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医药行业大事记
葛兰素史克行贿风波始末及简要延伸

2013年7月29日
2013年10月
2014年5月
长沙警方表示葛兰素史克有高管涉嫌经济犯罪而被当地公安机
报道称有18名与葛兰素史克在华贿赂案相关的人员被拘 捕。 葛兰素史克公布了2013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 中国的处方药和疫苗销售额大幅下跌61%。 葛兰素史克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单位行贿、对 单位行贿等案已侦查终结,于日前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 查起诉。
村卫生室
门诊部
653419
诊所
我国医疗卫生现状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公立医院 民营医院
以床位分类医院数目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乡镇卫0
2000
1000 0
0-49 50-99 100-199 200-299 300-399 400-499 500-799 800张以上
以药养医
以药养医是起源于1950年代的中国医疗体制,由于政府财力不足,放权给医院将药品加价后卖给消费者,改革开放后,医院要负担自身的发 展资金和医生的工资,在医疗服务价格受物价局制约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药品销售维持医院运行。在控制市场准入的情况下,控制医疗服 务价格成为必然。控制市场准入意味着现有公立医疗机构获得垄断地位,若允许自由定价,则形成的垄断价格必然高于平均成本,医疗机构 获得垄断租金,这是政府不愿看到的。所以,不改变公立医院的行政垄断地位,就很难放开对医药价格的管制。 我国医疗机构的经费来源包括3个:地方财政拨款、医疗服务收入以及药品差价收入。
盘点十大医药事件

盘点十大医药事件作者:聂昕来源:《新财经》2005年第03期政策、产业面——并购频繁、新药涌现1、辉瑞西乐葆心梗风险被证实:2004年9月30日,默克宣布从全球市场上撤回COX-2抑制剂万络(罗非昔布)。
这一决定是基于一项研究发现,万络会使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性增加一倍。
两个月之后,辉瑞公布的一项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相比,使用400毫克和800毫克剂量的西乐葆能使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提高2.5%,该研究所由此暂停了这项研究。
然而辉瑞并没有召回西乐葆的打算。
2、布什连任有利于制药业:布什成功连任美国总统。
有关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共和党的政策对于大型制药厂较为友善,布什的连任将对其有利。
消息传出后,Amex生化科技股指上升2.8%,纳斯达克生物技术股指上升2.6%。
此外,布什政府还会推动对业主和其职员有利的医保法案,希望让国会给低收入家庭1000美元的直接医保补助。
这将让不少的公司和个人获益。
3、赛诺菲收购安万特:2004年4月26日,赛诺菲圣德拉堡大药厂最终以高出1月份初次出价约14%(每股约69欧元)的价格成功收购安万特制药,总收购金额达到550亿欧元。
历时3个多月的收购大战告终,全球第三大制药公司诞生。
新掌门人德埃克(赛诺菲圣德拉堡现任CEO)为新公司的明天绘制了一幅美丽的发展蓝图:鉴于两公司在心血管和肿瘤领域的优势,仅此两个板块就将在2008年为新公司创造出370亿美元的销售额。
预测新公司在2008年将以463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超过葛兰素史克,成为仅次于辉瑞的世界第二大制药公司。
此次敌意收购最大的赢家是法国政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法国在发展生化领域的独立自主性。
4、印度研制出低成本抗疟疾新药:2004年8月1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印度最大制药商南新公司的研究人员最新研制出一种低成本的抗疟疾药物,已在英国进行临床试验。
南新公司在声明中介绍说,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过氧化物药物,与目前常见的ACTs抗疟疾疗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合疗法)的疗效相当,但在价格上却要便宜得多。
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姓名:王会珍学号:U200917739班级:广告0901班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浙江省医药大事记(1949-1986)

(药学会大事部分)1949-1986浙江省医药总公司编辑说明建国以来,浙江省的医药事业在中央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了很大发展,为全省人民防病、治病、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编写《浙江省医药大事记》。
以下简称《大事记》)目的,的,是为了记述我省医药事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希望能再现历史和成就及其经验教训。
再是为了提供省委编写《浙江的三十五年》和编撰《浙江医药史志》的史料基础。
因而有些条文文字较长。
《大事记》依据资料主要来自省卫生厅,商业厅、省供销社、原省医药局,省医药总公司和省医药药材公司、省医药工业公司、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省医疗器械研究所、省中药研究所以及各市、地医药公司《局)、部份县医药公司,中、西药、械厂的历史资料和《医药动态报》、《医药情况交流》、《医药简报》等刊载的有关报导。
《大事记》按医药行业分类计六个部份和附录,共约30万字。
分上下两册。
上册是综合、中药两部份;下册是医药商业、医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药学会和附录五部分。
各类依据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一事一条,缺乏具体日期的一般放在每月年之后。
记述综合、中药、医药商业三部份从1949年解放后为开端,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工业上限从建厂开始起记述,下限日期均为1986年止。
《大事记由浙江省医药药材公司、省医药工业公司、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省药学会等单位参加编写,得到省医药总公司原科教处、企业管理处等有关人员及部分市、地、县医药企业提供资料和大力支持。
谨致谢意。
《大事记》总计1739条其中:综合438条、中药456条,医药商业350条,医药工业196条,医疗器械工业244条,药学会55条。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错、遗、漏和欠妥之处,可能不少,故先作初稿,请领导及读者提出批评指正,冀可再作补充修改。
《浙江医药史志》编写办公室1 9 8 7年8月2 5日目录上册目录一、综合性大事-----------------------------------------1二、中药大事-------------------------------------------120 附表1 浙江省中成药厂变迁简况表------------------------245 附表2 浙江省中药生产历年主要指标实绩------------------247 附表3 浙江省中药商业历年购销调存实绩------------------249 附表4 浙江省中药商业历年利润实绩表--------------------251 附表5 浙江省中药历年价格指数表------------------------255下册目录三、医药商业大事---------------------------------------256四、化学药品工业大事-----------------------------------359五、医疗器械工业大事-----------------------------------380六、药学会大事-----------------------------------------421七、附录-----------------------------------------------430六、药学会大事编写:黄郁祥审核:顾张安1951.5在杭州举行中国药学会杭州市分会成立大会。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以下将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里程碑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初创时期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国内外疫苗和抗生素供应不足,中国政府决定自主研发。
