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

词义引申的两种方式
### 一、实义
词义引申指语言用法,是指某一词原义扩展到更多深层次的含义,也叫隐喻。
从词语本身的解释来看,它有一个“实义学习”的过程,特别是涉及到较难的概念。
即使是对常见概念的描述,也可以有多种理解,从不同视角考虑,新的含义就会被引申出来。
比如说“学习”这个词,根据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它可以在很多概念下被引申出来,从实际意义上看,它可以指正是知识的获取、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可以指的是记忆的形成和再次访问的过程;还有从社会学的角度,它指的是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内化和接受的过程,以及胎死腹中的情感体验和工作技能的获得等等。
把一个单纯的概念拓展开来,词义可以引申出多种可能性。
### 二、比喻
除了实义学习之外,词义引申还有比喻形式。
对相关物体和现象之间构造比喻,以此向读者描述事物的特征和不同之处,将复杂之事比喻为人们容易理解的形象,用图画和比喻类比阐述概念,这些常见的语焉不详符号显示出一种赋值的过程,能更为有效的影响观众的语境感受。
比如“宽容”一词,它最后可以被比喻为深海里的大海龟,说明一个人要多宽容,就像海龟一样承受着冲击波的冲击,让心境更易容,宽容就是一种拥有心灵宽阔的条件。
又比如“努力”),可以比喻走路时碰到的坎坷,诠释出通过艰辛奋斗,才能把梦想终究实现,活出精彩人生的主旨思想来。
从上面例子能看出,实义学习和比喻形式是词义引申的两种机制,两者都可以让浅显的概念显得更加深刻、丰富,从而让读者构成一种心理关联,能更好的把握关键概念,并具体了解这个概念所代表的语义,它是一种帮助我们掌握更复杂语义词汇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世界,增强阅读能力。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

“焦”的詞義引申關
係
①捲曲
②黃黑色
③燒焦的气味
④ 脆、酥
本義:火燒黑 ⑤乾枯、乾燥
⑥鍋巴
煩躁、著急
2、詞義引申的主要方式
一般從兩個角度來探討詞義引申的方式: 從引申義與本義的關係角度:①直接引申;
間接引申
由上述引申圖可以看出:本義同間接引申義之間的關係, 是一種以本義爲起點、以直接引申義爲第二環節、沿著綫 型序列一層一層引申下去的傳遞關係。
連鎖式引申
“約”的詞義:
(1)捆縛。《說文·糸部》:“約,纏縛也。” 《戰國策·齊策》:“魯連乃為書,約之以射 城中。”
(2)套車。《戰國策·趙策四》:“於是為長安 君約車百乘,質於齊。”
②間接引申。 從本義與引申義所表示的內容角度:①由具
體到抽象;②由個別到一般;③由實詞到虛 詞。
直接引申與間接引申
所謂直接引申,指引申義是從本義直接派生 出來的,引申義與本義發生直接關係。
所謂間接引申,指引申義是由直接引申義再 引申出來的,即前人所講的“展轉爲他訓”, 引申義和本義不發生直接關係,只發生間接 關係。
①物體燒焦後,其外形往往捲縮不平,由此引申出 “捲曲”義。《戰國策·魏策四》:“衣焦不申 (伸),頭塵不去。”吳師道補注:“焦,捲也。”
②物體燒焦後,其顔色一般呈黃黑色,由此引申出 “黃黑色”之義。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二: “心悲則面焦,腦滅則髪素(白)。”
③物體燒焦後,其氣味特殊,由此引申出“燒糊的氣 味”之義。《禮記·月令》:“其味(味道)苦, 其臭(xiù,气味)焦。”鄭玄注:“火之臭味也, 凡苦焦者皆屬焉。”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
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
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
除此之外,“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
”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
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
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①语言真实。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相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④的确,确实。
《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⑤凭证。
《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问:《说文》:“讯也。
”①克,公问其故。
(左传·庄公十年)②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庸也)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战国策·燕策)③淑问如皋陶。
(《诗经·鲁颂·泮水》)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晋书·陆机传)⑥恣所为不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其关系如下: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②问候、慰问③审问①询问④责问、追究⑤音讯⑥过问、干预这里每一意义和邻近的意义都有共同的义素,但隔得较远的意义就没有共同的义素了。
我们都知道引申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途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关于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一节采取的是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这是目前普遍的对词义变化的方式的区分。
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有以下三种引申方式:比喻引申、借代引申、象征引申。
还有一些引申义,并不都是一次从本义中同时产生出来的,而是像人类的繁衍一样,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绵延不断。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众多的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本义是指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它往往与字形有一定的关系:如“シ”旁的字都与水有关;“彳”、“辶”旁的字与行走有关;“木”旁的字与树木有关;
“扌”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有关,等等。
以本义为出发点,又会衍生出许多引申义。
由于引申义都是由本义发展衍生而来的,所以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总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
如“铁”,本义指钢铁,根据它的特点,可以引申为坚强的意思,如“铁的意志”;又可以引申为坚定不移的意思,如“铁的纪律”等。
词义引申规律

