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历史系《古代汉语》全套课件 PPT

目录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文选 《蝜蝂传》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一、象形 二、指事
三 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文选 齐桓公伐楚 第三节 汉字的书体演变 一、汉字的书体演变 二、古籍中的用字 文选 鞍之战 第二章 古代汉语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人文性。
本课程的学习要注重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传承与教育。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习中要有意识的批判地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提 升我们的道德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选文部分,内 容丰富,其中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学 习中要吸取其精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里仁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
让你品味古籍雅语的深邃精妙,
共你赏析平平仄仄的诗调词韵。 它将为你打开古老的文明之门,
让你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性 工具性 人文性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汉语, 走进古老的文明里!
远离时代喧嚣与浮躁,
克服青春的迷茫和冲动。
最好的方法, 就是踏踏实实的学习。
宁静致远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阅读和整理古籍的需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阅读现代书刊,需要古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是源头,现代汉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 义语素,现代作品常常引用古汉语的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望洋兴叹 家徒四壁 徒劳无功 徒劳无功
古汉复习整理(荆贵生版)

绪论从广义上讲,在现代汉语之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
所以五四运动前为古代汉语,五四运动后为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书面语四个时期: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古时期。
具体来说,殷商为远古时期,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为上古时期,隋唐宋为中古时期,元明清为近古时期。
以上四个时期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系统:文言和古白话。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就属于仿古作品);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
第一单元第一节语文工具书:专为读者考查字音、字义、词义、词句出处等而编纂的字典、词典、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叫做语文工具书。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撰起,到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成书。
本书收录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9353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重文1163个)。
按部首排列,共五百四十个部首(540个部首)。
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分别为一篇,共十五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令编纂,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本书共收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47035字),按照部首排列,共二百一十四部首(214部首)。
按照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本书由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1993年出版修订版。
收字三千七百多个,另外酌收了两千多个双音词。
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经籍籑诂》清人阮元等编纂,嘉庆三年(公元1789年)出版,1982年成都古籍书店出版了影印本。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文学院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
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第二节 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 子皙信美矣。 公元年》
《左传.昭
• 从汉代开始,“信”指信使,使者, 送信的人(取其守信用之意)。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 雀东南飞》
• 六朝时,“信”有了“书信”义。 “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 答。” 王羲之《杂帖》
• (2)输 • 在上古有“输送、转运”义和“缴纳、 献纳”义 : 秦於是乎输粟於晋。 《左传· 僖三十年》 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 《盐铁 论· 本议》
第二章第二章词汇词汇第二节第二节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一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一古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1古词的消亡?珪笏珑珽????2新词的产生?楼?茶?骆驼葡萄?比丘比丘尼袈裟佛浮屠和尚?站歹?阿马阿哥胭脂石榴?二词义的演变?1义项的增加?1信?从先秦到两汉经常用作形容词动词副词
• 中古以后产生“失败”义: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时。 白居易《放言》
(3)快 上古表“喜悦、快乐”义,或“舒畅、 畅快”义: 文信侯去而不快。 《战策· 秦策五》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 中古产生新义: ①迅速:《世说新语· 汰侈》:“彭 城王有快牛,甚爱惜之。” ②锋利:《齐民要术· 杂说》:“调 习器械,务令快利。”
• (3)爱
• ①喜爱: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赵策》 • ②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 梁惠王上》
• 3、义项的改变
• 义项的改变在这里专指一个词的某 一个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走” 的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 “去”的古义是“离开”,“孟子去 齐”;今义是“到…去”。
• 2、义项的减少 • (1)坟 • 古义有水边的高地: 登大坟以远望兮。 • 有“大”义,如: 纵禁财,发坟仓。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抢
《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 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 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 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1)完全不同
绸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
“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
“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魂》:“招具该备,永 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 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 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 “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义 今义
义 打盹 打盹 素 一
义
各种姿
素
势睡觉
二
粮
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 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 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 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吴隐之传》:“每 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和帝纪》: “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 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 是干湿生熟均可。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菜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 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 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 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 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 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 “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 “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语的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 现象,却远在先秦时就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三、专门用语
是指被固定了的专门指称某种事物和意义的词组。 古代:尚书 御史 枢密院 宣抚使 可汗 道台 现代:南京晓庄学院 新街口百货商场 南京大学 简缩
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
后沾沾自喜。你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
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
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都是从历代汉语词汇中逐渐发展和丰富的, 下面是一些例子:
A惯用语: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以动宾关系的三字格为主 要结构形式和音节形式,如:开小差,穿小鞋,开绿灯,抓小辫等. 也有非三音节的:钻牛角尖,捅马蜂窝,唱对台戏.
