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三、工具书: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1)《康熙字典》:成书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共收47035字,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流传两百多年,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体例是先音后义。

2)《中华大字典》是继康熙字典后的第二部大字典。

3)《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辞书。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是一部综合性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4)《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

《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汉字,1500多万字。

《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后来又《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贡献:1.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的篆文、籀文、古文及其说解,是认识先秦两汉时的碑刻、铭文,进而研究金文、甲骨文的桥梁。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前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词典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方便查阅古代常用词语的工具书,力求词条解释准确、简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收词原则1. 以《论语》、《诗经》、《尚书》、《周易》等经典著作为主要词源。

2. 参考其他重要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hanshu》等。

3. 收录常用的古代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

4. 对于同音异义词,分别列出。

词条示例1. 仁【读音】rén【义项】1.好善、有爱心。

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记·大学》)2.爱护、怜惜。

如"老老孰能无仁心。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2. 义【读音】yì【义项】1.正当、正义。

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礼记·曲礼》)2.应该做的事。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卫灵公》)3. 礼【读音】lǐ【义项】1.礼节、规矩。

如"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曲礼》)2.祭祀、祭品。

如"礼云礼云,玉帛云之。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4. 智【读音】zhì【义项】1.聪明智慧。

如"智者乐天知命,小人昧于天命。

"(《论语·尧曰》)2.有学问、有知识。

如"其曲有至词,其民好是纪。

"(《诗经·小雅·都人士》)5. 勇【读音】yǒng【义项】1.勇敢、勇猛。

如"勇往无惧,无恐于物。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2.力量、力气。

如"有虞氏,无勇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据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比较系统的详细的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善于写战争),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同时,《左传》也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自东汉以来,现在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找的字词。

但是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很难查到。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不存在拼音排序的问题,但是会遇上有的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的问题。

(3)按编码排列。

有的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不常用、容易忘记等问题。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十三人奉敕编纂的,书成于康熙55年(公元1716)。

他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

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

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用两个字给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

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五千九百多条。

《中华字典》是由陆费(bi)逵、欧阳溥存主编的,195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它是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大型字典,用部首排列,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与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等50多人。

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这部书也是用部首排列法,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的体例格局。

1958年开始修订后,《辞源》不再作为语词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代汉语词汇。

修订后的《辞源》是目前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辞书。

《辞海》最著名的就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

释义更具概括性,行文更加通俗。

在条目的收列方面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一些《辞源》收录的较为生僻的古代词语。

1958年修订时,修订工作由舒新城、陈望道主持,成为一部综合性辞书。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是20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

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

《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汉语大词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古代汉语词义的特点:(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2)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3)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是读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从音节数量來看,可分为单音词、复音詞;从语素数量来看來看,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詞,叫做单音词。

偏义复词:这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的复音词叫偏义复词。

(园圃、得失、缓急)古汉语单音节词的特点如何判断单音词、复音词?1.高频性第一,要着眼于单音词,从两个单音节的2、多义性意义上去考虑。

3、词义关系复杂性第二,不要用现代复音词去生搬硬套。

4、词义灵活性第三,利用词不离句的原则,从前后词语的语法结构上去判别。

复音词可分为两类:只含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复音词(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记录单纯复音词的每个字都只起标志音节的作用,各自不为义,不能拆开逐字解释,几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该词的意义),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音译外來词两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节构成。

两个音节一般都有语音的联系,或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相同,古人所说的韵只包括韵腹、韵尾,不包括韵头,与今人所说的韵母不同),或双生兼叠韵,或重言(两个音节完全相同,又称“叠音词”、“叠字”);也有无语音联系的,不多见。

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词。

构成合成词的语素可以都是词根,全由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叫做复合式合成词;可以一个是词根,一个是词缀,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合成词叫做附加式合成词。

单音词的特点:1.单音词的多义性;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复音节词特点:1、意义单一,无假借用法,引申义少。

2、词根关系为句法关系。

3、词根是基本词,构词能力强。

特点:一词多形,不拘形体。

二、两字一义,不可分训。

古注误解联绵词。

汉语复音化的原因(1)社会发展,词汇丰富,语言求区别的要求。

(2)汉语内部音节结构的简化。

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來的意义叫引申义。

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注意:词的本义不是词的原始意义、有文字可考、有文献资料证实。

