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义引申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内容摘要】古代汉语辞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有着如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借鉴其他学术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有关理解和熟悉,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及其规律。
【关键词】词义引申方式规律汉语的历史超级悠长,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转变进程。
汉语的辞汇也是如此,多少年来,除一些个别的辞汇大体意义不变外,其他大多发生了转变。
常常所见的一个词有几个、乃至几十个意义。
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之间并非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词义的引申表现了词义的发展转变,知道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一、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转变的最多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大体形式。
词义从不同角度去看,引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从引申义的发展方向和引申范围看,又分为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①。
这里主要谈谈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可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例:“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阴晴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一个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讲,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不容易发现。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古代汉语》练习题1

古代汉语(2)练习题练习题一一、论述题1、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 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1)、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两种格律形式。
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纲:⏹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尚书·盘庚》⏹为政贵当举纲。
――《北史·源贺传》⏹近习用事,渐乱国纲。
――《晋书五行志下》⏹①提网的总绳。
⏹②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
⏹③国家的法纪。
⏹【鄙】⏹①命司徒,循行县鄙。
——《吕氏春秋》。
高诱注:“鄙,五百家也。
”⏹②四鄙之萌人。
(《墨子》)⏹③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庄子》)⏹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⑤我皆有禮,夫犹鄙我。
(《左传》)【鄙】:本义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边邑-质朴、厚道;浅陋、庸俗-鄙夷、看不起;(二)探求本义的方法⏹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 1. 据形求义⏹汉字的结构方式和表义特点决定了从汉字的形体分析可以探讨词的本义。
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来探求本义的。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来阐释本义的专书。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
”⏹ 2. 考核文献⏹即看某个词在古代书籍中的用法和一些资料对这个词的解释。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
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豆——《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即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
⏹“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
⏹《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韦昭注:“豆,肉器。
”⏹《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
豆,荐葅醢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汉字六体:指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的6个主要形体阶段,分别为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和楷书。
其中前4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古汉字阶段,后2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隶楷阶段。
汉字演变过程中,图画的特征越来越少,而符号的特征越来越多。
甲骨文:商代在占卜时刻写在龟甲、牛肩胛骨和少量其他兽骨上的文字,出土于商代后期都城殷墟遗址。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约有5千个单字,主要反映了商代利用占卜求得吉凶的迷信思想与社会面貌。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中一种不太正规的形体,而商代较正规的字体则是当时的金文。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叫“隶定”或“隶古定”。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它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隶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文字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汉字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汉字构字方法,最早由汉代班固、许慎等人提出。
