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自读法
一件事情反复发生用五问来概括句子

一件事情反复发生用五问来概括句子摘要:1.引言:介绍五问法及其应用背景2.五问法的定义与结构3.五问法的具体应用步骤4.五问法在事情反复发生时的优势与作用5.结论:五问法对于概括事情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在知识管理领域,人们经常需要对一些复杂的事情进行概括和梳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些事情,有一种叫做“五问法”的概括方法被广泛应用。
尤其是当一件事情反复发生时,五问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抓住关键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五问法的定义、结构以及具体应用步骤。
【五问法的定义与结构】五问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包含五个问题的概括方法。
这五个问题分别是:1.何人(Who):涉及到哪些人或团队?2.何事(What):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3.何时(When):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4.何地(Where):事情发生的地点?5.何故(Why):事情发生的原因或目的?通过回答这五个问题,我们可以对一件事情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概括。
【五问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当我们需要对一件事情进行概括时,可以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来运用五问法:1.确定事情涉及的人物和团队,回答“何人”这个问题。
2.明确事情的具体内容,回答“何事”这个问题。
3.确定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回答“何时”这个问题。
4.确定事情发生的地点,回答“何地”这个问题。
5.深入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回答“何故”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五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事情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梳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事情的全貌。
【五问法在事情反复发生时的优势与作用】当一件事情反复发生时,五问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梳理事情的关键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本质。
此外,五问法还有助于我们将复杂的事情进行简化,方便我们与他人沟通和分享。
通过运用五问法,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处理反复发生的事情,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结论】五问法是一种有效的概括方法,尤其适用于一件事情反复发生的情况。
通过回答五个问题,我们可以快速地抓住事情的关键信息,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本质。
丰田“五问”分析法.ppt

已定位的理由区
理由点
基本因果调查
问题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哪一步? 去看”问题
原
为什么? 1 理由
“去看”问题(现场现物)
因
为什么?根源的5个为什么分析调查
查
理由 为什么? 4
理由 为什么 5?
为什么我们会存 在问题
为什么问题会发生 在顾客身上
为什么我们的“系 统”会失效
因为没安装滤网,切下了一些胶状物。 如上述所言,内因保险丝断掉一事,就必须对现场提出各种对策。
几个著名的案例
案例2 为什么杰弗逊纪念馆大厦 墙壁受腐蚀
美国华盛顿广场的杰弗逊纪念馆大厦年久失修,表面斑驳陈旧,政府 非常担心,派专家调查原因。
1)为什么大厦表面班驳陈旧? 专家发现,冲洗墙壁所用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腐蚀作用,该大厦墙壁每年被冲洗的次数大大多余 其他建筑,腐蚀自然更加严重。 2.)为什么经常清洗呢? 因为大厦被大量的燕粪弄得很脏。 3.)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燕粪呢? 因为燕子喜欢聚集到这里。 4.)为什么燕子以喜欢聚集到这里? 是因为建筑物上有它喜欢吃的蜘蛛。 5.)为什么会有蜘蛛? 蜘蛛爱在这里安巢,是因为墙上有大量它爱吃的飞虫。 6.)为什么墙上飞虫繁殖得这样快? 因为尘埃在从窗外射进来的强光作用下,形成了刺激飞虫生长的温床。 解决问题的结论是:拉上窗帘。 杰弗逊大厦至今完好无损。
丰田“五问”分析法
5个WHY分析
5个WHY分析,又称“为什么-为什么”分析。是一种探索问题原因的方 法。对一个问题连续发问5次,每一个“原因”都会紧跟着另外一个“为什 么?”直到问题的根源被确定下来。
“5个Why分析”由来
5个Why分析又称5问法,最初由丰田公司提出并在丰田公司广泛采用,因 此也被称为丰田5问法。
五问自我剖析

五问自我剖析问题一: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哲学问题。
在不同的层面上,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我是一个属于人类物种的生物体,具有智慧和自我意识。
从个人身份的角度来看,我是一个有着独特经历和特点的个体。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是一个属于社会和文化群体的成员。
问题二: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类的起源和个体的成长。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来自于我的父母,通过基因的传递和遗传变异而存在。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我来自于我的家庭、社区和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塑造了我的身份和人格。
问题三:我要去哪里?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的目标和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期望,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追求事业的成功,还是追求家庭的幸福,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问题四: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在职场上展现才华,还是在社会公益活动中贡献力量,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问题五:我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够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社会和他人带来福祉。
通过思考和行动,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使命和意义,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对以上五个问题的思考和剖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份、起源、目标、能力和意义。
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和自尊,还可以指导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作为一个有意识和智慧的人,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潜能,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何为五问法

