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答案=2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东师16春《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东师16春《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东师16春《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它分为东周、西周、秦、齐等多少国()A. 10B. 11C. 12D. 132. 下列句子中,“者”字用在时间词后面,是助词的是()A.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B.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C. 视吾家所寡有者D.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3. 若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结构,“牛、瓜、象、羊”属于()A. 指事B. 形声C. 会意D. 象形4.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中“牢”的词义是()A. 水牢B. 关牲畜的圈C. 牢固D. 监狱5.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中“是”的词性和意义是()A. 系词,是B. 形容词,正确C. 代词,这些D. 词尾,……样子6. 传统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A. 象意B. 指示C. 谐声D. 转注7. “群、羣”的关系是()A. 繁简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异体字8. “姜氏欲之,焉辟害?”中“焉”的词性和意义是()A. 助词,哪里B. 助词,怎样C. 代词,哪里D. 代词,怎样9. “长驱到齐,晨而相见”中“而”的词性与用法是()A. 连词,表修饰B. 代词,你C. 助词,表顺承D. 介词,在10.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中“发”的文中义是()A. 开仓赈济B. 发射C. 发送D. 打开古代汉语(一)16春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下列各句中,属于判断句的是()()()()A. 夫战,勇气也B. 百乘,显使也C. 制,岩邑也D. 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2. 下面句子中含双宾语的是()()()()A. 不如早为之所B. 生庄公及公叔段C. 公赐之食D.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3. “四体二用”说中的“二用”包括()()()()A. 转注B. 指事C. 象形D. 假借4. 下列各句中,“走”词义相同的是()()()()A.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B.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C.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D.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5. 下列各句中,有介词“以”宾语省略情况的是 ()()()()A. 以何市而反B. 食以草具C. 窃以为君市义也D. 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E.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6. 下面句子中,“为”是介词的有()()()()A.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B.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C. 无以为家D.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7. 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是()()()()A. 蔓草犹不可除B. 父母宗族,皆为戳没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 卻克伤于矢8. 下列句子中的“乎”相当介词“于”的是()()()()A. 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B. 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C. 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D. 飘摇乎高翔9. 关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夫病足,曾不能疾走’”,说法正确的有()()()()A. “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B. “谢”是“道歉”的意思C. 疾是快的意思D. “走”是“行走”的意思。
《古代汉语(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1)》2021-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汉代的--------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解释了六书的含义。
六书中的---讲的是造字法;一-----讲的是用字法。
2.古今汉语的词义差异可以从_______ _来考察。
3.通假字是________;假借字是——
4.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的类型有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30分)
(一)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18分)
1.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
2.赦之,以劝事君者。
3.薛谭乃{射求反。
4.人幄中闻酒臭而还。
5.厉王虐,国人{舅王。
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7.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
欲负而走。
(二)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2分)
1.流水暴益,荆人弗知。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3.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4.出跳乎井干之上。
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6.庄公寤生,惊姜氏。
三、说明下列句中的语法现象(30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18分)
1.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古代汉语练习一答案

练习一答案一、选择题1.“君子不器”中的“器”字( C )A.用如形容词;B.用如名词;C.用如动词;D.用如量词。
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该句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是为了(D)A.解释结果;B.进行推理;C.介绍管仲;D.解释原因。
3.是乃仁术也。
句中“乃”的词性是(A)A.副词;B.判断词;C.连词;D.代词。
4.不是宾语提前的一句是(C)A.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B.姜氏何厌之有?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D.鬼神非人实亲,惟徳是依。
5.下列各句中“之”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是(B)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业。
B.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C.孔子下,欲与之言。
D.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小:都是形容词意动用法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客,名词意动用法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走:动词使动用法三、指出下列句中“而”的词性和意义1.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代词,你。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3.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连词,表并列。
4.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连词,表反接(转折)。
四、标点及翻译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最新奥鹏南开大学21春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选项】:
A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D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皆兢为义
【答案】:D
10.下列各组汉字,都是形声字并且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
【选项】:
A陣都鄙隣
B树析休栔
C修脩儵倏
D胃肺膾炙
【答案】:C
11.下列各句有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文档资料仅供参考
南开大学
南开奥鹏远程教育
《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
参考答案
试读一页
南开大学(本部)-21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2009、2103)《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
1. “学而时习之”中“时”的意思是:
【选项】:
A时常
B按时
C有时
D当时
【答案】:B
【选项】:
A介词
B连词
C语气词
D语气副词
【答案】:B
7.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选项】: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答案】:D
8.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
【选项】:
A暱——昵
B翦——剪
C桀——揭
D赴——讣
【答案】:D
【选项】:
A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勤,忧虑、愁苦。
B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勤,慰问。
C君务靖乱,无勤于行。勤,忙于,致力于。
D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勤,劳。
古代汉语(1)答案

