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白话文词语

古代白话文词语

古代白话文词语
古代白话文词语是指在古代汉语中,除了文言文以外的表达方式,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民间口语、小说戏曲等场合。

古代白话文词语与文言文相比,更加接近于现代汉语,其词汇和语法也更加灵活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白话文词语:
1. 汝:你。

2. 吾:我。

3. 尔:你(你们)。

4. 之:他/她/它。

5. 何:什么。

6. 乃:于是,才。

7. 若:如果。

8. 胡:为什么。

9. 尔曹:你们这些人。

10. 令尊:尊贵的父亲。

11. 愚:我(自谦)。

12. 鄙人:我(自谦)。

13. 足下:您。

14. 幸甚至哉:非常幸运。

15. 窃:私下里,谦称自己。

16. 敢:冒昧地,谦称自己。

17. 顷之:不久前。

18. 寻之:不久后。

19. 已而:之后,不久。

20. 但:只是。

21. 亦:也。

22. 岂:难道。

23. 若夫:至于,说到。

24. 且:将,将要。

25. 勿:不要。

26. 宁:难道,怎么。

27. 令:使,让。

28. 遂:于是,就。

29. 故此:因此,由此。

30. 但凡:凡是,一切。

31. 且夫:而且,另外一方面。

32.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就。

33. 若是:这样,如此。

34. 非但:不但,不仅。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一、古今词汇的继承与发展古今汉语词汇之间的关系既有集成又有发展。

继承使汉语相对稳定,发展又使古今词义有不同的特点。

在汉语的发展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了解汉语词汇的继承和发展状况,既有助于了解古代词汇,又帮助我们了解现代词汇。

(一)古今词汇的消亡和沿用1、古语词的消亡词汇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有些旧的社会制度、习俗的变更,这样与其相对应的词语就相对地在历史的发展中消亡了。

如,犙、牭、魖(使人耗财的一种鬼。

)、轺(一种小型马车。

)、刵(古代一种个耳朵的刑罚。

)、卣(一种圆形肚大口小,有盖,提梁的酒器。

)2、后代新词的产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思维的深化,新观念,新思想大量产生。

这些变化都要求语言来适应,于是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如,春秋时期:冶炼:鍼、铸、锻。

伦理:孝、悌、德、勇。

汉唐时期:由于与一些少数民族的往来,一些佛语大量的引进,以及一些植物的名称,丰富了汉语的语汇。

葡萄苜蓿圆满世界明清时期: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渗透,许多科学术语出现在汉语中。

地球测量推论透视几何3、古今词的沿用从古语词发展到今语词,有一些基础语词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些基础词也是构词的基础。

自然:日月雨水山火人体:目眉手足动物:牛羊马豕社会关系:父母子孙双音词:窈窕参差4、词汇的发展趋势①词汇量又少变多甲骨文:4500多个。

《说文解字》9353个。

《康熙字典》47035个。

《现代汉语词典》76000个。

②表意由粗疏变得精密相:审视互相衣:襟、袖、袂③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多音节发展但我们不可忽视,在古语词中也有大量的双音节词,主要表现几种形式:叠音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孔子燕居,申申如也。

联绵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宗教文化词汇的特点
这些词汇通常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 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
宗教文化词汇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词汇,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 和价值观念。
古代汉语词汇中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词汇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与政治文化相关,如“皇帝”、“臣子”、“官职”等,这些词 汇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
01
文化词汇是反映古代社会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词汇,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特点
02 文化词汇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
化词汇也有所不同,是语言中文化信息的载体。
举例
03
如“礼”、“乐”、“仁”、“义”、“忠”、“孝
”等。
行业词汇
定义
行业词汇是古代各行各业使用的专门术语和词 汇,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
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如“之”、“何”、“若”等 。
词的搭配与组合
动词与名词搭配
如“吃苹果”、“骑马”等。
形容词与名词搭配
如“大房子”、“美丽的花朵”等。
副词与动词搭配
如“快速地跑”、“慢慢地走”等。
代词与动词、名词搭配
如“他来了”、“这是什么”等。
词序与句法结构
主语+谓语:如“我爱吃 苹果”。
同义词与反义词
要点一
同义词
意义相近的词,如“高”和“上”,都表示位置较高的意思。
要点二
反义词
意义相反的词,如“大”和“小”,表示大小相对的概念。
词义的演变与转移
词义的演变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词义可能会发生变 化,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 仅指妻子。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字词意思整理1.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通行本是晋郭璞的注本3.有鸟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是”4.《淮南子》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5.四极发,发:倒塌6.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备若干方便,广泛地。

