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常见表现手法

8、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 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 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 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因此蜡烛 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形 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 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 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 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 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 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 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 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返回
9、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 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 艺术表现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 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 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返回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 情寓于写景之中。莺歌燕舞,欢乐明快的景色,容 易引起喜悦的感情;秋霜冷雨,萧瑟阴晦的景色, 容易引起孤寂忧伤的感情。如白朴《天净沙.春》 春风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曲中描写的景色是明快的,它所触发的情感是 喜悦的、愉快的。 而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写的景是萧瑟的,它所引发的感情是孤寂的、 凄凉的、是深深的断肠人的离愁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1. 感官表现手法
- 视觉描写:用生动的形象描绘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如“山明水秀”。
- 听觉描写:用声音或语言描绘场景,如“潺潺流水”。
- 嗅觉描写:用气味描绘场景,如“花香四溢”。
- 味觉描写:用口味描绘场景或情感,如“苦涩的回忆”。
2. 比喻手法
- 直接比喻:把两种事物直接相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 暗喻:通过暗示来比喻,如“夜幕降临,城市穿上一件黑色的外套”。
- 拟人手法: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如“寒风呼啸”。
- 夸张手法:夸张描写,如“我心灵手巧,一把菜刀劈开五座山”。
3. 象征手法
- 物与义的象征:把物品或事物转化为某种意义,如“红色代表
革命”。
- 概念与义的象征:把抽象概念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世界上最
遥远的距离是没有相遇”。
- 动作与义的象征:把动作或行为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一件衣
服掉在地上,它将永远不再属于那个人”。
4. 排比手法
- 连续使用同一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语气,如“你给我一
滴水,我给你一片海。
”
5. 赋予生命或意识手法
- 把物品、自然景象、抽象概念等赋予生命或人类的思维感情,如“春天在等待,它用万物换取时间”。
- 通过赋予色彩,来凸显情感或个性,如“他的笑容是阳光般温
暖的黄色”。
以上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常常会将不同的表现手法融
合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化。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 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概述: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创造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韵律、押韵、意象、比喻等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和总结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供参考。
1.韵律手法韵律是诗歌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来创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韵律手法包括:- 抑扬格:一种由长音节和短音节交替出现的韵律模式。
- 对仗:一种通过对称排列相同韵律的词语或短语来创造韵律感。
- 断句:通过在句子中适当的位置停顿,创造出不同的韵律效果。
- 唱和:诗歌中多人参与的对答式韵律演唱。
- 音律:通过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押韵手法押韵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来创造出音乐感。
押韵手法包括:- 完全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完全一致。
- 半押韵:词语的末尾音韵相似但不完全一致。
- 头韵:诗句中的前几个词语的音韵相同。
3.意象手法意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唤起读者的感触和想象力。
意象手法包括:- 视觉意象:通过对事物看、听、闻、味、触的描述来创造视觉感知。
- 听觉意象:通过对声音、音乐的描绘来创造听觉感知。
- 嗅觉意象:通过对气味的描绘来创造嗅觉感知。
- 味觉意象:通过对食物味道的描绘来创造味觉感知。
- 触觉意象:通过对物体的质地、触感的描绘来创造触觉感知。
4.比喻手法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联系和类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手法包括:- 直接比喻:明确地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被描述的事物。
- 隐喻: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或形象来创造一种深层次的比喻关系。
-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可在以下中找到:[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韵律: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停顿的位置等音韵结构。
2.押韵:指诗歌中词语末尾的音韵相同或相似。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1、对比《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2、反衬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正衬《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
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笔法富于变化。
4、通感《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5、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谐音双关。
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晴”“情”谐音双关。
6、借代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7、比喻8、比拟9、夸张10、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二、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2、移情于景(和拟人结合运用)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表
现 主 题ຫໍສະໝຸດ 写景诗 咏物诗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的
咏史诗
方
借古喻今
正侧面描写
法
描写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议论问答
色彩渲染、视角变化 白描
表
记叙赋
达
细节描写 借景或借物、事抒情
方 式
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 抒胸臆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
烘托
色彩渲染:用色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 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作者浓彩重墨渲染了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的怡 人风光为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做下了铺垫反衬出思归 的感伤
注:一、吴钩: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沈括梦溪 笔谈 二、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 河南北五十 余州 三、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六四三年画开国功臣二十 四人于凌烟阁 四、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哪些不同