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一、名词解释1、xx:东汉文字学家,汝南召陵人,字叔重。
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
2、六书:是正式讨论汉字形体构造的学说,其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到了西汉末年,六书理论臻于成熟。
东汉许慎继承发展了前代六书理论,自著作《说文解字》将六书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
全书十五卷,其中正文十四卷,《叙》一卷,正文收9353字,重文收1163字。
4、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5、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6、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7、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8、假借: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的同音字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9、因形示义:汉字具有表意性,字形与意义有这密切的联系,因形示义、义寓形中,字形结构不同程度地表现所写词的意义。
10、随体诘诎:许慎用以表达对象形字的解释。
即字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
诘诎:屈曲,曲折。
11、独体:指事字一种,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构成,不代表任何具体事物而表示抽象概念。
12、合体:指事字一种,以象形字为基础,于其上附加指示符号。
13、变体:指事字一种,是用改造某字的方向来表现词义的。
14、四体二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以转注字的形体范围而称为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不能转变其形体范围,只是用字法,故称“四体二用”二、简答1、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时记录传递汉语的社会性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汉字是记录汉语、表达汉语词义的。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一

課後練習(一)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麽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幹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鄰”。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讀什麽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 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列子·湯問》)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麽。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巫山、巫峽》)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巫山、巫峽》)自,假設連詞,苟、如果。
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副詞,皆、都。
四、什麽是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麽?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五例。
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
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一)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绪论名词解释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文言文和古白话文两种形式。
2.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3.古白话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语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工具书的阅读一、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排法,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
字头下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
说解时先释字义,再用“六书”分析形体结构。
《说文解字》确立了“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分析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保存了汉字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于我们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义和演变,以及阅读古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解字》的原本已失传,世所通行的是宋初徐铉的校定本,称为“大徐本”。
徐铉之弟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3.清代《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注解和研究《说文》的四位最著名的学者,其著作如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4.《尔雅》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典,其作者和著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抵为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学者汇集经典中的训诂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共三卷十九篇。
其中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普通语词,后十六篇为百科词语。
《尔雅》十九篇的篇目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名称:古代汉语1
层次:(专/本) 年级:专业:学号: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第2题每空1分,其他每空0.5分,共10分)
1.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汉字古文字阶段的代表性字体主要有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和秦代小篆。
隶书又可以分为隶书和楷书两类。
2. 2. 许慎曰:“会意者,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今意是指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这种字
3.词与词之间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音同而义不相关的是类义关系;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的是总分关系;而音近义通的是上下义关系。
4.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和
三种情况。
5.古代汉语的单纯词有连绵词、重言词和部分外来词三种类型。
二、简要分析下列各字的造字结构及其本义(每字1.5分,共15分)
例:寸,从手,“一”为指事符号,指事;脉口。
1.及
会意字.甲骨文像手从后面抓住人的样子.本义为赶上抓住,追上
2.徒
3.伏
4.勝
5.行
6.布
7.臭
8.颖
9.亦
亦指事字甲骨文中正面立着一个人,两臂之下两个点就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就是腋下,典型的指事字,本义为腋下,后假借为虚词也
10.美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囗”号的是何用字现象并解释其意义(每字1分,共10分)
例:“巫何久也?弟子趣之!”趣—促通假字,催促。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通嘱通假字,请求,嘱咐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通假字,喜悦,高兴,开心的意思
3.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
弟同悌通假字弟弟顺从兄长的意思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通假字,岸涯的意思
5.晨往,寝门辟矣。
辟通避通假字。
打开,开启
6.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何?竟通境通假字,国境的意思,反形声字,回来回到的意思7.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昏同婚通假字,婚姻的意思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通假字,供给,提供的意思
9.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啎通假字,难产的意思
四、指出下列各句加“囗”词语的类型与构成特点并解释其意义(每处1.5分,共15分)
例:“侯生摄弊衣冠。
”“衣冠”为复音词,偏义合成词,这里指衣服。
1.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4.亡是公听然而笑。
5.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6.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7.大夫不得造车马。
8.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9.计犹豫而未有所决。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囗”的词(每词1分,共10分)
1.于是详僵而弃酒。
“佯”。
假装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控于地而已矣。
突过,撞上
3.广阳死,……暂腾而上胡儿马。
突然
4.邻之厚,君之薄也。
充足,丰富,增加,雄厚
5.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依仗
6.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本质
7.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睡醒的样子
8.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田:同“畋”,打猎偷:暂且
9.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表示范围,相当于“全”、“都”
六、用图示法说明“习”的词义引申方式(10分)
○1习惯。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②鸟反复地飞。
《礼记•月今》:“鹰乃学习。
”③熟习,通晓。
《战国策•齐策》:“问门下诸客,谁习会计。
”④反复练习、钻研。
《论语•
学而》:“学而时习之”。
七、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辨析同义词“领、颈、项”。
(10分)
2.举例说明用字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异同。
(10分)
八、标点下面的文言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必以此人不知黑白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
教学负责人
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