周:普遍7.炎:火花。

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8.淫水:洪水9.日思高其位,高:使动,提高大其禄,大:用作使动,加大10.《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前1716年),共收入47035个。

古代收录汉子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

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引古书为证。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1.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读订误》12.《汉语大字典》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谷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13.《助字辨略》请刘淇著。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1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15.《词诠》近人杨树达编。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近人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6.汉字字符有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汉字是表意字符。

17.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背诵:六书:一曰指事。

古代汉语名词

古代汉语名词

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 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 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 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 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5、 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 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 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 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 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 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 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周易·系辭》)
• 大夫不得造車馬
(《禮記·玉藻》)
•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bì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

(李斯《諫逐客書》)
•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孔雀東南飛》) 公姥 父兄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 將生死置之度外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 • 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 (《戰國策·魏四》) •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同上) •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 联绵词——古汉语本有的双音词(涵义、 特点)
•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
• 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陶潛《桃花源記》) • (伍子胥)夜行而晝伏至於蔆水無以餌其口
坐行蒲伏乞食于吳市 (《戰國策·秦三·范雎說秦王》)
• 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c.意义偏向的特点:
• 意义偏向的特点 由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两个 语素构成的偏义复词,其词义大多取决于 第一个语素义。
• 由意义相反的两个语素构成的偏义复词, 其词义大多偏于表贬义或者消极义的那个 语素义。
• 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與 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韓非子·初見秦》)
• 夫人宵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聰明精粹有生 之最靈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趨走不足以 避利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役物以為養任 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貴也
(《史記·項羽本紀》) •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杜甫《石壕吏》) • 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孟子·離婁下》) •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情况
(二)一些词汇逐渐消亡 由于社会的变迁, 一些与旧的社会现象,生活习俗有着某种特殊 联系的词汇会失去交际价值,逐渐淡出现实语 言不再使用。如: • 司空、骖乘、夫子、单于、阏氏、簋、爵、 干、箪、刖、劓、髡、觳觫、稽首、瓠落 • 《说文》牛部:牷、牻、犡、荦、犥、犉ຫໍສະໝຸດ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情况