其中象形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制造汉字,指事是用一个象形字符和一个附加字符组成汉字,会意是用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成汉字,形声是用形旁和声旁合成汉字,假借是用借用已有的汉字记录某一读音和词义,转注是同一形旁、意涵的汉字相互成字。
象形字是中国文字构字的基础,形声字是中国文字中最多的一种。
四体二用: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
“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外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队古今字。
古今字的概念最早由东汉经学家郑玄提出。
古今字可分为今字为古字的本义而造或借用、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或借用和今字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或借用三种关系类型。
异体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字,它们虽然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四、如何分析引申义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
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
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
我们研究词的本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
例如: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
《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xiè 顿:叩头
颁:大头 颇:头偏 顾:回头看 项:脖子的
后部 硕:大脑袋
从行之字
本义:道路
从行之字举例
行:路。 遵彼微行
街:四通道。从行,圭声。 衢: qú四通道。从行,瞿声。 九省通衢 衝: chōng交叉路口。从行,重声要衝、首当其衝 術:邑中道。从行,术声。横术(大道)何广广兮《汉书》 衙:官署。从行,吾声。
字形义与词义的不同还在于“字形恐怕无法完 整的表达词义”。
如“牧”字,《说文》作“ ”,解释为“养 牛人也。”这是从字形上得到的最直接的启示。 甲骨文中,“牧”或从牛,或从羊,或从三羊。 然则马、牛、羊难以全部画出,只能以牛作代表。 其实,“牧”的词义放牧牲畜,“养牛人”只是 字形义。再如“牢”字,古文字中亦有从羊、从 马等之形,其义为牲畜圈,非独指牛。
《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 尝 敢不分也。”
斤
本义:砍伐 树木的工具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元
本义:人的头
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指事——本
木
本义:《说文》: “木下曰本”。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一、从个别到一般:
颠:人的头顶
山顶
段注:颠者,人之顶也。
韩非子:是犹上高陵之颠。
形容词 阻山路难行 险山路不平
阜
名 词 除殿阶
陛殿阶
与高
际两墙之缝 防堤坝
有关 动 词 陟登
坠从高处掉下
陨从高处落下 陷自高而入下
从邑之字举例
郑
国名、邑名
邶
郎鲁邑名 郢 邯郸
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的詞義引申關
係
①捲曲
②黃黑色
③燒焦的气味
④ 脆、酥
本義:火燒黑 ⑤乾枯、乾燥
⑥鍋巴
煩躁、著急
2、詞義引申的主要方式
一般從兩個角度來探討詞義引申的方式: 從引申義與本義的關係角度:①直接引申;
間接引申
由上述引申圖可以看出:本義同間接引申義之間的關係, 是一種以本義爲起點、以直接引申義爲第二環節、沿著綫 型序列一層一層引申下去的傳遞關係。
連鎖式引申
“約”的詞義:
(1)捆縛。《說文·糸部》:“約,纏縛也。” 《戰國策·齊策》:“魯連乃為書,約之以射 城中。”
(2)套車。《戰國策·趙策四》:“於是為長安 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②間接引申。 從本義與引申義所表示的內容角度:①由具
體到抽象;②由個別到一般;③由實詞到虛 詞。
直接引申與間接引申
所謂直接引申,指引申義是從本義直接派生 出來的,引申義與本義發生直接關係。
所謂間接引申,指引申義是由直接引申義再 引申出來的,即前人所講的“展轉爲他訓”, 引申義和本義不發生直接關係,只發生間接 關係。
①物體燒焦後,其外形往往捲縮不平,由此引申出 “捲曲”義。《戰國策·魏策四》:“衣焦不申 (伸),頭塵不去。”吳師道補注:“焦,捲也。”
②物體燒焦後,其顔色一般呈黃黑色,由此引申出 “黃黑色”之義。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二: “心悲則面焦,腦滅則髪素(白)。”
③物體燒焦後,其氣味特殊,由此引申出“燒糊的氣 味”之義。《禮記·月令》:“其味(味道)苦, 其臭(xiù,气味)焦。”鄭玄注:“火之臭味也, 凡苦焦者皆屬焉。”
④物體燒焦後,其質地往往變脆變酥,由此引出“脆”、 “酥”之義。宋周紫芝《五禽言·婆餅焦》:“婆餅欲焦 新麥香。”
⑤物體燒焦後,其含水量劇降,由此引出“乾枯”、“乾 燥”之義。《墨子·非攻下》:“日月不時,寒暑雜至, 五穀焦死。” “乾燥”是令人十分難受的事,由此又引 申出“煩躁”、“著急”之義,《正字通》:“心不寧 曰焦。”《史記·夏本紀》:“(禹)乃勞身焦思,居外十 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3)約束。《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 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4)訂約,約定。《史記·項羽本紀》:“懷王 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約”的詞義:
(5)邀約。《史記·韓長儒列傳》:“約單于入馬邑而漢 兵縱發。”
①捲曲
②黃黑色
直接引申 ③燒焦的气味
④ 脆、酥
本義:火燒黑 ⑤乾枯、乾燥
煩躁、著急
⑥鍋巴 間接引申
基——本義是“墻基”,从土,其聲。《說文》: “基,墻始也。”王筠《說文句讀》:“今之壘墻者, 必埋石地中以爲基。”由本義直接派生出兩個引申義:
1)根本,基礎。這個含義比較抽象,如:《詩經·小 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毛亨傳: “基,本也。”
露——本義是“露水”。《說文》:“露, 潤澤也。”桂馥《說文義證》:“潤澤也 者,《玉篇》:‘露,天之津液下,所潤 萬物也。'”《詩經·小雅·湛露》: “湛湛露斯,匪陽不晞。”(濃茂的露水 啊,不出太陽就不會乾)
①“露”由本義露水而引申出“露天”之義,如《史記·平 准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 可食。”
大家上午好!
