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白话文词语

古代白话文词语

古代白话文词语
古代白话文词语是指在古代汉语中,除了文言文以外的表达方式,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民间口语、小说戏曲等场合。

古代白话文词语与文言文相比,更加接近于现代汉语,其词汇和语法也更加灵活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白话文词语:
1. 汝:你。

2. 吾:我。

3. 尔:你(你们)。

4. 之:他/她/它。

5. 何:什么。

6. 乃:于是,才。

7. 若:如果。

8. 胡:为什么。

9. 尔曹:你们这些人。

10. 令尊:尊贵的父亲。

11. 愚:我(自谦)。

12. 鄙人:我(自谦)。

13. 足下:您。

14. 幸甚至哉:非常幸运。

15. 窃:私下里,谦称自己。

16. 敢:冒昧地,谦称自己。

17. 顷之:不久前。

18. 寻之:不久后。

19. 已而:之后,不久。

20. 但:只是。

21. 亦:也。

22. 岂:难道。

23. 若夫:至于,说到。

24. 且:将,将要。

25. 勿:不要。

26. 宁:难道,怎么。

27. 令:使,让。

28. 遂:于是,就。

29. 故此:因此,由此。

30. 但凡:凡是,一切。

31. 且夫:而且,另外一方面。

32.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就。

33. 若是:这样,如此。

34. 非但:不但,不仅。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一、古今词汇的继承与发展古今汉语词汇之间的关系既有集成又有发展。

继承使汉语相对稳定,发展又使古今词义有不同的特点。

在汉语的发展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了解汉语词汇的继承和发展状况,既有助于了解古代词汇,又帮助我们了解现代词汇。

(一)古今词汇的消亡和沿用1、古语词的消亡词汇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有些旧的社会制度、习俗的变更,这样与其相对应的词语就相对地在历史的发展中消亡了。

如,犙、牭、魖(使人耗财的一种鬼。

)、轺(一种小型马车。

)、刵(古代一种个耳朵的刑罚。

)、卣(一种圆形肚大口小,有盖,提梁的酒器。

)2、后代新词的产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思维的深化,新观念,新思想大量产生。

这些变化都要求语言来适应,于是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如,春秋时期:冶炼:鍼、铸、锻。

伦理:孝、悌、德、勇。

汉唐时期:由于与一些少数民族的往来,一些佛语大量的引进,以及一些植物的名称,丰富了汉语的语汇。

葡萄苜蓿圆满世界明清时期: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渗透,许多科学术语出现在汉语中。

地球测量推论透视几何3、古今词的沿用从古语词发展到今语词,有一些基础语词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些基础词也是构词的基础。

自然:日月雨水山火人体:目眉手足动物:牛羊马豕社会关系:父母子孙双音词:窈窕参差4、词汇的发展趋势①词汇量又少变多甲骨文:4500多个。

《说文解字》9353个。

《康熙字典》47035个。

《现代汉语词典》76000个。

②表意由粗疏变得精密相:审视互相衣:襟、袖、袂③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多音节发展但我们不可忽视,在古语词中也有大量的双音节词,主要表现几种形式:叠音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孔子燕居,申申如也。

联绵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宗教文化词汇的特点
这些词汇通常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 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
宗教文化词汇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词汇,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 和价值观念。
古代汉语词汇中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词汇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与政治文化相关,如“皇帝”、“臣子”、“官职”等,这些词 汇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
01
文化词汇是反映古代社会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词汇,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特点
02 文化词汇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
化词汇也有所不同,是语言中文化信息的载体。
举例
03
如“礼”、“乐”、“仁”、“义”、“忠”、“孝
”等。
行业词汇
定义
行业词汇是古代各行各业使用的专门术语和词 汇,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等领域。
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如“之”、“何”、“若”等 。
词的搭配与组合
动词与名词搭配
如“吃苹果”、“骑马”等。
形容词与名词搭配
如“大房子”、“美丽的花朵”等。
副词与动词搭配
如“快速地跑”、“慢慢地走”等。
代词与动词、名词搭配
如“他来了”、“这是什么”等。
词序与句法结构
主语+谓语:如“我爱吃 苹果”。
同义词与反义词
要点一
同义词
意义相近的词,如“高”和“上”,都表示位置较高的意思。
要点二
反义词
意义相反的词,如“大”和“小”,表示大小相对的概念。
词义的演变与转移
词义的演变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词义可能会发生变 化,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 仅指妻子。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整理完整

