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古汉语的词类

(四)引进比较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比”。
❖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孟子·公孙丑上》
❖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 水。 《荀子·劝学》
2.以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等, 一般可译为“用”、“拿”、“凭”等。
❖ 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荀子·王制》 (2)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
固
❖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 来”“当然”或 “坚决”、“肯定”,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盖
❖ “盖”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 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 本纪》
五、否定副词
❖ 否定副词是对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进行否定 的副词。
❖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三)表示程度变化 常见的有“愈”、“益”、“加”、
“弥”、“兹”、“尤”等。
买臣愈益疾歌。《汉书·朱买臣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二、范围副词
❖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 范围的词。
❖ 表示全体有如毕、悉、举、咸;表示限 定范围的如但、第、直、止等;
“哪一个更 ”。 ❖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 孰与 是一种固定形式,“孰”和介词“与”连用,
构成,其比较的意味更重,可译为“与…… 相比, 哪个更…… 。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 ❖ 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 (二)指代事物的疑问代词:何、曷、奚、 胡
古汉语语法
❖ 古汉语的词类划分如下
❖ 实词——古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独立回答问题、含义比较实在具体的词。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
古代汉语·通论

1.联绵词(2).书写形式—因声见义
wēi yí
逶迤
道路弯 曲而长
委迤 委它 委随 逶随 逶迂 倭他 遗蛇
委蛇 委侈 委移 逶侇 逶虵 威陀 郁夷
蜲蛇 委陀 逶移 逶蛇 倭夷 威夷 袆它
委佗 委维 逶夷 逶迆 倭迟 威迟 归邪
2.叠音词(1).类别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表示 形容词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事物的
《活板》
2.联合复音词(1).同义词的组合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谏太宗十思疏》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说文解字·序》
(2).同义词的分析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 缺少衣食钱财。
法
所指范围大, 侧重于法令、制度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吕氏春秋·察今》
律
所指范围小, 侧重于具体规则、条文
吕刑靡敝,秦法酷
烈,而萧何造律。
扬雄《解嘲》
六、感情色彩不同 1. 征、伐、侵……
征 褒义词。公开的。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上攻下,有道攻无道。
《左传·僖公四年》
伐 中性词。公开的。 蔡溃,遂伐楚。
正式的,有钟鼓之师侵蔡。
不宣而战,无钟鼓。
(同上)
袭 贬义词。更秘密的。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攻 中性词。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军事进攻的总称
《战国策·赵策》
2. 杀、戮……
杀 中性词。
戮 一般的杀死
广起,夺而杀尉。
《史记·陈涉世家》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文学院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
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10月15日—张玉金—文言文的词汇与古今词义的差异

文言文的词汇与古今词义的差异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第四节同义词和同源词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张玉金教授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汇。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其词汇的构成情况并不相同。
在本节里,我们就谈谈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一、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1 语素、词和字的关系要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首先要搞清古汉语中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表义单位。
一个语素最少有一个音节,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
语素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组合成词,才能独立运用。
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它由语素组成。
一个词最少有一个语素(单纯词),也可以有两个语素(合成词)。
语素和词都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而字则不同,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只记录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语素、词和字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a.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个音节的汉字,既表示一个语素,也表示一个词。
b.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有两个或几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两个或几个汉字,只有合在一起才表示一个语素、一个词;如果把这两个或几个汉字拆开来,则每个汉字既不代表原语素,也不代表原词。
c.如果一个词由两个语素构成,根据古汉语的实际情况,它通常是一个双音词,也就是说,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的汉字,分别代表一个语素。
2 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对古汉语词的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用两个标准进行划分:音节数和语素数。
以音节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如“天”、“地”、“人”)、双音词(如“社稷”、“窈窕”、“足下”)和多音词(如“赤条条”)。
古代汉语 教学日历

