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一、古代汉语的历史概述
1.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汉语主要的历史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等
3.古代汉语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文化交流等
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1.古代汉语的音系构成:音节、声母、韵母等
2.音韵变化规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3.古代汉语的音变规律:声母变化、韵母变化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1.句子结构:主谓宾、主谓补、主谓状等
2.词类和词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3.时态和语气的表达方式: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四、古代汉语的词汇与用法
1.古汉字的部首和偏旁的意义与用法
2.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引申义、转义、借义等
3.古代汉语的规范用法:谦辞、礼貌用语、官方文书用语等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
1.古代汉语文学体裁的鉴赏与分析:诗、词、赋等
2.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仗等
3.古代汉语的名句解析和背诵:《论语》、《红楼梦》等
六、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翻译
1.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古代文献、古籍、诗词等
2.古代汉语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考虑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七、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多读多背: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背诵经典名句
2.多写多练:模仿古代文体写作,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
3.多交流多讨论:与他人交流古代汉语学习心得,参加学习小组
以上是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对古代汉语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且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

高中语文如何学习与运用古代汉语语言

高中语文如何学习与运用古代汉语语言

高中语文如何学习与运用古代汉语语言古代汉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与运用古代汉语语言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如何有效地学习与运用古代汉语语言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一、听:提高古代汉语听力理解能力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听古代汉语的音频资料来提高古代汉语的听力理解能力。

可以选择古代诗词、古代故事等进行听力训练。

同时,可以尝试参加古文朗读比赛,通过朗读古代文献来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听力水平。

二、说:提升古代汉语口语表达能力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语调,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古代汉语的对话,进行情景模拟练习,以此来提高古代汉语口语能力。

此外,可以组织古代汉语俱乐部或者演讲比赛等活动,主动参与到古代汉语的口语交流中。

三、读:培养古代汉语阅读能力高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培养古代汉语阅读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史书、碑铭等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理解文章的意思,并学会运用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可以借助课外辅导书籍或者网络资源,了解古代汉语的用法和特点,并积累一定的古代汉语词汇。

四、写:提升古代汉语写作水平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来提升古代汉语的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古代诗词进行仿写,或者根据古代题材进行创作。

在写作时要注意运用正确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力求达到地道的古代汉语表达水平。

同时,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同学进行修改和指导,以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写作技巧。

总之,学习与运用古代汉语语言需要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综合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量,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并且要灵活运用古代汉语进行实际交流与写作。

通过持续地学习与实践,高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浅谈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浅谈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浅谈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以前学习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

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

不知道学习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

可学习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

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

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

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

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

汉字最初就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冒用、形声等方式发生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

其出任就是表音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有利于我们的自学记忆。

比如,“暮”本意就是日暮,虚词“莫”字筹钱而用之。

古人就是很具备创造力的,自豪;同时,根据书体得演进由甲骨文至金文再至篆书最后至楷书楷书,我们必须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装配结构的变化去自学,其中都就是存有多样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所以在阅读古文时,我们要通过字形知道意义,锻炼了观察能力,通过上下文来推敲词义,培养了联想能力,考验了记忆能力。

很有趣味。

在古今词形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备多义性和灵活性,比如,“胡”字存有请罪、拜见、劝诫、凋零的意思。

所以必须多记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

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

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如何理解古代用词

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如何理解古代用词

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如何理解古代用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它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然而,古代用词的含义与我们现代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正确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理解古代用词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一、了解古代用词的上下文语境古诗词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对于正确理解古代用词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二、查阅古代词典和注释古代用词的意义与今天的用法常常有所差异,因此,查阅古代词典和注释是理解古代用词的重要途径。

比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等都是很好的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三、掌握古代用词的多义性古代用词往往具有丰富的意义,一个词可能有多种解释。

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要善于抓住上下文的线索,从整个句子或者诗篇的意境中去理解古代用词的具体含义。

通过多思考、多比较、多解读,可以逐渐掌握古代用词的多义性,并且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四、注重修辞手法的应用古代用词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象,如夸张、比喻、拟人等。

