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

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别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册》 〈2〉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5〉赵王扫除自迎。《史记》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左传》 〈7〉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 〈8〉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 〈9〉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
这段话103个字,除“行李” “乏困”之外,99 个单音 词。可见,古汉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往往是一致 的。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发展方式 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复音词约占全部词汇
85%,这个比例正是古汉语中单音词的比例,说 明了古汉语中单音词有一个向复音词逐渐发展的 过程。其间当然有一个从文言到古白话再到现代 汉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不单纯是音节增加 的问题,而是标志着汉语构词方法的质变。 (1)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五蠹》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1、单音词占多数 单音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在书面语中,也就
是一个字,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绝大多数情况 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先秦汉语中尤为明 显。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
这一段22个字,就是22个词,全都是单音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词。 参差 恍惚 匍匐 缤纷 犹豫 仿佛 荏苒
唐棣 邂逅 倜傥 崎岖 (2)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韵相同的联绵词。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古代汉语--代词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左传·僖公三十年)
仆非敢如是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战国策·秦策)
《战国策》:甘茂亡秦出关,遇苏代曰:“江上之贫女, 与富人女会绩而无烛,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女曰,妾以 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 妾。”以是知三代之时,民风和厚勤朴如此,非独女子也, 男子亦然。
古代汉语 通论
代词
1
目录
□ 代词的分类 □ 指示代词 □ 人称代词 □ 疑问代词 □ 无定代词 □ 辅助性代词
2
一、代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
1、指示代词:⑴此、之、是、斯、兹、 然、尔、若 ⑵其、彼、夫 ⑶焉、诸
2、人称代词: ⑴我、吾、予(余)、朕、卬 ⑵女(汝)、尔、若、乃、而 ⑶其、之、彼、厥
客胡为若此?
(战国策·齐策四)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许行)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
(庄子·人间世)
37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主要有“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主要作状语, 也可作宾语。例如:
26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走虽不敏,庶斯达矣。
(张衡《东京赋》)
庶:将近,差不多。斯:这。 这句话是说:我虽然不敏于大道,但这样就差不多了。
古代汉语名词

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 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 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 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 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5、 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 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 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 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 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 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 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
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
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好,呼报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
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如“端”=0212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
如《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王力版 一二单元知识点

9.矢,《說文•矢部》:“弓弩矢也。”
10.病,《說文•疒部》:“疾加也。”引申指疾苦、疲憊、貧困、失敗等。
11.集,《說文•雥部》:“群鳥在木上也。”引申指落、集合、成等。
12.敗,《說文•攴部》:“毀也。”象手持杖擊壞貝殼之形。
13.兵,《說文•廾部》:“械也。”甲文象雙手持斤形,本義爲兵器。
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
背景材料:《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故本傳“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亂於晉,且貳於楚也。”杜預注:“文公亡過鄭,鄭不禮之。”
一、字詞