2)结构不稳定,组合次序可以颠倒。如:
“人民‛(《管子· 七法》)可说成‚民人‛ (《国语· 吴语》) ‚会计‛(《孟子· 万章下》)可以说成‚计会‛ (《战国
策· 齐策》)
‚兵甲‛(《国语· 吴语》)可以说成‚甲兵‛(《韩非子· 初
见秦》)
3)组合成分也不确定。如:
表示地势艰险: 有时‚阻隘‛连用(《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有时‚阻险‛连用(《史记· 淮阴侯列传》) 有时‚险隘‛连用(《楚辞· 离骚》) 表示战争: 有时‚兵戈‛连用(《秦楚之祭月表》) 有时‚兵甲‛连用(《战国策· 秦策一》) 有时‚兵刀‛连用(《法苑珠林》卷三)
单音节词的连用与复合词区别。
单音节词演变为复音词,要经过逐渐凝 固定型的过程。大致上,单音节词演变为复 音词,起初只是单音节词的随机组合。此时, 我们只能把这些组合看作两个词的连用,而 不宜视为双音节词。古代汉语单音节词的连 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结合程度不密切,时分时合。如:
a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一)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二)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以单音节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区别于现代汉语 的最显着特点。如: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 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 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 鄢。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一个词就写作一个 汉字,所以人们往往认为汉语的一个字就是 一个词,同样的,一个词也就是一个字,这 是错误的认识。事实上,词和字的对应关系 没有这么简单,一定要注意注意区分词和字, 不可混为一谈 。
单音节同音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容易发生混淆。
《战国策· 秦策三》:宋人谓玉未理者 ‘璞’, 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 ‘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 视之, 乃鼠也。因谢不取。 这就是因为同音词而闹出误会的故事。
单音节同音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容易发生混淆。 同音词的数量越多,越不利于交际。如: • 认、饪、任、妊、纫、韧 • 戚、期、栖、欺、凄、蹊 利用双音节词表述就不会因为读音相同而混淆意 义,区别意义更加方便,如: • 认识、烹饪、任务、妊娠、缝纫、坚韧 • 亲戚、期望、栖息、欺诈、凄凉、蹊跷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情况
(四)古代汉语的一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 中已不能独立成词,它们作为语素还保留在 语言中,并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如: 首—首都、首府、首先、首要、首犯、首领、 首长、首相、元首 目—目光、目击、目送、目睹、过目 社—社会、社团、社交、社论、报社、旅行社
二、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复合词按照组合结构可以分为五类:
并列式复词:干戈、股肱、社稷、爪牙、阴阳、 乾坤、寒暑、嫉妒、兼并、治理、 斟酌、生死、进退、成败 偏正式复词:布衣、狐裘、黔首、诸侯、美人、 先生、不肖 支配式复词:执事、将军、司马、志怪、屏风 主谓式复词:月食、御用、霜降、帑藏、冬至 附加式复词:阿母、莞尔、勃然、沃若
1、联绵词
联绵词的特点之三
书写形式上,联绵词的书写形式与意义无关,字形仅仅是记录 这个词的读音的,理论上讲,只要读音相同或相近汉字,就可 以用来书写这个联绵词。所以古书中联绵词的写法比较混乱, 往往有多种写法,有些词的写法多达十几种。如: 犹豫、犹于、尤于、由余、容与 望洋、望羊、望佯、望阳、茫洋 逶迤、逶蛇、逶移、逶迟、威夷(歌部:迤、蛇、移,脂部:迟、夷) 旁薄、旁礴、磅礴、旁魄 匍匐、匍伏、伏服、 俯伏 仿佛、彷佛、髣髴
由意义相关的语素构成的偏义复词
车马:车 耳目:耳 妻子:妻 国家:国 风雨:雨 轩冕:轩 醉饱:醉 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 玉藻篇》 快耳目者,真秦声也。李斯《谏逐客疏》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经· 小雅· 棠棣》 享国日浅,国家无事。贾谊《过秦论》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 系辞》 有乘轩冕过者。《世说新语· 德行》 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得 过,乃丞相以它事诬罪之。《· 魏其武安侯列传》
1、联绵词 联绵词的特点之一
意义上,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只表示一个语素,不能拆开解释;联绵 词的书写形式只是音节的纪录,与该词的意义无关。古时候,由于 不了解联绵词的特点,常有人把联绵词拆开解释,往往望文生义, 穿凿而失其本指。 犹豫: 颜之推《颜氏家训》:犹,犬也,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 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称犹豫。 狐疑:郦道元《水经注》卷一: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说。颜之 推《颜氏家训》: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 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 辗转:《诗经· 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卧而不周曰辗。 朱 熹《诗集传》: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 窈窕:《诗经· 关雎》郑笺: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单音节词和字的区别