出于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 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一组词。
返回本章目录
同源词-2
1.声近:这组词的读音必须相通。
声母
双声--声纽相同。 对转--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
叠韵--属同一韵部。
韵母 对转--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
韵尾有对应关系。
2.义通:这组词的意义相同、相近、相关。
3.古证:有古代训诂资料或字形为证据。
新词产生的途径
C、有的是出于避讳
箸→筷子
新词产生的途径
D、有的是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变化 E、还有的是由于社会心理的影响
新词产生的途径
5、词义演变产生新词
新词产生的途径
6、词组成词 如:门户,道路、国家、久远、夜市、本钱、得罪,如意、日食。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走群众路线
(b)经济方面:经济特区、白领、牛市、
熊市、网购
(c)文化方面:素质教育、超级女生、
拜金主义
(2)网络用语方面: (3)科学技术方面:
(4)国际用词方面:
词汇与国际接轨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方
向。反恐
还有一些是由于改名而出现的新的城市名
称。“韩国首都“Seoul”的中文名称2005年1月
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
偏义复词
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达意义, 另一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 体肤 “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耳目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 目之观”《笑蕖》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在古汉语中常 常是两个单音词:
贪婪
《楚辞·离骚》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
1、汉语的词形变化
母 贫 且 母亲 贫穷
荀子《天论》:“天不能使之贫。”
《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
而且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词语的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
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 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
简称“一个字一个词”。两个音节
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填空: 1. 声调的变化。 去声 现代汉语有四个调, 阴平 、阳平 、上声 、__。 古汉语也有四个调,平声 、 上声 、去声 、 入声 。 古汉语的 入声 字已经消失。
汉语语音的演变
声调的变化
平 上 去 入
阴平 阳平 上 去
2、韵母的变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古汉语》第三章第二讲古今词义的异同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10时3分10秒
1
讲第 三 章 第 二
第二讲 古今语义的异同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系统的
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最敏感,变化最大,而词义的演变又是词 汇发展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阅读 古文来讲,古今词义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 更大的障碍。虽然是同一个词,但它的古 义和今义已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了。 如“走”,今义是“步行”,而古义却是 “奔跑”,《韩非子·五蠹》:“免走触 株,折颈而死。”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10时3分10秒
17
3、行李
现代义是指出行者所携带的包裹或箱子等,
