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有解析))

合集下载

2018届全国高三信息卷(十三)语文试题

2018届全国高三信息卷(十三)语文试题

2018届全国高三信息卷(十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1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刘根生①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激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②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

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③国内外的一些城市中,涌现出一种叫作“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

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

“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④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

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树枝和树叶。

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

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

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文言文分析综合新人教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文言文分析综合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六) 文言文分析综合、考点针对练答案:时序错乱。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 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 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 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

[参考译文]十七年后,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一同为宰相属官。

谈论间, 京公 给我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

我出生八年,母亲去世,终身遗憾。

听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哭 泣不止,被感动并为他作传。

答案:曲解文意。

“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 无法解决”错误。

原文中黄贞父不是断案 时遇到难题,而是要故意为难张汝霖,但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才称赞他为奇才。

[参考译文]贞父告诉诸位同仁说: “审讯的文书按照惯例应该归我做, 我不做,诸位 也不要做,我要用这个为难张广昌。

”祖父了解他的意图,也没有坚决推辞,挥笔疾书写下 几千字,都引经据典作为依据,断案像老吏一样纯熟。

贞父惊讶地称赞说:“奇才啊!奇才 啊!”3•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答案:以偏概全。

“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原文中对应的内容是“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原文有两个限制词“或”“数郡”,对时间和范围有限制,而选项没有限制就变得绝对了。

[参考译文]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

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

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

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

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

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飞雪的名句是“,”。

(2)李白的《蜀道难》中“”一句,以神话传说来写蜀道开辟的艰难。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答案:(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地崩山摧壮士死(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中“"这句话印证了这个道理。

(3)《出师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图报的句子是“, ”。

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学不可以已(3)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饮酒》中陶渊明写自己身居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是“"。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正面描写琵琶女在我的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1)心远地自偏(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多处写秋月,各有情味,其中“"一句描写一曲终了寂静无声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2)《次北固山下》中诗人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的诗句是“,”.(3)《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答案:(1)唯见江心秋月白(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短短几个字,便刻画出氓看起来忠厚老实的形象。

(2)《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 大聚焦)2.1.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 新人教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 大聚焦)2.1.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 新人教版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三年真题·大聚焦一、(2016·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①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②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①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

②修械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解析】选C。

C项,可联系上句“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判断此处的“赋”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征税”。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1.3文言断句新人教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1.3文言断句新人教版

文言断句三年真题·大聚焦一、(2016·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意思,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

由上文可知,傅珪参与编写了《大明会典》,也在“瑾恶之”之列,结合原句“降珪修撰”可知前边的“镌”是“削减”的意思,故应在“官”后断,排除A、D。

“进”的宾语是“左中允”,中间不可断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B.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C.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D.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解析】选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晚练 13 含解析 精品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晚练 13 含解析 精品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晚练 1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__①__,__②__互联网的开放性,朋友圈__③__具有公共性质。

在朋友圈里__④__要遵守社交礼仪外,__⑤__恪守公共交往规则及秩序,个人在朋友圈发布__⑥__转发信息要慎重,不能盲目动指头。

每个人在各自朋友圈发信息时,要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要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①前后之间是转折关系,由此排除B、D两项。

⑥前后是选择关系,不是并列关系,由此排除A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若都等着买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这是不良的连锁反应。

B.丝绸之路,这条起始于2 100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和融汇东西文明的纽带,开拓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

C.我国目前已推行的涉农专业学生中职免费,意图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D.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回忆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用作溶液的是沸点较低的乙醚,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上了中毒性肝炎。

【解析】选D。

A项,不合逻辑,企业产品应该是先滞销,后积压。

B 项,搭配不当,“开拓”应改为“抒写”。

C项,成分残缺,应在“中职免费”后加“政策”。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重大事故受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经常需要对创面皮肤进行再造,目前的医疗技术只能对皮肤表层厚度不超过200微米进行人工再造,而对几毫米厚完整皮肤系统还不能进行再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一、考点针对练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省略句的翻译,“谢”应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2)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3)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人。

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

他在朝廷上,国君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

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

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

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

(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

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1.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新人教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聚焦)2.1.1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新人教版

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判断三年真题·大聚焦一、(2016·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①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②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①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

②修械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率领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十倍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农耕【解析】选C。

C项,可联系上句“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判断此处的“赋”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征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

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

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

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

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

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

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

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记》,有删节)1.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从珂欧.重诲②重诲屡短.之于帝③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④遣使以状闻.⑤欲面.讯之参考答案:①通“殴”,殴打②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③告诉,使人明白④使动用法,使……听到⑤名词作状语,当面2.解释虚词。

①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②重诲乃.矫以帝命③从珂止于.虞乡④欲诱致彦温讯其.事⑤重诲固请发兵击之.参考答案:①介词,和②副词,于是、就③介词,在④代词,这⑤代词,他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②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译文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译文:解析:①“何为……”为固定句式,“受枢密院宣耳”为判断句。

注意固定句和判断句的翻译,“诘”应为“责问,质问”。

②“此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应为“怎么”,“宜”应为“应该”。

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应为“陷害”,“驰”应为“赶快”,“明”译为“表白”。

参考答案:①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②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③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参考译文:安重诲,是应州人。

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

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

安重诲就假造明宗意旨,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

这一天,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

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李从珂暂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

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明宗怀疑此事,想把杨彦温引诱来讯问情况。

安重诲坚持请求派兵攻打杨彦温,朝廷便命令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统兵讨伐他。

明宗指令药彦稠务必把杨彦温活着抓回来,想要当面讯问他。

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4.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父以足受.②随目.之③良因怪.之④与老人期.⑤良因异.之参考答案:①接受②名词作动词,看③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④约定⑤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5.解释虚词。

①为其..老,强忍②笑而.去③读此则.为王者师矣④良因.异之参考答案:①动词,认为;代词,他②连词,表修饰③副词,就④连词,因此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译文:②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译文:③“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译文:解析:①省略句的翻译,二至五句皆承前省略主语“老父”。

“衣”,名词活用作动词,应为“穿”。

②省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

最后一句承前省略主语“良”。

③判断句和省略句的翻译。

“即”和“乃”表判断。

后面两个大句子,分句“不复见”省略宾语,其余皆省略了主语。

参考答案:①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②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

③“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

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参考译文: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

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

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

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

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

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

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

”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

”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

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

”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

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

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

”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

十年后你将会发达。

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

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

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入坐,为上客。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7.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蔡泽乃西.入秦②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③则揖.范雎④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⑤范雎让.之参考答案:①名词作状语,向西②使动用法,使窘迫、困窘③名词作动词,作揖④报答⑤责备8.解释虚词。

①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②若.夫秦之商君③其卒然亦可愿与.④不如死而.荣⑤乃.延入坐,为上客参考答案:①连词,用来②连词,假如③语气词,通“欤”,吗④连词,表修饰⑤副词,于是、就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译文:②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③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译文:解析:①判断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

“见”表被动。

“干”,应为“谋取”。

②宾语前置句(“何为”应是“为何”)和判断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

“何为”,译为“为什么”;“固”,译为“本来”。

③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期”,应为“期望”;“戮辱”是意念被动,“被污辱”之义。

“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参考答案:①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②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③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

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参考译文: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

”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

蔡泽进见,却只做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早就不高兴了。

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

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

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