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朱自清)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第1篇】《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瓶、拥挤、指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不同的绿色,再说说大自然的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瓶、拥挤、指挥”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不同的绿色,再说说大自然的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大自然有哪些颜色吗?(预设:赤橙黄绿青蓝紫······)嗯,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那你知道每一种颜色又可以细分为多少种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艾青笔下的《绿》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绿”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挤、叉”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瓶”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绿到处都是,各种绿色充斥着整个世界,整齐、有节奏的飘动,很美。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描写了那么多绿色,你最喜欢哪句?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到哪儿······绿得出奇。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四年级《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绿》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
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
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绿朱自清教学设计

绿朱自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性和关注性;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想象和描写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心。
二、教学内容1.绿2.朱自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色三、教学重难点1.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2.让学生理解并思考文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张绿色的风景图片,向学生展示自然界的绿色美景,引发学生对绿色的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话题。
2.教学正文(40分钟)(1)朱自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色(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自然和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对朱自清的兴趣和尊重。
并让学生了解到,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大多描写自然、生活和心境,情感真挚,表达深情。
(2)阅读《绿》(15分钟)(3)文本分析和讨论(15分钟)3.拓展延伸(15分钟)(1)生活与绿色: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如何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贡献自己的力量;(2)写心情:让学生模仿朱自清的文字风格,写一篇或几段表达自己心情的散文。
五、教学资源1.绿色风景图片;2.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介绍资料;3.朱自清的散文作品《绿》电子版或打印版。
六、评估和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文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和反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朱自清的散文《绿》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朱自清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色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阅读文章,学生培养了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反思,学生也有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进一步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在拓展延伸环节,通过回顾自己的生活和写一篇散文,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绿色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
整体上,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充满趣味和互动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5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绿》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品读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作业(1):课前反复诵读,积累字词踞(jù)在薄(bó)阴几绺(liǔ)穹(qióng )门棱(léng)角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挹(yì)掬(jū)你入口明眸善睐(móu)(lài)2)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三、导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点评。
2展示目标。
3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
4自学过程:根据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内反复品味其妙处,并个别展示,由学生互相点评。
5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跳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1)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2)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
朱自清《绿》教案

朱自清《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绿》一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3)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经历去理解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修辞手法的鉴赏;3. 作者生平背景与作品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从作者生平背景去理解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介绍作者生平;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绿》全文;2. 参考资料:朱自清生平介绍、课文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理解课文内容,并勾画出生字词。
3. 检查反馈: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板书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4. 内容解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5. 修辞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绿》;2. 写一篇关于课文《绿》的读后感;3. 搜集其他朱自清的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朱自清绿的教案

朱自清绿的教案标题:朱自清绿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理解朱自清绿的主题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掌握朱自清绿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 分析朱自清绿的主题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朱自清绿的主题和意义。
2. 运用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准备:1. 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和作品。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他的作品有哪些?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包括《背影》、《春》、《荷塘月色》等。
2. 分析朱自清绿的主题和意义,如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等。
三、文本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分发朱自清的一篇作品,让学生阅读并理解。
2.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3. 学生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文学鉴赏与批判思维培养(20分钟)1. 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绿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思考,如作品的意义、艺术手法等。
2. 分组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朱自清绿的主题和意义,强调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2. 提供更多朱自清的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
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朱自清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学展览或进行朱自清的作品朗诵比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朱自清绿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讨论和辩论:评价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鼓励多角度的观点和讨论。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辅导。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绿》(朱自清)教案

《绿》教案教学目标: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效果。
3.通过品味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领悟作者对绿色之美的独特感受及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朱自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背影》《春》等,引出《绿》这篇游记散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提问:大家是否曾经对某种颜色有过特别的感受或记忆?引出“绿色”这一主题,为学习《绿》做好铺垫。
二、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标段序,建立字词库,与同学交流。
2.请学生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并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的特征的词语。
3.提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三、解决问题1.分析关键句:“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
通过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如:“招引”紧扣闪闪的绿,动态感强;“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3.分析修辞手法:o拟人:如“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o对比:如“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
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o想象和联想:如“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 3篇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的: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
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
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
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二)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
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
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明确: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双主体互动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抒情性很强。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等形式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是。
教学中,不要忽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文章的亮点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绿》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述游踪和见到的种种景物,而是通篇文章紧紧围绕梅雨潭的“绿”展开。
作者热情地写了梅雨潭的绿,仔细品味,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跳动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之心,体会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本文篇幅短小,层次鲜明,整体把握较为容易。
在语言方面,十分生动准确,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 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4.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课文强烈的感情。
2. 对含义丰富的一些句子反复揣摩,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3. 指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并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 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 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1. 学习借鉴文章多角度地细致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突破
1. 对含义丰富的一些句子反复揣摩,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2. 指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内涵。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附:课文《绿》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