指物而不指人;古代义指的是“使者”、 “信使”,指人而不指物,古今义差异颇 大。《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左传·襄公八年》:“君有 楚命,亦不使一个行李告于寡君,而即安 于楚。”(君王听到楚国讨伐的命令,也 不派一名使者告诉寡君,却立刻屈服于楚 国。)《陶渊明集·赠长沙公》:“山川阻 远,行李时通。” 另外,当“使者”讲的 “行李”,又写作“行理”。如《左传·昭 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10时3分10秒
3
古今词义的演变非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 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另外,要注 意古今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 概念。如相对于先秦来说,汉魏六朝是今, 但如果相对于唐宋来说,它就是古了。总 之,对于古今词义的理解;我们应抱着历 史发展的观点,不要把上下几千年的词放 在同一层面上来理解,更不要以今律古, 本末倒置。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10时3分10秒
12
又如:勤,今义指勤俭、勤快,与“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旧词的消亡
1.旧词:历史词;古语词(P106) 2. 旧词的消亡:
(1)历史词随着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的消亡而消亡。 如兕觥,鬲;劓;太守;崩、薨、卒等。
(2)由于新词的产生导致古语词被取代。如船-舟, 鞋-履。
(3)人们观念的改变导致古语词被概括性强的词包含。 如牛的不同名称。
2020/5/26
(2)音变造词
音变造词:是通过音节中音素的变化构造意义 有联系的新词的构词形式。
方式:
变声造词:如大-太;黑-墨;三-驂 变韵造词:内-纳;冒-雾;民-氓 变调造词:衣-衣;好-好 兼有声韵调变化:恶-恶;解-解(懈)☆
2020/5/26
(3)复音化
原因:
外因:外来语的影响 内因:表义的精密化;语音系统的简化
2020/5/26
古今沿用的复音词
天下 国家 天文 地理 道德 制度 人民 规则 号令 法度 葡萄 琵琶 犹豫 参差 草创 修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乱 讨论 恐惧 经营 殷勤 正直 荒芜 逍遥 萧条 劳苦 贪婪 光阴 君子 主张
2020/5/26
一、基本词汇古今沿用,变化不明显
2.基本词汇的缓慢变化
(1)在复音词逐渐发展以后,有些单音基本 词转为语素。如月-月亮。
(2)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行业语等可以相 互转变。如嘴;太阳、朕。
(3)词在沿用,词义具体内容发生了转化。 如布、灯、脚。
2020/5/26
二、大量新词产生,吸收了部分外来词 1.新词: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
的需要而新产生的词 。 2.产生原因:
B.音译加意译:如尼姑,阎罗王,忏悔等(佛教) *C.意译词:如世界,烦恼,导师,平等(佛教)
2020/5/26
(4)吸收外来词
3.意义的变化(P112)
外来词的意义范围比原词小。如伽蓝。 外来词意义范围比原词大。如和尚。 外来词增加了新义。如劫(极长一段时间-大
灾祸)
思考:胡琴、酒吧、面的等是外来词吗? 引进外来词哪种方式比较好?☆
2020/5/26
音译加意译词
尼姑:
出家修行的女性佛教徒,梵语称bhiksuni(比丘尼), 省译为“尼”,加语素“姑”。
阎罗王:
梵语yamarāja,音译“阎摩罗”,意“鬼王”“地 狱王”。简化音译部分加语素王。
忏悔:
梵语ksama,音译为“忏摩”,省译为“忏”,意为 “自陈己过,悔罪祈福”。加语素“悔”构成复音词。
途径:
语音——联绵词,叠音词(单音舒而叠,叠而 绵)
语法——复合词 语用——偏义复词等
2020/5/26
(4)吸收外来词
1.外来词:通过语言接触或模仿所引进的另一种 语言中的某些词 。
2.类别:
A.音译词:如葡萄(大宛语),西瓜(女真语); 南无、三昧(梵语);歹(蒙语,tai);阿马(满 语,ama)
2020/5/26
本节参考文献
张联荣:《汉语词汇的流变》,大象出版社, 1997。
向熹:《简明汉语史》的中编《汉语词汇 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王力:《汉语史稿》第四章《词汇的发展》, 1980。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
2020/5/26
(1)同源孳乳
1.同源孳乳: 由同一根词派生出一组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密切关系的 一组词。如:疏-梳;比-篦;坫-店
2.同源词: 特点:常常以某一概念(根词义)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 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概念。 小犬为狗,小熊、小虎为豿,小马为驹,小羊为羔。 水缺为“決”,江河缺水为“涸”,为“竭”,人缺水欲饮 为“渴”。