1、一个字可以表示两个词或更多的词。如: 女①女子。 ②第二人称代词,读作rǚ。 叔①拾取,《诗· 七月》:九月叔苴。 ②兄弟排行的小者,伯、仲、叔、季
单音节词和字的区别
2、复音词中的一个汉字不表示一个词。 • 联绵词中的字只表示音节。如: 箜篌中的‚箜‛和‚篌‛;蹉跎中的‚蹉‛ 和‚跎‛。 • 复合词中的字只代表一个语素。如: 布衣中的‚布‛和‚衣‛;社稷中的‚社‛ 和‚稷‛。
4、复合词
有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的词称作复合词,古汉语 中的复合词一般是双音节的。复合词的词义和语 素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等于语素义与语 素义的简单相加,机械拼合。复合词的词义是两 个语素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特定的意义,它既不 同于两个语素义,又和它们有联系。如: 社稷:不表示‚土地神和谷神‛而是表示古代帝 王、 诸侯统治的国家, 布衣:不表示‚布料衣服‛,表示‚无功名的平 民‛。
(三)新词汇不断产生 社会的发展变化,会促使 新词汇的大量产生。社会越发展,词汇也就越丰富。 如: • 诸子百家著作中的词汇比《诗经》、《尚书》时 代使用的词汇丰富得多。 • 汉唐时代,汉语中增加了大量的外来借词。 西域借词:葡萄 苜蓿 狮子 石榴 酥 佛教借词:和尚 地狱 因果 法宝 园满 魔鬼 世界
正确判断词和词组举例
⑧消息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 丰卦》 ⑨于是 于是鸱得腐鼠。《庄子· 秋水》 ⑩虽然 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 逍遥游》 11前后 孝文时,前后有三男。《史记•孝景本记》
(二)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但也存在 一定数量的的双音节词。古代汉语双音节词可 以分成以下几类: 1、联绵词 2、重言词 3、派生词 4、复合词
正确判断词和词组举例
③疾病: 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 以为 殉。‛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 《左 传· 宣公十五年》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 《吕 氏春秋· 知解》 ④响应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影从。贾谊《过秦论》
正确判断词和词组举例
⑤扫除 赵王扫除自迎。《史记· 信陵君列传》 ⑥睡觉 云髻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长恨歌》 ⑦种树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 秦始 皇本纪》
阅读古书,要正确判断词和词组
由单音节词演变为复合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所 以我们在阅读不同时代的古书时,需要正确判 断词和词组,不要把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词组 误以为是复音词,特别是有些词组和现代汉语 复音词在形式上相同,就更容易以今律古,造 成误解。
正确判断词和词组举例
①身体: 身体力行。《礼记· 中庸》 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 辩。《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故圣人以身体之。 《淮南子· 泛论训》 ②知道: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荀子· 解蔽》 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记》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主讲:袁海林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概述
学习古代汉语 一、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语的意义,不断增强对古代汉语词汇的 感性认识。 二、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理论和方法总结分析古代汉语 的词汇问题,归纳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 规律。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构成
单音节词和字的区别
3、两个不同的汉字,有时候也可以表示一 个词。异体字和通假字就是两个不同的汉 字表示同一个词。如: 异体字:嶽岳 淚泪 通假字:蚤早 畔叛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单音节词的缺陷 和不足也暴露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汉语的音节数量比较少,以有限的音节表达 无限的事物,势必产生大量的同音词。这是 不利于语言交际的。 • 单音节词容易造成一词多义,这同样会造成 理解错误和交际障碍。
1、联绵词 联绵词的特点之二
语音上,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往往具有双声迭韵的关 系。以语音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双声联绵词 如:陆离 踌躇 憔悴 蟋蟀 迭韵联绵词 如:崔嵬 依稀 灿烂 峥嵘 非双声迭韵联绵词 如:浩荡 葡萄 萧瑟 叱咤 从容 觳觫 跋扈 鹦鹉 磊落 犹豫 婆娑 窈窕 颠沛 玻璃 参差 玄黄 逍遥 葫芦 滂沱 单于 磅礴 匍匐 逶迤 妖娆 郁陶 阏氏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情况 二、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情况
(一)一些词汇古今沿用不变 汉语中有一 大批词汇从古至今沿用不衰,它们在语言中 非常稳定,变化很少,这些词汇绝大多数是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 天、地、日、月、风、雨、山、水、人、 兽、马、牛、父、母、子、孙、上、下、 东、西、大、小、远、近、哭、笑、飞、 学、一、二、百、千、
2、重言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