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句式

合集下载

高三文言文句式

高三文言文句式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常见 的疑问代词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

例1.沛公安在?
翻译:(沛公)在哪里?
例2.牛何之?
翻译:牛去什么地方?
例3.则何以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翻译:那(我)做什么呢?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例1、不然,籍何以至此?
翻译: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例2、吾谁与归?
翻译: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例3、何由知吾可也?
翻译:(你)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二)陈述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1、一言以蔽之
翻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夜以继日
翻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兵征讨,鲁芝率领 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因为他为官清廉忠诚行为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 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例: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高考文言句式复习

高考文言句式复习

13、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固定句式
1、今日之事何如? 何如——怎么样
2、取之璧,不予我城,奈何?
3、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4、无以致书以观。 5、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6、故患有所不避也。
奈何——怎么办
奈之何——拿它怎么办 无以——没有用来‥‥‥ 的办法 有以——有用来‥‥‥ 的办法
有也——有‥‥‥ 的(人、物、事)
(5)、大王来何操?
(4)、孔子曰: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
1、中心词 + 定语 + 者 (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2)、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 (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中心词 + 而 + 定语 + 者
(1)、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3)、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
‥‥‥
得无‥‥‥ 乎——怎么不‥‥‥ 呢 所以——‥‥‥的原因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以为——认为‥‥‥
16、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以为——把‥‥‥ 当作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是 ‥‥‥ .
.
‥‥‥本 ‥‥‥
12、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无判断标志 13、予本非文人画士。 否定判断
省略主语
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省略 “于” 2、(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略“公” 承前
3、( )日:“独乐乐,……”( )日:“( )不若与 人。” 对话省略 4、(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转换省略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时人莫之许也。 (3)、及里城,皆不之觉 。 (4)、自古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6)、世混浊而莫余知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1)、沛公安在? (2)、卿欲何言?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一、文言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常常见到由几个文言虚词结构而成的一种短语形式,我们常常称之为“凝固短语”或者“凝固结构”“固定结构”“习惯用法”“固定句式”等。

凝固短语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曰:“何以知之?”2、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二)表反问1、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4、庸……乎(“难道……吗”)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宁有……乎(“难道是……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三)表揣度1、得无……乎(耶)?(该不是……吗?)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其……欤?(不是……吗?)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例:无乃后乎?4、.……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四)表陈述1、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无以(“没有什么用来……的”)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有所“有……的(人、东西、事情)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女儿所思的是什么,所忆的是什么。

【例】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2.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拿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译文:为什么夺取它们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用起来却像抛泥洒沙一般不珍惜?3.何如;何若;奚如;胡如;奚若(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比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拿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将对这件事怎么样?5.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现在别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那鱼和肉,为什么要辞别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译文:项王笑着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河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到九万里高空才向南飞呢?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及翻译(共九大类79个)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及翻译(共九大类79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及翻译一、表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4.何所:……的(人、事、物)是什么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9.何……为:为什么要……呢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11.如之何……:怎么能……呢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14.不亦……乎:不是……吗15.……非……欤:……不是……吗16.宁……耶:哪里……呢17.顾……哉:难道……吗18.独……耶(乎):难道……吗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20.直……耳:只不过……罢了21.惟……耳:只是……罢了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23.亦……哉:也……啊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示揣度25.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26.得无......耶,得无……乎: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能没有……吗、大概……吧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译为:该不会(是)27.其……欤?(兼表反问):不是……吗28.……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31.其……其……也?:是……还是……呢六、表设问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七、表陈述语气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37.比及:等到……的时候八、连词42.诚……则……:如果……那么(就)……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45.向使:假如,如果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九、复音虚词49.得以:能够50.俄而:不久,一会儿51.而况:何况,况且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53.既而:随后,不久54.既……且……:又……又……55.可得:可以,可能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58.且夫:再说,而且59.是故:所以,因此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67.无庸:不用,无须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71.所以:……的原因;用来……的方法(东西、地方、的人,的事),靠它来……的72.以故:所以73.以……故:因为……的缘故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78.……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句式归纳总结