何为五问法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比较简便的方法,因此常用在生产第一线。
这种简便的方法在丰田公司被广泛地应用,称之为5W分析法。
简单的说就是连续问为什么(why),直到找到真正原因的方法。
所谓真正原因,就是发生源,只有对发生源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做到防止再发生。
五问法最终旨在确定特定缺陷或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听到有人提出类似于“碰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善意忠告,而五问法之中的道理就与此忠告非常类似。
五问法的基本过程(举例):我的汽车无法启动。
(问题)1.为什么?:电池电量耗尽。
(第一个为什么)2.为什么?:交流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
(第二个为什么)3.为什么?:交流发电机皮带断裂。
(第三个为什么)4.为什么?:交流发电机皮带远远超出了其使用寿命,从未更换过。
(第四个为什么)5.为什么?:我一直没有按照厂家推荐的保养计划对汽车进行过保养和维护。
(第五个为什么,根本原因)在实际应用当中,有可能将这种提问进一步扩展到六问、七问,甚至是更多的“为什么”。
这么做很可能是合乎实际情况的,因为“五个为什么”之中所说的“五”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反而,这个“五”字实际上说的就是,五次反复提出为什么,一般来说足以找出根本原因。
真正的关键所在就是,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穿越不同的抽象层面,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简而言之,就是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不带任何成见地到现场实地观察生产状况,对每件事、每个问题重复问5个“为什么”。
——大野耐一。
如何能在不到 6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一篇600字以上的优秀作文

如何能在不到 6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一篇600字以上的优秀作文来?这是每个临考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国十年来200多篇中考满分作文的分析,揭密一下这些满分作文是怎样“炼”成的,希望对临近中考的语文老师和同学有一点启发。
一、炼标题——芳草满园花满目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
文章的标题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家,为了给自己的文章拟一个靓丽标题,直至“为伊销得人憔悴”。
近些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作文为了鼓励和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都有让考生自拟题目的要求。
毫不夸张地说,题目拟得如何,不但存在着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
看许多满分作文的拟题方法,的确给人新颖的感觉:1.引用流行歌曲,如《我的未来不是梦》(1997年山西)、《一切尽在不言中》(2003年淮安)、《常回家看看》(2003年甘肃)。
2.运用拟人、比喻、反复、设问等修辞格,如《一条海豚的幸福感受》(2002年江西)、《生活好比一桌宴席》(2002年江苏)、《现在?现在!》(2003年陕西)、《成才全靠父母吗?》(2002年江苏)。
3.套用流行语,如《在桥一方》(2003年山西)、《都是课外书惹的祸》(2003年天津)。
4.借用成语或名句,如《勿以善小而不为》(1999年重庆)、《学无止境》(1999年广东)。
5.活用熟语,如《关于“交往”条件的实验报告》、《交往说明书》、《低下头看看》(2003年四川)。
6. 采用散文化的语言或诗的语言,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 2000 年上海)、《着一袭美丽的绿袍》( 2001 年青海)、《一丝甘醇沁心田》( 2002 江苏)。
二、炼开头——举头已觉满眼春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有人说:“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这些都说明了作文开头的重要。
精彩的开头能一下子就打动评卷老师的心。
五问交流发言材料

五问交流发言材料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发言者,我将就一个我们经常用到的交流工具——“五问”模式进行分享。
“五问”模式是指在进行有效交流时,提出五个问题,来提高沟通的效果和质量。
这五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到什么程度以及有没有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
这个问题是为了明确对方的需求或者意图。
在交流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虚晃一枪、话中有话的情况。
通过提问“什么”,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接下来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为了深入了解对方的原因或者动机。
在交流中,了解对方的动机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建立共鸣和理解。
而提问“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意图。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
通过询问“怎么样”,我们可以了解对方的计划和方法。
在交流中,了解对方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理解对方的行为。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或者意见。
然后我们来谈一谈第四个问题:“到什么程度”。
这个问题是为了确定对方的期望和目标。
在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期望和目标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评估我们的能力和资源,从而更好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最后一个问题是“有没有问题”。
这个问题是为了确认对方是否有任何问题或者疑虑。
通过询问“有没有问题”,我们可以为对方提供进一步的解释或者澄清。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评估对方对于我们所交流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以上五个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准确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图,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误会,从而达到更加顺利和有效的沟通。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开放的心态。
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需求,通过合理的问题和积极的回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谢谢大家!。
五问法例子(一)