1.軍,篆文字形象以車圍之形。古於野外臨時駐軍,必以戰車圍成一圈以爲臨時營壘,營門則以二車交搭其轅而成,故軍營門稱轅門。以篆文字形,“軍”常用作動詞“駐軍”之意。此乃兼類詞。
四、文化知識
1.晉、虞、虢之間之關係:
太伯 周太王 虞仲
(古公亶父) 王季 文王 武王 成王
叔虞(晉)
虢仲 (西虢) 北虢
虢叔 東虢
2.桓莊之族,指獻公同族之群公子。晉文侯弟成師於晉昭侯元年(前745)封爲曲沃桓叔,傳子曲沃莊伯,莊伯傳子曲沃武公。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武公滅晉侯,周王命曲沃武公爲晉君。其子爲晉獻公。
4.滅,《說文•水部》:“盡也。從水。”
5. 朝,《說文•倝部》:“旦也。”(倝,日始出, 光倝倝也。)字象日出於林莽之間,而月未落也。
6.介,《說文•八部》:“畫也。”但甲文象人前後有皮甲遮護之形,本義當爲皮甲。
7. 絕,《說文•糸部》:“斷絲也。從刀從卩。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甲文、金文像以刀斷絲,本義即爲斷絕,從絲取義。
3.軼,《說文•車部》:“車相出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古今詞義感情色彩上的差異
a.褒貶的差異
爪牙,武將、猛士/幫兇、走狗。 謗,公開的批評或指責/誹謗。 賄,財物/賄賂。 b.輕重的差異
怨,仇恨/埋怨。 誅,責備/殺。
第二節單音詞和複音詞
• 一〃單音詞 把單音詞翻譯成複音詞,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大體上有 三種:
1.將其變為另外的複音詞:如,師退,次於召陵。 2.在前後增加相關詞素:如,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3.在前後增加詞頭詞尾:如,虎,石。 有些單音詞連用,看似複音詞,實為短語。 • 璧有瑕,請指示王。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二.複音詞 (一)單純複音詞 1.迭音詞
古人稱“重言”。多是描繪狀貌的形容詞,模擬聲膏的象 聲詞。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迭音詞與詞的迭用不同。如: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
•
2.聯綿詞
(1)雙聲:仿佛 躊躇 流離 玲瓏 留連 恍惚 鴛鴦 蜘蛛 (2)迭韻:蹉跎 倉皇 莽蒼 窈窕 依稀 逍遙 荒唐 混沌 (3)雙聲兼迭韻:繽紛 優遊 輾轉 (4)非雙聲迭韻:扶搖 狼藉
a.詞義擴大 響,回聲/泛指一切聲響。 色,臉色/顏色。
b.詞義縮小 宮,房屋/宮殿。 禽,動物/鳥類。 蟲,動物/昆蟲。 c.詞義轉移 領,脖子/衣領。 腳,小腿/腳。
• 3.古今詞義的局部變化 a.常用義的變化 池,護城河、池塘/池塘。 謝,道歉、感謝/感謝。 b.非常用義的變化 禁,禁止、天子所在地/禁止。 崩,崩塌、天子死/崩塌。
•
2.對客觀物件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虹,古人認為虹是一種有生命的蟲類,傳說它能吸飲, 人們叫它“虹飲”。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飲於河”。今 天人們已經認識到,虹是陽光射入水滴後,經過折射,反 射,衍射而形成的在雨幕或霧幕上的彩色圓弧。 雷,古人認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 意志,可以罰暴懲惡。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雷聲是帶電雲放 電所釋放出來的高溫使水滴氣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 生的猛烈爆炸聲。
•
3〃引申義相同 年---歲. 《說文解字•禾部》:“年 ,穀熟也。從禾,千聲。” 《說文解字•步部》:“歲,木星也。” “年”由本義引申 為五穀成熟一次的時間;歲則由於木星由西向東運行,每 行經一個星次的時間為十二個月,而引申稱這段時間為一 歲。“年、歲”在引申記時的意義上成為同義詞。
• 一個詞既然在某一義項上與其他詞同義〃那麼也可能在其 他義項上分別與不同的詞同義。如: “類”,在“種類”這一意義上,與“醜、族”同義; 在“相似”這一意義上,與“似”、“如”同義; 在“輩份”、“條理”的意義上,輿“倫”同義; 在表示推測的“大抵”、“大都”意義上,與“蓋” 同義。
•
3.新詞與舊詞的積累構成同義詞 畏,懼,怕 上古漢語用畏或懼來表示“怕”的概念,如《論語》: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怕”在當時沒有害 怕的意思,《說文解字》:“怕,無為也。”實即澹泊的 “泊”字。到了唐代才出現用“怕”字表示害怕,如元稹 《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於是三者形成同義詞。
•
(二).古今詞義有差異的 1.程度上的差異 a.顯著的 走,《說文》“走,趨也。”《釋名釋姿容》:“徐行 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走馬觀花。 行李,古指人,今指物。 b〃微殊的 窮,今指貧窮。古代一般指盡,盡頭,所以字從穴。 勸,古义鼓勵,勉勵。今义辛勞,勞苦,與“逸”相對。
•
2.範圍上的差異
古代漢語辭彙
古代漢語辭彙
• • • •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古今詞義的異同 單音詞和複音詞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同義詞的辨析
第一節 古今詞義的異同
• 一〃古今辭彙 古今辭彙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在詞的構成上,古漢語主要是單音詞,現代漢 語則是複音詞占多數。 二.在詞的存廢上,可以分為古今通用詞,古用今 廢詞。
• 二〃古今詞義
(一).詞義基本相同的
多屬於基本詞彙。但並非絕對沒有變化,在一些次要的屬 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別。
1.詞所概況的客觀物件發生了變化 布衣,今天布是棉,麻,棉型化纖織物和混紡織物的統 稱,而古代的布一般指麻布,與帛相對。 鏡,現代的鏡子,在玻璃背後塗上水銀。但古人最初用 大盆盛水照面,後來用銅製成鏡子。
3.音譯外來詞:
葡萄 琵琶 浮屠 羅漢 琉璃 袈裟
• (二)合成複音詞 1.聯合式: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相反的詞素 並列起來構成的合成詞。 (1)同義複詞:兩個詞素意義相同或相近,表義上處於並 列地位。
賓客 言語 朋 友 美麗 險阻 自從 功勞 婚姻
(2)變義複詞:合成詞的詞義不是詞素義的簡單相加,而是 其意義的引申,比喻或借代。 骨肉 春秋 社稷 干戈 水火
•
•
(二)從語法功能方面辨析 之,往 在“去”的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從動詞後面所帶的成分 來看,其用法各不相同。”之”的後面必須帶處所賓語, 表示“到—去”,“吾欲之楚”。“往”僅僅表示方向性 和目的性,後面不能帶賓語。《孟子》;“往之汝家。”
• (三)從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笑,哂 “笑”是一般的笑,“哂”則帶有輕視的感情色彩,《論 語》“夫子哂之。” • 婦,媼 都表示老年婦女,而“媼”是對老年婦女的敬稱,“婦”指 一般的老年婦女。
• 2.多義歸納法 即運用詞義演變規律,推斷詞的本義,以彌補字 形分析法的局限。
如“即”: 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走近食物前就餐。 走近,靠近---抽象意義的走向:就位(登上君主之位) 就席(在酒席座上)---在當前的時間,副词即将.