因此,理解古代用词需要关注作者在修辞手法上的运用。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五、通过阅读古诗词积累经验学习古诗词需要时间和积累,通过大量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逐渐熟悉古代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注意古代用词的特点、常见搭配和韵律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六、借助现代语言的解释有时候,古代用词的确难以理解,无法找到准确的解释。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现代语言的解释来辅助理解。

通过对照现代用词的含义和古代用词的上下文语境,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理解。

综上所述,理解古代用词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通过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查阅古代词典和注释、把握古代用词的多义性以及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用词的含义。

古代汉语 学习指南

古代汉语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1.处理好语感与语理的关系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学习文学作品还可以学一篇算一篇,接受文化遗产就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是非有基本训练不可。

”(《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见《吕叔湘语文论集》)“自由阅读古书”是一个较高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际内容是:形成一种文言文阅读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拿起文言作品来可以凭着自己的语感自由阅读,也可以运用已知的知识对其中的现象加以解释。

也就是说,在这儿学的知识,可以自由地迁移到那儿去用。

碰见什么文章都适应,都能读懂、理解、鉴别、欣赏、吸收。

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形成这种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积累:一是关于文言知识的积累,一是实际阅读量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

这两方面的积累都要达到足够的数量,才能转化为能力。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比较系统的知识,杂乱无章的知识转化不成能力。

知识体系不是主观的构想,而是知识结构客观规律的体现。

在学习文言的过程中,初学者最先遇到的是词汇和词义的积累问题,这类问题固然要逐个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要从理论上有总体的认识。

用理论来指导积累,既可以加快积累的速度,又可以保证积累的质量——也就是准确性。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有着密切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词是多数,所以很多单字也就是单音词,字义直接关系词义。

为此,学习文言文必须具有文字学的知识,以便依据造字方法和造字意图了解字义、词义。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句话中所有的字都认识,字义也都知道,就是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这往往由于不懂古代汉语语法和特殊句式所致。

为此,必须了解古代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以便解决由于语法不通而误解句意的问题。

要读懂文言文,修辞、古注、句读、工具书等与古书阅读有关的常识,也是不可缺少的。

前面说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理性知识,还要靠大量阅读文言文作品培养语感。

知识与语感相辅相成,才足以达到阅读基本能力培养的目的。

如何学习古代汉语以论语为例

如何学习古代汉语以论语为例

如何学习古代汉语以论语为例
1、学习古代汉语以论语为例,首先要把论语熟读。

论语共有20篇,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依次为:序,学而篇,专攻篇,礼记篇,樊迟篇,
蒲涂篇,义安篇,拾遗篇,泰伯篇,公孙丑篇,尽心篇,中庸篇,易
经篇,知过篇,张衡篇,微子篇,为政篇,大宪篇,尧曰篇,夷文篇,曲礼篇。

学习时可以先从篇章开始,把每个篇章都背会,然后在理解
其中的主题思想。

2、学习古代汉语要特别注意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如仁义的表达、比喻的表达、故事式的表达等,要把它们都背会,运
用到自己的日常语言中。

3、其次可以多多参看一下关于论语的相关著作,像《论语心得》、
《论语义类》、《论语注疏》等等,里面对论语中每句话的意义和用
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和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内容。

4、而且可以多看一些古代汉语问答题和论语模拟试题,练习自己的古
代汉语水平,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论语的理解,以提高古代汉
语的运用能力。

初中生如何理解古代汉语

初中生如何理解古代汉语

初中生如何理解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指汉语的历史阶段,其信息传递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相差较大。

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代汉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本文将探讨初中生如何理解古代汉语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一、学习古代汉字的基本知识要理解古代汉语,首先需要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知识。

包括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了解古代汉字的字义和字音。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词典和教材,学习古代汉字的基本形态和含义。

二、学习古代汉字的注解和解释古代文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古代汉字,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此时可以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的注解和解释来帮助理解。

经典文献通常有专门的注释版本,可以参考这些注释版本了解古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三、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初中生应该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了解古代汉语的词序、句法和修饰方式等特点。

