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内容摘要】古代汉语辞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有着如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借鉴其他学术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有关理解和熟悉,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及其规律。

【关键词】词义引申方式规律汉语的历史超级悠长,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转变进程。

汉语的辞汇也是如此,多少年来,除一些个别的辞汇大体意义不变外,其他大多发生了转变。

常常所见的一个词有几个、乃至几十个意义。

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之间并非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词义的引申表现了词义的发展转变,知道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一、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转变的最多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大体形式。

词义从不同角度去看,引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从引申义的发展方向和引申范围看,又分为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①。

这里主要谈谈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可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例:“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阴晴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一个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讲,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不容易发现。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一)连锁式引申: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秦策》)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孙丑》)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2、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④义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后汉书·桓谭传》)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

(杜甫《建都十二郎》)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詞義引申義,由引伸義再遞 相引申下去的引申方式。 題:《說文· 頁部》:“題,額也,從‘頁’,‘是’ 聲。”本義是額頭。如《楚辭· 招魂》:“鵰題黑 齒。”引申為物體的前耑。如《孟子· 盡心下》: “堂高數仞,榱(cuī)題數尺。”又引申為題目。 如《宋史· 晏殊傳》:“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 題。”故“題”的義項引申關繫如下: 額頭 前 耑 題目 習:《說文· 習部》:“習,數飛也。”本義是鳥反 覆練習飛翔。如《禮記· 月令》:“鷹乃學習。” 引申為複習、練習。又引申為熟悉、通曉。《戰國 策· 馮諼客孟嘗君》:“誰習會計,能為文收責於 辪者乎?”又引申為習慣。如王安石《達司馬諫議
詞義引申 規律
詞義引申規律:引申就其個別階段來說, 是由一個義項延伸發展出另一個與之有關的 新義項。引申規律指的是甲乙兩個義項彼此 相關或甲乙兩個同源詞之間意義相通的規律。 引申規律主要有:
(一)時空的引申:表示時間、頻率、速度的 意義,常常與表示空間、密度的意義相關。 如“間”的本義為“縫隙”,特點是空間距 離狹小,引申為 “時間短”,如“有間”。 “朝”既有“朝廷”義,又有“早晨”義。 “緩”由時間長、緩慢義,引申為“地域寬 緩”。“時”表時間,而它的派生詞“塒、 蒔”都能表示空間義。
(四)施受的引申:古漢語施受同詞的現 象非常普遍,很多動詞兼有施、受二義。 如“享”既是“享獻”,又是“享受”。 如《汉书· 司马相如传下》:“ 康居、西 域 ,重譯納貢,稽首來享。” 颜师古 注:“享,獻也,獻其國珍也。”“乞” 既是“施予”,又是“求告別人給予”, 如《汉书· 朱买臣传》:“妻自經死, 買 臣乞其夫錢,令葬。” 《左传· 定公二 年》:“ 邾莊公與夷射姑 飲酒,私出。 閽乞肉焉,奪之杖以敲之。”
“朝”的各義項之引申关系

《古代汉语》练习题1

《古代汉语》练习题1

古代汉语(2)练习题练习题一一、论述题1、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 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1)、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两种格律形式。

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

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

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一直以来,词义引申(word-sense extension)是语言学家和语言学研究者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词义引申是指将单词的原始含义拓展到新的语境下,从而实现正确的非原义语用。

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包括定义式引申(definition-style extension)和例句式引申(example-style extension)。

定义式引申是一种最基本的词义引申方式,通过为一个单词赋予新的语义来实现。

例如,把“苹果”这个单词的含义由一种水果扩展到苹果电脑,实现了定义式引申。

定义式引申通常会依据社会文化背景,实现基于原有词义的扩展,或者给一个已有的抽象概念增添新的具体内容,以便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环境中尽可能清晰地表达意思。

例句式引申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词义引申方式,它被定义为命题的词义,指的是两个单词的相似字面意义可能会拓展到新的意义。

例如,将“彩虹”和“太阳”这两个单词关联在一起,由于它们具有相似的词义,所以可以把它们引入比喻语(metaphor),来表达新的概念或者话语。

例句式引申不仅可以拓展词义,而且也可以丰富语境范围,为话语提供更多的含义。

例句式引申可以实现从一种抽象概念到另一种抽象概念的跨度,以便表达出更为深刻的含义,比如把“爱”的含义从心灵的状态转换到现实行为的范畴,来表达更具体的含义。

此外,例句式引申也可以用来进行反向引申(converse extension),即将原有词义拓展到跨越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的不同方面来表达更多的含义。

比如,把“黑”这一词义拓展到“自由”的概念,就可以使用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来表达“黑色的自由”这一概念。

总之,词义引申是一种十分强大的语言方式,可以用来实现非原义语用,从而更加充分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和思想。

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即定义式引申和例句式引申,各具特色,包括加强话语含义,增添新概念,用于反向引申等,具有深远的意义,能够为语言文字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性。

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1 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

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

”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

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

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

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

”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题,额也,从页,是声。

”《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

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

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

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

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

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

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

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

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

例如:“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

”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

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

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垮、鏗,《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
《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
间部分)②中间(事
• •
物的中间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
• • • •
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
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
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隄(堤)也。


①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一年》)
④义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 -------------------------------------------------- 堤坝(堵水所用
的建筑)--------------------------- ②堵水、防
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备、
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风断蒲草
节,霜埋翠竹根。

(杜甫《建都十二
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蒲松龄《促织》
⑥时穷节乃见。

(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⑨(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汉书•建传》)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f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 -------------竹节k{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I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
1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 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2、问:《说文》:“讯也。


①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

(《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厂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L⑥过问、干预
3、贱:《说文》:"贾少也。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

(《非子•有度》)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
④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

(《战国策•策》)
“贱”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①价钱低< 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三)综合式引申:
1、信:《说文》:“诚也。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舜其信仁乎?(《非子•难一》)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

(《史记•外戚世家》)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杜甫《寄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圭寸京信半题诗。

(元稹《书乐天
纸》)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 •
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
• •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 •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 •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 •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便所传递的+7址
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f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③相信
< @的确一<5)信物——⑥信使一'
⑦ -------------- 音信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
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

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