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外法治疗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

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皮肤偏方,荨麻疹偏方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中药方剂(四)【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
【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方名】加减当归饮。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中药方剂(五)【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
【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皮肤偏方,荨麻疹偏方中药方剂(一)【辨证】血热蕴湿结于肌脸。
【治法】凉血、疏风、祛湿。
【方名】驱疹汤。
【组成】白藓皮30克,生地24克,槐花24克,苦参15克,蝉衣12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防风9克,地龙9克,甘草6克。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法

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法荨麻疹又称皮肤过敏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出现丘疹等症状,对患者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下面介绍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荨麻疹,口服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可以有效缓解瘙痒和红肿等症状。
对于严重荨麻疹,可以采用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快速缓解症状。
2. 避免诱因荨麻疹的发病与体内外诱因密切相关,如食物、药物、化妆品、换季等,要尽量避免接触或食用这些诱因。
3.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病,在治疗上可以采用中药汤剂清热解毒,调整体内环境,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恢复正常机能的效果。
4. 生活注意事项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劳累等因素诱发荨麻疹。
此外,要避免受凉、过度刺激皮肤等情况,保持心情愉快、心理平衡也是缓解荨麻疹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对于荨麻疹患者来说,及时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采取药物治疗、避免诱因、中医治疗、生活注意事项等全方位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荨麻疹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篇字数:301字)-----------------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症状多种多样,包括皮肤瘙痒、红肿、丘疹等。
针对不同症状的荨麻疹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下面将一一介绍。
1. 红斑型荨麻疹治疗红斑型荨麻疹症状较为明显,瘙痒感强烈,需要采取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口服的抗组胺药、抗炎药和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也可以配合使用外用药膏缓解症状。
2. 水疱型荨麻疹治疗水疱型荨麻疹症状较为轻微,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治疗方法,只需要避免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即可。
3. 接触型荨麻疹治疗接触型荨麻疹是由于皮肤接触过敏源引起的,采用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因此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
一般通过加强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
4. 亚诊断型荨麻疹治疗亚诊断型荨麻疹症状较为轻微,病变持续时间较长,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避免诱因、调节生活方式等措施。
荨麻疹中西药方剂

荨麻疹中西药方剂荨麻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全身性红疹、丘疹、瘙痒等症状。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包括过敏反应、感染、自身免疫、药物等多种原因。
因此,人们在治疗荨麻疹时通常会采用中西药物结合的方式,根据病情与个体差异来选择不同的药方剂。
一、中药方剂治疗荨麻疹中药方剂采用植物、矿物或动物等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用以治疗荨麻疹病人,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较低的特点。
在临床中,中药方剂治疗荨麻疹主要采用清热解毒和平肝熄风的方法,针对病人的病情复杂性进行治疗。
1.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是常用的中药方剂治疗荨麻疹的方法。
此法通过清热解毒,让热毒从体内外排出,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玄参汤、葛根汤、黄连汤、清热败毒汤等。
2.平肝熄风法平肝熄风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治疗荨麻疹的方法。
此法通过平肝、熄风以及清热解毒,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逍遥散、柴胡汤、龙胆泻肝汤等。
二、西药方剂治疗荨麻疹西药方剂通常以抗组胺药为主,能够有效地减轻荨麻疹症状。
常用的西药包括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氯苯那敏等,这些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上的组胺受体,抑制组胺的释放和反应,缓解荨麻疹的症状。
三、中西药方剂结合治疗荨麻疹在治疗荨麻疹时,中西药方剂结合也是常用的方式。
通过中西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互相增强彼此的疗效,同时减少个别西药的副作用。
在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中西药方剂结合可以较为明显地缓解荨麻疹的症状。
中西药方剂在治疗荨麻疹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如药物使用应根据患者体质、病史以及具体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用量控制,同时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可自行用药。
此外,对于部分对药物过敏的病人,应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关于荨麻疹中西药方剂的详细介绍,希望对治疗荨麻疹的患者有所帮助。
需要强调的是,在治疗荨麻疹过程中,病人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紧张以及不良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治疗荨麻疹三十二效方录

