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词汇

1、同义连用
双音词形成过程中,大多数都经历了同义 临时连用的阶段。具体表现为组合没有固 定的形式,古人对同义单音节词常加区别。
名词+名词
①殷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经*大雅*大明》 ②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郑玄注《周礼*地官》,朋,同门曰朋,友:同志曰友。)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词的本义
本义,也就只是文献语言能够证明的最初 意义。
纲 1、网上的总绳 若网在纲,有条有紊。(《尚书盘庚上》) 2、事物的总要 为政贵当举纲。(《北史源贺传附源怀》) 3、国家的法纪 近习用事,渐乱国纲。(《晋书五行志下》
(二)、探求词的本义依据
(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 是就词义系统讲的。
(2)词义的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 的。
“窮”和“貧”在今天是同義詞,但古代 “窮”是 指的仕途坎坷不順,是與“達”相對的一個 詞。
(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 别。
一個詞的泛指和特指會決定它與別的詞的 同義關係, 例如,頁92舉到的“禾”,泛指與“穀” 同義,特指與“粟”同義,“稻”泛指與 “米”同義,特指卻是“糯米”。
2、偶辞偏指、偏义复词
由上面连用现象同时产生还有一种特殊的 语用现象,即古代汉语中的偏义现象,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由两个近义或反义语素 组成,其中一个语素在本来意义成为该复 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注意
上古这种偏义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体现 一类:缓急、得失、休祲、长短、利害 另一类:面目、风雨、国家、市朝、车马、 园圃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内容摘要】古代汉语辞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有着如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借鉴其他学术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有关理解和熟悉,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及其规律。
【关键词】词义引申方式规律汉语的历史超级悠长,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转变进程。
汉语的辞汇也是如此,多少年来,除一些个别的辞汇大体意义不变外,其他大多发生了转变。
常常所见的一个词有几个、乃至几十个意义。
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之间并非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词义的引申表现了词义的发展转变,知道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一、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转变的最多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大体形式。
词义从不同角度去看,引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从引申义的发展方向和引申范围看,又分为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①。
这里主要谈谈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可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例:“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阴晴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一个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讲,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不容易发现。
关于古汉语的词义引申

于
古
汉
语
的
词
义
引
申
颜 亨 福
对 词 义 引申的 研究 的成 就
, 、
,
秦汉 以 降 历 代 学 者 做 了 大 量 工作 特 别 在 清代
、
,
,
这方面 取 得 了 辉 煌
、
段玉裁 《 说 文 解字 注 》
,
说 文通训 定声 》 朱骏声 《
,
、
阮元 《 经 籍 井话 》
,
徐濒 《 说
.
文 解 字段 注 笺》
”
.
劝 学》
:
“
目
:
不 能 两 视 而明
.
二
鱼 网 的 网 眼 与 眼 睛形 状 相 似
.
目
”
网眼
。
诗谱 序 》 郑玄 《
举一 纲 而 万 目 张
一
’
( 提 起 网 上 的 大绳
: “
,
所 有 的 网 眼 都张开 了 ) 本义 是
, “
管
“
,
,
《 说 文》
.
如跳
,
六孔
。
”
竹 做 的 一 种乐 器
”
”
. ”
“
身腰
.
《 离 骚》
户 服 艾 以 盈 要兮
“
。
腰在 人 体 中间部 位
.