在此期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从事疫苗和抗生素研发的机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此后,中国开始建立起一系列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基地,开展批准上市的新药研究和生产,为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在这一时期,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进行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
1982年,中国专利法的实施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法律保护。
1987年,中国首家股份制制药企业——现代制药集团成立,代表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化、企业化的转型。
1989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北京基因工程研究中心。
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制药公司开始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第三阶段(2000年代-至今):创新驱动与国际合作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发展思路。
2007年,中国启动了“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2013年,中国启动了“创新药物重大专项”,增加创新药物的研发投入,并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制药公司和投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并在生物制药、抗体药物、细胞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同时,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包括提高研发投入比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人才培养等。
企业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实例——《云南白药大事记》编纂

— —
企业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实例
《 云南 白药大事记》 编纂
■ 赵 文敏
在2 0 1 2年 1 0月 3 1日召 开 的全 国档 案 工 作 者 年 会 上 ,
蒋 一虹 代代 白药人所做的一切努力 , 都是对中华中医药文化和云南 民族民间文化 的继承和发展。 现今云南 白药 已发展成 为品牌 卓越 、 实力雄厚 的大 型高 科技医药企业集 团、 中国医药行业
中要设置大事记。
、
疏而不漏 , 要 而 不 繁
概 要重大史实 , 而非罗列 巨细事项 , 这是《 云南 白药大事
盛世修志。 当前 , 随着一股股编史修志热潮 的掀起 , 各地
大、 中、 小 型 企 业 也 纷 纷加 入 到 轰 轰 烈 烈 地 修 志 队伍 中。 根 据
记》 编撰原则。从影响方面分析 , 把属于全局 性、 典型性 的事
国家领导人关注 白药发展的史料、 照 片; 从特 色方面 分析 , 把
反映公司主要职 能活动 、 发展战略 、 组织沿革 、 企业文化 、 企
业理念 、 经济发展状 况等都做 了分析梳理 , 作 为大事记 的选 材对象 ; 从背景 方面 分析 , 尽 可能还 原云南 白药创始人 曲焕
剪辑等方式重新组织整理档案中的有关内容 , 对企业或企业
南省 档案馆 共 同编 撰完成 ,该项 目于 2 0 0 9年 初立 项 , 自
2 0 1 1年 6月 刊 印 以 来 , 第 一版发行 1 3 0 0 0册 , 受到社 会各
期, 孔子 以鲁 国史 事为中心编《 春秋》 , 初步创 立了中国编年
体史书的雏形 , 成为我国载籍 中最早 出现 的一种体裁。地 方 志 中正式设 置大事记 , 始于南宋 嘉定七年 ( 1 2 1 4年 ) 高似孙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历史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历史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
以下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
1. 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始进行疫苗制剂的生产研究和开发。
2. 1978年,中国启动了国家基本药品制度,开始实施核心药物的国家重点研发和生产。
3. 1986年,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生物医药技术和设备,并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4. 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工程,重点支持新药研发和创新。
5. 2000年,中国成立了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发展。
6. 2005年,中国实施了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计划,加大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7. 2015年,中国启动了“创新药和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提出了“国家队”和“城市队”战略,加强国内新药研发和创新能力。
8. 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生物医药市场之一。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涌入
中国市场,投资力度大幅增加。
总的来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初步发展、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政策支持和产业集聚等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中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股市历史回顾 -- 大事记 (2000-2009)更新

2000年4月吴江丝绸第一家可转债公司发行股票2001年1月初,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赌场论”,怒斥股市黑庄接着又引发中国股市“推倒重来”的观点。
旋即招来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肖灼基等的反击,要像对待婴儿一样爱护股市国内掀起股市大讨论:“学费论”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当即表示:“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利好因素。
”,后来股民们认识到,减持就是变相摊派和扩容,而按照新股发行价格减持是杀富济贫。
沪指创下此前11年来新高2245点直到7月13日,股市仍在高位盘整。
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
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
