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论文

合集下载

历史小论文教育心得体会(3篇)

历史小论文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摘要:历史小论文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选题、资料收集、论证和写作等方面,对历史小论文写作心得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写作心得;教学实践一、引言历史小论文是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能力。

在历史小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选题、收集资料、论证和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谈谈历史小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二、选题1. 紧扣教材,挖掘重点历史小论文的选题应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从教材中挖掘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1)教材中的重点章节、知识点;(2)教材中的争议性问题;(3)教材中的空白地带;(4)与当前热点、时事相结合的问题。

2. 关注时代,贴近生活历史小论文的选题应关注时代背景,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历史的现实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1)与我国国情、民族精神相关的问题;(2)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3)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三、资料收集1. 利用教材,夯实基础历史小论文的写作离不开教材,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中获取相关知识点,为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2. 拓展阅读,丰富视野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通过阅读相关历史著作、论文、史料等,丰富论文写作的素材。

3. 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日益丰富。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网站、学术论坛等,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料。

四、论证1. 确立观点,明确立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观点,明确立场。

观点应具有独到之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2. 论证严密,逻辑清晰论文的论证应严密,逻辑清晰。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现在,只要听到‎笛子的声音,她就‎知道该踏出右脚或‎左脚了。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_写作指导_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_写作指导_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史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引擎和成果体现。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的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主要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根据历史事件撰写的论述性文章,历史小论文包括论点、论据及论证三部分,缺一不可,论点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感悟来拟定,确定论点后,就要整理相应历史资料作为论据,以这些论据来论证论文观点。

下面学术堂整理了6篇历史小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历史小论文范文一:论文题目: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关乎政治、文化、学术的公案由汉至今两千余年,对此评说不绝于史,众说纷纭有秉承儒学传统口诛笔伐者,认为这是秦始皇个人暴政的体现,是秦始皇个人的偶然冲动行为,几乎也是教科书的一贯定论也有对此存疑认为是夸大其事者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及许多学者的有关评论,整理出浅要观点。

历史小论文一、史学界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自秦末汉初,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成为学术界和民间广泛用词:汉语大词典》对其解释为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蟠书坑儒”史学大家剪伯赞先生的:秦汉史》专着作这样的评论:“焚书坑儒,在客观上是对文化之一般的毁灭”,把之史记》所记载对四百六十余“诸生”的残暴坑杀,称之为“坑儒之惨剧”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里曾说过:“近人有替始皇辩护的,谓被坑者不是儒生而是方士,我自己在前也曾这样说过,但这是不正确的,没有把本纪的原文细读清楚”当今学者郭志坤在引用郭先生这句话时明确表态:“秦始皇坑杀的儒生就是不折不扣的孔子之徒”一直到最近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其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教材读本也依然鲜明的写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是对文化的摧残,同时也激起士大夫们对秦政普遍的抵触和反抗”.以上引自各家说法,说明“焚书坑儒”一直为史学界所沿用,大家一致评判这是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的一大迫害,引起当时士人的反抗。

二、秦始皇统一之初的文化政策。

秦始皇在他统一之后并没有立即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来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的,而是奉行兼纳各家思想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对待儒生也是予以重任其表现如下:第一,在中央设置博士一职。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历史小论文主要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根据历史事件撰写的论述性文章,历史小论文包括论点、论据及论证三部分,缺一不可,论点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感悟来拟定,确定论点后,就要整理相应历史资料作为论据,以这些论据来论证论文观点。

下面学术堂整理了6篇历史小论文范文供参考。

历史小论文范文一:论文题目: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关乎政治、文化、学术的公案由汉至今两千余年,对此评说不绝于史,众说纷纭有秉承儒学传统口诛笔伐者,认为这是秦始皇个人暴政的体现,是秦始皇个人的偶然冲动行为,几乎也是教科书的一贯定论也有对此存疑认为是夸大其事者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及许多学者的有关评论,整理出浅要观点。