引 申为
、
半 道 上拦 阻
、
后汉 书 《
班 超 传》
” ,
:
乃 遣 兵 数 百 于 东界 上 要 之
”
人 体 的颈
脊
、
腹
脚 都可 以 引 申指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例如:
(甲骨文) 《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 “向”甲骨文,小篆 ,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 《说文》:“向,北出牖也。” 《诗经· 豳风· 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户。”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 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 “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 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探求词的本义,对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知识,提高古 书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探求词的本义,能帮 助我们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系统。抓住了词的本义, 就好比抓住了这个词若干意义的纲,使众多面纷繁 的词义变得简单而有条理,易于掌握。不了解本义, 也就谈不上研究和分析引申义,也不能明白词的假 借义。 在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是 古汉语的特点之一。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 体,因此可以我们根据形、音、义统一的原则,从 分析字形、考究语音、考核文献等方面入手,来了 解词的本义。
(二) 引申义的种类
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来看,可分为两类:
A直接引申;B间接引申;
A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月: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 这种周期现象,把从半月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 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 元:由“人首”引申为其它事物之首。如国家的最 高领导人叫元首,一军之首,即统帅全军的主帅称 元帅,在政界资格老的叫元老,考进士取得第一名 的人叫状元。坏人头子叫元凶。“元”用在时间上引 申为“第一”,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每年的第一 天叫元旦。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改位的第一 年叫元年。
(1)分析字形
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 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字的早 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 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把分析字形 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都可以 作为分析本义的手段。
王力古汉语0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引申义
•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 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 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在直接引申的基础上再引申。
朝
早晨(本义)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 “日已出„„,而月又未没,是朝 也。”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 江 水》) 朝见(直接引申) 盛服将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廷(间接引申) 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代(间接引申) 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 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 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
益
• 《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 在造字时代以前,一个词可能还有更古的意义, 但是我们却无从稽考了。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 的关系。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 入手探求本义的。 •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 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 必复生。树根,本义。
•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 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 备,本义。 •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 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 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 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 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 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汉字六体:指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的6个主要形体阶段,分别为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和楷书。
其中前4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古汉字阶段,后2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隶楷阶段。
汉字演变过程中,图画的特征越来越少,而符号的特征越来越多。
甲骨文:商代在占卜时刻写在龟甲、牛肩胛骨和少量其他兽骨上的文字,出土于商代后期都城殷墟遗址。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约有5千个单字,主要反映了商代利用占卜求得吉凶的迷信思想与社会面貌。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中一种不太正规的形体,而商代较正规的字体则是当时的金文。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叫“隶定”或“隶古定”。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它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隶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文字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汉字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汉字构字方法,最早由汉代班固、许慎等人提出。
其中象形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制造汉字,指事是用一个象形字符和一个附加字符组成汉字,会意是用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成汉字,形声是用形旁和声旁合成汉字,假借是用借用已有的汉字记录某一读音和词义,转注是同一形旁、意涵的汉字相互成字。
象形字是中国文字构字的基础,形声字是中国文字中最多的一种。
四体二用: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
“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外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队古今字。
古今字的概念最早由东汉经学家郑玄提出。
古今字可分为今字为古字的本义而造或借用、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或借用和今字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或借用三种关系类型。
异体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字,它们虽然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xiè 顿:叩头
颁:大头 颇:头偏 顾:回头看 项:脖子的
后部 硕:大脑袋
从行之字
本义:道路
从行之字举例
行:路。 遵彼微行
街:四通道。从行,圭声。 衢: qú四通道。从行,瞿声。 九省通衢 衝: chōng交叉路口。从行,重声要衝、首当其衝 術:邑中道。从行,术声。横术(大道)何广广兮《汉书》 衙:官署。从行,吾声。
字形义与词义的不同还在于“字形恐怕无法完 整的表达词义”。
如“牧”字,《说文》作“ ”,解释为“养 牛人也。”这是从字形上得到的最直接的启示。 甲骨文中,“牧”或从牛,或从羊,或从三羊。 然则马、牛、羊难以全部画出,只能以牛作代表。 其实,“牧”的词义放牧牲畜,“养牛人”只是 字形义。再如“牢”字,古文字中亦有从羊、从 马等之形,其义为牲畜圈,非独指牛。
《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 尝 敢不分也。”
斤
本义:砍伐 树木的工具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元
本义:人的头