《古代汉语》教学日历(授课计划)附:《古代汉语》课外作业学时:76学时(18周,每周4课时,共72课时,自学4学时)学分:6学分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现代汉语附:《古代汉语》课外作业第一单元一、背诵《九方皋相马》、《原宪居鲁》,翻译《钱神论》(见教材)。
二、请举例说明字典与词典的区别。
三、简要说明下列工具书的性质和基本内容:《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经籍籑诂》《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佩文韵府》第二单元一、翻译《包牺氏之王天下》二、解释下面加词的古义和今义,并指出词义变化的类型(教材第四题)。
①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史记·游侠列传》)②穆公访.诸蹇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③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史记·游侠列传》)④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尚书·尧典》)⑤目略微盼,精彩..相授。
(《文选·宋玉〈神女赋〉》⑥剧孟行大.类朱家。
(《史记·游侠列传》)⑦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上》)⑧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左传·文公十七年》)⑨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论贵粟疏》)⑩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在句中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教材第九题)。
①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
(《孟子·公孙丑下》)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③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④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⑦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绪论和工具书第一节绪论讲授主要容: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古代汉语的概念1、广义的古代汉语:广义的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大致说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以北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狭义的古代汉语:狭义的古代汉语即指“文言”。
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主要对象,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作品。
重点是先的典作品。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目的1、工具性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获得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2、基础性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乃传统国学,又被称为“小学”、“朴学”,也是就其基础地位而言的。
3、综合性古代汉语课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学习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面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1、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是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四、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为了研究的需要,罗常培先生把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上古汉语(两汉)2、中古汉语(唐宋)3、近古汉语(明清)五、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面)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并且能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面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法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2、系统掌握通论知识,精读文选,积累常用词;3、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典籍,记诵、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什么?第二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1、编排式:(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的概念,部首的数目);(2)按音序排列:平水韵106韵,古汉语声母,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3)按排列:通常使用的是四角。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第一单元、工具书第一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书。
“字典”一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几种。
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简称《說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首,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音。
《說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說文解字系傳》一书,世称“小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的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第⼀单元、⼯具书第⼀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义为主要⽬的的⼯具书。
“字典”⼀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部分。
常⾒的字書有以下⼏种。
⼀、《說⽂解字》《說⽂解字》简称《說⽂》,東漢許慎撰,《說⽂解字》是我國第⼀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公元100年),但直⾄⼆⼗⼀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的“⽂”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
⾸创部⾸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的字排在⼀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致以部⾸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起。
这就是段⽟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列⼩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
《說⽂》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番整理⼯作,写成《說⽂解字系傳》⼀书,世称“⼩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解字》进⾏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灵活性
②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产生特殊的意义, 表现出词义的灵活性。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左传·隐公元年》) (范畴的 转移)
(3)能产性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 构成
《尧典》《五帝本纪》及现代汉语比较
帝曰:「疇咨若予采?」 堯又曰:“誰可者?” 尧帝说:“谁善于处理政务呢?”
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 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驩兜说:“嗯,共工防救水灾,已具功绩。”
帝曰:「吁!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尧帝说:“哼!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其实对上
比较:举
《辞源》:
①擎,向上托。《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 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起来,飞起。《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qu 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③推荐,选用。《吕氏》: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 之中而进之。
④称引,提出。《礼记·曲礼》上:主人不问, 客不先举。
⑤行动,举动。《左传》:君举必书,书而不法, 后嗣何观?
(一)单音词
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 单音词的特点
(1)多义性(参见) (2)灵活性(参见) (3)能产性(参见) 思考题:阅读《鼠璞不辨》,思考文中的单 音词的特点。
比较:举
《新华字典》: ①向上抬,向上托:高~(红旗)|~重。 ②提出:~例|列~。 ③推选,推荐:推~|公~他作学习组长。 ④全:~国欢腾|~世闻名。
天也轻慢不敬。”
古今词语比较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多数。 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意义有继承性。
同样的意义,古代用一个词,现代用另外的 词或短语来表示。
如:畴-谁;胤子-嗣子;启明-开明
同样的词,古代表示一种意义,现代表示另 一种意义。
古今词义有联系(如讼:争辩-诉讼) 古今词义截然不同(如克:能够-攻克)☆
整体,具有单纯性。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2.3从结构上看
是构成句子的建筑材料单位;作为造句的单位,它们 是不可再分的
2.4从功能上看
能在语法规则支配下自由运用
2.5 词与字的区分
字不等于词,两者性质不同。研究古汉语词汇要以词 为单位,而不能以字为单位。
但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多数,表现在书面文献中, 就是一个个的“字”。
构词能力强
和与之有同义、近义、反义、类义、上下义 关系的单音语素构成复合词:
追逐 饥饿 始终 矛盾 妇女
以之为中心语素构成复合词
兵器 兵法 兵权 尖兵 甲兵 士兵 书信 书札 书简 书启 派生
(二)复音词
古汉语中复音词大多是双音节的。可分为两 类:
1.复合词(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 素复合而成的词。
2.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一.复合词
1.联合式复合词:由两个语素意义相同、相近、相 对或相反。如:
国家: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左传·僖公十三年》) 比较: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 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衣裳: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 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 比较: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绿衣黄里。 ( 《绿衣》)
敢告不敏,摄官承乏。(《鞌之战》)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2.1从语音方面看
词一般都有固定的音节,各音节有固定的声韵调 词在和别的语言单位的联结处(无论是前是后),
一般会有小小的停顿。
2.2 从语义方面看
词义跟语言一样是约定俗成的,具有稳定性 词的意义(就词的一个义位而言)是一个融合的
1.联合式复合词
(1)同义复词:两个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
社稷: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礼记·檀弓下》 )
比较: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礼记·王制》) 寻常: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
首》) 比较:夫目之察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
词汇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第二节 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四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词义引申 第五节 同义词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一、词和词汇 1 词汇:词汇是语言里词和词的等价物(如固定语)的 总汇。 2 词:词是一种完备的语言建筑材料单位,是具有独立 而确定的语音形式、表示稳定而单纯的意义内容、能够 在语法规则支配下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符号。简言之, 词就是形式、意义、功能和结构四位一体的语言符号。 (P90) 3 固定语:固定语是比词大但作用相当于词的语言建筑 材料单位。
2、6词与字的关系:多种对应。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二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以重要性划分:基本词 一般词 以应用率划分:常用词 非常用词 以音节划分:单音词 复音词 以词义的多寡分:单义词 多义词 以词的来源分:本族词 外来语词/同源 异源 以语素划分:单纯词 合成词 功能:实词 虚词
比较
⑥立,兴办。《左传》:楚国之举,恒在 少者。
⑦养育,抚养。《孟尝君列传》:(田) 婴告其母曰:“勿举也。”
⑧攻克,拔取。《孟子》:以万乘之国, 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⑨没收。《周礼》:凡财物犯禁者举之。 ⑩皆,全。《左传》:君举不信群臣乎?
(1)多义性
比较:从同一个词来看,古代的义项多于 现代。单音词过去的部分义项,现代也往 往保留在现代复音词的语素义中。
提示:
在阅读古书时要谨慎地选择意义对当或者基 本对等的现代复音词(双音词)去理解。
(2)灵活性
①单音词意义较多,而每一个意义的表达 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儒者博 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墨家俭而难遵,是其事不可偏循;……法家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 矣。……(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指) (程度的 不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