五问法例子(一)五问法是什么?五问法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它通过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我们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通过运用五问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问题的关键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问法的作用是什么?五问法的作用在于发掘问题的本质,排除问题的表面现象,并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以便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通过这种分析方式,我们可以找到根本原因,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五问法的五个问题是什么?五问法一般包括以下五个问题,即:什么是问题?为什么是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解决办法的实施方式如何?问题一:什么是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问题是什么。
问题可以是某个困扰我们的现象、某个需求或目标无法实现的瓶颈,或者某个具体的错误或障碍。
例如,我们公司的销售额在过去几个月里持续下滑,这就是一个问题。
明确问题是什么,有助于我们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它。
问题二:为什么是问题?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问题,并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问题通常有其成因和原因,而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以销售额下滑为例,有可能是市场竞争加剧、产品质量问题、销售策略不当、供应链紧张等原因导致。
了解问题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问题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找到问题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因素导致的,我们需要针对每个潜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回到销售额下滑的例子,我们可能发现市场竞争加剧的原因是同行竞争对手推出了新产品,而我们的产品没有相应的创新。
另外,供应链紧张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供应商遇到了原材料短缺问题。
分析问题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提供具体措施以解决问题。
问题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在确认问题的原因后,我们需要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和问题的原因相对应,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对于销售额下滑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几种解决办法,例如改进产品设计、提升营销宣传、寻找新的供应渠道等。
北京的胡同阅读答案