治疗荨麻疹三十二效方^治疗荨麻疹三十二效方^1、祖传治疗荨麻疹的特效方防风2 0g、荆芥2 0g、透骨草2 0g、艾叶15g、双花1 5g、白藓皮15g、苦参15g、蛇床子15g、地肤子15 g、当归2 5g、黄芪3 0g、甘草10g。
水煎服。
注:有过敏者,可加地龙8克、羌蚕6克、蝉衣10克。
2、【处方】浮萍20克、蝉衣20克、防风20克、白藓皮15 克、胡麻仁15克、甘草10克【用法】水煎服【功能】祛风止痒【主治】顽固性荨麻疹【加减】偏风热者加牛蒡子15克、苦参15克、连翘15克;偏风寒者加麻黄15克、桂枝15克;奇痒难忍,发作频繁加地龙15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12克【说明】本方以散风为主组方,按辨证论治,可加减辛凉药或辛热药,治疗风热型荨麻疹或风寒型荨麻疹,诸药配伍,疗效显著。
3、朱良春治疗顽固荨麻疹--顽固荨疹散药用:赤芍、荆芥、炙僵蚕、炙乌梢蛇、徐长卿各10g ,白鲜皮、地肤子各15g ,蝉衣、乌梅、生甘草各6g,土茯苓20, 地骨皮15g.此为发作时汤剂,水煎服,日1剂,最多服10剂.朱师用“顽固荨疹散”治疗顽固荨麻疹众多病例,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来亦治愈多例顽固荨麻疹,均未见复发。
笔者历年仿朱师之法,每收根治之佳效,少数久病体弱偶有复发者加量制成散剂,服三月巩固,亦均能根治。
4、治疗荨麻疹中医介绍十个方子1.党参9克,大枣15克,五味子6克,煎汤服,吃大枣。
每日一剂,连服5~6剂。
2.玉米须10克(另包),红糖适量,煎汤服食。
每日一剂,酌情服8~10剂。
3.土茯苓30克,薏苡仁15克,米醋适量,煎服,每日一剂。
4.夏枯草15克,水煎内服。
药渣另煎,外洗患处。
5.石韦150克,煎水外洗患处,每日一次。
6.黑芝麻9克,黑枣9克,黑豆30克,同煮服食,每日一剂。
7.黄芪18克,浮小麦18克,红枣20克,水煎,每日一剂,连服8~10剂。
8.桂枝15克,白芍、生姜、麻黄、甘草、杏仁各10克,大枣4枚。
中药内外合治荨麻疹60例疗效观察

20 年第2 卷第1 07 8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 3
中药 内外合治 荨麻疹 6 0例疗效观察
黄明皓 ,杨泽雄 ,段丽苹,李正华
( 南省 大理 州血 防研 究所 ,云 南 大理 6 1 0 ) 云 7 0 0
关键词 : 荨麻疹; 中医药疗法; 祛风止瘁汤
3 讨 论
心律失常在 中医学 中属“ 心悸 ”“ 、怔忡 ” 范畴 , 之 其病 位在 心, 临床上以气 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为多见。步长稳心颗粒 以党参、 黄精、 三七、 甘松、 琥珀等制成。其中党参 、 黄精有益 气养阴 、 之 功效 } 七 、 健脾 三 甘松 有 理 气化 瘀 、 开郁 醒脾 之 功
未能控 制。查 体 : 四肢 躯 干部 均 有 大小 不 等 的 风 团 。 色稍 颜 红 , 明显抓痕 , 肤划痕 征 阳性 。二便 调 , 尖红 , 见 皮 舌 苔薄 黄 , 脉细数。辨证属风热乘肺。拟方 : 炒荆芥 1g炒防风 1g 连 0, 0,
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其中男
属血虚风盛者去炒 荆芥 加 阿胶 1g炙 首乌 1g属 气虚 者加 0, 5l 党参 1g 黄芪 3g便秘者加大黄 5 , 5。 O} g若瘙痒昼轻夜重者加生 地 1g丹皮 1g心烦不寐者加炒枣仁 1g夜交藤 2g 0, O} 5, 0 。上药
诊时痒症基本消失, 自汗减轻, 如不搔抓不再起皮疹 , 宗上方
翘 1g 蝉蜕 lg 刺蒺藜 2g 银柴胡 1g五味子 1g 乌梅 0, O, 0, 0, 0, 1g地肤 子 lg 白鲜皮 1g当归 lg 白芷 lg苦 参 1g 槐 0, O, 0, O, O, 0。
花 lg 甘草 6 。水煎分 2次温服 , o, g 服后药 渣加水再 煎用 来熏
治疗荨麻疹的验方1

