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4-词义引申(2)
古代汉语(2)-东北师范大学考试及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答案练习题一一、论述题1、词义引申的途径是什么? 详细论述并举例说明答:(1)、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两种平仄格律形式。
答: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答: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连锁式引申:1、要:金文作、,《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秦策》)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孙丑》)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②中间(事物的中间..停止..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前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2、防:《说文》:“防,隄(堤)也。
”①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④义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后汉书·桓谭传》)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
(杜甫《建都十二郎》)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图示.

兵:
兵器、武器军队,武装力量军事、战争、战阵士兵、战士动词名词名词朝见、朝拜朝廷朝代朝:早晨
朝向朝、向动词介词
名词关(關):门闩
动词关闭关隘名词
动词赶上、比得上、够得上
动词介词到达、达到到、等到动词
及:追赶上跟着
与、和介词解体、解散开放名词见解动词解说解开解:分解、解剖晓悟、理解动词动词
解脱
解除
抛弃
绝:断绝横渡、跨越、穿越
达到极点、到了尽头极、很、非常动词副词
动词
任:抱,担东西
涉:徒步渡水
动词
树:种植、栽种
长:空间距离大,远
名词担子担当动词责任、任务担保信任
动词听凭、任凭渡水践、踏
进入经历涉猎、浏览关涉、涉及动词树立、竖立、建立
树木名词时间久擅长动词
动词滋生、生长、成长成年年纪大
官长、长官名词。
《古代汉语》练习题1

古代汉语(2)练习题练习题一一、论述题1、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 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1)、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两种格律形式。
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古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与模式分析一、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文对“引申”做出界定:“由已知到未知,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具体”。
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古汉语中,任何一个词都要被运用于各种场合中,即会与其他的词产生联系,它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为汉语词义引申提供了客观基础。
从此,我们不难发现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四个方面:( 1)语素引申。
如“天下”、“人心”等,都是单音节的。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就形成了单义词,当新的意义融进原来的词汇里时,原来的意义便消失了。
【试题】【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文对“引申”做出界定:“由已知到未知,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由抽象到具体”。
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古汉语中,任何一个词都要被运用于各种场合中,即会与其他的词产生联系,它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为汉语词义引申提供了客观基础。
从此,我们不难发现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四个方面:( 1)语素引申。
如“天下”、“人心”等,都是单音节的。
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就形成了单义词,当新的意义融进原来的词汇里时,原来的意义便消失了。
( 2)合成引申。
如“夫”和“妇”这两个词,是先分别作动词和名词使用,而后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词,表示男性或女性,具体代指什么人物,我们尚无法确定。
( 3)附着引申。
如“水泥”、“粉丝”、“扫帚”等,本身不是语素,它们的意义完全依附于具体的物品上。
( 4)动态引申。
如“动”、“移动”、“流动”等,这些词不仅指动作的变化,而且还指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换等。
因此,这些词都是活用的单音节动词。
古汉语词义引申四个类别的过程与模式分析一、例1:分析:从例1可以看出,我们所研究的是汉语词义引申的过程和规律,只有把这些研究清楚了,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
古代汉语-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1.由具体到抽象。如: 道:本义指道路, 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 抽象的途径、方法,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 理。 2.由个别到一般。如: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 3.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術] “術”的本義是路。《漢書· 燕刺王旦傳》:“橫~ 何廣廣兮。” 引申爲道術。《孟子· 齊桓晉文之 事》:“是乃仁~也。”又引申爲方式、方法。 《孟子· 告子下》:“教亦多~矣。”又引申爲權 謀,謀略。《史記· 張儀列傳》:“此在吾~中而 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又引申爲學術。《師 說》:“聞道有先後,~業有專攻。” 引申爲技 藝。《後漢書· 伏湛傳》:“校定中書五經、諸子 百家、藝~。”
(二)词义引申的方式
1.链条式引申: “要”的引申脉络: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 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 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 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辐射式引申:
[勝] “勝”的本義是勝任,禁得起。《詩經· 商頌· 玄 鳥》:“武丁孫子,武王靡不~。” 引申爲盡 的意思。《孟子· 梁惠王上》:“穀與鱼鼈不 可~食。”還有勝利的意思 。《孫子· 計篇》: “吾以此知~負矣。” 引申爲及物動詞,勝過。 《老子》:“躁~寒。”又引申爲形容詞,優 美的,雅的。王勃《滕王閣序》:“~友如 雲。”
[圍] “圍”的本義是環繞。《周禮·考工記·廬人》: “以其一爲之被而~之。”引申爲軍事上的包圍。 《韓非子·趙策三》:“今者齊韓相方,而國~攻 焉。”又爲計度圓周的量詞。枚乘《說吳王書》: “夫十~之木,始生如 。”這是合抱爲一圍。後 來又指兩隻手的拇指與食指合攏來的長度。 自漢代開始,“圍”又特指打獵的圍場,這是包圍 意義的引申。《漢書·霍光傳》:“張~獵黃山苑 中。”唐以後又表示打獵的次數。李商隱《北齊》 詩:“更請君王獵一~。”