古代汉语字词意思整理1.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通行本是晋郭璞的注本3.有鸟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是”4.《淮南子》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5.四极发,发:倒塌6.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备若干方便,广泛地。

周:普遍7.炎:火花。

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8.淫水:洪水9.日思高其位,高:使动,提高大其禄,大:用作使动,加大10.《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前1716年),共收入47035个。

古代收录汉子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

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引古书为证。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1.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读订误》12.《汉语大字典》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谷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13.《助字辨略》请刘淇著。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1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15.《词诠》近人杨树达编。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近人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6.汉字字符有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汉字是表意字符。

17.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背诵:六书:一曰指事。

古代汉语名词

古代汉语名词

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 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 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 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 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5、 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 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 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 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 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 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 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周易·系辭》)
• 大夫不得造車馬
(《禮記·玉藻》)
•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bì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

(李斯《諫逐客書》)
•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孔雀東南飛》) 公姥 父兄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 將生死置之度外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 • 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 (《戰國策·魏四》) •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同上) •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 联绵词——古汉语本有的双音词(涵义、 特点)
•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
• 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陶潛《桃花源記》) • (伍子胥)夜行而晝伏至於蔆水無以餌其口
坐行蒲伏乞食于吳市 (《戰國策·秦三·范雎說秦王》)
• 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c.意义偏向的特点:
• 意义偏向的特点 由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两个 语素构成的偏义复词,其词义大多取决于 第一个语素义。
• 由意义相反的两个语素构成的偏义复词, 其词义大多偏于表贬义或者消极义的那个 语素义。
• 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與 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韓非子·初見秦》)
• 夫人宵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聰明精粹有生 之最靈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趨走不足以 避利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役物以為養任 智而不恃力此其所以貴也
(《史記·項羽本紀》) •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杜甫《石壕吏》) • 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孟子·離婁下》) •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

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

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

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共23个),基本韵母38个,声调4个,它们共同配合,可以组成一千多个音节。

语法方面,从句子构成来看,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构成数量有限的句式;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来看,可以分出实词和虚词共十来个类,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等,这些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句子。

但是,词汇成分的数量不是用几十几百几千就可以列举完毕的,词汇单位的数量,需要以万计数。

并且,一种语言的词汇到底包括多少个词汇成员,几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统计。

词汇内部有以下特点:1,词汇内部个体数量繁多,2,词汇个体(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都会有独立或成类的变化,3,词汇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4,词汇成分的使用寿命不同,5,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产生和消亡频繁。

这样,在词汇中,有的成员相对稳定,有的成员则变化较多,一些曾经使用的词语或词语的意义,后来人不了解,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是古代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

因此,词汇变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词产生,2,旧词消亡,3,有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多义词,4,有些多义词失去了部分意义。

从宏观上看,一些词长期普遍的使用,成为词汇中的基本部分,被称为基本词汇,词汇中这些高度稳定的成分,成为语言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词汇变化的动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表达需求;一是人们认识的变化,对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或仅仅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产生表达上的变化。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
一,单音词
二,复音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三类,其中,合成词中又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附加式等几种。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指汉语原来词汇以单音形式为主,转变为大量采用复音词。

汉语词汇复音化三种方式:1单音词加附缀,2同义的单音连用,3新造同义复音词。

贰,古代汉语的词义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字记录汉语,它是汉语词汇的书面记录符号,我们通过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记录来了解古代的词汇。

比较现代词汇的书面形式,从字面上看,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从古到今基本没有变化。

一些词从古代延用到现代。

第二,古今意义没有关系。

一些字记录了不同的词,有些词古今意义之间可能有关系,但失去了中间环节,看不出意义的关联。

(158-159)
第三,古今意义有联系但不同。

(159-160)
第四,感情色彩不同。

(161)
第五,所指实际内容不同。

(161-162)
二,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162-163)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指一个词本来的意义。

本义应该指词的原始意义,但因为语言早于文字,而文字记录会的缺漏,所以,现在文字记录的词义,可能是词的原始意义,也可能不是最早的意义。

通常把有文字可考或有文献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称为本义。

确定词的本义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一个词所具有的不同意义,然后,可以从文字入手,了解它造字时的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查考,寻找早期的用例;最重要的是,排列各个义项,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词义的引申。

(164)
叁,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