北京的胡同阅读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北京的胡同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这些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也是一种文化。
我在这里收集整理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胡同我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弄堂里,刚来到北京城,那幽深的、弯弯...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这些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也是一种文化。
我在这里收集整理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胡同我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弄堂里,刚来到北京城,那幽深的、弯弯曲曲的、瓦棱上长着青草的胡同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
上海的弄堂,我觉得最欠妥的就是一色的灰水泥地,隔断了与泥土的联系。
北京的胡同却不是这样。
胡同院子里有花,有草,有树。
我有一阵子几乎每天经过西城的笔管胡同和新文化街,每次从那几棵伞盖般的古槐荫庇下走过,心中就不免涌起一种恬适的感觉。
逢到夏季开一树的白花,土地上落满了纤巧的花瓣。
浓郁的清香,飘荡在卖菜的小推车上,飘荡在跳橡皮筋的小妞、依杖而立的白发长者的身上,给人一种说不尽的宁静与惬意。
小小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似乎每一扇破旧的、刻着已无法辨认的对联的木门都是一部古老的历史,给人一种神秘感。
人们每每在门前摆一张小桌,或扯闲白儿,或对弈下棋,或二胡悠扬,或京剧清唱,自有一番人间的乐趣。
我有一次经过揽杆市,一家生活并不富裕的小屋主人的雅兴叫我吃惊。
门前青砖上放着几十盆花卉——月季、米兰、朱顶红,低矮的屋檐下一溜排开竟有六七只竹丝鸟笼,雕以花纹,曲线弯得那么有神韵的青铜鸟笼钩,仿佛音乐的滑音一般,给人一种和谐的美。
黄雀、画眉、红蓝靛颏吟唱其间,不知忧愁为何事。
我喜欢北京的胡同,因为它给人一种亲切之感,一种爱。
灰墙,青瓦,默默的小石狮。
斑驳的古老的木门,一切似乎是那么平淡而无奇,然而你推开门一走进去,拐过影壁,你立时会被一种难以名状的、似乎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温暖所包围。
"大哥,您来了,有日子没见啦。
"他们在房门外火炉上用被煤烟熏燎得漆黑的小壶烧水,冲上一杯碎末子茉莉花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问自读法这是由江西陈茀成老师设计的一种自读方式。
“五问自读法”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看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怎样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写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样写”则要求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通过“摸顺序,探思路”,从整体着眼,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探寻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成文的主要线索,综观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据的基础上再去划分段落,并弄清重点部分的小层次,以避免分段时盲目乱猜,分析时孤立理解的现象。
“为什么而写”这一步要求把文章“读深”,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通过“抓关键,想意图”,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进而深入思考这些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写的,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得怎么样”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处“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鉴赏,通过“细对比,品词句”,从整体着眼,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怎样学写”这一步则要求把文章“读活”,着重点是整体运用,通过“想收获,联实际”,从整体着眼,围绕本年级本单元训练重点,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课文(或某一段落)为范例,进行基本功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
就这样,五问五步,都是用“整体着眼”的红线串联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语文与道分家,读与思脱离,讲与练割裂,教与学对立的旧式教法。
当然,要抓好这一根“红线”,在具体教学中最要紧的还必须从导“思”授“法”入手。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基本功训练中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指引“思”的途径,导以“思”的方法。
“五问自读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问”是为了引“思”,“思”又能够导“读”,而“读”更能促“写”。
总的来说,五步设问就是指明读懂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或者说阅读时进行思维的一种具体模式)。
随着每一问和答案逐步出现,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便逐渐引向深入,最后达到完全掌握。
而每一问的解答又都把“思”的正确方法作为钥匙交给学生。
第一问的“析题目,抓要素”,第二问的“摸顺序,探思路”,第三问的“抓关键,想意图”,第四问的“细对比,品词句”,第五问的“想收获,联实际”,这“十法”便是“五问自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每一问都可不断拓展深化。
例如“析题目”,通过对小学全部教材的研究,归纳出“小学课文命题十律”(即:标示叙写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指出文章线索,揭示范围重点,指明发生时地,设置疑问悬念,突出人物话语,显示比喻象征,表明文章体裁),并探索出与之相应的“析题六法”(弄清概念,抓住关键,掌握特点,寻底问根,辨体明旨,探路度篇)。
学生逐渐掌握了文章自读法,就是掌握了一种通向高境界的钥匙,手持这把钥匙,将会终生受用无穷,这对很高学生思维素质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步课文精读法近年常用的“四步课文精读法”是在吸取传统读书方法的经验,并参照国外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的优点,结合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阅读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步,预读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
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七步自读法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文目的的一种方法。
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称之为“读书笔记式的作文”。
读书笔记自读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自读课文。
读书笔记要求包括以下内容:(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正音、正形、词语注释;(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6)分析写作特色;(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
这种自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扩展阅读七法为了开阔视野,丰富语文知识和扩大知识范围,读课文或课外读物时,可对所读文章加以扩展。
扩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作品自身去扩展从作品自身去扩展,是指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后的序、跋以及文中的注解说明,课后练习上的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
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动机,对作品的基本评价,读作品应注意的事项,应着重钻研的问题,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文字障碍,也是有益的。
同时,它还能为进一步扩展提供线索。
2.对历史背景的扩展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理解的反映。
因此,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文学史料,作者评传,无疑会对理解作品有好处,对分析作品有所帮助。
3.对有关典籍的扩展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
要读懂文章,就应弄清这些典故的含义。
如鲁迅的《自题小像》,短短四句话,就用了《庄子》(“灵台”)、《楚辞》(“荃”)、希腊古代神话(“神矢”)、中国古代传说(“轩辕”)等典故,弄不清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无法了解全诗的。
4.从相关文章去扩展读苏洵的《六国论》,了解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为了对文章作进一步认识,还可以读苏辙写的《六国论》和清代李桢所作的《六国论》。
这三篇《六国论》都对旧中国时代的魏、韩、赵、燕、楚、齐六国被秦所灭的原因进行论证。
但读过这三篇文章后,你会发现,他们所持论点并不相同。
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他意在借古讽今,以此来批评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贿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只是“略秦”,则不够全面。
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此论也有片面的地方。
李桢却不同于“二苏”之见,他一方面说称霸天下之心六国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说秦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六国的失败是因为“失天助”。
由此可知,李桢之言说得更玄。
5.从自我认识去扩展如有位同学论《六国论》,并不受苏洵观点所囿,而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六国之所以彻底覆灭,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论,而古人大都只看到了事物的外因。
他认为秦能统一六国,是由于它具备了客观上与主观上的必要条件。
这位同学着重议了六国变革不彻底,秦国进行了长期的彻底的改革,所以使秦国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强盛起来了,位居七国之首。
这些都为秦国统一创建了有利条件。
这位同学还进行了联想,把从学《六国论》得到的启示扩展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来。
他认为:我们中国要振兴,要腾飞,就必须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6.对有关工具书的扩展对作品中字、词的障碍,除了查找工具书中有关部分加以克服外,还可以对工具书中所查字、词的其它义项浏览一下,以便日后不致混淆,同时还可积累若干文字资料。
7.对作品作者扩展六国论》的作者苏洵,课本介绍他生活于1409—1066年间,字明允,宋朝遐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
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除此外,我们查寻资料,可能了解到苏洵其它的情况。
比如苏洵27岁时,曾应进士考试,未考中,因此回家用功读书,后通六经百家,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文章22篇上给皇帝看。
一时许多学者模仿他的文章。
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也认为写得好,奏于朝廷;召试舍人院,他托辞有病,未去应试。
于是朝廷派他作秘书省的校书郎。
后来又参与修礼书,写成《太常因草礼》一百卷。
苏洵还作过霸州文安县主簿。
有《嘉佑集》。
这样一扩展,就能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学史知识。
古典诗词鉴赏之步骤与方法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
而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4.强化格律意识: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⑴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