例如,古代汉语中多用宾语前置的结构,需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关系。

四、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成语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特有的词汇和成语,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熟悉。

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成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可以选择一些古代名著进行阅读,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相关词汇和成语的学习。

五、阅读古代文献和名著要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初中生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代文献和名著,通过阅读来熟悉古代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逐渐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参加相关活动和比赛为了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初中生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相关的活动和比赛。

比如朗诵古代诗词、演讲古代散文等,这样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

总结:初中生要理解古代汉语,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积累。

通过学习古代汉字的基本知识,掌握古代汉字的注解和解释,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成语,进行古代文献和名著的阅读,参加相关活动和比赛等方法,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提高阅读和运用能力,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语言水平。

学好古文的好方法

学好古文的好方法

学好古文的好方法
一、阅读
1、多读古文著作:掌握古文句式,词句有深浅意思的变化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古文著作。

找几本古典文学作品,精读,把古文作品中使用的古文句式,字词,常见的变体都记住,古文语言标准就能很好的掌握。

2、思考分析:把古文作品当中的句子多仔细思考,把句子的含义深入分析,把它和其他句子的结构,意思进行比较,可以大大提高对古文的理解。

3、积累词汇:学习古文语言,除了要熟悉古文句式,也要充分夯实古代文学的词汇,这样就会更加清晰自如地表达古文句式。

二、写作
1、写出自己理解:多写,多练习,多写出自己的理解,把古文句式尽量多的写出来,多用古文句式,多用古文词语,可以让自己的古文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2、反复检查:练习古文写作时,要反复检查句子的语法,语义,字数,意义上都不能出错,并且要做到在古文句式上多用,少用,以此保证句子的质量。

3、多咨询老师:老师对古文的理解深刻,在学习古文写作的过程中,多问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多向老师咨询,可以让自己能更有效的掌握古文写作技巧。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 (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 (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父亲的志向”。例⑧的“颜”指“脸”,“色”相当于今天的“颜色”,整句的意思是“张巡接受杀戮的时候,脸色未变,满不在乎的样子就象平常没事儿一样。”这些词组都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去理解。但如果头脑中没有一个深刻的古汉语单音节词占多数的认识,就很容易误解。

掌握单音节词,除了在阅读古书时结合上下文细细体察外,还应对古代汉语复音词的形式有所了解,以便比较。

古代汉语复音词从意义上说有两种类型,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简称为单纯词、合成词。例如: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啼叫的声音。洲:水中的陆地。

②一之日觱发,二之日粟烈。(《诗经豳风七月》)——觱发(bìbō):寒风撼物的声音。粟烈:寒冷的样子。

③淩阳侯之泛滥分,忽翱翔之焉薄。(《哀郢》)——淩:柔。阳侯:波神,句中指代水波。泛滥:波涛汹涌。忽:快。薄:止。焉:哪里,“薄”的前置宾语。

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⑤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离骚》)——摄提正当寅年,我于庚寅日降生。

⑥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游的时候落在后边,遇见一位老人,用手杖挑着蓧。子路问老人,说:“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⑦沛公奉戽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沛公捧着一戽酒为项伯祝福,相约为儿女亲家。

⑧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屈原《离骚》)——三后: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纯粹:句中指品德高尚。固:本来。众芳:指贤臣。

⑨(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先帝多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我,问我对当世之事的看法,

我因此感动奋发,就同意为先帝统一大业奔走效力。

⑩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皇宫中丞相府中都是一样的,奖善罚恶,不应有别。

○11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皇考:指死去的父亲。伯庸:屈原父亲的字。

○12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屈原《离骚》)——苍梧:舜所葬之地。县圃:相传为神仙所居之地,在昆仑山之上。 上述例句中,①至⑥中带点的词都是单纯复音词,代表了单纯复音词的几种形式。例①是叠韵单纯词。例②是双声单纯词。例③是叠韵单纯词。例④是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单纯词。例⑤是译音单纯词。例⑥是合成单纯词。这些词中有的分开讲各有意义,但与合起来的意义不同。⑦至○11代表了合成复音词的几种类型。⑦至⑩是联合式合成词。其中⑦、⑧、⑨由两个同义词联合而成,⑩由反义词联合而成。○11是偏正式合成词,“皇”有“美的”意思,修饰“考”(“考”指父亲,父死曰“考”),合起来指“父亲”。○12是动宾式合成词。“发”是“开启”,“轫”是“车闸”,合起来意思是“出发”。后以此喻事物的开端。