词义引申规律一、时间引申时间引申是指通过时间的推移或变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早晨”可以引申为“早些时候”,“秋天”可以引申为“收获的季节”。
二、空间引申空间引申是指通过空间位置或方向的变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上面”可以引申为“上面的人”,“前面”可以引申为“前面的路”。
三、语境引申语境引申是指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变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引申为“早餐”、“午餐”或“晚餐”。
四、比喻引申比喻引申是指通过比喻手法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狼”可以比喻为“贪婪的人”,“花朵”可以比喻为“美丽的女子”。
五、泛化引申泛化引申是指通过将具体事物抽象化或一般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桌子”可以泛化为“家具”,“水果”可以泛化为“各种水果的总称”。
六、具象引申具象引申是指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特征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笔”可以具象引申为“写作的工具”,“眼睛”可以具象引申为“观察事物的能力”。
七、抽象引申抽象引申是指通过将具体事物的属性抽象化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快乐”可以抽象引申为“愉悦的状态”,“温暖”可以抽象引申为“友善的态度”。
八、类比引申类比引申是指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然后据此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龙”和“皇帝”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威严和神秘感,因此可以将“龙”类比引申为“皇帝”。
九、共性引申共性引申是指通过归纳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如,“树木”和“花草”都有生长和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将“植物”共性引申为“有生命的物体”。
古代汉语——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提示:
词义:馘、即、纾、宥
虚词:其(怨我乎)
“以”字后省宾语:不以衅鼓,以赐君
是动用法:晋人归楚公子
归骨于晋,归之
“为”字双宾语:为之礼而归之
词类活用:德我乎
祁奚荐贤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dvzfv。
使动双宾语:食大夫鼋
楚归晋知罃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xHAQX。
【注释】
.知(ì)罃:字子羽,又称知伯、知武子,荀首之子,晋国大夫.知,后作“智”.
.齐:调和使适中,后作“剂”.
.济:助,增加.
.泄(è):减少.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6ewMy。
.建:立,任命.
.《诗》:见《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惟:副词,只有.之:美德.
.是以:因此.似之:意思是像他自己一样地人.
.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其中“是”指代《诗经》中称赞地美德.
提示:
词义:嗣、称、于是、比、党、荡
晏婴论和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SixE2。
词义引申的两种主要方式

词义引申的两种主要方式
一、比喻扩展
比喻扩展就是利用词语本身的意象,以及它指的东西的特点,将它比
作和其它事物的微妙而有意义的关系,以便让文字和观念更加生动地
联系起来。
以抽象意义上的象形喻意比喻同一概念,把一个具体化比
喻指代另一个抽象的意义。
二、关联转义
关联转义就是将某一物体或事件的特定属性转义为另外的更加抽象的
含义。
这种方式的比喻主要涉及到一种物体与另一种、或是多种物体
的关联,而从而将它们之间的关联转化为有意义的价值转移,为文字
表达更贴切、更具有艺术感,以及更加生动地表达出一种特定的意义。
关于古汉语的词义引申

于
古
汉
语
的
词
义
引
申
颜 亨 福
对 词 义 引申的 研究 的成 就
, 、
,
秦汉 以 降 历 代 学 者 做 了 大 量 工作 特 别 在 清代
、
,
,
这方面 取 得 了 辉 煌
、
段玉裁 《 说 文 解字 注 》
,
说 文通训 定声 》 朱骏声 《
,
、
阮元 《 经 籍 井话 》
,
徐濒 《 说
.
文 解 字段 注 笺》
”
.
劝 学》
:
“
目
:
不 能 两 视 而明
.
二
鱼 网 的 网 眼 与 眼 睛形 状 相 似
.
目
”
网眼
。
诗谱 序 》 郑玄 《
举一 纲 而 万 目 张
一
’
( 提 起 网 上 的 大绳
: “
,
所 有 的 网 眼 都张开 了 ) 本义 是
, “
管
“
,
,
《 说 文》
.
如跳
,
六孔
。
”
竹 做 的 一 种乐 器
”
”
. ”
“
身腰
.
《 离 骚》
户 服 艾 以 盈 要兮
“
。
腰在 人 体 中间部 位
.
引 申为
、
半 道 上拦 阻
、
后汉 书 《
班 超 传》
” ,
:
乃 遣 兵 数 百 于 东界 上 要 之
”
人 体 的颈
脊
、
腹
脚 都可 以 引 申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
”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秦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孙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
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
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堤(堤)也。
”
①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
④义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
(杜甫《建都十二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蒲松龄《促织》⑥时穷节乃
见。
(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汉书·苏建传》)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
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2、问:《说文》:“讯也。
”
①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
(《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晋书·陆机传)⑥恣所为不
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3、贱:《说文》:“贾少也。
”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
(《韩非子·有度》)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
④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
(《战国策·赵策》)
“贱”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①价钱低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三)综合式引申:
1、信:《说文》:“诚也。
”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
《论语·学而》)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舜其信仁乎(
《韩非子·难一》)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史记·外戚世家》)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
(元稹《书乐天纸》)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
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
;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
+物品;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 ③相信 ④的确 ⑤信物 ⑥信使 ⑦音信
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
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