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指事——本
木
本义:《说文》: “木下曰本”。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一、从个别到一般:
颠:人的头顶
山顶
段注:颠者,人之顶也。
韩非子:是犹上高陵之颠。
形容词 阻山路难行 险山路不平
阜
名 词 除殿阶
陛殿阶
与高
际两墙之缝 防堤坝
有关 动 词 陟登
坠从高处掉下
陨从高处落下 陷自高而入下
从邑之字举例
郑
国名、邑名
邶
郎鲁邑名 郢 邯郸
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
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
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
除此之外,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
”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
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
可见其
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
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①语言真实。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③相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④的确,确实。
《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⑤凭证。
《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
问:《说文》:“讯也。
”
①克,公问其故。
(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
(《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
其关系如下: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这里每一意义和邻近的意义都有共同的义素,但隔得较远的意义就没有共同的义素了。
我们都知道引申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途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关于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一节采取的是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这是目前普遍的对词义变化的方式的区分。
但是对于这三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没有更多的阐释,只是对词义变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所以《汉语史稿》在随后对如何证明词义发展的具体程序和阶段的困难做了简单的说明“由于词的来源很古,到我们所能接触的史料的时代,引申义久已通行,因此,我们并不能常常按照史料的先后,来证明词义发展的程序和阶段。
”这也说明了词义引申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上的困难性。
xHAQX。
xHAQX。
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学纲要》中认为词义变化的途径有引申、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
对于传统的认为也是词义变化的途径的“假借”给予了否定的态度。
认为那只是文字的问题,与词义无关。
即字有“假借义”,词无“假借义”。
LDAYt。
LDAYt。
而对于引申的方式,传统训诂学家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为自己的出发点,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
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知识。
如传统训诂学认为引申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联系,从而产生引申;二是形似的引申,它反映事物之间玩不得、偶然的形似;三是礼俗的引申,是由于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上的原因,或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特异的民族心理,使
某些意义发生了联系。
陆宗达和王宁两位学者对这种分类方式持赞同意见。
蒋绍愚先生则认为引申的方式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连锁式,即一环套一环的引申。
如上面所举的“信”。
一是辐射式,即从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几个引申义。
如上文中的“问”。
连锁式引申派生的每一个引申义都与前一个意义有相同的义素,但离得较远的两个意义就不一定有相同的义素,且不是没一个意义都与词的本义有相同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
⑧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③相信
④的确⑤信物⑥信使⑦音信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
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
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
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
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Emxvx。
Emxvx。
引申使得词汇得到发展,而词义的发展通常还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这是就词义引申产生的结果而言的。
即:一个义位引申出另一个义位,就这新旧义位比较而言,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SixE2。
SixE2。
对于这三种情况的理解,一直存在这模糊不清之处。
一如“脸”由“面颊”义发展为“面孔”义,是不是扩大?“趾”由“脚掌”义发展为“脚趾”义,是不是缩小?“汤”由“热水”义发展为“菜汤”义,是扩大、缩小,还是转移?6ewMy。
6ewMy。
通常把“脸”作为词义扩大例,把“趾”作为词义缩小例,但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而“汤”究竟属于哪一种,似乎不大好回答。
造成这种模糊不清的原因是“扩大”、“缩小”、“转移”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我个人认为蒋绍愚主编的《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提到的“试图用义素分析法给它们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是具有可行性的,值得学习。
下面我就以《古汉语词汇纲要》中的观点为根基,具体展开谈谈词义引申产生的三种结果。
一)、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这个义位由下义位变成了上义位,这就是扩大。
例如:
江:原来只是长江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江水。
河:原来只是黄河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河流。
嘴:原来只指鸟嘴,后来泛指鸟、兽、人的嘴。
琴:原是我国一种古乐器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以弦为主的乐器以及弹奏、打击或吹奏乐器。
瓦:古代指一切用陶土烧成的东西,现在专指铺屋顶用的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建筑材料。
汤:古代泛指热水,这个意义保存在“赴汤蹈火”、“汤泉”“汤池”等词语中现在一般指煮食物后所得的汁水。
爱:古代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现在所说的“爱”,一个是“舍不得”。
现在只用第一个意义。
问:古代有“询问”、“赠送”“音信”三个意义,现在只用第一个意义。
“结婚”,古代指“结亲、通婚”,并不仅仅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比如《汉书·张骞传》:
[
我认为,它们应是“转移”中的特殊一类,具体想在后文里展开说明。
二)、缩小
“缩小”与“扩大”相反,从义素看,是原来的义位增加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系看,是由上位义变为了下位义。
从概念看,是属概念变成了种概念。
例如:
GMsIa。
GMsIa。
TIrRG。
TIrRG。
②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
《说文·艹部》:“荤,辛菜也。
”《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
”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1nowf。
1nowf。
③兵:古代指兵器。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荀子·议兵》。
现代指士兵。
④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
具体来讲,以“兵”为例。
古代的“兵”和现代的“兵”有共同的义素(前者的义素全部包含在后者之中),但是它的中心义素和语义场都变了,所以就是词义的转移。
还有一种类型是隐形义素由于经常使用而形成独立的义位,也是词义转移。
例如“本”,本义为“树根”或“树干”。
它的隐含义素为“根本的”、“重要的”,由此而引申为“事物的根本”或引申为“农业”(古代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这也是转移。
家的观点和理论,之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
王力《汉语史稿》
张欢《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相关概念浅析》
陆宗达、王宁《古汉语词义研究》王力《古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