单纯复音词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不能拆开讲。因此要防止把它们拆开解释,尤其是遇到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单纯词的时候。合成复音词拆开讲时与合在一起讲事理上并无大的差异,只是感到有些重复,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宁可先作为一个单音节词理解。

(二)一形多词与一词多形 一形多词与一词多形是古汉语词汇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它表现了词的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词的书面表现形式。一形多词就是一个文字符号同时代表了几个词。例如“之”代表了三个词: ①动词,“到……去”《孙膑》:“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国的使臣认为孙膑有奇特的才能,偷偷地用车载着他一起到了齐国。与:介词,后边省略了代词宾语“之”。

②代词,指代人、事或起指示作用。《公输》:“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北方有人欺侮我,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之”:指代人。

《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老百姓生活用品不足却能治理他们,从古到今,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之”,指代事。

《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鸟又知道什么!“之”,起指示作用。

③连词。《鸿门宴》:“今日之事何如”——今天的事情怎么样了“之”,连接定语与中心语。

“信”代表三个词: ①语言真实。《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华丽的言词不真实,真实的言词不华丽。

②通“伸”。《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现在有无名指弯曲并且不能伸直,不是疾痛妨害工作的事情。

③住宿两个晚上。《左传庄公三年》:“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住两个晚上为信,超过两个晚上为次。 “修”代表两个词: ①干肉。《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凡是主动送给我一点见面礼,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②通“修”,身长。《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身长五尺多。按:战国时八尺相当于现在的五尺。

“错”代表三个词: ①镶嵌。《汉书王莽传》:“错刀以黄金错其文。”——镶嵌刀用黄金镶嵌它的花纹。

②磨石。《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后世写作“厝”。 ③通“措”,放弃。《荀子天论》:“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小人放弃那由自己决定的事情,而羡慕由天决定的事情,因此一天天地退步。

一词多形主要表现为假借字,这在秦汉典籍中是较多的,而且,时代越早就越多。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不是记录语音的符号。先秦时代文字数量少,不能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这就迫使人们打破文字形体的局限,而把某些文字临时当作记录语音的符号使用。另外秦汉时代典籍主要靠口耳传授,当听者根据口授记录时,就会使用同音字(或临时无字,用同音字替代),此后辗转相抄,乃至约定俗成。还有,先秦造字手段不发达,形声相配没有成为主要的造字手段,也没有文字规范。自从形声相配成为造字的主要方法,文字规范(例如东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出现之后,一形多词的情况就不再发展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例如“说”在先秦经常出现“悦”的意思,而在唐宋时代已不这样用了。我们阅读秦汉时代的典籍,经常会遇到一些多词的问题,这就需要审慎地辨析。

辨别一形多词,主要是识别通假字。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字义与字形没有联系,与词的本义也没有关系,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识别通假字,一是考察词义与字形、与字的本义的关系,一是审音。对初学者来说,主要是了解这种现象,而实际辨析则要借助与工具书和注释。

一词多形即几个不同的文字都可以表示同一个意义。例如: 1、舍:舍;禽:擒。 ①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战国策燕策》)——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打渔的人就同时捕获了它们。

②贼少易擒。(《资治通鉴肥水之战》)——敌人少容易捕获。 ③爱好文义,未尝违舍。(《宋书殷淳传》)——爱好读书,从来没有放弃过。

2、文:纹。 ①(发鸠之山)有鸟焉,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精卫填海》)——发鸠山上有一只鸟,长着有花纹的脑袋,白嘴,红脚,名字叫“精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