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言句式专题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

(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
答案
(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2)苏洵 苏轼 (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解析 (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有空间就断,
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2)表 世家 (3)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解析
(1)这道断句题的解题关键在语言的对举,如果能注意到古汉语的这一特点,再适当借助
“故”“而”等字词的提示,便不难解答。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考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既要用原文词句回答,又要注意字数 的限制。 [参考译文] (这时)齐桓公采用管仲的策略,掌握着物价变化的法则,不让商人操纵市场。注重发展山区和湖 海的事业,从而国力强大,各国诸侯都对齐国臣服,就是靠着这个使一个不起眼的齐国成就了霸 业。后来魏国重用李克,充分发挥土地的效力,结果使魏文侯成了战国初期的一代英主。从此以 后,各国经常发生战争,都在搞阴谋诡计而不再讲仁义,都在争相搜刮民财而不能再讲究谦让。 当时百姓中那些富的财产可以达到以亿计,而穷的竟连糟糠都吃不饱;那些诸侯们吞并弱小的, 让他们向自己称臣;而许多弱小国家则干脆被人家消灭了。一直发展到秦朝,终于以武力统一了 天下。
(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 答案 (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
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2)刘义庆 (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
2018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3.用“为”、“乃”、“则”、“即”、“非”、 “皆”“是” 等词表示判断
①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②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④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 生序》) ⑤(兄女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①还望见谅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④人而无良,相怨一方。《诗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蔺列传》)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
3 用“被”表示被动。 ①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 意味上的被动。 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省略句 主语 谓语(不多见)
2、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未、毋、莫。
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④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⑤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
3、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⑤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天时不如地利》) ⑥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⑦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
被动句
1、“为”、“为……所”。 ①兔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 2、“于”“见”“见……于”“受……于” 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市。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5大类型

典型例句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所„„ „„为所„„ 无标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
标志词语
例1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特殊句式)
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 夺以为功。吴将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为将在秣陵,与敏书 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军国固当举信义以相高。而闻疆 场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 也。”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 珪,得之,问其本,曰:“汝南人也。”浚戏之曰:“吾固疑 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人。”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5大类型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式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其他如 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高考翻译时不作要求)这4类句式与 固定句式是翻译题中对有关句式的要求和采分点。
必须掌握的特殊句式及翻译方法 一、判断句——译为判断词“是”的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动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等为 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 示判断:
(选自《晋书· 周浚传》,有删改)
(1)浚曰:“君子也。” 周浚阅后说:“真是个君子啊。” (“君子也”,判断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南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人。
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 含解析

文言句式与文言翻译(时间:45分钟分值:54分)一、基础题组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禁家人侵渔张养浩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
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现在多写作“”,编者注)踵也。
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
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节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018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

2018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全国卷Ⅰ三、(9分,每题3分)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8—10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大家也。
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
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
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止淫祀,人皆安之。
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今有不义之民,还没有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
”竞不愿实行。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
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
”后来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
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
均乃下书日:“自今此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
”于是遂绝。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
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
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
每有驳议,多合上旨。
均尝删剪疑事,帝认为有奸,震怒。
诸尚书惊恐,皆叩首赔罪。
均顾厉色曰:“盖忠良执义,无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
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朝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
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劳,固留养疾。
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认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逃亡所由而作。
及在尚书,恒欲叩首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
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建初元年,卒于家。
8.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失。
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
专题42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解析版)

专题42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一、真题速递【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泛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答案】13.(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2018全国卷文言特殊句式学案(附练习)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②梁,吾仇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用“者”或“也”表示判断的,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是”。
2、用副词“乃”、“则”、“皆”、等表示判断。
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副词“乃”、“则”表判断的要把这些词替换成“是”;用“皆”、辅助表判断的要添加判断词“是”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的判断句,翻译时要把“为”替换为是;如是用“是”表判断的则保留。
4、用“非” 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吾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用“不是”。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③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而君幸于赵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文言文中较少见)。
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分类汇编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非狂人也。
自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见”“见……于……”表被动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屠惧,投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会。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屠惧,投(之)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
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 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
中也经常被省略。
(一)省略主语
•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可分为 “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 形式。
1.承前省
•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现代汉语
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古代汉语
状语常置于谓语之后 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申之以孝悌之义
格式一:动+(以+宾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生乎吾前
格式二: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忌不自信。 “不自信” “不信自” “未有之”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 “不欺余”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 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未之闻” “未闻之”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之子孙 可使报秦之人 知其事之宾客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结论:定语后臵形式之一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马之千里者 千里之马 铿然有声之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结论:定语后臵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句式特点: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2、省略介词宾语。
•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 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 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 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 “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五)省略介词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省略宾语
•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 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
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7、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8、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省略句主要形式:
一、省略主语。 二、省略谓语。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D、行将为人所并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中心词“主”—— [状] “谓”——(定)中心词
“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 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 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 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臵 定语后臵 状语后臵 主谓倒臵
甚急。”
(二)省略谓语
•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 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 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 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 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 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 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 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 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 如成言。
句式特点:省略介词(主要是
“于”“以”两词)。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何操” “安在” “何为” “操何” “在安”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 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之庙堂、远之江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陆离之长铗、崔嵬之切云
结论:定语后臵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尝遗余核舟一。 一(只)核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十二(头)牛 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C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兄嫂是依。
规律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 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 实在意义。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巩 固 练 习
找出下面宾语前置的文言语句
1.贤哉,回也! 宾语前置 2.君何以知燕王? 3.会于西河外渑池。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5.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6.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宾语前置 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豫州今欲何至? 宾语前置 9.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10.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
语后臵、省略句六种。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 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形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 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 2、用“为”“为……所……”(“为”引 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 被动。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7、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8、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
文言文特殊句式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高考题型: 句子翻译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
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 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 力。从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需重点掌握判断句、 被动句、宾语前臵(倒装句之一)、定语后臵、状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2、望见谅。 3、请勿见笑。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希望原谅我。 请不要讥笑我。
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C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1、何以战? “何以” “以何”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 “与谁”
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向”
• 规律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 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பைடு நூலக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