一、史学界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自秦末汉初,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成为学术界和民间广泛用词:汉语大词典》对其解释为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蟠书坑儒史学大家剪伯赞先生的:秦汉史》专着作这样的评论:焚书坑儒,在客观上是对文化之一般的毁灭,把之史记》所记载对四百六十余诸生的残暴坑杀,称之为坑儒之惨剧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里曾说过:近人有替始皇辩护的,谓被坑者不是儒生而是方士,我自己在前也曾这样说过,但这是不正确的,没有把本纪的原文细读清楚当今学者郭志坤在引用郭先生这句话时明确表态:秦始皇坑杀的儒生就是不折不扣的孔子之徒一直到最近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其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教材读本也依然鲜明的写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是对文化的摧残,党校论文,同时也激起士大夫们对秦政普遍的抵触和反抗.以上引自各家说法,说明焚书坑儒一直为史学界所沿用,大家一致评判这是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的一大迫害,引起当时士人的反抗。

二、秦始皇统一之初的文化政策。

秦始皇在他统一之后并没有立即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来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的,而是奉行兼纳各家思想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对待儒生也是予以重任其表现如下:第一,在中央设置博士一职。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初中历史的小论文怎么写篇一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教学是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高技术性的艺术。

贯穿教学始终的根本路线是教育学生,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等。

自从我国实施课程改革政策以来,我国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情景教学的出现,其不仅改变了以往教育中的“死板”问题,还给教学带来了一股创新之风。

大量实践已证明,情景教学的方式完全匹配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和理念,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1.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平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和关键。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度等。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尤其是情景教学则更需要人的参与。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融洽、和谐,进而会促进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此外,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即:(1)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平等、公平、自由的教学模式;(2)改变传统的“师为贵,学为贱”的传统思想,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学生的引导者;(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

总之,教师在进行历史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在课堂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情景教学的根本目的。

2.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我国著名的教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好之者优于不知者,而劣于乐之者。

”通过上述的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其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性不高。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阶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历史相关论文篇一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阶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古代知识阶层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这个课题涉及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许多领域,有些问题见仁见智,还有大片空间留待我们深入探讨。

“知识阶层”一词来源于西方近代学界,它本指对社会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和人文关怀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认为,知识阶层并不是近代独有的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知识阶层,因而也各有其特殊的知识分子的问题”。

他指出“知识阶层在中国古代的名称是‘士’,但‘士’却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被称作知识阶层。

‘士’之变为知识阶层,其间有一个重要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流动,“导使士阶层在社会性格上发生了基本的改变”。

①这些意见都是很正确的。

《士与中国文化》还有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它堪称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一部力作,因而在海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但我们拜读全书之后也发现,由于作者对儒家的道统情有独钟,使得他对若干重要问题的论述有失偏颇,甚至远离了历史实际。

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崛起及其早期行程作一些考察,并对余英时先生的有关论点提出商榷意见,以求正于余先生和各位方家。

一、春秋战国时代新兴知识阶层的形成及其性格特征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

“士”的称呼由来已久,论者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士”的原始含义和指称作过种种解释。

不管“士”的原意究竟何所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献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级贵族。

《左传》桓公二年:“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

”《国语·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历史小论文篇1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嬴姓,赵氏,名政,秦庄王之子。

秦始皇是一个功德比别人都大的皇帝。

秦始皇吞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奠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赤道的培育为庞大帝国中政令的通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但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宫、秦始皇陵等。

大规模地滥用人民的权力;焚书坑儒,压制思想,破坏文化;严格的法律和沉重的税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不能仅仅认为秦始皇修建长城是滥用人民权力,统治残暴的表现。

事实上,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建造的。

另一方面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于以后的交通、经贸、各民族的融合。

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顾手段和百姓生活。

有人曾这样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

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

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这种想法有道理,但并非说儒家不好。

后世用“外儒内法”,是一种“外柔而内刚”的政策。

以伦理道德束缚人们,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一味用法家最终被推翻的教训。

所以要辩证的看待秦始皇。

历史小论文篇2自从我看了外国侵略中的历史时,我感到非常的气愤,因为外国的侵略和压迫实在是太残忍了,那昏庸无能的慈禧太后,只知道退让,和求和。

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唐太宗,武则天那时的朝代唐朝都非常的兴盛,唯独到了清朝,出现了民族的败类,“慈禧太后”那时的皇帝光绪帝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意见来变法,可是光绪帝没有兵权,慈禧太后闻之,简直反对,这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又把戊戌变法破灭了,这个维持只有108天的变法,这表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爱国之情。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当我到达圆明园,我看到了宏伟的宝藏,并开始实施野蛮的土匪行为。