倒装句:1.状语后置一:介词“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一般用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习惯上应该提到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况下,介词于、乎,可解释为:在、把、向、比、同、跟。

1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3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世家》4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孔子世家》5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世家》6 管仲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管仲列传》7 太子欲图国事于先生也。

《刺客列传》8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淮阴侯列传》9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10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也应该提到前面。

这时,介词“以”一般可理解为把、用。

11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书》1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13 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高祖本纪》14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高祖本纪》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16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孔子世家》17 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賷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滑稽列传》18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

《刺客列传》2.宾语前置1)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劝学》“知”“解”为动词谓语。

2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有”为动词谓语。

3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谓”为动词谓语。

4 岂管仲之谓乎?《观众列传》同上5 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有”为动词谓语。

6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过”为动词谓语,意思是“责备、责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7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实为:在安8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实为:羡何9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实为:知何10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同上实为:适奚11 彼且恶乎待哉?同上实为:待恶12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滑稽列传》实为:求何13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实为:令自3)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4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熟练地掌握高考语文的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判断句
4、用“非”、“未”、 “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 的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
2、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 “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之事甚急。”
对话省
3、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 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 如: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 如: 追之。
3、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如: 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 如: 如太行、王屋何? (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 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8) “是故”、“是以” (译为 “因此”、 “所以”) 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8)“孰与” 、“与……孰” (译为
“跟……比较 ,哪一个……”)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吾与徐公孰美?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19)“何其……”、“一何” (译为“多
么”) 如: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 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 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 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 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 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 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 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 何。
如: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4、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 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 上称之为“倒装”。
4、倒装句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余是以记之。
(9) “所以” (译为 “用来…… 5、固定句式 的”、“……的原因”、“……的办法) 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吾知所以拒子也。
(10)“不亦……乎” (译为 “不是……吗”) 如: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何……焉为” (译为 “有什么……呢”) 如: 夫子何命焉为? (12)“何……为” “何以……为” (译为 “还 要……干什么”) 如:
(译为 “恐怕……吧”或“莫非……吧”) 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6)“无乃……乎” 、“无乃……与”
(译为 “恐怕……吧” 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求!无乃尔是过与?
(17)“……之谓也”、“其……之谓 也” 、“其……之谓乎”(译为 “说 5、固定句式 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 吧”) “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如: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如: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如:
……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5、固定句式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 气。 夫晋,何厌之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 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
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 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 将其 “顺装”过来。
5、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 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 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
“奈若何”等格式。
等格式。
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 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 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 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 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 、用副词“乃”、“则”、 1、判断句 “即” “皆”、“耳” 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 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亡秦之续耳。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动句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 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 语译成“被”。
3、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 自述或对话中 (译
为“哪里比得上”) 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而专焉。
(21)“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如: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2)“况……乎” (译为“况且……呢”)
廉颇伐齐, 廉颇 大破之。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
沛公谓张良曰:“……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蒙后省 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余 计日以 自述省 余走送之。 还…… 余 录毕,
孟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 对话省 “不 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今日
如: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被动句
2、用“见”、“见… 于……”表示被动(“于”引 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 2、被动句 所……”(“为”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
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 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 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 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 词“的”。 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 煞尾 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
固定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用法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所谓后洞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 秦,虎狼之国。
斗卮酒。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之 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 之 谋。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
3、省略句 “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 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 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 掉。
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3)“庸……乎” (译为 “难道…… 5、固定句式 吗”) 如:
(14)“其……乎” (译为 “难道……吗”) 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5)“得无……乎” 、“得无……耶”
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5、固定句式
(23)“有……者” (译为“有个……人”)
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4)“岂[顾、宁、勿、独、庸]……哉[乎、 邪(译为“难道(还)……吗”)
如: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独不怜公子姊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