2020/5/26
音译词
南无:
也作“那膜”、“南摩”,梵语namas的音 译,意为“归命、恭敬、信从”。《洛阳伽蓝 记》:“(菩提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三昧:
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为“正定”,指屏 除杂念,专注一境。佛家认为修行证得三昧, 就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因而引申为奥妙、精 髓。宋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 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
2.判定 读音相同或相近:以先秦古音为依据 词义相同或相关 属同一个来源:有共同的语源义素。 ☆
2020/5/26
(2)同源孳乳
3.依据:古书中的训诂
《说文》:“顶,颠也。”又:“颠,顶也。” 《说文》:“溢,器满也。”又:“盈,器满
也。”
4.区分
古今字与同源词
解-懈 没-殁
5.作用:帮助理解和掌握词汇系统
2020/5/26
音译词
葡萄:
也作“蒲桃”、“蒲陶”。大宛语bādaga的 音译。《史记·大宛列传》:“大宛在匈奴西南, 在汉正西……有蒲陶酒,多善马。”
西瓜:
女真语xoko的音译,更早则来源于齐尔德语 的seko,sego。西瓜原产非洲,传入中国甚 早,也叫“寒瓜”“绿沉瓜”。《新五代史·四 夷附录》:“(胡乔山)始食西瓜,云契丹破 回纥得此种,……大于中国东瓜而味甘。”
第二节 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部 分。
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
在数量上由少到多 表达上逐渐丰富严密 从单音词为主演变为双音节词占优势
古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
基本词汇的沿用 新词的产生和外来词的吸收 旧词的消亡。
2020/5/26
一、基本词汇古今沿用,变化不明显
(4)词汇的规范化、同义词的竞争促成了旧词的消亡 。 如促织与蟋蟀;黎民、百姓与黔首;俳、倡、优、伶与 演员等。
2020/5/26
三、旧词的消亡
3.旧词的残留
有的词在现代口语中消失了,但在书面语中还保留着。 如兹、谫陋(浅陋之意)、须臾等。
有的词在通语中消失了,但在方言中还保留着。例如: 晏(晚,迟) 、脱(消瘦)、承头(敢于承担某事或
2020/5/26
(5)关于生产劳动(渔猎、畜牧、工农业等)的词汇: 田 马 牛 羊 虎 鱼 谷 稻 麦 铜 盐 铁
(6)关于物质文化(如建筑、衣服、家具等)的词汇: 笔 衣 房 屋 门 窗 家 堂
(7)关于行为动作的词汇: 行 走 进 退 出 往 来 笑 谈 吐 收 持
(8)关于事物性状、数目的词汇: 大 小 多 少 方 圆 轻 重 长 短 易 难 富 贫 三 六 九 十 百 千 万 寸 尺 匹 株 张 ☆
社会生产的发展 社会制度的变化:革命、发展、和谐 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变化 :大太
2020/5/26
二、大量新词产生,吸收了部分外来词 3.产生方式
(1)同源孳乳:同源词(参见) (2)音变造词: (参见) (3)复音化: (参见) (4)吸收外来词: (参见)☆
2020/5/26
2020/5/26
意译词
世界:
相当于“宇宙”,包括四方上下,古今往来。《楞严经》: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烦恼:
佛家指身心为贪欲所困惑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智度论》: “烦恼者,能令心烦,使作恼,故名烦恼。”
导师:
佛教指引导众生入佛修行的人。
平等:
本意无差别。《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鬬 担当责任)、斗(鬥、 )。
有的词在后代不能作单词使用,但作为语素仍然保留着。 例如“方”的“地方”义保留在“地方”、“方言”中, “虑”的“思考”、“忧愁”义保留在“考虑”、“忧 虑”等词中。☆
2020/5/26
思考题
1.新词的产生,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其中哪 种方式占主要地位?
2.外来词对汉语词汇产生了哪些影响? 3.在阅读古书中,怎样理解历史词和古语词?
1.基本词汇的沿用:
基本词汇:全民性、稳定性、能产性 主要类别
(1)关于自然现象、自然物的名称:风 云 雷 电 冰 霜天地日月星山
(2)关于方位、时令的名称:东 西 南 北 上 下 左 右前后春秋
(3)关于身体部位、器官的名称:人 手 口 耳 胃 胸 面心骨肉
(4)关于亲属称谓的名称:父 母 兄 弟 妹 子 女 夫 妻舅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