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

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

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①语言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④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⑤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问:《说文》:“讯也。”

①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其关系如下: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这里每一意义和邻近的意义都有共同的义素,但隔得较远的意义就没有共同的义素了。

我们都知道引申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途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关于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一节采取的是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这是目前普遍的对词义变化的方式的区分。但是对于这三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没有更多的阐释,只是对词义变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所以《汉语史稿》在随后对如何证明词义发展的具体程序和阶段的困难做了简单的说明“由于词的来源很古,到我们所能接触的史料的时代,引申义久已通行,因此,我们并不能常常按照史料的先后,来证明词义发展的程序和阶段。”这也说明了词义引申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上的困难性。xHAQX。xHAQX。

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学纲要》中认为词义变化的途径有引申、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对于传统的认为也是词义变化的途径的“假借”给予了否定的态度。认为那只是文字的问题,与词义无关。即字有“假借义”,词无“假借义”。LDAYt。LDAYt。

而对于引申的方式,传统训诂学家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为自己的出发点,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如传统训诂学认为引申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联系,从而产生引申;二是形似的引申,它反映事物之间玩不得、偶然的形似;三是礼俗的引申,是由于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上的原因,或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特异的民族心理,使

某些意义发生了联系。陆宗达和王宁两位学者对这种分类方式持赞同意见。

蒋绍愚先生则认为引申的方式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连锁式,即一环套一环的引申。如上面所举的“信”。一是辐射式,即从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几个引申义。如上文中的“问”。

连锁式引申派生的每一个引申义都与前一个意义有相同的义素,但离得较远的两个意义就不一定有相同的义素,且不是没一个意义都与词的本义有相同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

⑧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③相信

④的确⑤信物⑥信使⑦音信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

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

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

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Emxvx。Emxvx。

引申使得词汇得到发展,而词义的发展通常还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这是就词义引申产生的结果而言的。即:一个义位引申出另一个义位,就这新旧义位比较而言,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SixE2。SixE2。

对于这三种情况的理解,一直存在这模糊不清之处。一如“脸”由“面颊”义发展为“面孔”义,是不是扩大?“趾”由“脚掌”义发展为“脚趾”义,是不是缩小?“汤”由“热水”义发展为“菜汤”义,是扩大、缩小,还是转移?6ewMy。6ewMy。

通常把“脸”作为词义扩大例,把“趾”作为词义缩小例,但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而“汤”究竟属于哪一种,似乎不大好回答。造成这种模糊不清的原因是“扩大”、“缩小”、“转移”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个人认为蒋绍愚主编的《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提到的“试图用义素分析法给它们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是具有可行性的,值得学习。下面我就以《古汉语词汇纲要》中的观点为根基,具体展开谈谈词义引申产生的三种结果。

一)、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这个义位由下义位变成了上义位,这就是扩大。例如:

江:原来只是长江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江水。河:原来只是黄河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河流。嘴:原来只指鸟嘴,后来泛指鸟、兽、人的嘴。琴:原是我国一种古乐器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以弦为主的乐器以及弹奏、打击或吹奏乐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