我拿不走的时候就砸了。

当一车财宝从北京拉到他们国家的时候,我非常高兴,手挽着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答题方法
42题是历史高考的风向标和试验田,也是检验历史学科关键水平和核心素养的大舞台。

42题一直以其创新性、开放性、综合性、区分度大著称,在历史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中学历史教学。

[试题特征]
1.从命题的主要形式上看从2012年至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卷开放性试题几乎年年变脸,已使用的材料有文字、图示、地图、图像、图表等几大类,文字类材料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

从设问形式看,主要有观点评析或论证(如2016年卷Ⅰ、2016年卷Ⅱ、2017年卷Ⅲ)、提取相关信息(如2013年卷Ⅰ、卷Ⅱ、2014年卷Ⅱ的“比较相同点或不同点”,2015年卷Ⅱ的“指出变化趋势”,2016年卷Ⅲ以及2017年卷Ⅰ、卷Ⅱ的“提取相关信息”)并实行说明或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可分为“增添完善型”和“变更删除型”,如2014年卷Ⅰ、2015年卷Ⅰ),2018年卷Ⅰ从小说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等。

从发展趋势看,这种开放是全面而科学的开放:首先,不再指定考生对某一特定观点实行论证,而是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一些史料,进而让他们自主选择和确定出待论证的观点,可供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途径越来越多。

其次,“一题多解”成为高考历史试题的一种常态,命制者一方面通过提供信息量大、开放度高的材料为“多解”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评分办法上逐步从“参考答案”向“示例”“答题要求”和“评分说明”过渡;而在“答题要求”上以“观点明确”取代以往常用的“观点准确”,这“一字之变”也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评价观点的一个重大转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2.从问题的考查角度上看虽然第42题的命题形式变动持续,但其考查重点
始终指向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综合素养,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使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学科水平,其中“论证和探讨问题”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鼓励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材料信息实行审视、加工和重新理解反思,大胆挑战权威,修订或否定“定论”,提出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自成一说、富于个性的见解。

3.从命题的史观引领上看命题者重视引导考生用不同的理论解释历史。

本题
已先后使用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整体史观、生产力史观、社会史观等设计题目,极大开拓了考生乃至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界的视野,赋予了科学唯物史观以崭新的生命力。

第42题从根本上体现了引导考生用发展了的现代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命题思想。

[解题技巧]
1.明确备考方向开放性试题答题的基本要求强调史实清楚、概念清晰、对历
史的时代背景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够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趋势和特点。

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熟知”是不够的,在最后阶段要达到“真知”“会用”的境界。

开放性试题在答题思维上倡导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考查历史,多角度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

在史观指导上表现为科学唯物史观与世界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多元并存。

学生要学会多元、全面、深刻地看待历史问题,提升理论认知素养,将史观分析法使用在答题当中,从而使答题说理更为透彻,答案立意更为高远和丰满。

开放性试题在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语言表达上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论证充分、文字通顺、自圆其说;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了解评卷的基本角度观点的明确性和准确性。

论证的角度与深度、广度。

与材料的结合度及逻辑表达等。

所以,开放性试题评卷的一般套路为:观点分、论据分、结构分、逻辑分、表达分、整体评价分。

3.把握答题的基本原则开放性试题不管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抓住下面五大基本原则,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紧扣主题:抓准主题、紧扣主题,与所学知识建立有机联系,从而对材料实行快速、准确甄别,提出观点或提取信息。

避繁就简:观点一般是针对局部某一问题而提出,所以尽量不要变动整个结构。

观点明确:观点要指向明确,具体化。

逻辑严密:在阐述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形成“因果关系”。

格式规范:分析问题时要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实行作答。

注:是什么——你所认同的观点是什么。

以“我认为”,或“我同意”“我反对”等用语表达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从几个角度实行论证,必须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怎么样——最后实行小结或提升。

用“所以”“所以”“总来说之”等用语,表明自己的结论是建立于扎实的因果推理之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