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10月22日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
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首发增发停止国有股出售。
股指下挫已势如泄洪有研究员大小有21个原因导致了当年2001年股市暴跌,其中包括:1999年政策利好释放完毕,央行规范资金,银广厦等庄股内幕彻底曝光,当年股市整顿等等。
股权割裂成为中国股市的“原罪”2001年中国股市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股权分置也逐渐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装。
”“海归派”官员又陆续推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其中大多“水土不服”,在强力推行中,又在股权分置的框架下被扭曲。
从2001年到2005年,各种政策救市的老办法悉数用尽之后,股市仍一蹶不振。
此前的“国九条”也不敌颓势,温总理讲话也被视为利空。
被套股民比比皆是。
“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呼声成为交响。
2001年后中国股市开始过度扩容,尽管股市一直走跌,但融资额却达到了近15年来融资额的40%左右。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篇】一、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10月发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发展卫生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提出加快医药卫生体系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以及保障措施。
【时代方略点评】卫生投入持续加大,刺激药品市场需求。
“规划”规定未来五年各级政府卫生投入在不低于前三年基础上有所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个人支出控制在30%以下。
“基药制度”执行力加强,基药市场空间扩大,利好优质基药企业,中小规模企业面临营销战略转型。
“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全覆盖;所有零售药店和其他医疗机构都应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报销比率将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中药、民族药企业迎来新机会,应把握政策机遇,借力发展。
现有地、县两级中医民族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按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进行建设,覆盖率争取100%;中医临床科室主要病种,中医治疗率达50%。
二、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工信部发布《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医药行业发展目标如下:目标项指标总体规模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发展领域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先进医疗器械、新型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和制药设备,加快推进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医药工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基药供应确保基本药物供应。
基本药物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有效满足临床需求。
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主要品种销售前20 位企业占80%以上市场份额创新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获得新药证书的原创药物达到30 个以上,开发30 个以上通用名药物新品种,完成200 个以上医药大品种的改造升级,开发50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医疗器械品种行业标准质量安全上水平。
全国药品生产100%符合新版GMP要求,药品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加快国际认证步伐,200个以上化学原料药品种通过美国FDA 检查或获得欧盟COS 证书,80 家以上制剂企业通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WHO 的GMP认证产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提高。
到2015 年,销售收入超过500 亿元的企业达到5 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 个以上,前100 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力提升。
医药出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
改善出口结构,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种显著增多,制剂出口比重达到10%以上,200 个以上通用名药物制剂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注册和销售。
“走出去”迈出实质步伐,50 家以上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环保节能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时代方略点评】医药工业持续稳健成长。
医药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目标分别为20%和16%,而“十一五”的增长情况分别为23%和15.4%。
由于“十二五”工业总产值基数大于“十一五”同期,20%是一个常态化的增长率目标。
未来企业数量将在兼并重组中减少,优质资源持续向优势企业靠拢。
2015年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占比将达50%以上,销售收入超500亿企业达5个以上,超百亿企业达100个以上。
对比2011年制药工业企业情况,政策推动产业集中,汰弱留强。
企业必须由规模扩大向质量提升转变。
国家强调提升质量和效益,强调创新与质量安全,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对原料药企业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另外,提高药品审批技术门槛意味着企业获得批文的难度增加,这要求企业不断提高新药研发水平。
基药生产企业需要具备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能力。
政府继续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将保障基药供应,推进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主要品种销量居前的20位企业将占80%的“基药”市场份额。
企业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把握重点产品、重点市场,参与基药竞争。
三、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
《药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强药用辅料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随后出台。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信息化建设、标准提高等重点工作已在按要求、进度推进。
【时代方略点评】企业必须权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关系,积极进行新版GMP认证工作。
