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总结古代汉语上册新郭锡良
古代汉语前六章复习资料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复习大全第二讲:六书:名称取许慎说,次第取班固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清戴震正式提出“四体二用”理论主张六书的前四者为造字的本体,后两者为用字的方法。
1、象形(1)定义:描摹那个实物,随着物体的形状而曲折地划出来,“日”、“月”二字就是如此。
可见,象形是一种描摹实物的造字法。
例如:人、又、目、日、月、水、火、木、门、户、牛、羊、鸟、鱼、鹿(2)在《说文》中的解说体例象形字:在《说文》中用“象形”或“象某某之形”来表示。
例如:女:妇人也,象形。
日:实也。
象形。
眉:目上毛也。
从目,象眉之形。
(3)类型淸段玉裁注释《说文•叙》依文字的结构,分象形字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两类。
1)独体象形:所谓独体象形就是客观地把实物具体的描摹下来,其形构为不能再分析的「文]。
如:雨,象下雨的形状。
2)合体象形:所谓的合体象形就是在一个具体的象形文之外,再添增一个表示具体形象而不成文的符号,即「文+具体符号」的结构。
如:果,象木上长果实。
2、指事(1)定义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意思是看到就可以识字之形,细察才能悟字之意,“上”、“下”二字就是如此。
根据许慎的分析,可知指事是一种用指事性的符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例如:上、下、亦、本、末、刃、(2)在《说文》中的解说体例指事字的解说方式:除用“指事”表示外,也用“象某某之形” 来表示例如:上:高也。
指事也。
刃: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3)类型指事字为三类:纯独体指事、变体指事、合体指事。
1)纯独体指事纯独体指事是指直接以线条表示抽象的概念,是不可析解的「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2)变体指事变体指事则是由一个文,改变其形体成另外一个文,以表达其抽象的槪念。
乏《说文》:“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
”段玉裁注曰:「此说字形而义在其中矣,不正则为匮乏。
」这是个反体指事字。
3、会意(1)定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意符合二为一,意义上加以系联,显示出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如此。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一、古代汉语的历史概述
1.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汉语主要的历史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等
3.古代汉语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文化交流等
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1.古代汉语的音系构成:音节、声母、韵母等
2.音韵变化规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3.古代汉语的音变规律:声母变化、韵母变化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1.句子结构:主谓宾、主谓补、主谓状等
2.词类和词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3.时态和语气的表达方式: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四、古代汉语的词汇与用法
1.古汉字的部首和偏旁的意义与用法
2.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引申义、转义、借义等
3.古代汉语的规范用法:谦辞、礼貌用语、官方文书用语等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
1.古代汉语文学体裁的鉴赏与分析:诗、词、赋等
2.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仗等
3.古代汉语的名句解析和背诵:《论语》、《红楼梦》等
六、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翻译
1.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古代文献、古籍、诗词等
2.古代汉语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考虑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七、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多读多背: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背诵经典名句
2.多写多练:模仿古代文体写作,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
3.多交流多讨论:与他人交流古代汉语学习心得,参加学习小组
以上是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对古代汉语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且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
(NEW)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练习一练习二练习三练习四练习五练习六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之亚常卍受严隣巡希幽胡怡攻书民煎者茁贰郊望平术答: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阝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以上各字需首先找到这些字对应的繁体字,才能在《康熙字典》中查找,如“严”的繁体字为“嚴”。
另外,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答:(1)“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2)不一致。
(3)“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答:1.曾,副词,乃、竟。
2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与“非”连用。
6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郭锡良古代汉语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①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
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
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
”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古义今义义素一蔬菜蔬菜义素二肉蛋奶等副食②睡:古义指打盹。
《说文·目部》:“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
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
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今义义素一打盹打盹义素二其它睡觉方式③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后来泛指各种粮食。
《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