探究本义的方法:(1)分析字形(2)依据文献资料探求本义的意义(1)加深对词义的理解(2)有助于以简驭繁的掌握词义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1)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有某种相似之处。

(2)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3)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現引申。

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词义引申的方式:链条式引申: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2)辐射式引申:由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若干個引申义,這些引申义都环绕着一個中心向四周辐射。

(3)综合式引申:连锁式和辐射式交织在一起,这种引申方式即综合式,绝大部分词的引申轨迹属于这个类型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

清以后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名称及班固的顺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之中,前四种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后二种则属用字方法。

象形(独体象形、合体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是汉字造字的基础。

象形字具有明显的直观性。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在两种情况下用:一种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抽象的标记符号表示意义所在的造字法;另一种是用纯粹的抽象符号造字。

汉代以后没有用这种方法造字,指事字也是会意字、形声字的构成要素,是汉字孳乳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会意这种造字方法,就是把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字形放到一起组成新的字形,会合它们的含义以成新字的字义,用来显示造字者所想要指明的意义。

会意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一类是以义会意(以义会意是指由两个以上(绝大多数是两个)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能说明或暗示字义。

)。

以形会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同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一类是异体会意(异体组合指用两个或几个不相同的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

形声这种造字方法,就是用表示某种事物类别的字作为创造新字的意符,再取一个譬况新字读音的字作为声符来促成此事,造出新字。

形声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而成的造字法。

构成原理是音义结合。

形声造字法的产生与运用,突破了纯表意造字的局限。

转注”就是“加注意符”的造字法。

具体地说,在汉字中,本已有某个字,后因假借它又产生了其他意义,为了区分,人们便给这个字再加注不同的形符(意符),造成专表某一意义的其他字,加注了意符的这个字就是转注字。

假借假借这种造字方法,就是语言中存在某一个词,但本来没有专门造一个记录它的字,于是就依照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把这个词的含义寄托在一个已有的音同或音近字身上,借用那个现成的字来记录这个词。

假借不能产生新字,它只是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使它们增加了记录语词的能力。

六书中以象形、形声、假借三类最为重要,因为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

贡献:汉代学者的努力对汉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把人们对字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基本上反映了汉字产生发展的主要规律,开辟了科学认识汉字形体的途径。

六书存在的问题: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不能概括造字的全面情况,有的字无法归入六书之中;二是用分析篆书前的古文字有一定困难;三是他的性质不够明确,分类不尽合理;四是有的类别界说不够清楚;五是举例也有不够精当之处。

不同之处: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来表示新意的,但两者又有所区别:象形字多属独体,而会意字则是合体;象形字常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会意字则表示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2.通假字产生的原因(1)上古没有专门的字书来约束人们规范用字,提笔为文时,往往不自觉地用借字。

(2)在誊写书稿、记录师授时,为求快捷而趋简弃繁,或者一时忘记本字而张冠李戴,或因偶然疏忽而出现笔误,这样临时用音同音近字替代本字的现象就大量出现。

(3)尊崇师长,异门相伐,使用别字而延续代代相传。

(4)传抄翻刻古籍的不同版本,因音近而形似导致错字。

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

后造的字叫“今字”。

原來兼职表意义的字叫“古字”。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古人称异体字为“或体字”,《说文解字》称异体字为“重文”。

繁简字: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字形笔画多少的不同,它们的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换。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1.绝大多数是一对一的。

2.有些简化字可以在古书中找出根据。

3.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在词义上毫不相关或显然有区别的,仅仅是因为同音的关系,简化时采用笔画较简的字。

简体字的简化方式:1.以繁体字的一部分代替简体字。

2.同音替代。

3.草书楷化,用正楷的笔法来书写繁体字的草体。

4将繁体字中的复杂偏旁改成简单偏旁。

5将合体字中的繁复部分换成简单符号。

6.用会意或形声的方法另造新字。

7.采用笔画较少的古字或俗字。

古今字的來源1)、同源分化的古今字:语言里的词在交际过程中,意义不断发展变化,由单义发展為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