规划要求生产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全面达到新版GMP的要求,药品才能上市;国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认证,拟出台引导和鼓励政策,在医保、价格、招标等方面给予优惠。
短期的建设成本投入将给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保障。
药品质量安全成为企业“第一生命线”。
规划表明国家将加大监督力度,严抓药品安全,强调药品全过程质量监督;提高药品检测能力;健全药品上市再评价和风险评估机制;严厉打击药品违法广告。
四、2012年药品两轮降价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对消化类药品等价格作出大幅调整,涉及286个品种或品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17%。
10月8日起调整部分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95个品种、2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幅为17%。
历年行政性降价金额评估(数据来源:南方所,时代方略整理)次数时间段降价评估金额(亿元)1-597-99年64.26-82000年33.49-112001年4412-1402-03年5015-1604-05年6517-202006年11921-252007年188262010年20272011.3100282011.850292012.330302012.9降幅17%【时代方略点评】外资企业单独定价优势逐步减少,但产品覆盖率或会加大。
此次药品降价主要针对“日费用”较高的昂贵药品,对低廉的药品价格不作调整。
调整主要针对外资原研药,属于高端药品领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资药企相关产品的销售毛利率。
缩小单独定价和统一定价的差距,保证了内外公平。
降价对象转向高利产品,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冲击。
抗肿瘤药、免疫调节药和血液系统品种都是重大疾病用药多、价格高、技术门槛高、原研进口药居多。
发改委已经对近年调价较少的肿瘤药动刀,下一步调价的重点品类或可能为中药品种。
五、2012版基药目录扩容11月20日,陈竺在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上表示,年内将发布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新版基药目录的适用范围将从基层医疗机构扩至各级医院。
2009年8月18日,卫生部等9部门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指出基药目录“原则上每三年调整一次”。
因此2012年正好是调整窗口期。
到2011年7月,基药制度已经在全国各省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实现了全覆盖,并开始向二三级医院进军,一些省份对二三级医院使用基药的数量和金额做出了硬性规定。
2012版基药目录调整,这使一些对基药制度持观望态度的企业也开始跃跃欲试。
【时代方略点评】产品进入基药目录机会增多,企业需要关注新增品种动向,早做准备。
企业基药市场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区域。
新目录有望在医药品种数量和目录适用范围等方面扩展,预计在原版目录基础上增加200多种药品,未来将不允许各地再自行增补地方版基药品种,国家基药目录将是完整版。
中药、民族药产品增多,企业实现收益回报可能性增大。
中药品种大幅增加,相对于化学制剂同质化明显态势,中药独家或类独家品种多、有价格优势,这将成为新版基药扩容后,部分药企盈利增长点。
六、SFDA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启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注册司组织召开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企业座谈会”,会后提出一致性评价讨论稿。
按照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的统计,未来4年我国将完成涉及570个化药品种、3.3万个批准文号、240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
【时代方略点评】国内医药企业压力增大,需着力改进工艺、提升产品水平。
对达到要求的品种,国家在定价、医保、招标等方面将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对达不到要求的品种,坚决予以淘汰。
大量中小规模生产企业将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双重考验。
外资企业借机扩大市场份额。
SFDA有意将此工作与新版GMP及药典的实施、药品标准提高等工作相结合,形成“组合拳”,合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升,外资原研药可能借此机会进一步挤压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
七、规范药品流通环节商务部发布的2012年第58号公告中,五项药品流通行业标准确定将于2012年12月1日起实施。
这五项药品流通行业标准为:《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药品流通企业诚信经营准则》、《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标准》、《药品流通企业通用岗位设置规范》。
【时代方略点评】有实力的企业应提升企业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
商务部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和监督药品流通企业,认真执行五项标准。
鼓励实力企业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在执行五项标准中带头示范。
流通业准入门槛提高,不合规的流通企业将没有生存空间。
该规范设定连锁零售药店和药品流通企业的分级标准,并首次在国家层面出台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标准。
未达标企业将被淘汰。
八、SFDA部分权利下放地方11月12日,广东省药监局对外发布消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已于近日作出“关于广东省先行先试药品审评审批机制改革”的批复,药监改革有望提速。
【时代方略点评】有利于产品转让与上市,加快药品产业化速度,促进产业要素流动。
所涉及的药品产业化阶段包括:药品专利买卖、生产专利买卖、药品委托代加工,审批技术操作简单,对区域医药产业有一定促进作用。
新药技术转让、药品生产技术转让等内容的审批原本需要一年左右,下放到地方后,可能仅需要2—3个月。
药监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给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药品审批的效率问题一直较突出,国家局在2011年的药品注册审批年度报告中就曾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中央集中审评”和国家管控的“区域性药品审评中心辅助审评“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省局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能力,授权有资质的省局承担部分药品注册申请事项。
本次试点可以看作是一种药监改革提速的政策信号。
【行业篇】一、基层市场,医药企业的“必争之地”受中国医改政策影响,基层市场逐渐成为独立于医院终端、零售终端的一个特殊市场,据BCG2012年度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县级医院药品市场规模将达2800亿元人民币,此后仍将继续增长。
时代方略点评:企业应该根据市场格局变化,调整营销战略和产品结构,市场重心应根据政策导向进行倾斜,制定针对县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市场的针对性、个性化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