最后一句卒章显志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 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也 表明了诗人的高尚情怀这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 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结构对比:如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 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 束缚人才的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 的向往
诗歌表现手法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 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 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 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 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 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或意境。结合主 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 情。
• 1、形容意境常用的词语:雄浑壮阔、恬 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安谧静寂、 飘逸不群、清新空灵、恬淡闲适、明艳秀 丽、宏大开阔、美妙绝伦等。 2、表达诗人思想感情或情感基调的常用 词语: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 沉痛,或之 情等等.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想象、照应、明贬实褒、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虚实结合、欲扬先 抑、衬托、动静结合、以 乐景写哀情,高低远 近角度,感官角度,正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细 节描写。修辞手法:夸张、拟人、 比兴、比喻、 借代、通感、 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等。 • 顺口溜:对象想照明,借物烘虚实,扬抑衬动静 • 乐景写哀情,高低远和近,感官变化 • 要记清,描写有正侧,细节加场面, • 手法范围广,修辞别落下。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 比喻: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感觉和思想,增强表达的意境和艺术感。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3. 拓展比喻:在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拓展,多为修辞的修饰。
4. 象征:通过特定符号、意象或象征物来代表某种特定的含义或意义。
5. 反讽:用戏谑或讽刺的方式呈现,通过对事物的嘲弄和批评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义。
6. 对比:通过对比来凸显事物的特点,比较其相似或相异之处,使意义更为鲜明。
7. 志喻:通过对形象或景物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思绪,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8. 排比:运用连续并列的结构,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9. 倍数修辞:用相同或相似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
诗歌更具感染力。
10. 衬托:通过对比和平衡,使主体更加突出和鲜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这些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主题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按内容分类爱国题材类有表现忧国伤时的,揭露统治者腐败的,表现建功报国的理想的,还有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的。
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用白描手法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绘声绘色、听觉视觉嗅觉、通感;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激愤、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愉悦、欢快、仰慕、迷恋,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营造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比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歌巧妙地以“螺”和“白玉盘”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比做青螺落入到了银盘里,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再如唐代的戴叔伦在《兰溪棹歌》一诗中这样写道:“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苏轼的《江上看山》一诗中,这样写道:“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这一静态的景物动态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把一种物当成另一种物来写叫做“以物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林逋《山园小梅》中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再如宋代的杨万里在《秋山》一诗中这样写道:“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乌桕本是天生的老染工,可秋临之际,居然把铁黑色错染为猩红色。
幼枫偷饮了上苍的仙酒,却让孤松来遮掩自己醉红的容颜。
诗人把枫叶变红说成是偷饮了“天酒”,想像很浪漫“天公为我报丁忧,一夜江山尽白头。
明日太阳来吊孝,家家户户珠泪流。
”金圣叹〈绝命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在临刑前的金圣叹眼里,自然万物均有情有义,而刽子手的屠刀将要使他永远离开这个世界。
生和死的大悲恸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之作。
再如韩愈的《晚春》一诗: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点评〗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作了具体分析3。
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天各一方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再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道是无晴胜有情”,就像那梅子黄时雨,说它是晴天吧,可西边还下着雨,说的雨天吧,可东边分明是晴天。
说他爱我吧,可他却没有明确说出来,说他不爱我吧,可他的歌声中却又含着无尽的情义。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等等。
借代的运用能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⑤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
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赏析题。
(6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杜牧):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一、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例文一:贵在想象。
我不赞成杨慎的观点,我觉得何文焕的观点是正确的,诗贵在想象。
假如用杨慎的观点,用细节分析、科学剖析的话,那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不能成文啦,白发怎么能“三千丈”,“五尺”就不易啦!“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天来了,怎么才有“一枝”呢?应改为“多枝”,那么还有意境、想象可言吗?“十里蛙声出山泉”,为何光画蝌蚪就境界全出,因为画面富有想象力;“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何脍炙人口,因为它对比鲜明,诗味盎然;“飞流直下三千尺”,为何流芳千古,因为它表现了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
诗贵在酿造想象的境界,欣赏者也要善于理解、玩味。
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具有天壤之别的。
例文二:意境是诗的灵魂。
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大都是讲究意境的。
短短几行古诗,名家高手往往会创造出绝妙的艺术意境。
杜牧的《江南春》就是例子。
“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
然而让杨慎一改就索然无味了。
倘若按照他的观点,还有诗吗?“一唱雄鸡天下白”怎么讲得通呢?“天下白”,难道没有“黑”的地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真是一千里路被冰覆盖?诗贵在有意境,可以用夸张、渲染、烘托的手法。
“小桥流水人家”是用名词展现的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用夸张描绘的风采。
意境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
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开篇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开篇设问,带动全篇。
如元朝阿鲁威的: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如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8.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