”《后汉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完整word版)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docx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一、文部分复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填海》、《夸父逐日》、《女天》、《》、《巫山、巫峡》《王子坊》、《山草堂》、《是楼》、《伯克段于鄢》、《桓公伐楚》、《之》、《触太后》、《》第二册:《逐客》、《任安》、《答李翊》、《逍遥游》、《秋水》、《行》、《天》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哀郢》、《》、《氓》、《七月》2.复法:A.熟悉文,每一句都要会翻,每一个字都要会解;B.注意特殊句型,如前置、被句等;C.注意字的特殊用法,如名作,名作状,使用法,意用法等等;D.注意关的古、本、特殊意,尤其是不同于代的意。
二、常用部分复要点:1. 复范:第一册(一)古今不同辨析例(二)的本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分析例(上)(四)引申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辨析例2. 复法:A.注意每个的本、古;B. 注意古今意的不同;C. 注意同、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部分复要点:复通部分的基本原是,掌握基本知、基本理,在住知的要点的同,一定要掌握上出的例子,回答的候,尽量合例子。
上册(一)怎字典辞:1.字典排列方法: A. 按音序排列; B.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C.按号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年代, 214 个部首,先注音,后。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 xi 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 《》的作者是(),收字()个,全分()卷,按()排列。
6. 《》作者是(),其他虚著作有裴学海的《》,唐以后行研究的著作有相的《》。
(二)字的构和展1. 什么是“六”?上字的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注,很作出定。
2.住慎在《文解字·叙》中“六”的解,即:“一曰指事,⋯⋯;二曰⋯⋯。
”3.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上的古字形。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三)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三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麽關係?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姓是一種舊的族號,在古代有“別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變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兩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變。
上古時期,姓也是區分階級地位的標誌,貴族有姓,平民無姓。
戰國以後,人們往往以氏爲姓,姓和氏逐漸合而爲一。
到了漢代,通稱爲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於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所以在戰國以前,男子只稱氏,而女子卻必須稱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舊說上古時期嬰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
“名”和“字”之間往往在意義上有同義或相關聯的關係。
上古時期,名和字連著說時,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不能稱名,只能稱字,甚至連字都不能稱(如對父母),弟子自稱也稱名,弟子當著老師稱呼其他弟子也稱名。
二、簡述歷代中樞機構的變化。
我國古代的中央官制,影響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漢以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官制。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設三公九卿,組成中樞機構。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是中央最高軍政長官。
九卿是中央行政機關的長官,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內史、少府。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內史管的是政務,其餘六卿管的是皇帝宮廷的事務。
以九卿爲主的各中央行政長官都各有屬官。
九卿之外,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中央行政長官,如中尉、將作少府等。
漢初沿襲秦制。
武帝時廢去太尉,改爲大司馬。
西漢末年又把丞相改稱大司徒,禦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與大司馬合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
漢代九卿中的名稱也有變化。
另外還有所謂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職。
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經常接近皇帝。
到東漢時,三公已無實權,尚書機構尚書台(即台閣)反而成爲實際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時,把權勢過大的尚書台改爲週邊的執行機構,另設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四一、解釋下列名詞:疏:古人給古書作注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經)之外,還給前人的注作注解,這種經注兼釋的注釋就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
讀爲:古人注解古書常用的以本字說明假借字的訓詁術語。
其特點是,既注音又釋義。
讀若:古人注釋字、詞的術語,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時也用來說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學術語,也叫“衍字”,簡稱“衍”,是指古籍因傳抄、刻印等誤加的文字。
句讀:古人讀書,常在句末一個字的旁邊加個點或圓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頓處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
兩者合稱句讀。
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
義疏産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於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爲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爲“正義”。
十三經註疏:宋代學者爲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即《十三經註疏》。
這十三部經書的註疏包括:《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註疏》(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勳疏)、《論語註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註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涕:泪
翻译:河间王元琛要算是居豪华奢侈的首位,经常和高阳王比赛奢华,他建造了文柏堂,形状象皇
宫里的徽音殿。
置造了玉石砌的水井和黄金做的水罐,并且用五色金丝搓成井绳。
养了三百个歌妓舞女,都是全国最美的女子。
有个婢女叫朝云,擅长吹篪,能演唱吴地的团扇歌和陇上的曲调。
元琛做秦州刺
史时,羌民在边疆纷纷叛乱,元琛多次征讨他们,他们都不投降。
于是元琛就命朝云装扮成贫苦的老妇人,吹着篪乞讨,羌民听到怀乡的篪声,全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说:“我们为什么要离开祖坟和乡里,
在这山谷里做盗寇呢?”马上一个领着一个来归降。
