东: (方位名词)→(状语)在东面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时间名词)→(状语)一天比一天
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5、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内、外:(方位名词)→
(状语)在内(外)
6、山行六七里
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 出的
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不是主语具有的,而 是宾语具有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文言文词类活用19PPT

一、名词活用 二、动词活用 三、形容词活用
四、数词活用
1、一般动词 2、名词作状语 3、活用为使动 4、活用为意动
1、活用为名词 2、作使动 3、作意动
1、活用为名词
2、活用为 动词 3、活用为使动 4、活用为意动
一、如何判别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 驴不胜怒,蹄之 2 一狼洞<其中> 3 非能水也 4 二月草已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春风又绿江南岸。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 小天下
1.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 家,创 造了世 界经济 增长史 上的新 奇迹。 1.否定商 品经济 的存在 ,否定 市场及 价值规 律对经 济的调 节作用 。 35、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 人的时 间等于 谋财害 命;浪费 自己的 时间, 等于慢 性自杀 。—— 鲁迅 36、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 话就是 名言, 却忘记 了他之 所以得 名是那 一种学 问或事 业--鲁迅 38、推销员接近顾客的方式,往往决 定自己 在他们 心目中 的地位 是“接 单者” 还是“ 建议者 ”。 39、事先写出自己所要提出的每点意 见,以 合乎逻 辑的顺 序表达 出来: 言简意 骇,抓 住重点 。 2、人生的成功,不在于拿到一幅好 牌,而 是怎样 将坏牌 打好。 3、人生的路每一个人都要走一趟, 同样是 一条路 每一个 人走起 来却有 着不同 的感受 ,是好 是坏那 就要靠 几分的 机缘与 自己的 抉择。 38、推销员接近顾客的方式,往往决 定自己 在他们 心目中 的地位 是“接 单者” 还是“ 建议者 ”。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

被动句: 常用形式:1、……于…… 2、…… 见……3、……为…… 4、……为……. 所…… 5、……为所……6、…… 被……. 如:1、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倒装句: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句中出 现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曷等) 2、以“之”作标志。如:夫晋,何厌:1、……者, ……也2、 …… 者也 3、 ……也 4、 ……者, …… 5、 ……为…… 6、 ……是…… 7、 …… 非…… 8、 ……乃(则、诚、耳) ……
如: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说》)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5、人非生而知之也。(《师说》)
下周复习任务:
复习必修二119页虚词表(一)和 必修五145页虚词表(二),在作业本 写出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各举一个课 本的例。
• 高考试题:
• (2004· 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 请求什么呢? (2004· 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 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 代汉语的语序译出。又如: (2004· 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 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 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 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 式才好下手
• 一、看特殊句式 二、看词类活用 三、看通假现象 • 四、看古今异义
五、看固定结构
一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 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 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 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 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 试时才能运用自如 二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 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无不bù之给….食物吃老臣病足患病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填然鼓之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必庙礼之在庙堂上朝服衣冠在早上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向上;下,向下。
均作状语。
⒉动词活用今寡人不能。
才能。
其继有在者乎。
继承人。
若不阙秦。
使……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使……归顺。
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使``````退⒊形容词活用越国以鄙远。
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以待乏也。
物质匮乏的时候。
吊有忧,贺有喜。
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
虽无四方之忧。
忧愁的事,指外患。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羞恶之心。
邻之厚。
君之薄也。
厚,变雄厚;薄,削弱。
然后卑事夫差。
降低身份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羞辱,侮辱。
洁其居。
美其服。
洁,使……洁;美,使…..美。
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胜过。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作动词。
特殊句式⒈判断句① 此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
②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几个人的过错。
③ 是社稷之臣也。
④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⑤ 非我也,岁也。
⒉省略句①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②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⒊倒装句⑴宾语前置①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于在赵托自a.“以何”,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b.“自托”动宾短语宾语前置。
必修一 第四单元 文言常识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102-4
• 泣涕零如雨(名作动) • 脉脉不得语(名作动) • 乌鹊南飞(名作状) • 天下归心(使动) • 去日苦多(形容词作动) • 暧暧远人村(形容词作动)
84-5
•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名作动) • 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 • 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 • 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 • 屈心而抑志兮(使动) • 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 • 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 • 长余佩之陆离(使动)
• 渐见愁煎迫
《孔雀东南飞》
• 謇朝谇而夕替
《离骚》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离骚》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 俟我于城隅 • 亦自缢于庭树 • 仕宦于台阁 • 长叹空房中 • 狗吠深巷中 • 开荒南野际
76
•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
92
• 便可速谴之(省略句) • 不久当归还(省略句) • 俱会大道口(省略句、状语后置) • 严霜结庭兰(省略句、状语后置) • 长叹空房中(省略句、状语后置)
第四单元文言现象梳理
——通假字、古今异义
通假字: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 明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鸿门宴》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92-6
• 槌床便大怒(名作动)• 卿当日胜贵(名作状)
• 自名秦罗敷(名作动) • 黄泉共为友(名作状) • 谢家事夫婿(名作动) • 逆以煎我怀(使动) • 交广市鲑珍(名作动) • 千万不复全(形容词作动) • 孔雀东南飞(名作状)• 足以荣汝身(使动) • 手巾掩口啼(名作状)• 便利此月内(意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7)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9)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鸿门宴》(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二、状语后置(又叫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⑥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⑦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⑧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⑨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⑩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⑾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⒀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⒁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三、宾语前置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②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③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④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⑤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⑥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四、定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荆轲刺秦王》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五、被动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③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鸿门宴》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鸿门宴》六、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③(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烛之武退秦师》⑤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⑦(秦伯)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⑧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⑨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荆轲刺秦王》⑩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⑾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⑿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⒀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荆轲刺秦王》⒁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⒂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⒃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⒄皆陈(于)殿下——《荆轲刺秦王》⒅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⒆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荆轲刺秦王》⒇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21比(于)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 22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2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 24毋从(之)俱死也——《鸿门宴》2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26则与(之)一生彘肩——《鸿门宴》27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28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鸿门宴》29加彘肩(于盾)上——《鸿门宴》 30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3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32卫士仆(于)地——《鸿门宴》33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 34毋从(其)俱死也——《鸿门宴》3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鸿门宴》36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七、固定结构(1)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烛之武退秦师》(2)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荆轲刺秦王》(3)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荆轲刺秦王》(4)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荆轲刺秦王》(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荆轲刺秦王》(6)孰与君少长(“……孰与……”,“……比较……哪一个……”) ——《鸿门宴》(7)何辞为(“何……为”,反问句,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 ——《鸿门宴》(8)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鸿门宴》八、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3.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5.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6.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7.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8.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10.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1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1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3.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14.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15.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九、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日夜,名词作状语,在白天在夜里3.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5.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6.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9.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0道芷阳间行。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1.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二)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见2.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5.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6.既东封郑。
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7.若不阙秦。
阙,使动用法,使……削减。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9.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三)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名词的意动用法,迟,认为……迟缓2.群臣怪之名词的意动用法,怪,认为……奇怪3.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鄙,把……当作边邑(四)名词作动词1.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沛公军霸上。
2.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去.①樊於期乃前曰。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3.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帽子。
皆白衣冠以送之。
4.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
乃朝服,设九宾。
5.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7.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8.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9.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0.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五)形容词用作动词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2.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六)用作名词1.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3.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