古代漢語
陳年福 主講
二、詞的引申義
1、什麽是詞的引申義 2、詞義引申的主要方式 3、詞義引申的主要規律
1、什麽是詞的引申義 所謂詞的引申義,就是從詞
的本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推衍、引申出來的 意義。引申義同本義有著內在的 聯繫。
焦——本義是物體被火燒傷,變成黃黑 乾枯之色。《說文》:“焦,火所傷也。” 《玉篇》:“焦,火燒黑也。”《左傳·哀 公二年》:“卜戰,龜焦。”(意即用占卜的 方式决定會戰的吉凶,結果龜版被火燒焦了) 即其本義之用。 引申爲以下各義:
②由“露天”之義又引申出“顯露”的意思,如《論衡·對 作》:“文露而旨直,辭奸而情實。”
③由“顯露”又引申出“洩露”之義(使不該顯露的事情顯 露了,就是洩露),如《後漢書·皇甫嵩傳》:“(張)角 等知事已露,……一時俱起。”
④秘密被洩露了,往往招致失敗,因而又引申出“敗壞”義, 如《莊子·漁父》:“故田荒室露,永食不足。”郭慶藩 集釋:“荒露謂荒蕪敗露。”
5)圓中的直徑。小路往往是舍曲取直形成的,故引申出 此義。《周髀(bì)算經》卷上:“此夏至日道之徑 也。”趙嬰注:“其徑者,圓中之直者也。”
6)徑直,直截了當。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徑, 戴氏侗曰:‘小道徑達。'故因之爲徑直之義。”
①道路 ④ 疾速 直接引申
②蹤迹 徑:步道
⑤直徑
③行走 ⑥徑直 輻射式引申
“露”的詞義引申情况可以圖示如下:
露(露水)→露天→顯露→洩露→敗壞
間接引申
可見,除“露天”同本義有直接關係外,其餘含義都同本 義無直接關係,是引申義的引申義。展轉引申的次數越多, 所産生的含義與本義的聯繫越弱,但不論多弱,聯繫總是 存在的。
再如:“貴”的詞義引申情况可以圖示如下: 貴(價格高)→地位高→重要→重視→敬重→敬辭
2)開始,起頭。《國語·晋語九》:“基于其身,以克 復其所。”韋昭注:“基,始也,始更修之于身,以 能復其光。”
徑——本義是“人步行的小路”,說 文》:“徑,步道也。”段玉裁注: “謂人及牛馬可步行而不容車也。”朱 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步行之道, 謂異于車行大路。”《論語·雍也》: “有澹(tán)臺滅明(人名)者,行不由 徑。”《史記·高祖本紀》:“前有大 蛇當徑。”由本義直接派生出以下幾個 引申義:
1)泛指道路。《楚辭·招魂》:“皋蘭被徑兮斯 路漸。”王逸注:“徑,路也。”
2)迹,踪迹。小路上布滿人行之迹,故引申出此 義。《廣雅》:“徑,迹也。”
3)行。人常在小路上行走,故引申出此義。《漢 書·蘇建傳附蘇武》:“徑萬里兮度沙幕,爲 君將兮奮匈奴。”
4)疾速。小路往往短近易達終點,故引申出此義。《史 記·大宛列傳》:“從蜀宜徑,又無寇。”裴駰集解引 如淳曰:“徑,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