秦民俗话说:“骑快马的士兵,还不如吹篪的老妇人。
”
6、犹能雉头狐腋:雉、狐:名词作动词,穿雉头狐腋毛皮衣服。
7、恨:遗憾。
8、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
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
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翻译:此时国家殷实富强,财物多得连仓库都放不下,钱绢没有遮盖地堆积在廊下,无法核实计数。
到胡太后赏赐文武百官背绢时,竟让他们任意拿取,朝廷的官员没有不凭着自己的力气背取绢帛的。
唯
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扛的绢帛超过自己的力气,跌倒扭伤了踝骨。
太后看到后便不给他们,让他们空着
手出门,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们。
侍中崔光只拿两匹。
太后问他:“恃中为啥拿得这么少?”他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只拿得了两匹,得到的已经够多了。
”朝廷的显贵们都佩服他的清廉。
9、亦不是过:宾语前置,也不超过这些(房舍)。
“是”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过”的前置宾语。
(正
常语序是“亦不过是”)。
七、韩愈,子退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出“文义传道”、“不平则鸣”、“文从字顺”等主张。
注释:
1、偪:同“逼”,迫近,侵迫。
异体字。
2、雁鹜(wù)行以进:像鹅和鸭子一样排成行。
雁鹜:鹅和鸭子,名词用作状语。
3、目吏:名词作动词,看。
4、略省(xìng):稍微察看(公文的内容)。
省:察看、检查。
5、訾(zǐ)謷(aó):诋毁。
6、再进再屈千人:屈:动词用作使动,使…屈服。
八、《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本文是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
注释:
1、鱼梁:捕鱼的水堰。
2、殆(dài)不可数:殆:副词,几乎,差不多。
百战不殆:殆:危险
3、嶔(qīn)然:高耸倾斜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可以笼而有之:名词用作动词,装入笼中。
5、货:卖,出售(古今异义)。
不售:卖不出去。
6、止:副词,只有,仅仅。
7、枕席而卧:枕席:名词作动词,铺上枕席。
八、《庐山草堂记》白居易,字乐天。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明确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注释:
1、牖(yǒu):窗。
2、广袤(mào):指面积,东西为广,南北为袤。
3、户:单扇的门。
门:双扇的门。
4、稱(chèn):相当
5、仅:副词,将近,差不多远到的意思。
九、《岳阳楼记》
注释:
1、极:动词,知道
2、薄:迫近。
3、股:大腿
十、《游天都》明,徐宏祖(徐霞客),字振元,别号霞客。
地理学家。
1、向:从前。
(本义:朝北的窗户)
2、再:第二次
十一、《傅是楼记》
1、间(jiàn):隔些时候。
2、女(rǔ)曹:你们这辈人。
女:你,你们。
曹:辈。
(古代的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
“吾与汝毕力平”汝,你们)(“曹、辈”是名词,不是人称代词,不止一个人,放在人称代词后一定为复数。
)
3、濡:浸湿
4、溯:逆水而上。
5、既:已经
6、无生民心:使民生心,就是使人民(由于有两个君主)而产生二心。
生:使动用法
7、鄙:边邑
8、夫人将启之:为动用法。
启之:为他开城门,几座内应。
9、有献于公: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10、赐之食:赏给他吃的。
食:用如名词。
这里是动词带双宾语结构。
11、羹:带汁的肉食。
12、公语(yù)之故:语:动词,告诉。
故:缘故。
13、悔:后悔。
14、何患焉:宾语前置。
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患:忧虑。
焉:相当于“于是”和“于之”在
这里,于此。
15、隧而相见: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有“而”字连接,前一个为动词,后一个也为动词)
十三、齐桓公伐除
注释:
1、齐侯以诸侯之师:以:介词,用,凭借。
侵:伐。
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2、使:派遣使者。
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唯:句首语气词。
风:指牝(pìn)牡(mǔ)相诱。
你在北方,我在南
方,距离很远,本来互不相干。
4、涉:蹚水过河,这里是进入的意思。
5、寡人是问: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寡人问是”。
问:责问。
6、次:临时驻扎。
7、子:男子的尊称。
8、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宾语前置。
难道是为了我?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不榖:不善,
诸侯谦称自己。
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宾语+是+动词”是古代汉语里的一种固定形式),正常语序是“岂为不榖?继先君之好。
”继:继承。
9、池:护城河
10、城:城墙。
十四、鞍之战
注释:
1、陈,列阵,摆开阵势。
2、邴夏御齐侯:为动用法,御:驾车,动词。
3、晋解张御郤克:为动用法。
4、不介马而驰之:不介马:不给马披上甲。
介:名词作动词,这里是“披上甲”的意思。
驰之:
指驱马追击敌人。
驰:使劲赶马。
5、郤克伤于矢:被动句。
于:被动句的标志。
被箭射伤。
6、病:伤势很重,大病。
疾:小病。
7、吾子:对人的尊称,比称“子”要亲热些。
8、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并提。
9、毙,仆倒,倒下去。
10、皆肘之:肘:名词作动词,“用肘撞”
11、韩厥执絷(zhí)马前,再拜稽(qǐ)首:执:拿。
絷:绊马索。
再拜稽拜:两拜,然后在稽
15、劝:鼓励。
十五、吕相绝秦
注释:
1、寡我襄公:寡:孤,弱,用作意动词,认为孤弱可欺的意思。
2、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二三:数词用作动词,反复改变的意思。
3、唯好是求:宾语前置,句式于“唯利是视”同。
4、赐之盟:双宾语。
十六、子产论尹何为邑
注释:
1、不吾叛也:宾语前置,不会背叛我,(用“不”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
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吾”是动词“叛”的宾语,放在“叛”的前面。
)
十七、晏婴论季世
注释:
1、民叄其力:叄:三分,用作动词,分成三份。
2、君日不悛(quān):日:名词作动词,一天天,表示情况日益发展。
悛:改过,悔改。
3、其何日只有: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有何日”)
十八、《勾践灭吴》选自《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汉代的学者称《左传》为《春秋左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左传》是编年体的记事文,《国语》则以记言为主。
注释:
1、贾(gǔ)人:商人。
2、爪牙之士:勇猛的将士。
(古今异义,古褒义,今贬义)
3、私于下执事:私:形容词用作动词,私下交谈。
下执事:下属。
4、赂:赠送礼物。
5、请勾践女女(nǜ)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
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
请:表敬副词,请允许。
女
(nǜ):或用为动词,破读。
6、唯君左右之:左右:名词作动词,意为任凭调遣。
7、宦士三百人于吴:用士作宦官。
宦:宫中服侍的小臣,这里是名词做使动,使…做宦官。
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用作使动。
洁:使……洁(打扫干净)美:使……美(使他穿上漂亮服装)。
饱:使……饱。
8、必朝礼之:朝: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9、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翅:用作使动。
节:名词用作动词,有节度。
10、郊败之:郊:名词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