治疗荨麻疹的偏方1.荨麻疹偏方-芝麻根治荨麻疹【药方】芝麻根一把【用法】洗净后加水煎,趁热烫洗【功效】清热,散风,止痒。
2.荨麻疹偏方-韭菜治荨麻疹【药方】韭菜一把【用法】将韭菜放在火上烤热。
涂擦患处,每日数次【功效】清热,散风,止痒。
3.荨麻疹偏方-艾叶酒治荨麻疹【药方】白酒100克,生艾叶10克【用法】上药共煎至50克左右,顿服。
每天一次,连服3天【功效】清热,散风,止痒。
4.荨麻疹偏方-十全大补汤加味治荨麻疹【药方】黄芪、地肤子各30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党参、白术、茯苓、赤芍、白芍、当归各12克,熟地黄15克,川穹、乌梢蛇、炙甘草各9克。
【用法】每天一剂,早晚两次服用。
服用5剂症状减轻者,为药证相符,可继续服用,反之,则为本方所不及。
【功效】清热,散风,止痒。
荨麻疹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一:与婴儿湿疹鉴别婴儿湿疹是指发生于婴儿期的具有湿疹特点皮肤损害婴儿湿疹可包括婴儿异位性皮炎但异位性皮炎不能等同或取代婴儿湿疹婴儿湿疹包括婴儿接触性皮炎;脂溢性和擦烂性婴儿湿疹;婴儿异位性皮炎二:与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为慢性复发性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的大片局部性水肿病因及发病机制与荨麻疹相同只是血浆是从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的小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中渗出而进入到周围疏松组织内而引起三: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荨麻疹样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长达24~72小时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低补体血症病理检查为破碎性血管炎改变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慢性荨麻疹辩证施治总结】1 病因病机:张挹芳认为本病的发生,由内外病因相应而致。
外由风寒湿热,内因“夙根”或肺脾肾虚,其中尤以肺脾失调为主。
王卫等认为人之皮毛乃营卫荣养、护卫之处。
若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而致气血不运,肌无所养,则易发病。
2辨证论治 :张志礼认为,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
因此,治疗勿忘祛风。
他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50例慢性荨麻疹临床治疗体会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50例慢性荨麻疹临床治疗体会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功用是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种限局性、一过性水肿反应。
诊断要点主要为发作性的皮肤粘膜潮红或风团,风团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苍白或鲜红,时起时消,消退后不留痕迹。
自觉瘙痒激烈,少数伴有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悸等全身症状。
病程大于6-12周,风团反复发作。
80%-90%以上病人找不到病因,治疗较困难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病因复杂,包括许多内外因素。
中医称为“瘾疹”。
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
《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
”又说:“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状如麻豆,甚者渐大。
”俗称“风疹块”,其特征是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反复发作,不留任何痕迹。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分男女。
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50例病人都为门诊病人,年龄在2-70岁之间,病程最长10年,最短2个月,其中男21例,女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论治参照《中医外科学》。
1.2主要症候风疹块反复发作,剧烈瘙痒,延续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发作加剧,伴有神疲乏力,有的恶风怕冷,有的心烦、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2.治疗方法采用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药物组成:黄芪15g,白术20g,防风5g,五味子10g,乌梅10g,蝉蜕6g,刺蒺藜10g女贞子10g,北沙参12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0g,甘草5g,加减;遇冷加重加桂枝10g,白芍10g,麻黄6g,制首乌15g。
热偏重的加白芍10g,生地15g,牡丹皮10g,紫草10g,伴有大便干结的等肠胃湿热证的加大黄10g,茵陈15g因月经周期发作的加黄柏10g,知母10g,巴戟10g,淫羊藿6g,益母草15g因情绪而加重的加柴胡10g,醋香附10g有脾虚症状的加茯苓15g,薏苡仁30g,每天一剂,分早、中、晚三次饭前半小时服用,10天为一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内外法治疗荨麻疹
*导读: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病,又称“瘾疹”。
本病的特征是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
如果风团发生在消化道黏膜,则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生在咽喉部者,可引起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
本病急性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痊愈;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病因持续存在则可以转变为慢性,迁延数月、数年,经久不愈。
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上有比较确切的疗效。
一、内服
1.防风、荆芥、蝉蜕各10克,地肤子、赤芍、生地、黄芩、苦参、白茅根、牛蒡子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风团红色,遇热加剧,遇冷减轻者。
2.麻黄、陈皮各6克,桂枝、蚕砂各10克,白芍、泽兰、白鲜皮、地肤子各15克,黄芪20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风团白色,遇冷或吹风加剧,得暖可缓解者。
3.薄荷(后下)、生大黄(后下)各6克,防风、荆芥、蝉蜕各10克,黄芩、厚朴、枳壳、当归、茵陈、九香虫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出风团伴有腹痛、腹泻者。
4.当归、白芍、白术、防风、白鲜皮各10克,僵蚕、山萸肉、刺蒺藜、乌梢蛇各15克,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黄芪、党参各20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出风团反复发作,气血亏虚者。
二、外用
1.熏洗:路路通、蚕砂各60克,厚朴、白茅根各30克,冰片5克,煎汤熏洗,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
2.外搽:百部20克,明矾10克,50%酒精100毫升,浸泡15天。
然后取液外搽风团及瘙痒处,每日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