• 二〃詞的引申義
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出來的意義〃在本義的基礎上 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
欣然 婉如 第一 阿姊 3.偏正式:百姓 諸侯 天子 中國 兵法 朝廷 4.動補式:平定 封閉 充滿 擾亂 5.動賓式:將軍 革命 知府 執事 6.主謂式:月蝕 霜降 夏至 冬至 御用
第三節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 一〃詞的本義 詞的本來的意義,是造字時代的詞義,是指與該詞書寫形 式相應並有文獻參證的最古的意義,而不是漢語發生時代
•
使用《說文》應注意以下兩點: (1)小篆也不是最早的文字,形體也已經經過演變,使形義 關係發生了變化。如“長”。(2)許慎解說的有時不是本義, 而是引申義。如“啟”。
• 運用字形分析法,必須有文獻參證,如果孤立進行字形分 析,很可能失於主觀臆測。如“元” , 《左傳》:“狄人 歸其元,面如生。”可見《說文》的解釋是錯誤的。
(一)直接引申 節:竹節。節:竹約也。從竹,即聲。引申為木節。 保: 撫養。《尚書•康誥》:“若保赤子。”初生的嬰兒。引 申為安。
直接引申義也可能不止一個,如: 問。本義為詢問。直接引申為: 1問候,慰問。《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2審 訊。《詩•泮水》:“淑問如皋陶。”3責問,追究。4音 訊。《晉書•陸機傳》“久無家問。”5過問,管,干預。
的原始義或最初義。本義是和引申義相對而言的。
• 本義是詞義系統的核心。如: 益,本義為水漫出來(溢)。 水漫—增加,增多一富裕—利益—更加。
• 二〃推斷本義的方法: • 1.字形分析法 必須有文獻上的佐證。 • 啟:《說文》“啟,教也。從攴 ,啟聲。”《論語》: “不憤不啟。”《鄭》:“夫人將啟之。”甲骨文字形正 象用手開門。 牢:《說文》:“牢,閑(柵欄)也,養牛馬圈也。”該字 從宀從牛,“亡羊補牢”。
• 三〃詞義引申的方式
(一)延展引申
治,本義是治水。由整治引申為治理國家。 本,樹根。由在下的部位引申為基礎。 舉,舉物。由上舉引申為推薦。
(二)條件引申 漢,漢水—漢朝—漢族。 錢,鋤類農具—貨幣。 代,朝代—世代。
• (三)比喻引申 英,花—傑出人物。 斷,砍斷—果斷、決斷。 比喻引申和比喻的區別是有無產生新義;新義是否具有穩定 性。 如:崩。 1〃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比喻) 2〃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比喻) 3〃梁山崩。(本義) 4〃不義不呢,厚將崩。(比喻引申) 5〃周烈王崩,諸侯皆吊。(比喻引申)
• 一〃同義詞的來源 1.造字時意義相近構成同義詞 見,視,睹,看 都是表示人的視覺活動,意義相近,但有差別。《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 “熟視無睹 ”. • 2.詞義的發展變化形成的同義詞
屨,履 戰國以前,屨是名詞,而履是動詞,”如履薄冰。”戰 國以後,履才有了鞋的意義,《韓非子》:“鄭人有買履 者。”兩者變成了同義詞。
• 三〃同義詞辨析的基本方法
(一)從詞義方面辨析 1〃所指內容不盡相同 • 膚,皮 在先秦時代,膚指人皮,皮指獸皮。《左傳》:“皮 之不存,毛將安傅。”在古代,皮不能指人的皮膚,只有 在詛咒人時才說:“食其肉,寢其皮。” • 2〃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饑,餓 饑是指一般的饑餓,而餓在上古指根本沒有飯吃,受 到死亡的威脅,饑民/餓殍。《韓非子》:“家有常業, 雖饑不餓。”
•
•
(二)間接引申
防:本義為堤壩。《周禮•地官•稻人》:“以防止水。” 引申為堵塞水,防止水患。由堵水,防水引申為泛指堵塞, 禁阻和防備,防止。防微杜漸。由禁阻,防止引申為約束。 《鹽鐵論》:“以禮義防民。”由約束引申為規範,標準。 《苟子》:“君子行有防表。”
• (三)引申義與假借義的區別 : 與本義有無意義上的聯繫。 • 須,本義是鬍鬚,後引申為動植物及其它物體上象須的東 西。假借為副詞“必須”。
• (四)關聯引申
腳,本義是小腿。《說文解字》:“腳,脛也。” 引申為足。 官,本義是官府,引申為官吏,又引申為官職。 兵,兵器—士兵—戰爭。 •
關聯引申還包括時空方面的引申。 曆,本義是經過,經歷。甲骨文 象人從禾旁走 過〃引申為歷時的意義。 永,本義是水流長,引申為時間的久遠。
第四節 同義詞的辨析
•
4.各地方言的差異所形成的同義詞 迎,逢,逆 都表示兩人行走的方向相對,送往迎來,狹路相逢。《春 秋》:“公如齊逆女。”漢代揚雄《方言》:“逢,逆, 迎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關而東曰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