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第五章 词的本意和引申义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 ——《左传· 昭公二十二年》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礼记· 王藻》 “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因此引申 为空虚的意思。 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说文》
3.词义引申的规律 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从本义和引申 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规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間道绝其辎重。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間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 《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間。”(《史记•淮阴侯列 传》)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第五章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 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 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 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 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 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斗”本义为酌酒器,由于形貌性状相似而引 申为斗星。如《诗· 小雅· 大东》“维北有斗, 不可以挹酒浆。”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 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例如:五谷 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 桓公三年》 ) 收获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 只收获一次或一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 单位“年”。 “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 小雅· 天保》
古代汉语_第一阶段练习带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考试科目:《古代汉语》第一、二章(总分100分)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填空题:1、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联系。
2、小篆是(秦朝)推行的规范化字体。
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在李斯的主持下,以战国时期秦国文字为基础,并参照(六国文字),进行简化、规范,制订了一套标准字体来统一全国的文字。
3、“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例释》。
4、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宋代徐铉等校定。
全文分为(14)篇。
加目录和自叙共( 15)篇,共(30)卷,分为( 540 )部首,共收( 9353 )单字;重文字(1163)个。
5、词义引申的方式据“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可分为:(直接引申)、(间接引申)。
二、单向选择题1.下列各组字,全部都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B )A.眉高舂 B.息牧臭C.星莫从 D.亦祝折2.下列各组字,全部属于义符居于一角的一组是( B)A.佞赢徒 B.胜修颖C.弑旗疆 D.随赖衷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假借字的一句是( C)A.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B.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C.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D.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4.下列各组字,属于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异体字的一组是(D )A.污——污 B.秋——秌 C.达——达 D.岳——岳5.“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中的“亲戚”词义发展成今义,词义变化属于( A )A.词义范围缩小B.词义范围扩大C.词义感情色彩由褒义变为贬义D.词义感情色彩由贬义变为褒义6.下列各组词中,全部属于双声联绵词的一组是(D)A.饥馑伶俐仓促 B.玄黄憔悴从容C.狐狸参差忐忑 D.流连踌躇仿佛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一句是( D)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练习(四)——词义引申
一、根据下列各句分析“亡”的本义、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史记·陈涉世家》)
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资治通鉴》卷六五)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苏洵《六国论》)
二、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指出其为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顾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庄子·养生主》)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司马迁《报任安书》)
2.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荀子·天论》)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饑矣。
(《孟子·梁惠王上》)
3.息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
(《韩非子·五蠹》)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楚辞·哀郢》)
4.相
相鼠有皮。
(《诗·鄘风·相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韩愈《师说》)
附:同义词辨析举例
1、宫、室:都可以用来指“房屋、住宅”。
但是,“宫”后来专指宫殿,“室”则指内室。
两者范围广狭、侧重的方面不同。
2、婦、女:“婦”指已婚女子,引申为媳妇;泛指女性。
“女”,妇女,引申为未婚女子、女儿。
3、貧、窮:“貧”,没有钱财,与“富”相对;“窮”,阻塞不通,与“通”或“达”相对,引申为走投无路、不得志、生活窘迫。
两者侧重的方面不同。
4、賊、寇、盗、偷:“賊”本义是害人,引申为杀害,敌人的蔑称。
“寇”指盗匪,引申为入侵者,侵犯,骚扰。
“盗”指盗窃,引申为偷东西的人,强盗。
“偷”本义指“苟且”,引申为刻薄,偷窃。
四者本义不同,引申义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5、襲,无钟无鼓为襲;伐,有钟有鼓为伐;侵,不合理的进入。
6、去,离开。
適,前往;前去。
往,走;到。
7、飢,肚子饿。
饑,年成不好,饥荒。
餓,严重的饥饿。
参考答案:
一、例句2用的是“亡”的本义,指“逃亡”。
例句4用的是直接引申义,指“失去”。
例句
1、3用的是间接引申义,指“消亡;灭亡”。
二、1、例句①用的是本义,意思是“(回头)看”。
例句②用的是引申义,意思是“顾念;顾惜”。
2、例句①用的是引申义,指“天时”。
例句②用的是本义,指“季节;时节”。
3、例句①用的是假借义,指“停息”,这个意义后来写成“熄”。
例句②用的是本义,指“叹息”。
4、例句①用的是本义,意思是“看”。
例句②用的是引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