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材料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材料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知识链接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命题角度(一)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l、把握故事情节分析小说故事情切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l、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3、评价情节安排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行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解题技巧l,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命题角度(二)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是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许多考生最为担心的部分。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阅读小说并作出准确的答案?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技巧和建议。

1.先看题目,再读文章在考场上,很多考生会直接开始阅读小说,然后再开始回答试题。

这样做是不明智的,因为它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反,考生应该先花时间来仔细阅读试题,了解需要回答哪些问题。

然后,他们可以更有目的地读小说,找到与试题有关的信息。

2.关注关键词在阅读小说时,考生应该关注与题目有关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可能是人物、事件、主题等等。

通过注意这些关键词,考生可以更快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

3.理解人物关系在阅读小说时,理解人物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应该注意人物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并回答关于人物关系的问题。

4.注意细节在阅读小说时,考生应该注意细节,特别是那些看似不太重要的细节。

这些细节可能在后面的问题中变得非常重要。

因此,考生应该尽可能多地记住这些细节,并在回答试题时加以利用。

5.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在回答试题时,考生应该尽可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他们应该仔细考虑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并尽可能多地利用小说中的信息。

如果考生不清楚答案,他们应该尽可能地猜测答案,然后在必要时再回来修改它。

6.时间管理在考场上,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因此,考生应该合理地管理时间,尽量利用每一分钟。

在答题时,他们应该尽快回答已知答案的问题,并快速查找信息以回答不确定的问题。

当剩下的时间不多时,他们应该尽可能地完善答案。

总之,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和掌握的过程。

考生应该在平时多读小说,并掌握以上技巧,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答题能力。

在考场上,他们也应该保持冷静,合理地管理时间,并尽可能准确地回答试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引言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比如不知道如何确定答题思路、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无法准确把握重点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的技巧和套路,帮助同学们提高答题水平。

二、确定答题思路的技巧在答题前,首先要明确文本的主题和角度,这可以通过审题和阅读题目的方式来实现。

审题是理解题目要求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找到答题的切入点。

在阅读题目时,同学们要特别注意题目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指导我们理解文本并确定答题思路。

另外,答题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文本信息的方式来确定答题思路。

有时一个问题可能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文中的不同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同学们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对比,找出共性和矛盾之处,从而确定答题思路。

三、深入理解文本的技巧深入理解文本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思考。

在深入理解文本时,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 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要深入剖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理解隐含的意义和象征意味:有些文本中的意义和思想并不明显,需要我们通过推理和揣摩来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要留意一些隐含的意义和象征意味,在答题时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读。

四、把握重点的技巧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些问题涉及到文本中的重点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文本中的重点信息。

以下是一些把握重点的技巧:1. 注意段落的首句和末句:段落的首句往往能够准确表达段落的主题,而末句则总结了段落的主要论点。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两个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段落的重点和思路。

2. 关注对比和转折信息:作者在文中常常使用对比和转折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解题技巧小说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包含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

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长篇小说的节选.短篇小说的节选或者整篇小小说都可被选用作阅读材料,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

下面是网为大家的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解题技巧,欢送参考~1.分析作品构造,把握情节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

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构造精巧。

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

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

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开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

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高考中涉及的小说或片断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

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部分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

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大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大全一情节类(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语文小说类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小说类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小说类阅读答题技巧小说阅读重点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小说类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高中语文小说类阅读答题技巧(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 )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 )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在写景时总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揉和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对主题(中心思想)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一、关于人物: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小说考试的命题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情节”题型:简明概括故事情节,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析人物”题型: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客观公平地评价人物。

3.“看环境”题型: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分析作品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并指出某个物品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5.“讲方法”题型: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及其塑造形象的作用,分析特有的表达方式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鉴赏画线句子,以及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分析文章的主旨及其社会意义,检查文章前后是否有矛盾。

考点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可以从修辞角度、写景角度、多种感官描绘、表现手法、选取代表性事物等方面进行。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关于环境的题目,例如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或者分析一些特殊环境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例子1:对于小说《乌米》中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衬托和分层写景的手法,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同时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例子2:在小说《二十年以后》中,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则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例子3:在小说《墙》中,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表达和谐、团结的主题。

②注意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折,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发展过程;③在概括情节的同时,要注意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的影响,尽可能多地揭示这些方面的内容。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产生波澜;2)折射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3)深化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第一部分环境类题型】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例:【周测12《拾穗者》】2.文章为什么要用大篇幅描写乡村的美丽画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

参考答案:主题方面,表达对乡村坚守者的歌颂和对乡村美好未来的希冀。

情节方面,引出老妇人的故事,为下文高书记深情的发言做铺垫。

艺术效果方面,让读者身临其境,增添了小说的诗意之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第二部分情节类题型】(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二)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例1.【2010年广东卷《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例2.【周测9《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2. 从全文看,父亲为了把鲁尼培养成为出色的猎手做了哪些事情?参考答案:①在鲁尼八九岁时,就带他在营地附近狩猎。

②在带“我”和弟弟打猎路上,讲解上佳乌后的禁忌。

③告诫鲁尼好猎手不能在出猎时胡乱说话。

④狩猎过程中向“我们”分析怎样根据猎物的踪迹判断猎物的种属及特征。

⑤潜伏时,让鲁尼帮他把枪膛上了子弹。

⑥给鲁尼做出了怎样选择最佳时机打猎的示范。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注:“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一)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注:“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1:【周测11《私塾先生》】3. 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第一次是真土匪,洗劫了村子,骂骂咧咧;第二处是被误认为“土匪”的工农红军,秋毫无犯,待人礼貌。

(2)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突出了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的光辉形象,也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唐力的形象。

(3)两次事件相互照应,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深化了小说主题。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例2:【周测12《拾穗者》】 3.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6分)参考答案:前后呼应,照应开头“秦风还在力争蝉联。

”使情节内容完整。

使故事情节增添了波澜,引发读者思考。

和高书记的评价形成反差,突出照片的意义。

更能彰显高书记对母亲的爱和对乡村的关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

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结句可以省略。

】例:【蓝本P34《珠子的舞蹈》】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多余,删去也不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

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你的答案:【第三部分人物类题型】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情感的概括归纳能力,解题思路: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

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一)概括、分析人物特征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

)对于这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

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

例:小说《老人和鹰》,结合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老人代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普通人。

(2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1分)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苦闷和失落,他们深深眷恋着乡村的生活,努力在城市中寻找、追求着他们所习惯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2分)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要方法:A、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B、内心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C、梦境和幻觉,通过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展示心理;D、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E、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

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有时还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景来分析。

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心理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常见提问方式:(1)某某内容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例:【2010年广东卷《面包》】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体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参考答案:①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欲掩盖真相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